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赫芬顿邮报》创始人:转型时刻,“新媒体女王”的焦虑与信仰

2018-01-09 财约你 全媒派

因为一手创办的《赫芬顿邮报》,阿里安娜以“新媒体女王”的身份被国内媒体界所知晓。实际上,她也是时下流行的“斜杠青年”的典型代表,身兼创业者、专栏作家、Uber董事、媒体大佬等多重身份。


在线数字媒体《赫芬顿邮报》曾开创博客新闻先河,向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传统新闻编辑室发起挑战。如今,《赫芬顿邮报》同样遭遇新兴媒体形态的围剿,陷入“中年危机”。尽管算法媒体和社交媒体正在分噬大众的注意力,在阿里安娜看来,恪守把关人身份、进行新闻求证和审核的新闻编辑室依旧拥有未来。


技术革命、商业利益以及话语权平权化多股力量的席卷之下,全球媒体业正在进入急遽变化的“动乱时代”。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受权将《财约你》对阿里安娜·赫芬顿的专访整理成文,看“新媒体女王”如何把握媒体行业的时代脉搏。 


内容与平台的拉锯战

“战国时代”,媒体行业的转型阵痛


2005年诞生的《赫芬顿邮报》曾经凭借分布式新闻、公民记者、搜索引擎优化等创新方式,迅速成为“互联网第一大报”。统精英媒体正在遭遇阵痛,作为传统媒体“颠覆者”的《赫芬顿邮报》也开始尽显疲态。如今,却也同样面临读者流失、访问量下降等难题。


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赫芬顿邮报》在美国的流量下降了36%,主打算法推荐的新闻聚合网站Buzzfeed,流量不但超过了《赫芬顿邮报》,还对老牌传统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形成威胁。2016年6月,BuzzFeed在Facebook上的发布量仅为《赫芬顿邮报》的三分之一,但是关注量却与《赫芬顿邮报》不相上下。


有趣的是,BuzzFeed在算法领域大获全胜时,在2013年也开始组建自己的调查团队,试图在娱乐和严肃新闻之间寻找平衡。“我很喜欢BuzzFeed,”阿里安娜在接受采访时说,“媒体能够常青的要素是为用户提供价值。”



《财约你》:在媒体领域,有一项争夺是渠道平台和内容制作者之间拉锯。您和Facebook的Sheryl Sandberg是好朋友,Facebook就是一个这样的平台,CNN,纽约时报这样的内容制作者像在Facebook土地上耕种的农奴,您怎么看平台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阿里安娜·赫芬顿:现在很多媒体制作方在寻求赞助,和付费内容 。也就是说很多媒体内容方,在寻找不同的盈利模式。我是《财富》杂志的健康论坛的联席主席,他们就做很多活动,明年三月,我们将会召开最有影响力女性论坛等。所以媒体公司现在处于重要的转折点,我们在寻找新的盈利模式。


《财约你》:的确媒体公司可以自己寻找盈利来源。但是像Google,Facebook这些平台给内容公司带来很多流量,这种诱惑没有哪个媒体公司可以抗拒。

 

阿里安娜·赫芬顿::你说的是事实,不过我们需要创新,这是个创新的时代,寻找盈利的不同渠道。本质是人们需要好的内容,(内容质量的高低)是分水岭,这就需要很多调查性报道,好的写作和优质思考。


《财约你》:您说,很多记者有了自己的推特账号发布消息,但是普通人也可以这样做,往往谣言就是这样传播起来的。

 

阿里安娜·赫芬顿:是的。真正的问题是算法决定受众看到的是什么新闻,所以经常会出现个人无论合乎事实与否,偏好支持自己的成见、猜想的倾向(确认偏误)。算法经常会推送它认为受众会同意的内容,因为只有这样,受众才更有可能点击并且分享。这也滋生了假新闻,甚至对美国大选这样的事件也有影响。这一点也越来越引起科技公司的注意,现在他们受到很多压力改变这一现状。

 

《财约你》:有时候人们害怕和社交媒体切断。在美国有句话说,手机已经像衣服一样,人们出门必带了。您刚才也提到算法媒体平台的问题,在美国有Buzzfeed,中国有头条这样的公司。


阿里安娜·赫芬顿:我们用头条,在上面发布消息,我也喜欢Buzzfeed,问题在于,这些算法的运作方式,在将什么样的新闻放到用户新闻流中这一命题上,目前算法的逻辑会加深偏见。

 

《财约你》:在投资界,资本追逐头条,Buzzfeed等媒体,您觉得算法驱动的行业有泡沫吗?

 

阿里安娜·赫芬顿: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2017年在人们对科技弊端的认识方面,是历史性的一年。很多年来,大家对技术都是无限的推崇,我对技术是十分认可的。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中心,没有技术,我们不会是现在的样子。我认为技术发展到现在,到了一个需要反思技术弊端的时候。人们提出增强现实技术的概念,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关注增强人性的概念。

 

 《财约你》:各种各样的APP占据用户越来越多时间的时候,媒体这样一些渠道或者平台,其实去吸引用户越来越难,包括《赫芬顿邮报》,它的访问量也在大幅度下滑,《纽约时报》在网站上它可能也是获取用户越来越难。


阿里安娜·赫芬顿:我相信只要可以为用户提供价值,那么就可以快速增长。我们在社会转型的转折点,人们在寻求新的工作生活的方式。我喜欢中国的“无为”的概念,这意味着从容的处理事情,摆脱压力,这个中国智慧棒极了,全世界都需要这样的智慧。通过这种智慧,人们可以更有创造力,更有效率。没有压力的工作,这是老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智慧。现在中国现代社会和国际社会都应该重新认识这种智慧的重要性,这些智慧在现代化进程中,被人们忽视,现在我们需要把这些智慧找回来。


媒体的转型、变革与未来

“新闻编辑室不会消失”


阿里安娜一手创立的《赫芬顿邮报》开创了“公民新闻”先河,被视为传统新闻界的颠覆者。 一边是专业价值,一边是生存压力,摆在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面前的挑战,前所未有。


如今,这家在线数字媒体却遭遇社交媒体和算法媒体的围剿,陷入“中年危机”。转折时刻,这位新媒体女王如何看待媒体业的未来?在自媒体、社交媒体、算法媒体群雄崛起的时代,这位新媒体女王依旧相信——“新闻编辑室不会消失”。



《财约你》:现在随着特别是中国包括美国媒体环境的变化,当自媒体特别是类似于博客、推特、微博,它越来越多占据到渠道的时候,自媒体越来越强势,但传统意义上的严肃媒体,他们的内容可能被低估了。


阿里安娜·赫芬顿:我认为媒体内容的消费者必须要更聪明,自己有辨别力,因为作为读者,本身也是一道防线,这个责任每个人都有。


《财约你》:您曾经说过媒体是一种注意力经济,也就是眼球经济,您觉得获得最大的注意力和追求事实真相相互冲突吗?

 

阿里安娜·赫芬顿:现在的问题是很多社交媒体公司掠夺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力,他们能获得的注意力越多,获得的利润越大。所以每个人保护自己的注意力很重要。


 《财约你》:我们知道您创办了《赫芬顿邮报》,其实它创造的一种内容生产模式,就是由公众来参与报道,其实它跟现在目前中国的自媒体盛行它有一定的类似,那我有一个疑问,就是我们怎么去做价值的判断,以及我们怎么去对外部生产内容做审核?


阿里安娜·赫芬顿:《赫芬顿邮报》有一个记者组,也有为编外内容提供方的平台,在记者编辑组,我们和传统媒体一样,遵守媒体的调查,事实核查等流程,编外内容提供方在被允许在平台上发布内容之前,也要经过测试。


《财约你》: 您创立的赫芬顿邮报将“博客”这种形式提升到一个高度,现在有了推特、微博这样的平台,大家慢慢觉得新闻不是必须以一个编辑部的形式生产出来,您觉得新闻编辑室还有未来吗?

 

阿里安娜·赫芬顿:当然。看看今年《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发表的Harry Weinsten的深度调查报道。我觉得现在媒体生态里的每个机构都殊途同归,传统平台们都迁移到线上,记者都会写博客,发推特。而《赫芬顿邮报》(这样的数字媒体)也曾经赢得了普利策深度报道奖项。我觉得这种包括新媒体在内的所有传媒的发展,最终汇聚到一个目的地,这很令人兴奋。


十年一剑:从睡眠哲学到商业模式

“新媒体女王”对时代脉搏的深刻观察


阿里安娜步入人生转折时刻,是在一次过度加班引发的昏厥骨折事故之后,这位曾经的新媒体女王开始自我反思。阿里安娜说,从那时起,她发现人们对睡眠的兴趣大于自己所有的商业话题。2016年,阿里安娜从《赫芬顿邮报》离开重新创业,而真正让她下定决心的是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


阿里安娜用了十年时间,将睡眠从习惯变成一种哲学,再将这种哲学变成一个商业模式,“我将睡眠变成产品的过程发生在杭州,”阿里安娜说,“马云在饭桌上和我交流了中国创业者面临的压力,他对我说,‘你对睡眠的认识,不应该只在书本中体现,这个主意可以商业化,你应该做一家公司,我来投资’。”



《财约你》:您刚才提到贝索斯说八小时睡眠对自己的重要性,而您的新创业公司Thrive Global是关于时间管理的还是能量管理的?

 

阿里安娜·赫芬顿:是关于能量管理的。能量管理由三大支柱组成,睡眠、运动和营养。睡眠通常被人们忽略。科学界已经有定论,人群中只有1.5%的人不需要很多睡眠,其余的人都需要7到9小时的睡眠才能满足需求。没有人不喜欢被充满电的感觉,也需要将喜悦带入到喜欢的事业中去的感觉。我没有充满电的时候,我不会有创造力,也不会有同理心。

  

《财约你》:是的,机器和人类不一样,而人和人也不同,比如企业家认为自己可以睡很少,在中国公司中也有“狼文化”,要有冲劲,多少也意味着加倍工作时间,比如在中国有996的工作文化,这些人在事业面前非常兴奋,也愿意为了梦想打拼,您的这套思想是不是只是发达国家的奢侈品,会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吗?

 

阿里安娜·赫芬顿:正好相反,我们刚和一家公司做了培训,这家公司的CEO认为这是他做得最对的一笔投资。我们的培训降低了公司的医疗保险支出,我们强调的这些,都是真实可用的商业技巧。而具体到个人,就是帮助个人达到最大的生产力并且保证健康。如果你处于过度工作的状态,免疫力就会下降,就容易生病,反而不能工作。如果这样看这些影响工作的因素,有时候商业文化在倡导错误的理念。我们应该抛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意识到应该改变什么。

 

《财约你》:看上去Thrive Global倡导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阿里安娜·赫芬顿:我们不是倡导工作生活的平衡,这不可能做到。我们希望倡导工作生活的融合,有些时候,你就是有截止日期要赶,在这些时候,工作就会变成最重要的事情,有时候,你子女有一些重大的活动,那些时候,生活就占主流,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就有时间补充能量。这不是在寻找某种平衡,也不仅仅关乎生活,比如你不在工作的时候,在玩手机,那段时间你也没有在补充能量。我们的是工作,生活,科技的合理融合。

 

《财约你》:这种哲学不错,但是怎样将这种哲学转化成可盈利的商业模式?

 

阿里安娜·赫芬顿:我们已经在盈利了。我有三个盈利来源,第一是B2B,公司培训,我们去到公司那里,帮助公司改变文化,这是公司的人力资源投资。我们在阿根廷,印度,日本,爱尔兰完成了100次培训了,涵盖的公司包括摩根大通,Airbnb。

 

第二是媒体平台网上付费内容,这些内容由像百事可乐和SleepNo.这样的公司来赞助。

 

第三是我们的数字产品,这些产品帮助人们改变行为习惯。像刚才我提到的Thrive App,我们有个产品叫ThriveAway,帮助人们在停机时间管理邮件。我们的其他产品帮助人们管理睡眠,学习冥想和感恩。这些都是Thrive Global的盈利方式。


67岁的阿里安娜看上去依旧精力旺盛,而她一次次转型的背后,都有自己对于时代脉搏的深刻观察。不知道,这次的商业冒险是否能像《赫芬顿邮报》一样,再度深刻影响美国社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