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旗帜养出一波10w+,可屏幕上的"她们"并没逃出三从四德陷阱
最近,关于女性的身份讨论,在网上又掀起了一股热潮。
先是“女德班”掀起对现代女性身份定位的激烈讨论,首发视频获得3万评论,其中反对男尊女卑为主流,支持尊重女性地位占据上风;随后,迪士尼筹拍真人版花木兰,在选角探讨中又将自立自强的女性形象搬上讨论区;前天,《时代周刊》评选出年度人物,为性侵勇敢发声的女性“The Silence Breakers”登上封面。
这一刻,似乎整个网络都在为独立、自由、解放的女性身份疯狂打call。但社交平台上的女性们真的获得赋权了吗?在媒体中“尊重女性”的风潮背后,我们真正谈论的是什么?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尝试从另一种角度审视活在屏幕中的“她们”。
我们对女性的关注,从未如此火热
从影视剧到自媒体,女性话题成为“热门基因”。从身份定位到形象塑造,社交平台对女性的关注已经深入到多个维度。
一批颠覆性女主形象
作为最广为人知的屏幕女性形象,大热影视剧的女主角在近年也呈现出形象上的转变。一批“大女主剧”将女性塑造成了独立坚强、能提能扛的形象,与以往讨男主欢心、深陷爱情的女性不同,她们反套路行之,甚至化身“复仇者联盟”对男权发起挑战。
《有品位的她》、《付岩洞复仇者们》两部韩剧分别在今年6-8月及9-10月掀起关注热潮。前者讲述高情商女主机智惩罚出轨的豪门丈夫;后者讲述三个不同阶层的女性对三个掌握权力、拥有社会地位的男性带来的不公压迫的抗争。虽然没有流量小生,没有爱情套路,起初并不被看好。但最终收视率都位居同时段前三,可以说是女性题材的一次成功试验,也得益于对其对独立女性形象的刻画。
左《付岩洞复仇者们》;右《有品位的她》
日剧在女性形象的突破上则尝试得更早,从《东京女子图鉴》到翻拍多次的《黑色皮革手册》,坚强的女主们赢得了收视和话题的双丰收。再围观国产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选取封建背景下的山西女首富为题材,累计已破72.9亿视频点击量;《如懿传》、《赢天下》等一批女性传奇也正在路上。
国产“大女主剧”
从古代贵族到现代摊贩,这一波影视剧中无论哪个阶层的女性,在面对被社会弱化、压抑的情况时,都选择了抗争和挣脱,解放被压抑被催眠的女性意识,最终树立自信、尊严和生存价值。
这一批女主形象的出现,体现出影视剧从男女主标配,相互依附出现,到女主形象独立成戏的传播思路转换。这类剧的大火,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大环境中对女性地位的呼唤和认可。
女性向自媒体风头正盛
在社交平台上,对女性的火热关注同样体现在自媒体的内容选择上。从“她刊”到“咪蒙”,以女性话题吸粉吸流量已经成为屡试不爽的套路。这一类话题将性别作为逻辑出发 43 34424 43 14986 0 0 1806 0 0:00:19 0:00:08 0:00:11 3295点,通常与男女差异、重男轻女等人人都能聊一嘴的事情挂钩,引发现象级传播。
这样的标题是不是似曾相识....
而在自媒体的另一大阵营微博上,一批专门为女性提供形象建议和生活方式模本的KOL,美妆博主、网红店主成为MCN孵化的主力组成部分。资本的嗅觉总是最灵敏的,以美妆类PGC短视频为主的快美妆,在今年六月刚完成6000万元B轮融资。女性向内容生产,已经成为经过资本检验的潜力股。
除了各式各样的外在提升,社交平台上的女性向情感专家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他们以“妇女之友”自居,为女性提供各种如何从内塑造自我的建议。从观点意识到言谈举止,他们更加深入地攻占女性形象打造,在社交平台上传播自家的一套女性形象塑造法。
在全媒派往期文章《用专业力揉攥读者心脏:情感博主们一边只谈风月,一边坐着数钱》中,可以发现情感博主们以攻占女性市场为目标。以“男闺蜜”身份自居的博主傅踢踢,在采访中曾说到: “每个写情感的人切入点都不太一样。有些喜欢聊少女心,有很多清新细腻的小情绪小心思,很美好。有些喜欢鼓与呼,尤其是为女性同胞摇旗呐喊,极端一点的会有人称之为‘中华田园女权’,这其实也是一种市场需求的投射。我觉得无分好坏,各有价值。”
新闻事件中的性别解读
在新闻事件中,大家对女性的关注度更为瞩目:觉醒者不满“女博士”、“女教师”、“女作家”这类在新闻报道中特意突出性别的称谓,要求摘掉“第二性”的帽子;而最近的“女德班”到“杀妻藏尸案”,甚至是“女子发文称遭老人三次猥亵”等社会新闻事件中,但凡涉及性别关系、起因源于性别差异的新闻,在传播中往往伴随着围绕女性身份的争议。
令人感到脊背发凉的是,围绕“女权”所产生的争论往往剑拔弩张。小则是个别人的唇枪舌战,大则会形成以点赞表态、分派站队的奇景。一旦触碰女权,似乎失去了灰度的讨论空间,只剩下非黑即白的极端价值判断。
“女性的行为自由度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女性的家庭地位可以有多高?”“女性的独立地位实现了吗?”……这类热议问题的落点,往往就在于生活中的小事上,如“谁去洗碗”:
“女德班”新闻热评
如果说上述截图勉强算在“讨论”范围之内,那么如下画风的开炮以及点赞,着实令人胆寒:
女子发文称遭老人三次猥亵评论区
逢“女”即有失控危险的舆论场中,敌意、攻击、排斥、污蔑,已让原本的关注点彻底失焦。
关注度背后
屏幕上的她们真的被赋权了吗?
虽然女性在传播中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女性地位也频频“被”摆上神坛。本在屏幕中被理想化塑造的她们,真的获得实际上的尊重了吗?
“被尊重”背后的依附感
各位看文章的男同胞们,有没有感受到被口红支配的恐惧?秀礼物、秀口红,似乎不清空购物车就是不爱女朋友。一波礼物刷屏之后,女性仿佛挣脱了唯唯诺诺的形象,成了被捧在手心受男性尊重的女神。但这一切社交幻象中,女性的尊严始终依托于男性存在,实质上体现出的,是对男性极强的依附感。
英国学者艾华曾提出:“无论背景多么刻板,这些表现中的妇女,都显出被男性注视的样子,无论实际上观看者是男是女。由于被剥夺了自主性,这类图像中,妇女的表现强调了女性作为男性行动依赖者,等待着被男性完善,甚至赐予生命。”
相似的事件还发生在以“驭男术”出名的情感博主身上,他们表面上为女性在两性关系中占据上风而不遗余力,然而在他们的观点中,共同的一点就是强调女性要往男性的标准上去靠,男性成为标尺,丈量一切。
PU: Paternity Uncertainty,指的是亲子不确定性,是男性对后代的不确定感。因为一个女人,可以百分之百的确定肚子里的孩子是自己的,但男人却永远没有办法百分百确定,这个女人生的孩子是自己的。这种不确定感构成了整个男性心理的基石,使得他们和女人截然不同。
MV: Mate Value,指伴侣价值。女性最重要的伴侣价值是年轻和美貌,年轻代表生育价值高,美貌证明基因好。
295万粉丝情感作家@ayawawa 的基本观点
2616万粉丝情感研究学者@陆琪
对10篇女性向情感爆款文进行的词频分析,可以看到男性在其中的比重
尚未摆脱的刻板印象
犹记在互联网刚刚兴起时,任意一家门户网站的主页都少不了“女人”或“女性”栏目,内容则以情感、美容、厨艺等为主,指导女性如何化妆、穿衣、家务,局限且固化,这也是网络媒介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的早期呈现。
而大众媒介发展到现在,虽然主流资讯网站逐步取消或优化了“女性”栏目,但在更广阔的媒介中,尤其是在荧幕中的女性们,依旧没有逃过刻板印象的束缚。生活中对女性的片面理解,依旧反映在了传播内容上。
在一系列“大女主剧”中,女主角的容貌和女性气质依旧是人物塑造的基础,甚至是关键。《那年花开月正圆》、《甄嬛传》,以及海外的《黑色皮革手册》、《有品位的她》等等作品,依旧在一开篇就透过旁人的视角,来侧写女主角在世俗眼光中“美女”的角色——屏幕上的好女人总是年轻漂亮的,她们总是花费大量时间在化妆和挑选衣饰上,甚至在剧情发展中,外表时不时成为助推因素。
而在自媒体对女性的关注中,情感成为占比最大的题材来源。女性的性格总被描述为柔弱、顺服、爱哭、情绪化,脆弱、柔软等等。网上常用“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来形容新闻事件中的伟大母亲,但这也折射出了人们认知中的固有观念:女性本就是“柔弱”的,“刚强”是特殊的、不平常的、本来没有的。
在此,借用波伏娃所提出的“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这一名言作为回应——
女性本没有什么该有的或固有的特质,要真正地理解女性、尊重女性,首先需要抛开预设,抛开“被看”的视角,才能够发现传播中对性别文化造成的偏颇。
关注度高不是坏事,但只有等到女性不再成为传播场上打着聚光灯的特殊存在之时,女性形象才是真的平等树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