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舆论场观察:「流浪地球」节节失焦,让人类保持理智果然奢侈

腾讯传媒 全媒派 2019-04-02

如连环的“春节十二响”,《流浪地球》炸裂了假期里的舆论场。

 

它确实“流浪”了——由电影引发的舆论以令人错愕的方式,偏离了运转轨道。

 

网络混战至今硝烟未止,是这部电影难以承受之重。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精心梳理《流浪地球》的舆论走向节点,倾听这其中呼啸来去的声音;也将从次生爆发的“一星”事件中,聊聊愤怒的群体与被质疑的电影评分。

 

《流浪地球》如何一步步陷入混沌舆论场

 

开映最初,讨论似乎还是维持着互联网如常的模样。

 

好评和差评两极分化、直截了当,网友在各自的容忍边缘隔空试(si)探(bi)。“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赞誉排山倒海而来,“太空战狼”式的质疑也牢牢守住阵营。


豆瓣热门短评


异见和争执稀松平常地发生在每一个平台上,就像每一部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都会遇到的那样。段子手们当然不放过抖机灵的好机会:“喜欢吴京的一定要去看流浪地球,不喜欢的也建议你去看,因为吴京在里面炸了。”

 

只是随着春节档的升温,意见的分裂随之锐利了许多。杠精与柠檬精齐飞,网友们开始互相嘶吼,高级些的攻击,是抬出“阴谋论”进行指摘。

 

 

在这其中,还有几朵分化的小浪花:年轻一辈导演之间的互助美谈、父亲为女儿手绘的电影科普图、拧巴的交通安全提示,还有网友集体帮忙重写的韩朵朵的广播稿。



就算吵得气势汹汹,“小破球”票房依然飘红。在我们以为观众能齐心流浪时,诡异的走向发生了。

 

像电影剧本呈现的那般,远征的地球“意外”地被木星的引力捕获,并面临巨大危机——豆瓣遭遇打星风波,公众的注意力从争吵《流浪地球》好不好,成功转移片场,换台到质疑豆瓣有没有猫腻。

 

下图是全媒派(ID:quanmeipai)制作的时间线,梳理了《流浪地球》上映期间与豆瓣有关的舆情节点脉络。


 

电影评分从开映时的8.5一路下坡,跌至7.9。而在上映期间,互黑导致低分的阴谋论从未止息。

 

2月11日前后,豆瓣网友“掉线”的改一星与网爆的“千元改星”短信成为舆论爆发节点。改星漏洞被广泛质疑,而在部分网友眼中,以下两张流传甚广的截图放在一起,似乎揭开了评分一路走低的原因。


 

 

网愤沸腾,扫荡式的一星平衡成了豆瓣事件中最刺眼的画面,豆瓣app安卓版被刷低至1.0分,隔壁的科幻片《星际穿越》被大量网友恶意刷“一星平衡”……有别于围观式吃瓜,这回,网民用实际行动上场刷票。


 

2月12日,“掉线”出面解释,称自己修改分数没有受到任何不当利益驱使;豆瓣方面也发布声明,称传言不实,“仅有4位用户有过跨分数(非相邻分数)修改评分的行为,(其中)一位用户将《流浪地球》的四星打分改成一星。”


 

豆瓣的解释似乎并没有让事件平息,直到今天,暴力式的泄愤还在继续。

 

失焦的狂欢之后,

何时能让电影的归电影?

 

热点失焦,几乎已成众媒时代的必然事件;然而这一回的大型歪楼现场,却还是歪得有些令人猝不及防。

 

从观点撕裂到标签运动

 

分歧是天然的,互贴标签紧随而来,问候对方和制造阴谋论更是常用手段——这个规律,几乎已经渗入互联网世界的肌理,在大大小小的事件里重现。


 

如果以《流浪地球》为观察样本,试以事件中频繁出现的词汇草拟骂架一则:


“五星好评燃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实至名归!”

“一星留给辛苦的特效吧。尴尬混乱的故事台词表演差评。”

“打一星的什么心态,喷子只会跪舔美式英雄主义。”

“说跪舔的,差还不让人说?五星狗怕不是太空战狼后代。”

“呵呵这年头水军恶意刷分越来越猖狂了,几百块买你良心还真是高估了你。”

……

 

而在一场场沸点升级的对撕中,始终围绕着的是两则对立:

 

最尖锐的是“家国情怀”与“太空战狼”对立。这是对于电影根基价值观的两派分歧,激发出的是一部分人原生的朴素家国情感和中国式英雄主义情怀,与另一部分人的“污名认同”倾向(意指某一族群对自己产生负面认同感,排斥自己的母文化,而向其他文化靠拢),而他们共享的特征倾向是:情感决定认同。这一母题下的分支探讨,多落脚于对吴京本人的评价、对《战狼2》的再议论。


 

至于“本土科幻崛起”与“元年遮羞布”,多从电影本身的制作水准出发,但讨论也很容易被拉扯到前一个母题上。关于元年与否的分歧,有“特效燃爆or充满堆砌感”、“想象力扎实or故事线混乱”、“硬科幻or科学硬伤”等等。以最后者为例,大多聚焦于牵引出的是科学层面的探讨。合常理的是,因为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和充分的说理篇幅,探讨门槛较高,这一部分的声音是相对为理性的。

 

在这场价值观框架下的撕扯里,情绪一如既往地几乎控制了理性。站在对立面的双方越来越不愿意倾听彼此的声音,是习惯性地争夺话语权,并将对方划归至意见异己的牢笼,公共讨论的割裂感在实战中又一次升级。

 

一星平衡,《乌合之众》照进现实


“在群集情况下,个体放弃独立批判的思考能力,而让群体的精神代替自己的精神,进而放弃了责任意识乃至各种约束,最有理性的人也会像动物一样行动。”

——勒庞《乌合之众》


 

如果说贴标签式的杠精骂架只是互联网的痼疾,“一星运动”则是一场来势汹汹的变种病毒,让人措手不及。

 

勒庞所言的“群体的疯狂”,包括冲动急躁、易受暗示、情绪夸张、偏执专横,在两天的打星之战中,几乎得以一一印证。

 

“群体中的某个人对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传染性暗示过程的起点。”由一场猜测始,事主自陈被淹没在铺天盖地的截图“证据”里,豆瓣app的打分区被蝗虫式洗劫,《星际穿越》被莫名其妙地“一星平衡”。在群体刷屏式的一星碾压车轮下,电影优劣不重要,豆瓣机制不重要,重要的是,网民们挤压在虚拟空间里,齐出了一口自以为是的恶气,而整个豆瓣成了宣泄群体的精准假想敌,也是这种集体幻觉的完美牺牲品。

 

如果说一开始是戾气裹挟的讨伐,演变到今日的“一星”运动简直是大型戏谑现场。一切皆可调侃的网友,开始蹦迪了。沙雕语言入侵了原本是怒气冲冲的一星列表,在评论废墟里表演“解构”,如德里达所言:“……就是要把那些被遮蔽和压抑的东西揭示出来,但这个过程没有终极目的,也不会终结,相反是无止境的。”


今天(2月16日)早上,安卓某应用商店最新截图

 

再谈电影“评分”

 

见证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本是喜事一桩,但豆瓣在其中的角色却显得相当疲惫。

 

豆瓣无辜吗?

 

只能说,一代人的精神角落,在这场运动战中难以独善其身。这次质疑,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影迷心目中无可取代的豆瓣,正在艰难地守护自己的公信力。

 

早在2015年,阿北在《豆瓣电影评分八问》中就一一拆解回应了公众的疑问,包括敏感的“非正常打分”、“水军刷分”、“分数异常”等问题现象。他提到:“刷分基本无效之后,干扰豆瓣评分的努力在向‘社会工程’进化,针对具体一部片子制造‘豆瓣评分有问题’的舆论,想办法打击豆瓣评分整体的公信力,或者直接对豆瓣的工作人员施加心理压力。”

 

这则预言,在往后的数年里一次次地魔幻重演,被搬运、被加工引用,解释豆瓣的无奈与坚定。


 

天然地,我们愿意找寻一项值得信任的机制。狂欢中的人们似乎忘了,绝对完善的电影评估机制只能被向往,而不能被实现,因为以下几个问题永远令人为难:

以绝对数值衡量一则文艺作品,现实吗?

被调查的范围,是否能大到覆盖“所有”用户?

如何保证每一位用户的打分都忠于自我判断?

不同类型和题材的电影,能放在同一个打分体系下被比较吗?

……

 

五星也好,一星也罢,算法与商业操作(如果有的话)角力后呈现出来的豆瓣评分犹如“象征性现实”,反过来影响着“主观现实”,即人们对于电影的印象与评价。我们所看到的评分,从来是一个主观偏见的集合。以此印照大众品味与自身评价的距离自是人之常理,对于平台公正性保持质疑也无可厚非,但因迷信评分而牵扯一系列闹剧,只会落得两败俱伤。


 

层层热点发酵至此,中国电影开辟了她的科幻元年,伴随发生的互联网对话方式也正在畸变。只希望在电影这件事上,我们都不要流浪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