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虚构作品2.0业态:传媒业如何守护生活镜像里的本质真实

2017-08-29 腾讯传媒 全媒派

发现了么?内容产品的非虚构倾向越发潮流了。


无需远溯,这两日在朋友圈刷屏撒狗粮的《他们谈爱时不讲道理》如果有文字版,该是一篇好故事。几天前,那篇1.2w字的《麦当劳,24点后不是快餐店》,是不是也揉攥了下你的小心脏?非虚构的概念越来越为内容业重视,或许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说:“我们能够给予物质的任何面目,最终都不如真实对我们有用。因为,只有真实才经得住考验。”



年逾不惑的非虚构写作在新业态下又呈现怎样的特点?那些守护真实的表达力到底需要怎样的素质加持?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带来全景观察,一起来看看号称媒体心口“永远的朱砂痣”的非虚构写作,在中国是怎样开花的。


非虚构写作2.0业态


“非虚构”的概念是舶来品。 20世纪中叶,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发表《冷血》,副标题就叫“非小说文学作品”。其后在《时尚先生》、《滚石》、《纽约客》等杂志的助推下形成一股浪潮。在中国,这些年正在迎来一场中兴。



近年来兴起了不少非虚构写作的平台,比较知名的如腾讯新闻的“谷雨故事”、网易的“人间the Livings”、界面的“正午故事”以及“中国三明治”“ONE实验室”,“真实故事计划”等等,既有专业媒体的孵化,也有创业机构的尝试。不同平台之间在选题上的侧重点也略有差异。


选题的偏向:平台差异化明显


专业媒体的非虚构作品,往往都偏爱强烈的人文关怀倾向,议题清晰。总体而言都是在“自我经验”和“社会问题”的切换中以小见大,以个体命运的切口来呈现时代、社会的宏达叙事。而自媒体/创业内容机构在选题上则灵活的多。


我们将谷雨故事的作品做一个时间线条上的梳理,便会发现这种特点。


摄影单元:

2015:韩萌《何处是我家》刘关关《工人大学》、刘磊《潘装故事》

2017: 车怡岑《逃出罗布泊》 杨抒怀《一个患癌家庭的痛与爱》



文字单元:

2015:《中日:没有结束的细菌战》《红鞋城:在帝国与它的子民之间》《三男一宅——中国式同志家庭实录》

2017:《寻找孤儿》《当代中国的抑郁症现象》《初三四班》


如果将几家平台的作品做一个横向比较,这种反差则更为明显。



非虚构呈现趋势:从平面到立体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非虚构写作特指图文稿,但这一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内容产品开始出现非虚构的倾向。比如腾讯新闻的《和陌生人说话》,虽然是一档访谈栏目,但从新闻事件生发,没一期呈现一位当事人的故事,在一个“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时代,用普遍人性、共同的感同身受来连接一切孤独的现代人。


#视频:第四期:中国没有杀马特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535xrdldb&width=500&height=375&auto=0

同样有趣的,比如奇葩说辩手姜思达做了一个短视频节目《透明人》,这个节目更多的聚焦在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太关注的群体,比如捐精者、明星经纪人等等,从而呈现世界的B面。


#视频:《透明人》采访sunshine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5264jepqw&width=500&height=375&auto=0

再比如《人物》在父亲节策划的图画故事《那些被叫作爸爸的男孩》,以及在刚过去的七夕预热期发布的《他们谈爱时不讲道理》。这些作品都在某种程度上拓宽着非虚构的外延,用一种新的讲故事方式,试图透过生活的镜像,去寻找本质的真实。



新的生存空间:联姻影视/版权


“非虚构的概念在实践中不断被扩大,从特稿、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的星星之火,逐渐扩展为一种写作方式。”




随着《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黑帮教父最后的敌人》、《1986,生死漂流》等根据真实事件撰写的特稿先后售出影视改编权,越来越多的“故事制造者”试图把手里的非虚构作品转化成影视IP。而这也成为非虚构作品最热门的变现方式之一。


时尚杂志:非虚构作品的意外富矿地


2015年,国内8家机构成立了非虚构创作联盟。在联盟中,有两本杂志显得很特殊,《时尚先生Esquire》以及《GQ智族》。为何两本杂志会和非虚构扯上关系呢?



中美混血的时尚杂志


1963年汤姆.沃尔夫发表于《Esquire》的报道《桔片样的糖果色流线型娃娃》被视为“新新闻”之滥觞。这种发表优秀文学作品和非虚构作品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时尚先生》于1996年创刊,1999年与美国《Esquire》版权合作,《时尚先生Esquire》就此诞生,传承了《Esquire》发表优秀非虚构作品的传统。中国版《智族GQ》与美国《GQ》版权合作,诞生于2009年。与《时尚先生Esquire》并驾齐驱;它延续美国版的特稿传统,比如每年有一期以上杂志会翻译美国版里的一些长篇特稿。而基于中国的土壤,它们更加关注本土话题,以展现中国当下的形态。《大兴安岭杀人事件》就是《时尚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



优质媒体人迁徙


2013年起,移动互联网异军突起。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剧变,传统媒体的境遇江河日下——订阅量减少、广告减少,经营上入不敷出。特稿往往关注社会重大议题,采访、写作周期长,人力、时间、金钱成本高。对比之下,时尚杂志财力雄厚。优秀的特稿记者从传统媒体转战至此类时尚杂志是大势所趋。


宽松的成稿环境


 首先,杂志发刊周期较长,作者时间压力小,可以慢慢打磨作品。其次, 比起传统媒体“二次售卖”的盈利模式,时尚杂志不靠特稿吸引广告 ,不需要和新闻媒体竞争。着从某一程度上,为作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成稿环境。


非虚构创作之困境


2016年,《时尚先生esquire》特稿实验室出品的《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等优质特稿作品在互联网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其中,《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微信平台总阅读数量达到3000万+,新浪微博的评论数达10万+,百度指数从0增至14500,卖出了电影版权,实现了内容直接变现”,但这还只是个例。



对于非虚构作品变现的问题,周健森(北京摩天轮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项目开发总监)认为,非虚构平台的一大贡献是启发了影视从业者要关注现实题材,但他对于平台的未来走向持观望态度。“非虚构文学平台是一个来源渠道,但是否真的能为影视生产提供持续供给还不好说。要和更专业的影视公司不断磨合和沟通,才能预估转换率、票房成果和观众接受度,才有可能成为一门成功的生意。”



地平线的创始人三桃在谈到做非虚构的困难时,也说道:“最难在于它本身的商业模式的探索。需要解决钱的问题是最难的,但最难的根源还是在于这个商业的模式没有探索出来。就是你没有办法告诉别人,这个商品值10块钱,你们给我投10块钱。你没有办法告诉别人,一个深度的非虚构文章,到底价值多少钱,能够带来多大的收益。目前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个是影响资金进入的一个主要原因。”



而另一方面,因非虚构写作跟报告文学有很大的区别,它要求作者有采访的能力、研究材料的能力,这些都是基本的能力。所以目前来说,非虚构创作的主体主要还是记者群。人才的稀缺也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谷雨入围项目申请者职业占比 来自ruc新闻坊


近年来,大量的非虚构写作比赛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着。刺猬公社与每日人物、AI财经社共同主办的Epoch非虚构故事大赛等等,都通过比赛的方式来培养新的非虚构写作者,值得一提的是,Epoch非虚构故事大赛在参赛者交稿之前,会提供大量的非虚构写作培训,负责培训的也都大多数是资深记者。



除此之外,在非虚构的定义上,业界其实也一直存在着争议,但这并不妨碍它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拓展着外延,延续着生命力。在一次讲座中,作家王安忆这样概括她眼中的非虚构:“生活中确实在发生着的事情,波澜不惊,但它确实是在进行。可它进行的步骤,几乎很难看到痕迹,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就是我们现实的状态,就是非虚构。”


而这,是新闻的另一重意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