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疯狂流量收割季,世界杯是如何让自己成为年轻人的小龙虾和啤酒的?

腾讯传媒 全媒派 2019-07-25

在世界杯到来之前,一股紧张气流便已蔓延至生活的各个角落。

 

西南财经大学猛地成为了“别人家的大学”:一则关于在世界杯期间开放“观赛教室”的公告,引起了众位学生球迷的热议。

 

西南财经大学公告


信息浪潮中,“世界杯”三个字挑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这一四年一届的顶级体育赛事,如今已成为各行各业收割流量、制造热度的利器。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与你聊聊“社交货币”世界杯:毕竟,不懂几个世界杯段子,都不好意思开口和人聊天。

 

世界杯:席卷生活的流量风暴

 

最佳观赛地点:天台

 

没有上过天台的人,哪有资格谈论世界杯?

 

作为四年一届的“博彩盛会”,世界杯期间,无论男女老少、懂球与否,买上几注,在深夜目不转睛盯着屏幕——大喜大悲,便是最令人激动的时光。

 

这一届世界杯的“萌新赌徒”大概很不好过,冷门频爆,坐立难安——人生的大起大落。朋友圈哀鸿遍野,“天台”上,各家世界杯球迷相聚在这里。


大概也就这么挤


一时间,“足球反着买,别墅靠着海”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句,社交平台上也充斥着“赌球玄学”与展现自己“家破人亡”的赌球记录。赌球狂欢成为了世界杯热潮的第一波巨浪,买球-输球-发朋友圈也成为了世界杯前几日的标准观赛流程。



事实上,经济收益并非是“赌球大军”的真正目标。多数参与者往往仅投入几十到一百不等的小额数目,一切的快乐都源于对比赛结果的验证过程——昨天的“凉了凉了”与今天的“我简直就是操盘手”背后,紧张、兴奋与沉浸式的满足,都撩拨着观球者的情绪。

 

赌球热发出了世界杯文化诞生的信号:从买球与关注比分开始,全民都被卷入了这阵世界杯引发的狂潮。

 

不聊球,还可以聊八卦

 

无人不知世界杯,无人不“看”世界杯——或许你从未看过任何一场世界杯比赛,但你一定见过世界杯的表情包。

 

在阿根廷对阵冰岛的比赛中,拥有世界级球员梅西的阿根廷队无疑背负了赌球大军的期望:面对世界杯新军冰岛,怎么看也是血虐的吧?

 

然而,那晚的天台格外拥挤——冰岛门将扑出梅西点球,双方1比1战平。而渔翁得利的,则是吃瓜群众蒙牛。梅西参与拍摄的蒙牛广告“我只是天生要强”被创作力十足的网友迅速P成了表情包,并以燎原之势侵袭了各大社交平台,一时间,所有人都“慌得一比”。

 

 

在世界杯表情包之外,微博“世界杯土味情话”的话题也冲上了热榜,成为新一届“土味情话”生产地。既然赌球赌不出一套别墅,撩人说不准还能撩出个媳妇儿,段子手们使出十八般武艺,争做最骚的伪球迷。

 

 

场外八卦与球赛中好看的小哥哥,自然也是世界杯期间不可剥离的热门话题。关于冰岛门将主业为导演的传闻在社交圈内广泛流行,尽管被多次辟谣说明冰岛球员是精细化培养出的专业运动员,人们依然乐此不疲。世界杯,早已不是一场只关于足球的狂欢。


交错互融的真伪球迷

 

伪球迷,一种分布广泛、数量极大,却几乎只活跃在世界杯期间的物种。他们往往对球员脸盲,却能在进球后迅速发送赛事朋友圈;他们往往对比赛细节一无所知,却十分擅长把握与球迷朋友喊一发“好球!”的时间点。真球迷与伪球迷大概是中国和谐之道的代表:作为观球界的阴阳两面,一场世界杯不能没有真球迷,但更不能没有伪球迷。

 

伪球迷:比赛内外的欢乐源泉

 

世界杯造就了伪球迷,而伪球迷更成就了世界杯。

 

根据2014年巴西世界杯的数据显示,世界杯的球迷当中有54%是伪球迷。他们与普通球迷一样,深夜活跃于各大社交平台,直播着比赛比分、为进球欢呼呐喊,将世界杯的狂欢气氛推向高潮——却在一个月后迅速沉寂,对足球只字不提。

 

伪球迷或许是待遇最好的“伪XX”群体。无论是媒体网站、社交平台或是网络社区,总能在世界杯开幕前无一例外地想起这一“外围群体”,并对他们送去无限的关怀:最好的世界杯预热从来不是营销活动、球队八卦,而是铺天盖地的《伪球迷指南》。



《伪球迷指南》们往往是调侃式的“指导”,诉说着“世界杯没有姚明”一类令人捧腹的常识。“是否为伪球迷带去了真正的足球知识”并不重要,精妙的段子、无厘头的角度、凸显无知的梗才是《伪球迷指南》的制作内核。而在自黑文化广泛流行的互联网语境中,伪球迷们也表示非常乐观:快乐就好。


“伪球迷”是一个特别的概念,世界杯期间,它大放异彩,被所有人——包括伪球迷群体本身所消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世界杯的热度从不是真球迷们制造的:那些剥着小龙虾吹着啤酒、热烈讨论着场外八卦的“吃瓜群众”们,才是带世界杯登上流量巅峰的推手。



全媒派往期文章《“得路人者得天下”,这股席卷全网的“菊风”是如何刮起来的?》提出了“得路人者得天下”——把握围观者的注意力,远比把握当事人的注意力更能制造话题。而伪球迷们,则是典型的“高级吃瓜群众”:他们自带“不懂足球”的反差属性,强大的话题性制造出大批的段子与梗,令复杂规则、陌生赛制筑成的高墙轰然坍塌。

 

“足球社交”:逃不出的漩涡

 

世界杯正在我们的生活中,织成一张社交网络。

 

伪球迷诞生之初,大概从未想过“助力世界杯”。互联网世界中,“散落在天涯”的围观群众们迅速get世界杯这一社交聚合器:平时找不到共同话题的同事,如今可以一起买球吐槽;许久未能陪伴的父母,如今可以一起在电视机前呐喊出每一个“好球”;散落各方忙于工作的老朋友,如今可以一起在酒吧围坐,几口啤酒下肚,几年的生疏便烟消云散。



而当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身边的“真球迷”而加入伪球迷大军时,纯粹的旁观者开始无意识地被信息洪流所裹挟。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当每个个体在缺乏客观评判的情况下,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来进行自我评价,最终导致群体内的趋同行为。为了避免成为社交网络中的孤岛,“伪球迷”的边界逐渐扩张,将更多的人卷入这一逃不出的旋涡——足球社交。

 

最初,真伪球迷是真正的阴阳两面:他们相互对立,而相互依存。世界杯语境中,真球迷主导话语权,伪球迷负责假装激动、假装失望、假装恍然大悟,企盼获得身份认同。而此刻的世界杯是真伪球迷的共生之所:真球迷将多年的足球知识转化为金光闪闪的社交货币,炫耀着自己的富有;伪球迷借机熬夜玩乐,不求挤进真球迷的圈子,只求获得“世界杯话题参与者”的荣耀功勋。



随着伪球迷群体的壮大,在大众视野中,足球社交的话语权似乎逐渐从真球迷手中移至伪球迷。前者聚集于虎扑、贴吧议论着球员状态、足球技术,而这类严肃话题必然不能成为广大网民的话题焦点。伪球迷再也不是陪看的角色,他们“反客为主”,成为了段子制造者、话题引导者。

 

当角色出现反转,真球迷开始披上伪球迷的伪装,凭借着丰富的看球经验及对赛事、球队、球员的了解,不遗余力地挤进娱乐狂欢。开口“慌得一比”、闭口“要上天台”,在这场大型社交集会中,人人都成为了资格“伪球迷”——他们深知,场外八卦与啤酒龙虾,才是世界杯的真谛。


世界杯的正确打开方式


奇迹世界杯

 

与奥运比肩:顶级IP成长史

 

人说世界三大顶级体育赛事:奥运会、世界杯、F1。

 

作为一个单项目体育赛事,世界杯能获得远超F1、比肩奥运会的热度,听上去总觉不可思议。而在早期,世界杯也的确是一项普通的地区热点型体育赛事:在世界杯诞生的前半个世纪,十几个参赛名额中,欧洲与拉美的球队占据了多数。四年一届的赛事却是部分地区的球队自嗨,这样的传播广度,远不足以令世界杯成为“世界”杯。


首届世界杯冠军:乌拉圭


国际足联(FIFA)制定的两项基本准则成就了世界杯:职业化、国家队。

 

相比起早期奥运会“体育即美德”的全民运动理念,世界杯则从一开始便强调着参与选手的专业程度。鼓励业余选手或许是“政治正确”,但高水平的比赛往往意味着更高的观赏性、话题性。弱者的故事往往存于弱者的茶余饭后,而强者的精彩时刻才足以成为街头巷陌的火热话题。

 

而对于一开始可怜的参与度,世界杯赛事也进行着“球队扩军行动”:从早期寥寥8席,到美国世界杯的24强,再到法国世界杯扩充为32强,能够获得世界杯参赛资格的球队不断增加。更多的球队,更多的国家,更多的关注热度,带来更多的赞助商投入——世界杯进入IP运营的良性循环,在热度带来的投资之中赢取加倍的关注。


2002年日韩世界杯海报


“国家队”的组织形式,亦戳中了人们心中天然的爱国情怀。每一个国家队的参与,便意味着一国公民的热情投入。赤诚的爱国之心,往往是最为强力的情绪催化剂——中国在这一点上颇为特别,尽管无数届世界杯身处“除了国足,全民狂欢”的奇怪境地,对国家队的遗憾、调侃与希冀,依然是支撑中国在世界杯长期“自嗨”的动力之一。


国足:或许早已黑出了感情


四年一现的社交磁铁

 

有人看球是为了看球,大多数人看球是为了熬夜。

 

沉迷酒吧夜店的人们,往往被黑暗效应所掌控: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人们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昏暗的光线、嘈杂的空气给予人们一身迷彩外衣,放下身份、地位与刻意的礼节,只剩下坦诚的交流与狂热的呐喊。



感谢时差,令世界杯成为了通往黑暗的一把钥匙。聚群熬夜并非是一件易事——这似乎是一件非常“青春”的事,平日里的好友忙碌于日间的生活与工作,而世界杯将平日因忙碌无法相聚的好友,以极为简单的理由相聚。

 

世界杯亦如一只巨大的情绪垃圾桶,装载着四面八方涌入的压力与抱怨。背负着压力的人们永远需要一个话题将自己淹没,在欢声笑语与相互安慰之中将情绪倾泻。这样的话题可以是社会人小猪佩奇,可以是土创菊姐,而在当下,必然是世界杯。



这一积极自愿的社交盛会,同时也是众多身处互联网“平行世界”的旁观者的自救渠道。相比起看综艺、听音乐、刷电影而融入某一群体的高时间成本,参与至世界杯话题并不需要任何的准备工作:你对球队一无所知,依然可以买球输球上天台;你只懂屏幕上白色小球进了球门便是得分,依然足以在正确的时间点与全场球迷一同欢呼雀跃。

 

世界杯从不抛弃任何人:从自我分类、社会认证到社会比较,“伪球迷”群体的形成远比其他群体来得容易。共同观赛便足以将个体与“伪球迷”群体搭建心理连接,成为不落潮流的世界杯参与者。“非球迷”已经成为了世界杯期间的珍稀物种,并在社交浪潮中被一批批重塑为入流的“伪球迷”。



FT近期文章《千禧一代将改变世界杯》中说:“讲述90分钟之外的故事会让这90分钟的比赛更重要”——在90分钟之外,那些年轻人酒桌上的百威喜力、龙虾螺蛳,才是真正属于众人的世界杯。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