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技术/商业/用户/付费…这周我们纵览了传媒产业链上的新业态,全媒派读者:新纪元降临

腾讯传媒 全媒派 2019-06-02

一年之际在于春,传媒业的新业态正在萌芽与生长。


语音革命元年,媒体点亮了哪些新技能?内容产品能否打破性别框架,让用户为之付费?去中心化之下,媒体与广告商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关系将如何变化?平台又该如何吸引和管理内容源来保证自己的发展?付费用户具有哪些群体特征,媒体该如何采取策略?


本周全媒派(ID:quanmeipai)文章围绕上述问题纵览了传媒产业上的新业态,变革已经发生,全媒派读者说:传媒业的新纪元已经来临。




语音技术

注重内容多样和隐私保护


文章《语音革命元年来了:BBC、FT等媒体要点亮哪些全新技能树?》中提到通过精选音频、人机混合、建立语音人格等形式打开从文字到语音的正确入局方式,并展现了各大媒体在语音技术上的应用。然而语音时代的媒体新挑战除了文中提到的用户需求点不明、商品化后的品牌性被稀释以及变现难等问题,全媒派读者还提到了内容和体验感上的局限。


@泡泡大王Eva

关于语音产品变现,原始的贴片广告在语音形势下非常的影响用户体验,那么原生广告是否会借这个机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让广告成为内容的一部分,在与其他内容形式保持一致,保护用户体验的同时,提供有用的信息并影响用户的行为。 另外,如果语音产品只是智能的读读新闻,讲讲故事,怎么听都感觉意义不大... 


@刘浏

沃尔特·翁曾在《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中写道在电话、电视等电子媒介出现后,口语文化时代向“次生口语时代”转化,但它们依然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参与的神秘性、社群感的养成。 而在“后次生口语时代”,这二个关键的特点不但没有实现,而且遭到了破坏。参与并没有达到神秘性,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容易被智能设备记录,但是语音助手却不能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如果将来每个人都过度依赖语音助手,而导致社会的原子化,社群感的消散,将是非常恐怖的。如何处理好智能语音设备的伦理边界依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Dxlkslbccdtks love

新的技术在刚刚开始发展时必然只有少部分人在尝试,无论是现在已经普及的智能手机,还是未来可能在人们生活中普及的智能语音设备,都是从少数人的新鲜尝试变成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基本设备。


因此就我来说,未来智能语音设备应该会和现在的智能手机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设备,但是随着其参与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必然会和现在的智能手机一样出现侵犯用户隐私和泄露个人信息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神秘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所以虽然很期待智能语音设备的普及,但却不希望它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们对其过于依赖。


媒体与品牌

接近相似但不会融为一体


媒体与品牌之间相爱相杀的的关系一直是传媒业探讨的重要问题,《哥大&哈佛联合研究:相爱相杀的时代结束了,未来品牌即媒体》提出品牌即媒体时代已到来,但全媒派读者说两者并不会融为一体,而应该和谐共处。


@饮归客

品牌即媒体的说法并不新鲜,但作为公共消费品的新闻和具有盈利要求的资讯商品之间,隔着一道媒体伦理和新闻主义的墙。在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之前,即使品牌成为了媒体,仍然无比脆弱。


@刘瑞登

品牌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自媒体矩阵内容输出,专业化制作图文、音视频,以授权合作模式和传统媒体分发实现自媒体+传统媒体覆盖。



@Dxlkslbccdtks love

媒体与品牌一直都是相爱相杀的关系,二者既互相依赖,同时也充满矛盾。未来品牌即媒体的看法,我不是特别认同,因为在我看来,品牌更倾向于盈利和出卖其产品,而媒体除了盈利,它还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它还需要通过自己的采访报道让广大受众既获取信息,又能够借此了解社会,并对社会现状产生相应的思考,所以未来也许品牌会和媒体越看越相似,但它们应该不会融为一体。



内容源CP管理

吸引/甄别/激励/分发


平台除了要处理好与媒体和广告商的关系,如何圈住优质的内容源也是其首要目标。针对文章《平台如何管理内容源?这有一份完整版社交巨头入驻/激励/分发方法论》中提到的吸引入驻、内容甄别、激励生产、内容分发四个环节哪个是平台“发力”的重心问题,读者展开激烈讨论。


@洪格拉斯

吸引入驻是重心,只有吸引大量生产者生产出更优质的内容才能吸引用户,其后的内容审核、甄别、激励、分发才能成为可能。


@王蕴咦咦咦

我认为作为平台方的话,最应该注重的是内容甄别。其他三个方面,内容分享者想要获得follower,自身就会加大力度去做好。第一,分享者发出大量的内容,但是质量参差不齐,要想让受众获得优质的内容,除了根据大数据进行喜好推测进行推荐之外,现在或许更需要人工的甄别,就有很多国外的互联网公司挖来传统媒体的优质编辑,选出能广泛传播的并优质的内容。第二方面,也会有一些对社会不利的言论,也需要管控规范。



@Hannah

从经验来看,激励生产才是重心,拉新很容易,但促活就需要更高的技术含量,用水军评论是一种策略,但时间一长,生产内容的用户是会发现的,长久不了。特权+变现+分发,为创造内容的用户解决终端需求,才是长久的促活之道,也才能为平台自身创造价值。


@刘浏

CP的“三级管理模式”应该会在未来越来越普及,也就是“平台管理CP”,“CP管理受众”。平台进一步下放管理权给内容生产者,吸引和激励内容生产者,并让内容生产者去考虑如何推广与分发自己的产品,平台只给予技术上的支持以及内容上的核查,从而让CP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就像“微信公众号平台”一样。


用户细分

围绕兴趣形成品牌


文章《姑娘们只爱看美妆/情感/八卦?资讯产品如何打破性别偏见,俘获女性用户》中提出未来媒体将服务兴趣,而不是服务性别,全媒派读者也针对用户细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Dxlkslbccdtks love

以受众的性别作为提供资讯的分类标准,本来就存在一定的偏见,因为并不是所有男性或者女性都喜欢相同的内容,而通过兴趣来进行受众的分类则更符合受众心理,也能够更细分受众群体,让拥有各种不同需求的受众都能够获得自己感兴趣和喜欢的资讯,现在能够满足所有用户需求的资讯产品越来越少,更多的资讯产品选择垂直类的开发方式,更加精细化和专业化,来吸引更多细分类别的用户,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媒体。


@淑尤

未来媒体对于受众市场的细分应该是围绕着受众心理的,不偏男性或女性化,尽量做到对跨性别等等受众的平衡,当然平衡也还需要保持自己的特色。简单来说就是只针对兴趣而不带性别的任何歧视与偏颇。向精细化和专门化发展,形成属于自己的传媒品牌。目前像今日头条,知乎一类都针对受众的个人浏览偏好有自己的算法,这种算法都让受众能够更加方便的浏览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但是也无可避免的造成了信息茧房。



@饮归客

脸书对于性别的选项据说有数十种,反映出一种包容,并且不将性别视为用户分层的维度。对用户进行洞察时,以兴趣划分比性别更有统计学意义,或许也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即通过兴趣对广泛的性别进行反向研究。


@刘浏

约瑟夫·塔洛很早就在《分割美国》中谈及未来受众将不断细分的观点,其将媒介分为社会塑成型媒介和阶层塑成型媒介,社会塑成型媒介鼓励各阶级之间的沟通,而阶层塑成型媒介认为各阶层之间是相互割裂的,而未来的新媒介与广告主大多都会向“阶层塑成型媒介”靠拢,将细分受众,从而有针对性的提供内容。 


但通过这个角度来看,受众细分背后折射出的便是各个阶层的割裂。虽然“兴趣”这个分类表面上是人人平等的,但是社会事实上也已经也将兴趣贴上了标签,将兴趣用阶层划分的标准进行了分类,从而分出不合理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因此,相较于受众细分的市场而言,我会更想期待未来媒介会如何将社会被分裂的各部分进行融合,从而创造出一个更和谐的社会。


内容付费

首先培养用户习惯


媒体的用户需要细分,付费用户的群体特征也需要总结。文章《美国新闻研究所「媒体洞察报告」:让用户为新闻买单,需疏通这9大路径》提到了针对不同的群体特征提出了媒体策略,但在全媒派读者看来,用户付费在国内道阻且长。


@Dxlkslbccdtks love

将国外对付费用户的分类完全照搬到国内是不现实的,因为国内外用户还是存在许多不同点,首先国内用户还没有养成付费订阅的习惯,而且网上各种二次贩卖的付费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正版的付费产品产生了影响,加之对于国内不少用户来说,一个产品的免费阅读篇数到达上限后,他们会选择换一个新闻资讯产品,所以对于国内的资讯产品来说,如何形成自身的独特性,增强用户对其的黏性,生产出能够让用户想要付费购买的内容产品,培养出用户的付费习惯,是其未来进行付费模式需要思考的问题。



@曦繇繇繇

媒体要全面推行付费订阅模式可以说是道阻且长。首先是整个社会在思维上没有付费意识,免费的东西已经充斥网络和社会,付费仿佛是画蛇添足了。其次是媒体自身并不能持续提供高质量的内容,现在很多传统媒体在适应转型的同时已经越来越丢失了自身的内容优势,而一味去迎合用户。最后是用户自身没有足够的需求,也没有足够的注意力,若没有特殊需求,也没有优质内容,对于很多人来说,免费信息已经够了。



从技术到商业,从用户到付费,传媒业的变革已经来临。风口聚合的年代,我们盼望着更多新物种、新形态、新关系破土而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