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惊现新物种!让内容生产者退避绕道的“杠精”是怎样一种存在?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杠精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存在之一。”
他们掌握着一秒钟让人不开心的技能,自带傲气面对万重浪的BGM,为了反对而反对,还认为自己德艺双馨一身正气。就连辩论高手黄执中也表示怕了怕了,发微博表达观点时带话题称:杠精还请高抬贵手。
杠精到底是一种什么精?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来带大家了解社交网络上的杠精们,看这“理解能力不好,战斗力爆表;表达能力不好,存在感爆表”的神奇物种以及其背后折射出的互联网认同危机。
人生何处无杠精:杠精文化大起底
除了源源不断地“造梗”,互联网还在隔三差五地“养精”。“戏精”之后,社交网络上的“杠精”们开始大显神通。
社交网络评论区必生物种
“杠精”指的是指抬杠成瘾的一类群体。你说太阳是热的他都会说太阳也有几天是凉的,再加上“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等句式的加持,发表一些“既不能解决问题又没有建设性意见的纯反驳”。
岛国人民曾为杠精行为赐予描述——KY,指“不会读取气氛”,形容不会看人眼色,热衷于不分场合地抬杠,借此展示“个性”的气氛破坏者,因此称KY精。如果说KY精只会让人尴尬,那进阶化的杠精则可能让人窒息。
他们的特点是:“只爱负评,跟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观点相同他们都受不了,偏偏你让他自己说,他连个完整观点都没有。”视频弹幕、豆瓣影评、微博知乎评论……杠精可能会迟到,但是永远不会缺席,有评论的地方就有杠精。
话语特征:KY现场必备台词
在热门帖子下总会出现这样的评论:
“难道只有我一个人不XXX”
“为什么总会有人觉得xxx”
“难道没人看出来xxx中间的漏洞吗”
如果博主较真与其理论,他则会搬出:
“我随便说说你这么较真干嘛”
“你这个人太虚伪了,根本不能承受一点批评”
“你这么激动干什么,又不止我一个人这么认为”
“不是所有人都像你一样优秀”
“你只在乎你自己”
久经战场,杠精们已经形成了一套强大的防御话语体系,杠天杠地,无所畏惧。微博大V们也深受其扰,纷纷开始研究杆精,带领大家慧眼识“精”,交流更舒心。
奇葩说辩手@马薇薇针对杠精的常用句式提供了“友好型“和”暴走型“两类反弹。
@选择不选择理由没理由发表文章《杠精类型研究》,针对阅读理解能力低下型、个人感受大过于天型、穷举型、巨人肩膀上的灰尘、指南打北离题万里型五大“杠精”类型,层层递进说理,条分缕析击破,示范了一场大型“挂”杠精的教程。
擅长断章取义、专攻咬文嚼字、脱离问题语境、站在圣人视角的杠精们怕是要被迫回炉再造。
宣泄与表达:与人杠其乐无穷
首先,“愤怒”这一情绪本身就落在消极/高唤醒的象限中,唤醒程度越高,人们的关注度就越高,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网友们会在评论区吵得不可开交,杠精泛滥成灾。
戈夫曼将社会行为区分为“前台”和“后台”,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之下,面对公众和面对亲密的人时,行为选择是不相同的。正如马薇薇在微博中提到,“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多少制约了他们放飞自我。”
日常生活中,人们多少会有“杠完还要打腹稿,后悔没有发挥好”的心理。而电子媒介使得社会情景相互交叉,“前台”、“后台”界限模糊。互联网的低门槛和交流的可滞缓性为用户的表达提供了渠道,让“杠精”们在发表完自认为是独一无二的观点后获得“存在感”和“优越感”,我“杠”故我在。
“杠精们并不关心客观事实,也懒得思考什么逻辑道理,他们享受的只是那种跟人叫板时的心情,越是大多数人赞同的观点杠精越要反对,由此产生一种特立独行、与全世界对抗的英雄情怀(中二心理。)”
社交网络成为用户自我宣泄的工具,而杠精们模糊了公共讨论和自我表达的界限。“他们在发泄生活中受挫的情绪,而不是在表达观点。” 因此,面对杠精最好的方式或许就是化“怼”为“撩”,“以柔克杠”。
杠精版“演员的诞生”:标签化后的戏仿
当“杠精”成为新的diss标签,有了标志性的话语形态后,一系列对其二次创作的“戏仿”也在社交平台上成为热门话题。大V博主热衷于出题举办各式“抬杠大赛”,号召路人积极扮演。评论区的“杠精”表演可谓是栩栩如生,将“戏精”和“杠精”完美融合。
@洋葱日报社 也在近日发布奇葩抽奖,评论转发内容示范了杠精的进阶教程。
即刻APP甚至专门为“杠精”们准备了舞台,发布“今日杠题” 供用户抬杠使用。
不得不说,杠精文化又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新鲜的娱乐方式,这种戏谑化的嘲讽背后,实则也隐含着一种对差异化的情绪宣泄的认同,试图利用段子和表情包的刻意抬杠来创造文本,以勾连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互联网认同危机:还能不能愉快说理了?
尽管网友们的戏谑解构让“杠精”行为变得有些可怜又可爱,但是其背后所折射出的互联网中存在着的认同危机却是不得不讨论的。
媒介素养的缺失
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曾写道:春江水暖鸭先知。
“西河先生”毛奇龄:“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杠精们真的是“欠做一万篇阅读理解”那么简单吗?
博主@小野妹子学吐槽发博称“网络喷子和杠精,绝大多数都是文字都看不懂就开喷的人”
可能还不止是多做几道“阅读理解”能解决的。
正如学者胡百精提出的那样,连接、交往和关系建构使互联网成为前所未有的公共讨论平台的同时,它呈现、放大和延展了现代性语境下的认同危机,互联网社会需要建设与其交往潜能相适应的对话伦理,需要培养对话的程序伦理并构建对话的实质伦理。
当表达和沟通的门槛变低,大家都不好好交流了,反而很喜欢抬杠,对话交流最后都是自以为高举正义大旗的情绪化的意见竞争,这与社交媒体提供的对话环境有关,更与人们的媒介素养有关。媒介素养的缺失让个体化的情绪取代理性的思考,让交流变得更为困难。
正如博主@选择不选择理由没理由在《杠精类型研究》所言:“在现实生活中,讨论是有门槛的,有些人能不能上这个桌儿都是问题。但在互联网上,信息的门槛被消除了,这是一件好事。好在不够好的人会有成长的机会,即使够好的人会受到伤害。而成长不是通过抬杠来达成的,够好的人也没义务先富带后富。”
所以,朋友们,媒介素养了解一下?
标签的深化
当代互联网悲剧趋势之一:杠精学会了“杠精”这个词。——@粒粒灯
全媒派往期文章《十月第一瓜:大型“心崩”事件之后,我们来谈谈社交网络上的“戏精”文化》中曾提到:当代人似乎越来越难以容忍不同的观点,做不到无视,就往那些难以理解的表达贴上一个diss标签,一言以蔽之——“戏精”。
成为标签后的“杠精”也是如此。当人们都开始用“杠精”这个词来标签化所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时,愉快的公共讨论将变得越来越难以展开。标签化后带来的圈层化,也让互联网上的连接变得愈发陌生化、隔膜化。
这个时代比任何时代都容易“抬杠”,但也比任何时代都需要“说理”。徐贲在其书《明亮的对话》中说道:“人们需要说理,因为说理比不说理更能找到真实和公正的东西,人有足够的天生能力接受真实和公正的东西,这种能力就是‘理性’,‘理性’不仅指明晓事理、辨知是非,而且是在说服别人时,提供敞亮、清晰、恰当的理由,并倾听别人的合理之言。”
或许有人会抬杠:“我们就想评论一下,你这么认真干嘛,又媒介素养又认同危机的?”但当网络暴力加斥于一人之时,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小二姐“享受被世界群起而攻之的状态”,当无效甚至攻击的言语呈现“控评”的态势之时,或许,我们就该认真一点,不但要写,还要写成10万+(虽然本伪文青作者并没有这个能力)。
生活里的“杠”已经够多了,希望通过网络连接的我们最终能够彼此温柔以待,不要让交流变得太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