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媒派2018年终传媒业回顾:五大焦点深度透视

腾讯传媒 全媒派 2019-07-25

回望2018年的传媒业,时局纷乱,但值得铭记的事迹与瞬间依旧清晰。

 

精华随时间沉淀,将这些生动的词汇永久记录是我们的愿望。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梳理2018年的新闻事件和报道,聚焦媒体行业风向,解读五大焦点背后的2018媒体行业生态。

 

平台责任:组团水逆背后,那些肆意扩张的隐雷

 

数据隐私泄露、虚假信息纵横、儿童邪典频发……2018年,各大平台负面新闻不断,“道歉上瘾”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难以根治的隐患?

 

丑闻

 

今年,包括两大巨头在内的各大平台日子都不好过。

 


3月,谷歌和五角大楼合作的消息从内部交流平台泄露,引发3000多名员工及上百名学者、科学家的抵制,最终谷歌决定2019年不再续签军事项目Project Maven。7月因滥用其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的主导权,被罚款50亿美元。之后,谷歌还因非法收集用户隐私被告上法庭,Google+社交网络服务因数据泄露而被关闭,公司高管性侵包庇事件引发全球性的员工罢工。

 

同样是在3月,Facebook陷入了数据隐私泄露的泥沼。最初,报告显示“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公司泄露了Facebook超5000万的用户数据,后来数字增加到8700万用户。隐私泄露导致了广泛的“删除脸书”运动,Facebook的股价一度暴跌8%以上。

 

下半年,Facebook被曝光的隐私侵权行为包括一个影响2900万用户的安全漏洞,一个使第三方应用程序访问近700万用户未发布照片的Photo API漏洞,以及上周纽约时报报道的与Apple、Netflix和Spotify等公司共享用户数据行为。


Facebook迎来史上最严重水逆,谁会成为媒体的新大腿?

脸书发Q3财报,小扎多线布局能让水逆退散吗?


道歉

 

当丑闻席卷硅谷,如何根据平台产品组成和内容属性制定各有侧重的监管机制成了当务之急。


你的红领巾戴好了吗?国外硅谷巨头如何做好自我监管


然而许多治标不治本的应对措施带来的后遗症往往是平台“道歉上瘾”。

 

面对“历史上最严重的信息泄露事件之一”,Equifax及时在社交媒体上通报整改措施,建立危机专用网站,并挂出导航栏指引用户前往,正面积极回应的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平台遭遇危机?一纸道歉可不够:来看Equifax/FB/Uber的应对之策


对于大平台来说,规模同样意味着责任。面对平台出现的严重危机,公司首先要明确目标,清晰回应公众质疑,再从制度上解决根本问题。一味遮掩回避,无异于剜肉补疮、讳疾忌医,既不利于公司品牌形象,也无助于业务增长。

 


数据隐私

 

在互联网时代,大部分数据都不再是一座孤岛。数据隐私泄露丑闻接二连三,也让我们在畅享信息交流的同时,越来越关注网络信息保护、隐私信息存储的话题。

 

我们在意隐私吗?中国网民个人隐私状况调查报告

 

我们是否想过在手机上的每一次点击、滑动、下拉,都可能是我们最私密的行为。数据隐私是否就是个缺乏公正裁决的童话?用户能否走出数据保护的悖论,对数据的应用分析方式我们又了解了多少?“后GDPR时代”,想要保护数据隐私的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谁控制了我们的数据?GDPR生效后,隐私保护动了TA们的奶酪


然而,也有专家认为隐私条例的生效对于削弱科技巨头的力量影响甚微,甚至有可能最终助长了他们的力量。因为在一视同仁的严苛隐私法下,相比不被市场熟知的新入局者,消费者更倾向于信任那些他们熟悉的公司,这样也使得新的、缺乏资源的创业公司很难和巨头竞争。

 

欧盟新隐私条例将生效,专家却认为:可能反而帮了谷歌&脸书


关于算法的讨论在今年趋于白热化状态,公众对“客观”算法的质疑一部分就来自于对数据隐私的忧虑。皮尤研究中心在调查过程中,数据隐私是美国民众接纳算法决策与否的最高频的影响因素。

 

算法真的没有价值观?皮尤调查发现:公众依然忧虑偏见与隐私问题


数字健康&反沉迷

 

当前人们对互联网产品的“上瘾性”正在不断增强,除游戏外,社交产品、社区产品、短视频产品等也日益成为用户,尤其是未成年用户沉迷的重灾区。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屏幕时间的监控和管理也被各大巨头提上日程。

 

今年5月,Google在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了面向Android操作系统用户的“数字健康”功能。6月,苹果用户可以在ios12系统中查看各个应用程序的使用时间和使用方式,还可以将自己的使用状况与iPhone用户的平均水平进行对比,设置单个应用程序的每日使用时长上限。为了防止青少年沉迷社区,十一月,Instagram、Facebook也纷纷推出用户使用时长监测功能。

 

苹果/谷歌推出“数字健康”功能,真能管住刷手机的时间吗


儿童邪典&儿童保护

 

除了管理使用时间,想要培养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内容的监管也是数字健康的重要环节,这一方面,儿童则是重点关注人群。

 

2017年末的虐童风暴尚未平息,2018年初,网络世界对儿童的恶意又被掀开。

 

从邪典视频到衍生的变种内容,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网络世界埋伏了太多雷区。色情、暴力悄无声息地污染儿童的精神世界。除了愤怒、痛斥和删除视频,我们还能做什么?

 

儿童“邪典”视频大举入侵:为守护童心,平台和产品祭出这些围剿战术



产品服务 


注意力经济时代,各个平台媒体都在积极尝试各种策略来提高用户访问量和延长用户访问时间


外媒疯狂开脑洞:漫画/3D/VR加持资讯内容,抢滩用户注意力

脸书抢夺注意力大战: 我用尽了所有气力,互联网原住民还是不回来


为了满足在线用户更加多样化的阅读需求,新闻媒体纷纷发力数字新闻平台,不断创新资讯的表现形式和传播形式。从HTML5到数据可视化处理,从音频新闻、视频新闻到直播新闻、VR新闻,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给予了新闻媒体更多的可能性。

 

《卫报》全新产品实现「断点续读」,从此新闻阅读不再烂尾

皮尤最新数字新闻报告(精华版):渠道、广告、人才现状一览

如何降低用户流失率?《金融时报》设计了一场 “打分”实验

 

对于应用而言,有条颠簸不灭的法则:得社交者得天下。对于即时通讯APP而言,社交更是产品竞争的核心。当产品竞争呈现板结化,轻量化、小而美的功能创新成为保持用户新鲜感的重要方法。元老级的即时通讯应用Twitter和Skype就通过做减法进行界面改版,再次挖掘用户社交红利。

 

Twitter和Skype加重社交筹码:界面改版如何撬动用户互动


巴黎举办的智能语音大会(Smart Voice Summit)上,来自谷歌的Lionel Mora表示:“我们,正处于语音变革元年。”智能语音助手是否会成为下一个风口?对于媒体行业它又意味着什么?


语音革命元年来了:BBC、FT等媒体要点亮哪些全新技能树?

各大媒体试水语音助手市场,依托Alexa们的资讯能带飞下半场么?

智能语音风口将席卷资讯业?各大媒体开始紧锣密鼓Ready

路透智能语音消费报告 | 听新闻当下并不流行,未来也是个难挖的富矿


从语音到视觉,媒体终端的革命尚未成功,2019值得期待。

 

从语音到视觉:一场屡败屡战的媒体终端革命史


新用户:下一个10亿流量机会在这里

 

人人都说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人口红利消失。但是人口红利真的消失了吗?



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增量市场可以放眼国外,存量市场则偏向那些拥有网络消费能力的用户。其中,新的场景和新的方法是要点


互联网的优势,不仅仅在于人口红利


00后成年

 

2018年,是00后的成年元年。当人们谈论00后时,他们其实在谈论未来。

 

对一些人来说,未来意味着陌生的威胁,于是00后成为了满嘴黑话、不可理喻的小屁孩。对另一些人来说,未来意味着潜在的机遇,于是00后成为了被研究的用户,以及新兴创业的风口。

 

00后的黑话在互联网上出圈刷屏,二次元的普及、短视频的兴起也离不开00后这一大主力。面对00后,谁也无法忽略他们,谁也无法完全定义他们。


进击的00后与社交的无限种可能:我们都一样

00后注意力收割战!这帮未成年人都在消费什么样的内容?

业界高光 · 新生丨吴怼怼:00后内容消费图鉴

 

银发经济

 

移动互联网几年来的“驯化”早已培养出一股崛起了银发互联网力量,他们以特有的思维和习惯,塑造着属于中老年自己的内容产品形态。


从陪爸妈看《娘道》说起:我们认真观察了中老年人的内容消费

联网非主流用户图鉴:你对老年人、小城乡与少年用户有哪些误解?

  

很多人对这个有钱又有闲的群体关注已久,不少机构尝试着描绘出这股银发力量的画像。

 

然而目前,老年人互联网市场并没有被深耕,以小程序为例,只处于起步阶段,糖豆广场舞、美篇等小程序在细分领域的成功都让我们看到,在这个用户愈发饱和的年代,庞大且富有潜力的银发群体是不可多得的流量洼地。

 

相比对APP“朝三暮四”的年轻人,银发用户更加忠诚靠谱也更乐于分享,从这点上来说,银发市场才真正年轻!

 

内容产品用小程序打进银发市场,老年朋友圈革命能成功吗?



小镇青年

 

“相较于一二线城市青年,小镇青年可支配收入与工资收入的相对比例高;闲暇时间多,容易陷入无聊和空虚,消费是不错的消遣方式;对产品的功能需求要求不高,但外观一定要有逼格。”企鹅酷睿在小镇青年泛娱乐报告分析中如是说。

 

信息下沉是当下内容创作者绕不开的话题。“土味”文化的走红是三四线用户成为移动互联网新增流量重要来源的最明显的例子。

 

汲取优质内容与娱乐打发时间的需求并存,如何才能找到三四线城市用户的需求痛点?渠道下沉又如何实现?

 

小镇青年们的秀场如何成为流量洼地?为此我们采访了几位抖音上的微名人

“土味”视频爆款潮:从社交网络到内容产品,谁也逃不出这曲乡村disco

三四线用户内容消费报告:流量红利逐渐消失,小镇青年领跑下半场


说起2018年现象级的应用,肯定少不了拼多多。北京“五环内的人理解不了”的拼多多的成功秘诀就在于挖到了低线城市“小镇青年”这座金矿。用户为何会喜欢拼团模式?他们真的只买便宜产品吗?在消费背后,隐藏了哪些用户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独特性?拼多多的活跃用户和离开的用户,又有着怎样的差异性?

 

拼多多用户研究报告:让五环内白领不解的新电商小怪兽,究竟把货卖给了谁?


知识消费:你交的不是学费,而是知识焦虑税

 

在信息过载的今天,信息焦虑症不只是慢性病更是传染病。对未知的恐惧不断加大人们的心理压力,知识消费作为“焦虑安慰剂”能最大程度安抚那颗躁动不安的心:告诉它自己在学习,并没有落后于时代。在“没时间”与“自我提升”之间的摇摆与焦虑感,催生了为成长买单的购买行为。

 

直播答题


从2017年岁末到2018年开年,直播答题成为中国互联网最热门的一道风景。在多个平台的“撒钱”激励下,来自全国各级城市,不同年龄段用户纷纷参与其中。大有“烧钱不停,答题不止”的势头。

 

打着“用知识抢钱”的噱头争夺用户注意力,注定是一场没有结果的闹剧。

 

随着审核和监管环节的收紧,“野蛮生长”的直播答题暴露出了用户留存乏力、变现模式混乱、价值导向偏误等致命问题。然而国外直播答题界的鼻祖——HQTrivia,在今年迎来了新一轮增长。这也许能为国内直播答题平台规范化、商业化发展提供借鉴思路。


一方收割注意力,一方获得多巴胺:谁“撒币”?别瞎说啊!

跨年第一个风口背后:全国直播答题用户调研报告

墙内的直播答题早凉了,可海外鼻祖HQ依然赚得风生水起


学习打卡

 

野蛮生长的除了知识还有焦虑,中年知识网红在内容市场上和小鲜肉评分秋色靠的就是才华,痛点就是焦虑


知识付费“新吃相”:收徒与打卡齐飞,野蛮生长的是知识还是焦虑

「中年知识网红」搅动付费市场,“焦虑”这门生意才是真正的内容深矿


但是,贩卖焦虑已经收割了太多的流量,识破套路的用户已经厌倦了直接输出的焦虑。然而,朋友圈的各类刷屏打卡足以证明,一旦焦虑套上积极、正能量的马甲,用户依旧甘之如饴

 

比较心理的驱动下,用户的胜负欲熊熊燃烧。在一个个打开或划掉的过程里,用户养成了“这个时间点我该做这件事”的习惯。

 

但与此同时,用户活跃度上升的背面是源源不断的正能量焦虑输出。不论哪种手段,一旦忽视创造积极体验是产品运营的第一要义,而只是套用招揽用户的招式,那么识破迷局的用户想要戒掉打卡瘾也是分分钟的事。

 

好的产品,是和用户共同成长。所谓养成体系,不只是产品塑造用户,用户也会影响产品,相互扶持、相互依靠,彼此才能在这场探险中走得更远。

 

流量红利期已过,内容产品的「养成体系」真能成为留存用户的解药吗

社交正能量焦虑图鉴:让肥宅肝颤的满满元气,只是产品/运营博弈下的副产品



国外动态付费墙

 

新闻行业正在经历一场资金层面的变革,几乎所有的信号都表明,在未来,更多的收入将会从广告转移到消费者订阅中。

 

如何真正留存读者?跳出付费地狱,外媒的「可持续会员制」值得借鉴

最新顶级外媒付费制观察:让用户为好内容付费,这波操作可借鉴

 

当付费订阅和会员制不再新鲜,如何长久留住这些宝贵的用户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最为严峻的考验。

 

为了增加订阅用户数量并减少其流失率,《纽约时报》推出动态计量计划,根据订阅渠道的不同对用户进行群体性的划分,找出最适合该群体的订购价格和内容。《华尔街日报》也探索新型订阅方式,用户忠诚度决定免费权限。

 

美国新闻研究所「媒体洞察报告」:让用户为新闻买单,需疏通这9大路径


短视频:兵家必争的巨型流量池


快手日活跃用户数达到1.5亿,或扮演着信息孤岛里的人们与外界接触的窗口,或成为超越日常实现梦想的舞台,其中的七亿活法也许穷尽了生活的千万可能,然而短视频远不止社交这一种玩儿法


快手里的七亿种活法:中国最广泛的生活方式,穷尽了生活的千万种可能



短视频新闻


近两年,短视频在严肃新闻报道中异军突起,让人们摆脱了“短视频只属于娱乐消遣”的固化标签。


短视频是如何被运用于新闻生产的?未来,短视频报道会取代传统的新闻模式吗?媒体纷纷开启“媒体+视频”的后娱乐时代,传统媒体也入局资讯短视频。除了新闻专业能力,未来差异化的竞争、平台渠道的拓展分发、变现盈利的模式探索将会是胜败的关键点。


业界高光 · 融合 | 王海:短视频会主宰未来新闻生产吗?

资讯短视频主导内容下半场?国内媒体视频业务的鏖战才刚开始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推动短视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在当前碎片化的阅读场景下,短视频迎合了人们高效获取信息的习惯,新生代的媒介使用偏好推动了短视频的发展。要想实现短视频新闻的可持续发展内容选择、生产方式、辐射区域和真实性上需要狠下功夫


未来,短视频新闻如何发展 | 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出品


国外各大巨头全面布局stories

 

驱动用户讲“故事”,能缓解社交平台巨头的用户黏性焦虑吗?


Stories 被各大社交平台视为未来社交的发展方向,自然也成了战火最为猛烈的战场之一。自2013年Snapchat的“故事”栏目上线以来,WhatsApp,Facebook和Instagram相继推出这类阅后即焚的垂直短视频。十一月,LinkedIn模仿Snapchat的“故事”功能,推出学生之声,目的在于吸引年轻用户;YouTube将Instagram风格的Stories功能拓展到平台上拥有超过1万名粉丝的创作者。“故事”打法愈演愈烈,BBC,NBC,CNN,《纽约时报》,《卫报》和《金融时报》等新闻媒体也纷纷入局,投入大量资金。


驱动用户讲“故事”,能缓解社交平台巨头的用户黏性焦虑吗?

内容还是王:融资拿到手软的互动故事平台Wattpad什么来头?


打假:内容假象魔高一尺,谁能道高一丈

 

自特朗普参选美国总统以来,假新闻日益成为横跨政界、学界与传媒业界三个领域的高频词

 

假新闻之役上半场,公众已经意识到:假新闻不仅仅代指被包装成新闻的虚假信息,更包括出于政治目的或商业利益编造的新闻宣传、低质新闻和广告等。这也使得假新闻泛滥的情况与复杂的政治经济利益相勾连,对社会的民主和法治产生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

 

面对如此境遇,传统媒体与新兴平台频出杀招,从内容生产和分发、立法、公众教育等不同角度出发,力求肃清网络平台上的假新闻。当打假下半场的哨声已经吹响,各大平台能否背水一战,实现绝地反杀?

 


假视频deepfakes

 

借助人工智能和算法进行批量生产和分发的假新闻愈演愈烈,这些新兴的假新闻在内容上更具迷惑性,在形式上也更擅长规避平台方的检测和监管

 

新闻打假战2.0:换头视频、虚假帐号入局,假新闻更皮了,平台更拼了

MIT做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假新闻研究,发现:真相总是跑不过谣言

 

“谎言飞奔,真理跛行其后。”乔纳森·斯威夫特曾经写道。


 当假消息传播,能够用数据和事实戳破谣言揭开真相的也不再只是专业记者

 

这个技术宅自建调查体系,正面刚假新闻,戳破政治谣言

遇见虚假新闻的数字侦探:非科班出身的我如何用技术围猎谎言 

 

虚假流量

 

当流量成为媒体和广告商追逐的焦点,僵尸粉甚至撑起了大半江山。为了保护平台,提升用户有效参与,Instagram、Youtube纷纷打击虚假流量。

 

膨胀的数据与缩水的真实:25美元买5k点击?起底YouTube流量黑产


相比于水军占领社交网络,更可怕的是流量提供者是机器人。当今社交网络中,可以自动发布和互动的机器人账户扮演着越加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机器人改变资讯阅读习惯、夸大线上言论和促使“假新闻”泛滥的争议


皮尤揭秘信息流内容秩序:算法爱推荐成人内容,是谁的锅?

社交媒体bot泛滥,皮尤研究发现:多数国外网民将其看作“阴谋的化身”


虚假账户

 

谣言四起、偏见横生、僵尸粉比比皆是,Twitter平台乱象丛生。从今年五月起,为了促进自身更健康地发展,Twitter搞了个大动作:大刀阔斧的清理行动下,数百万的僵尸粉消失了。

 

但与此同时,在第二季度已经失去了100万用户的情况下,Twitter在第三季度再次流失了900万的月活用户(MAU),创造了公司有史以来季度MAU环比的最大跌幅。

 

Twitter的触底挣扎:清完僵尸粉后,拉学术大牛给平台开药能行吗

自我麻醉?Twitter丢了900万MAU,却认为这并不是坏事


然而MAU的下降并没有使Twitter迎来“至暗时刻”,尽管MAU直线下跌,但Twitter的日活用户(DAU)却同比增长了9%,公司业绩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然而,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变革的最终目标是更好地预测并满足用户的兴趣,解决喷子、无用信息等问题,改善发展停滞的现状。

 

平台媒体的反击

 

2018年,如何应对假新闻依旧是学界业界的焦点。数字媒体领域瞬息万变,研究人员仍然任重道远。

 

在过去的两年中,假新闻在公共社会领域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发酵。美国、德国、荷兰、法国、肯尼亚、印度和西班牙等七个国家的大选活动都受到了假新闻的冲击,民主进程遭到了严重破坏。面对假新闻背后错综复杂的力量博弈,业内媒体、非营利组织和政府在应对假新闻上都有最新打法。


假新闻风浪翻涌!纽约智库D&S权威研究,梳理四大应对策略

 

流年不利的Facebook也希望能借助假新闻工作室扭转自2016年美国大选依赖的“水逆期”。


Facebook的硬仗:推出“战争室”,和虚假选举新闻、帐号正面刚


在Facebook,男女比例几乎是2:1,唯有新闻团队,几乎是娘子军。数据显示,有女性加入并领导的多样化商业团队更容易获得成功。


Facebook成立打击假新闻娘子军团,女性是新闻业的未来之光吗?

 

目前已知的关于消灭假新闻的事实检查方式具有局限性,研究者提出干预方式有两种,一是提高读者关于假新闻的认知水平,二是做出结构性调整,以降低模仿真实新闻的假消息(洋葱新闻)曝光度

 

但也有研究表明假新闻似乎是重大新闻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品。那些访问假新闻网站次数最多的人,通常也是阅读重大新闻最多的人,即使是在政治素养很高的群体中,访问次数也没有明显的下降。

 

从事实核查到受众分析,尼曼扫描了2018年初最有趣的数字社交媒体研究


媒体一边尝试升级事实核查工具,帮助读者对新闻中的可疑信息进行核查,一边试图解决人际间的谣言,比如Verificado就尝试利用WhatsApp的私人联系进行辟谣。


事实核查2.0时代或将开启!MIT媒体实验室的“真相护目镜”工具升级

口口相传的谣言也能核查了!Verificado可能是爸妈群拯救者


除了社交媒体,一批初创公司也开始利用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先进技术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

  

假新闻狙击战全面打响:7家海外创业公司要用技术/服务花式点杀


当人们对“假新闻”和虚假信息的意识不断增强,对透明度的需求渐成大势。

 

媒体需要考虑他们希望变得更加透明的原因,是获取更深入的资源,还是提高读者的信任度,抑或是激发更多关于当地问题的互动。对于新闻媒体来说,这件事不仅迫切,也是必须。

 

群谣时代如何重建读者信任:尼曼最新“透明度”研究给出系统解决方案


复盘打假之路,不难发现假新闻的背后隐藏的是科学技术、民主政治和道德伦理等深刻的社会命题。作为公共话语中的关键词,“假新闻”向我们提供了在政治框架下进行技术性治理的新思考、新问题。

 


“假新闻”的本质是建立在知情公民的信任和媒体可信度基础上的社会分享,其展现的是以认识为载体的社会分歧。因此,我们无法简单地应用“二分法”对假新闻进行定义和干预,由对抗假新闻所产生的影响也必将扩展至新闻业之外更广阔的领域。

 

这一年,我们见证了太多。


无论情况多么错综复杂,唯一能确定的是,现在还不是我们期望的样子。


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刻,回想起2018年的传媒业,我们能轻松地说一句,“有时候问题很复杂,答案却很简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