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赛先生通达内容生产,我们找到专业主义新注解
“谣言粉碎机,美丽是个技术活~”
“重度用户,首先想到的是认识的各种科普作者。”
“日历,AI。”
“有水准的科学恶作剧,还有那些趣味科普文章。”
当被问及“说到果壳网你会想到什么”时,一群用户给出了如上的回答,“科普”成为了回答中的高频提及词。2010年11月,姬十三创立的果壳传媒推出泛科技主题网站“果壳网”,旨在“通过专业的内容编辑策划、充满创意的活动组织和广泛的外部资源协调,让科学以更鲜活的形式走进大众文化,重建科学与公众生活的链接”。经过七年的发展,现在的果壳网仍然坚守着这个定位,并且正健步如飞。
内容生产赛道上的入局者还在增加,但以科学“赛先生”定位的果壳网有着独树一帜的优势——“趣味性”和“专业主义”的结合很好地消解了信息过载之下的大众焦虑。目光聚集到近两年,姬十三的“在行”和“分答”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果壳网的血脉,成为了人与人、人与知识、人与商业的新型连接。
新时代下,姬十三和他的“果壳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用户需要什么?科学与商业的结合会对内容产业有哪些启发?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便想同读者一道探讨。
新时代的内容专业主义
果壳的科普基因
可以说,果壳的骨子里就流动着科普的血液。在平台定位上,这是一个开放、多元的泛科技兴趣社区,并提供负责任、有智趣的科技主题内容,果壳网提供给读者的包括:
依兴趣关注不同的主题站和小组,阅读有意思的科技内容;
在“果壳问答”里提出困惑的科技问题,或提供靠谱的答案;
关注各个门类和领域的果壳达人,加入兴趣讨论,分享智趣话题。
至于一说到果壳网就想到“科普”,产生这样的联想也并不仅仅是用户的主观感受。今年6月,《科普蓝皮书: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06~2016)》以新浪微博中科学传播影响力最大的ID——“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为研究样本,分析了自媒体时代科普机构组织的表现。
分析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果壳网粉丝已经达552万人,科学松鼠会粉丝为191万人,虽然二者属于民间的科普组织,但科普能力不输于正规科普机构。分析样本时,课题组除设计了“有趣科学话题”等一级指标,还有“热门微博参与度”等二级指标,“热门微博带评论转发,连续性强,图文结合,或出现科普文章”等三级指标,综合比较来看,果壳网的科普影响力遥遥领先。
在“事实核查”成为诸多媒体的痛点之时,果壳网却有着“科普”“辟谣”的天然基因,在内容生产行业中有着标杆地位。
应用场景下的专业知识
在新的环境下,用户对内容专业主义也有了新的要求,用户不再停留在“确保被动接受的信息的专业严谨”,还需要“在应用场景下主动汲取专业知识”。今年5月,在36氪举办的“WISE X 知识新经济峰会”上,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便分享了他对于新环境下“专业知识”的看法。
姬十三认为,如今知识需要分为两层,第一层是我们在校园阶段接触的“数理化”等基础知识,第二层则是应用场景下的知识。因为当下的环境变化太快,知识呈现出了一个全新的特征,人们没有办法学了大量知识之后,再面对纷纭复杂的社会环境。在很多场合需要按需学习,即学即用,不需要的东西不学,学了以后不能用的东西也不要,这是大多数人真正面对的社会场景。
因此,所谓知识付费,就是根据人们的需要,根据人们需要应用的场景,把知识整理打包后进行售卖。在姬十三看来,解读和连接有时候直接指导人们的行为,对于普通人来说,付费意愿比经典知识更强。这便是二手信息的价值,是解读和连接的价值。
在行和分答,便是在这样的需求下,应运而生。
知识有意思,付费新思路
继果壳网在业界沉淀出“科技有意思”的闪亮招牌后,在行和分答是姬十三的又两大重要产品。虽然呈现形式各不相似,但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果壳网的血脉,即搭建起专业知识和普通民众之间的纽带。随着这条纽带的稳固,当今市场主打起知识付费,其前景几何?
时机已至
在姬十三看来,知识付费虽然不能称之为站在风口,但其赛道已经形成,原因主要有三:
用户的付费习惯已经形成;
技术到位。移动支付非常便捷,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让挑选出好内容变得更加简单;
信息粪坑化,用户对优质内容的需求非常迫切。
再具体从用户画像上来看,果壳的用户主要是一二线城市比较好学的年轻人,大学生占了约一半。而在行和分答的很多用户则来自二三四线城市,姬十三认为,由于这些城市不像北上广深有大量专家和学者资源,因此这些用户对信息更加渴望,更愿意为了跟一个专家交流而进行付费。
痛点仍存
虽然发展知识付费的时机已比较成熟,但姬十三也表示,要想实现知识付费的常态化,还有诸多问题横亘在面前,例如:
对知识产品的包装有难度。因为知识是无形的,很难变成可交易、可定价、可标准化的产品。但如果不能把知识变成一个个标准化的“颗粒度”,用户就很难发现它的价值。
不易找到具备知识分享能力的人。一是靠闻道有先后,如果能比别人率先了解到一个知识模块,那么就能先人一步闻道了。二是闻道之后,看谁能比别人更快更好地把知识分享出去。而这两种能力,都有较高的准入门槛。
知识付费易变成二手知识的惰性消费。学习二手知识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小心去鉴别,要小心知识的表演家和惰性知识,而非真正的知识再创造。
针对这些痛点的解决方案,果壳也一直在探索。作为平台方,果壳潜心钻研的主要有三件事,一是流量的引入和分配,二是交易规则的制定,三是平台的运营,其中,果壳最重视的是平台运营。为此,果壳有很多知识经纪人,也被叫做知识内容产品经理或知识买手,他们每天的工作是寻找好的知识供给者,包装他们,帮助他们打造知识产品。
当有了平台的专业鉴别能力加持,知识付费必将成为信息冗余情况下最好的过滤器。
未来风向:知识变现&行业进步
传统广告的创意呈现
作为一家科普网站,广告一直是果壳的重要商业化方式之一,几年来和果壳合作过的品牌包括IBM、戴森、宝洁、欧莱雅、奥迪、宝马、斯柯达、福特、捷豹、华为等等,一共将近200家。果壳的品牌广告常常将科普信息和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相结合,并且通过社交媒体不断发酵,不仅吸引科学界人士,还吸引了诸多普通年轻人的兴趣。
在这背后,果壳除了有将近40人的编辑运营团队,同时还有上千个细分领域的专业作者。果壳网策划主编冰糖大在一次和天猫的合作后阐释道:“有了这样的知识储备,品牌会看重果壳的‘补足’能力——如何从科学角度对产品进行解读和挖掘,而这是一般营销机构做不到的。我们希望用长期的合作,让消费者能认识到技术研发的价值。”
在消费升级时代,想要满足消费者们持续攀升的信息需求,这种科学化的内容营销的确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思路。
新产品的大胆尝试
除了传统模式的更新升级,果壳的新产品自然有更多的尝试。分答推出的“付费社区”,便是一块知识变现的试验田,比起让KOL自发运营的付费制社区、社群类产品,“付费社区”有两个方面的创新:
内容的可预期化,平台信用背书。相当于由供给者、平台和用户建立三方契约关系,解决了用户在下单时的预期管理,避免进入付费社区后,KOL无法保证输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通过用户分层,让核心用户参与内容众包,降低了KOL的输出压力。在社区里,用户被分成两种角色:普通用户和助讲,助讲可以协助社长回答问题,积极参与社区互动。
姬十三最近在演讲中也反复提到“行业智力”,他认为知识付费作为新行业,其拐点将来自内容供给者的整体水平超越其他类型的智力输出行业(出版、教育、传媒等)。知识供给者变现效率的不断优化,理论上将不断吸引高水平人才进入到“知识付费”。
知识变现的赛道何时会变成高速公路?
专业主义下的内容生产是否进入了2.0阶段?
这些问题,果壳网、分答的创始人&CEO姬十三,将在11月16日的2017腾讯媒体+峰会上与你一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