查看原文
其他

绝不让辣眼睛信息荼毒孩子!海外儿童社交&环境教育卯足了功夫

2017-08-17 腾讯传媒 全媒派

这一代孩子所要面临的信息挑战,恐怕越来越严峻了。

 

这两天,小猿搜题指责百度作业帮恶意散布传播色情信息,两家正撕得火热。我们无意关心这场公关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却不容忽视:现在的孩子们,正在面临一个怎样的信息环境?


小猿搜题联合创始人及官号在企鹅问答上做出回应

 

从此前危害颇深的“蓝鲸”游戏,到近50%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曾遭遇网络霸凌,再到教育类App上竟然出现色情信息…信息获取的门槛越来越低,洪流席卷之下,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新一代如何理解、甄别信息,如何与媒介相处,已成为媒介素养领域的迫切话题。

 

媒介素养是门普适学问,成年人恐怕都没有学好,孩子们又如何能领会?对此,全媒派(quanmeipai)从产品设计、学校教育、社会力量等角度出发,带你一窥海外媒介素养教育的面貌,希望能为各位带来启发。

 

产品试水:内容把控&儿童社交

 

现如今的孩子们已是“网生一代”,一生下来就会接触各种各样的媒介与内容,而这些默认受众是成人的网站、App和信息,又如何考虑孩子的处境呢?

 

内容把控:YouTube KIDS

 

据英国通讯管理局(Ofcom)在2016年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英国5岁以上的儿童使用YouTube的比例已超过半数,而在12-15岁这一区间,比例高达87%。

 

庞大的低龄用户群让YouTube不得不考虑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让孩子们免受不良内容的影响?对此,YouTube在2015年2月于美国推出了儿童版应用YouTubeKIDS,限制了不适宜儿童观看的内容,并与包括梦工厂在内的内容提供商合作,以扩充更加适合儿童的内容库。此外,该应用还设置了家长监控功能,包括禁用搜索词条和计时器等,让家长更好地管理孩子们的观看行为。

 

 

今年4月,Google宣布YouTube KIDS可以在智能电视上使用。目前,儿童版的YouTube收获了800万周活跃用户、300亿观看次数的好成绩。

 

儿童社交:LEGO Life & ARMOTO

 

除了观看视频内容以外,越来越多孩子也开始尝试网络社交。虽然Facebook禁止13岁以下儿童注册账号,但还是有许多孩子通过谎报年龄成功注册,对此Facebook也颇为头疼。如何给孩子打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社交环境?玩具巨头乐高就在今年推出了一款面向13岁以下的儿童的社交产品LEGO Life。

 

这款产品就像儿童版的Instagram,孩子们可以上传视频、图片,并且给其他人点赞。如果发的内容越多,就可以解锁越多的头像、皮肤。此外,LEGO Life还有为孩子专门设计的表情系统。


乐高推出的儿童社交软件

 

为了防止孩子们沉迷于这款社交产品,LEGO Life中设置了一些现实挑战任务,鼓励孩子们放下电子设备,组装实体的乐高玩具,以获得升级和奖赏。并且,为防止出现不当内容,LEGO Life使用了机器和人工双重审核制度,确保内容环境不受污染。

 

而来自瑞典HUMAX公司的儿童社交机器人“ARMOTO”,也引发了不少关注。这个机器人的受众为5-10岁的儿童,不仅造型萌萌哒,还有“感应交友”、“语音交互引擎”和旋转摄像头等设计,孩子们能够用它进行社交、玩游戏、看视频、学英语。


左:机器人手指相扣“加好友”;右:“朋友圈”界面

 

另外,该公司还会针对家长、老师、孩子设计一款App,将三方整合在同一个系统中。家长可以使用该App监控孩子的上网行为,而老师可以利用它进行在线授课与答疑。

 

校园教育:不断探索

 

不过,产品侧的努力似乎都是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即保护儿童免受不适宜的内容冲击。这种近似“圈养”的做法虽然有一定帮助,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何帮助儿童真正认识媒介、理解媒介,校园教育就是一支重要力量。

 

教育核心意识和原则

 

作为媒介教育的起源地,英国的媒介教育有着七八十年的历史。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著名学者David Buckingham认为,英国之前的媒介教育有文化、道德、政治形态三大保护主义,他认为保护主义“使媒介成为各种社会问题的替罪羊”,学生们则是“媒介不良影响的易感人群”。对此,他提出了“超越保护主义(BeyondProtectionism)” 这一概念,更加强调青少年的媒介参与,并为下一代承担公民责任做充分准备。

 

David Buckingham

 

无独有偶,美国的媒介教育理念也走过许多弯路:70年代的“批判观看运动”妖魔化媒介和流行文化,有绝对保护主义嫌疑;80年代的媒介素养校园教育几近停滞,保护主义之下出现了某种反弹……进入21世纪,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Media Literacy Education,简称NAMLE)提出了媒介素养的六大核心原则:

 

1、对所接收和创造的信息进行积极探索和批判性思考;

2、把素养的概念从读写扩充到所有形式的媒体;

3、为所有的年龄的学习者建立和加强技巧;

4、为民主社会培养知情的、有反思精神的和有责任的参与者;

5、媒介是文化一个部分,起到社会化的载体作用;

6、人们使用个人技巧、信仰和经验自我构建媒介讯息的意义。

NAMLE官网

 

而总的来说,海外媒介素养教育的要义,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能力。

 

分级明显的阶梯教育

 

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心理、认知和行为差异,媒介素养教育大多依据年龄段来制定相应的教育内容。

 

作为加拿大媒介素养的发源地,安大略省的媒介素养教育有明显的阶梯分级,主要分为三个阶段:K-8年级(K即Kindergarten,幼儿园)、9-10年级、11-12年级,而这三个阶段的媒介素养都不是独立式课程,而采用融入语言课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在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教育目标,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提升媒介素养。

 

而在K-8年级中,媒介素养目标又划分为三个阶段:


K-3年级:语言文本存在于听说读写中;

4-6年级:媒介文本存在于电影电视、平面设计和出版物、视频游戏、传单海报和网络,它们可以对人产生吸引力;

7-8年级:能够批判性地分析和评价媒介对生活产生的影响。



而在8年级以后,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更加立体:要在分析文本、构建文本的过程中,理解媒体文本的构建过程和产生原因,并且能够区分观点和事实、学会核查信源,等等。

 

跨学科融汇&多元内容

 

像加拿大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语言课程一样,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也是分散性地出现在不同的课程中。在21世纪初,作为全美跨学科媒介教育“吃螃蟹的州”,马里兰州将媒介素养课程整合到语言艺术、社会研究、数学和健康课程中。而据南加州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在各州的教学内容中,媒介素养除了出现在语言和传播学相关的课程中之外,还主要出现在健康与消费者研究(98%)、社会、历史与公民研究(78%)等课程中。


 

不难理解,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会从各种媒介上接触到五花八门的话题。比如,从加拿大安大略的教学资源中能发现,孩子们在课上接触和思考的议题其实已经相当丰富,包括身份认同、网络营销、种族与性别、安全与隐私、烟酒广告等数十个话题,而它们其实大大拓展了媒介素养的外延,使媒介素养教育具备了跨学科的属性。

 

社会力量:中流砥柱

 

在欧美的媒介教育发展史上,首先是由社会组织发起倡导媒介素养教育的运动,再逐渐落实到校园教育中的。因此,社会组织的力量可谓相当重要。直到现在,各种媒介素养组织都还在发光发热。

 

提供权威、丰富的资源内容

 

加拿大著名的非营利机构MediaSmarts,号称拥有全球最丰富的媒介教育资源。该组织成立于1996年,背后有一群资深的媒介教育专家为其倾注心血,为老师、家长和孩子们建立了包罗万象的资料库。作为一个底蕴深厚的组织,它探讨的话题相当广泛,从网络霸凌、暴力色情,到网络沉迷、隐私保护,覆盖了当今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热门议题。

 

 

围绕着这些议题,MediaSmarts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内容。在给老师提供的教学资源中,它清晰地整合出了不同年龄段的教学目标,所有内容都是针对各个年龄段的特征编写而成的,并且都提供了免费的下载渠道。

 

课程PPT

 

此外,MediaSmarts还有各种特色在线益智游戏,这些精巧的作品曾屡获国际大奖。在每个游戏的介绍页,网站都会清楚游戏所针对的年龄段和教学目的

 

以《盟友与外星人》为例,这是一款帮助孩子们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网页游戏。它专门给老师们编写了足足48页的指南(惊呆.jpg),大到整体的游戏思路和游戏结果,小到主要角色介绍和每个关卡所埋设的教学点,扎扎实实地对这个游戏进行无死角拆解。

 

《盟友与外星人》教学指南内页

 

基于强大的专业素养和调研能力,MediaSmarts在2000年开始了一项名为“网络世界中的加拿大青少年(Young Canadians in a Wired World)”的调研项目,是加拿大在该领域规模最大的项目,至今仍在更新调研成果。在发布的报告中,部分成果由该组织与其他专业机构联合出品,议题包括隐私教育、网络参与、食品营销、数字媒介素养和互联网治理等。这些详实的调研结果,也深刻影响了加拿大各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修订。


MediaSmarts出品的报告列表与报告截图

 

除了拥有海量资源的老牌组织以外,也有一些组织专攻某个垂直领域,例如来自英国的Media Smart,就是一家专门帮助儿童理解广告的非营利组织。该组织受到了各方资助,除广告公司和行业协会外,包括谷歌、脸书和麦当劳在内的各大品牌都为该组织提供了资金支持。

 

在网站上,有包括教案、课程PPT甚至课后作业等全套资源供老师们下载,要点清晰,设计合理。以一堂1小时的《理解数字广告》课程为例,探讨的广告投放渠道涵盖了搜索引擎、视频、信息流和游戏,引导孩子们回忆自己所看到的广告,并帮助他们理解广告的目的。


教案、课程PPT、课后练习

 

而针对家长,网站也配备了和课程同一主题的指南手册,不仅为家长们普及了背景知识,还提供了可行的操作步骤,让孩子们在家也能继续思考。手册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上网、看电视,和孩子讨论各种相关的话题,如广告的目的、广告画面中出现的身体意象(Body Image)等,倾听他们的看法,并用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

 

为教师提供研讨空间

 

澳大利亚的媒介教师联合会ATOM(全称The Australian Teachers of Media)是一个致力于媒介素养研究的组织,其成员包括教师、专家和其他传媒从业人员。它为媒介素养的从业者们提供了很多学习资源,并提供学术研讨和交流的空间。

 

每两年,ATOM就会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由各州成员组织轮流主持。在刚刚过去的8月11日,维多利亚州就召开了以“RE:Design(重塑)”为主题的研讨会,内容包括教学方法研讨和专题探究,如媒介文本中的澳大利亚身份、游戏和音乐中的叙事等等。此外,该协会还积极与加拿大、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的教师联合组织进行密切交流,共享信息与资源。

 

RE:Design 海报与议程

 

无论是产品、校园还是社会组织,国外已有种种或成熟、或尝试的做法,而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提升之路,仍是任重道远。对于国内的孩子而言,如何补上媒介素养这门课,更是迫在眉睫。对此,你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讨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