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腾讯传媒 2018-05-31

近来,空姐网约车遇害案在舆论场中沸沸扬扬。


舆情层层迭转、情绪烽烟四起。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为你呈现网约车杀人事件发酵过程中,舆论场的狼藉满地。


渐渐失焦的舆论场与次生话题

 

理性的开端

 

悲剧发生的第四天,由澎湃转载的一篇文章迅速进入公众视野。“空姐”、“深夜”、“被杀”,敏感的一连串字眼无不吸引着公众的注意力。因为事件本身无太多争议点,所以舆情发酵的开端尚且理性。

 


“女孩子晚上尽量避免独行”的提醒和“希望将凶手早日归案,给死者一个安慰,给公众一个交代 ”的希冀,表达了大多数网友对该事件最初的情感态度。


因为简短的案情介绍尚无脑补的余地,公众亟待展开讨论的话题自然而然延伸到了相关主题。


关于男女话题的讨论,总是能活跃在各大评论区。强势与弱势、平等与差异,是该话题永恒不变的中心议题。

 


本来就备受关注的滴滴网约车平台,在发文致歉并贴出百万缉拿凶手的公告后,《环球时报》一篇阅读量 10万+的《紧急提醒!滴滴的百万悬赏,别再发了! 》,聚焦了公众的注意力。

 

《环球时报》公号评论

 

除了探讨法律问题之外,还有网友给出了中肯建议:现在的顺风车可以挑乘客,但乘客却不能反向选车。应该推行查询详细资料后的双向选择机制。

 

祸水东引的情感流向

 

此次事件脑补空间甚少,但理性的讨论却难以随着舆情的发酵持久保鲜。


在头条新闻发布“空姐遇害后滴滴悬赏百万,遇害者父亲:滴滴故作姿态,审查监管不力”的博文后,众网友又再度重启了情绪化表达路径。对施害者恶劣行径的情绪累积,以及对网约车此前种种“差评”行为的印象存储又再次被唤起,负面情绪一点即燃,并不断扩大着影响力。

 


而“贴标签”的操作模式,已经成为屡试不爽的负能量发泄大法。因杀人司机的籍贯问题,牵扯出了难以抹除的“地域黑”歧视症候。

 


除了地域歧视之外,个别车主对女乘客带有色情描述的“印象标签”评价,也使得顺风车车主们无法逃脱被集体抹黑的终极命运。



传统媒体试图展开多角度报道,亦被网友群起而攻之。

 


关于施害者原生家庭的背景报道,在众人的情绪化加工下,变成了“带节奏”的洗白稿。


在之前有关“汤兰兰事件”的相关报道中,公众对其报道的立场和客观性也产生过强烈质疑。《割裂的情绪与失序的讨论:“寻找汤兰兰”事件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一文曾提到比事件本身还费解的魔幻现实主义:“在一些带节奏的大V的微博中,事实变成了一群罪大恶极的嫌疑人,在集体出狱后,协力买通无良律师和记者进行洗地的剧情。”


情绪化的逆流一旦喷薄而出,任何与事件有关的人都无法“明哲保身”。


娱乐化消解

 

在媒体曝出犯罪嫌疑人有可能溺亡时,又有一股声音莫名地开启了戏谑化的调侃模式。



虽然施害者的行径令人发指,但如果语言也可以杀人的话,“就算淹死了也要电击复活”的类似言论也可以说是一把利刃了。

 

除了对犯罪嫌疑人的戏谑外,众多女性用户将网约车平台的头像改成了中年“猛男”或者是“土味”大叔,并且在朋友圈带起了一波秀头像的热潮。表面上看这种行为是女性对男性形象的娱乐消费,其实是女性对自身“弱者”形象的默认与妥协。

 


网络暴力的“案中案”

 

暴戾情绪四处弥漫,人肉、谩骂、诋毁、污蔑成为助长网络暴力的催化剂。


@作家陈岚在发表《空姐夜约滴滴遇害,触起我差点永久失联的往事》一文后,被众多网友吐槽为“女权婊”蹭热度;当滴滴公布嫌犯司机的手机号后,网友们开始对其进行人肉搜索,并通过支付宝转账的方式,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言语攻讦。


网友转账截图

 

在警方的后续通报中,还有人将获取的案件现场照片私自传播上网,造成恶劣影响而因此受到刑事拘留。


对罪恶的终极审判,应当是法律。然而当罪恶之源开启,恶行的牵引力却所向披靡。

 

一场狂欢的围剿和一匹替罪的狼

 

自媒体的“罪与罚”

 

如果说用户关注点的多元,给滴滴顺风车这一事件蒙上了一层轻纱,二更事件则是彻底地以焦点替代将公众注意引向了另一舆论场。


在这一场域,焦点是自媒体的“罪与罚”


5月11日,二更食堂公号推出了头条文章《托你们的福,那个杀害空姐的司机,正躺在家里数钱》。文章以煽情的手法脑补臆想了受害者遇害场面。


二更食堂文章


耸动、刺激的标题吸引了大量阅读,在几小时之内该文阅读量突破10万+,但令人不适的正文内容引来了大量的反对评论。对二更食堂消费女性、不敬逝者的做法,网友掀起了不断高涨的批评声浪。


当晚,二更食堂堂负责人李明发布声明道歉。

 

12日,浙江省网信办和杭州网信办联合约谈二更负责人。二更食堂被处以封号七天的惩罚。这一处罚措施并没有平息众怒,关于二更食堂价值取向、内容底线的强烈质疑并未平复。


13日深夜,二更创始人丁丰发表致歉声明,表态宣布永久关停二更食堂,并解除二更食堂负责人李明的一切职务。


人民日报在12日发表微博,对二更食堂进行了严厉评论:“用词极其低俗,被斥为吃‘人血馒头’毫不为过”;新京报 5 月 13 日发表评论文章,称“不是所有热点都可以随意蹭,也不是什么话题都可以做成流量生意”...传统媒体借助时事评论这一利器,对二更食堂不当内容事件进行了理性评论和引导。


但是,二更“受伤”的血腥味,让更多的自媒体嗅到了食物的味道——于是他们拍案而起,掀起了对二更的大规模围剿战。

 

微信公号文章

 

替罪狼 :打倒“恶”的符号并不是胜利

 

学者熊培云在回望上世纪德国枭雄希特勒时,提出了“替罪狼”这一概念。他认为当历史翻过这一页后,人们把一个纳粹头子揪出来示众,只不过是为“这段民众共犯的罪恶历史中找到了一只‘替罪狼’”。


替罪狼和替罪羊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狼是本来就“有罪”的。


在整个事件中,二更是“有罪的”。这一事实清晰明了、确定无疑。但同时,二更食堂又是“替罪”的。



众媒时代,平均每天有2000万个微信公众号生产着大量内容,而当下用户红利渐渐走远,几乎每个内容生产者都面临着或多或少的流量焦虑。二更食堂不当内容的背后,其实是一颗暗生多年的自媒体脓疮。这个秘密一定会被戳破,二更食堂恰好成为了这根刺。


这不禁让人想起几个月前,80后创业代表人物茅侃侃自杀去世时,媒体惋惜英才早逝、折戟沉沙的氛围下,新媒体创业者、前央视记者王利芬在微博中宣布自己微信文章《茅侃侃的离世,掀开了创业残酷的一角》阅读破10万+,并称“努力皆有可能,达到目标的速度远比我想象的要快很多,先高兴下”,一时舆论错愕。“人血馒头”、“消费死者”的争议四起。随后,王利芬发表声明,称自己微博内容“极不妥当”。


与王利芬在微博上的不当言论相比,二更食堂在内容底线上试探得更为放肆。二更这一糅合了公众普遍关注、性和腥等多种“刺激”要素的文章,更加彻底地撕开了流量追逐者的台幕。


“流量信仰”下,从不缺少香甜的人血馒头。只是,二更的这个馒头,滚落在了清明天日下的闹市高台。


“替罪狼”的概念不是历史修正主义的洗地,也不是为了消解价值标准的虚无。就如希特勒依然被钉在人类历史的耻辱柱上一样,二更食堂对人尊严、价值的戏谑和践踏,无论是产生自怎样宏大的背景之下,都无法被原谅。


但是,拔除了一个“恶”的符号并不是胜利。当滔滔的情绪,都灌向一个偶然冒尖的“替罪狼”时,会让更大的作恶者轻松渡劫。


作为一个次生事件,二更食堂对舆论关注的强大吸引,让原生事件本身反而处在了聚光灯外。


这一悲剧中,我们刚刚谈起追责、谴责和悼念,就移步换景,已经到了另一个舆论场景。



在二更宣布永久关闭二更食堂后,有网友爆料二更食堂这一举动只不过是弃车保帅,在关闭二更食堂的同时已经将粉丝牵引到了新公号,一时网络舆情愈烈。但是随后,有网友在查证资料后发现这一公号早在2017年就注册了,并不会存在粉丝牵引。魏武挥教授也在朋友圈发声,这种乾坤大挪移是不成立的。退一步想,企业自杀一个品牌,不等于不可以重启炉灶再做一个。


二更食堂消费受害者,又像受害者一样被消费。那些曾经喧哗、鼓掌、呐喊以及领受了受害者“血和肉”的人正悄悄离场。二更食堂的“尸骸”倒在脚步纷杂的广场中央,一切似乎恢复了原样。


舆情失焦,真的意味着“恶”吗?

 

江歌案中,流量引向失焦,全民脑补狂欢;而这一次,事件本身难以提供“脑补”余地,舆论弄潮儿们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延展扩充着观点矩阵,引导着公众讨论的主题。


平台的技术中立与否、自媒体的沦陷还是救赎……看似“跑偏”的舆情,不断延伸着公众的讨论空间。


存在即合理。当事件本身没有可供讨论的空间,也需有延展话题来承载公众的注意力。舆情失焦成为事件发生后必然产生的长尾效应,我们也应该认真审视它的积极效用。


偏离事件本身,也许会成为走向纵深的另一种可能。



流量稀缺的当下,在热点来临时如何分配注意力,恐怕对流量主和普通用户而言,都是难以绕过的必修课。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