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演员牛萌萌被曝吸毒”事件的反转始末与传播启示

腾讯传媒 全媒派 2022-05-15


“新闻反转”,在资讯信息高速流通的当下并不罕见,“演员牛萌萌被曝吸毒”事件,在短短两天内连续反转,再次提醒了大家,后真相时代,凡事不宜轻易下结论,最好让事实再飞一会儿。


6月24日傍晚,经过来回拉扯后,真相终于被揭开,北京市公安局大兴分局官方微博的一则通报,发挥了一锤定音的作用。至此,关于“牛萌萌是否吸毒”的争议告一段落。

 

围绕此事的事实披露和观点讨论可谓一波三折,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梳理“牛萌萌被曝吸毒”事件关键情节发展,并尝试在此基础上探讨舆论场的“鳄鱼法则”、“迭代新闻”的局限性以及为何专业机构媒体会常陷“罗生门”窘境等传播议题。


《新京报》与牛萌萌线上交锋始末


一切都要从《新京报》的一则独家报道说起。6月23日17点24分,《新京报》发布微博称,记者从知情人处获悉,5月中上旬,北京警方在一公寓查获多名吸毒人员,其中一人为出演过《杨门虎将》的女演员牛萌萌,牛萌萌当场承认吸毒事实并表示会配合警方调查;6月23日17点48分,这条微博消息获得“北京禁毒”微博转发。

 

一石激起千层浪,被媒体曝光吸毒丑闻后,牛萌萌成为众矢之的。当事人反应也确实迅速,早早地在自己的抖音留言区公开否认,声称此事为“假新闻”。但《新京报》立场坚定,在当天19点26分发布了跟进的微博,给出了更多细节,指出牛萌萌5月被查后,因认错态度较好且由于身体原因被裁定行政拘留未执行,警方对其做出社区戒毒处理。

 

12分钟后(19:48),牛萌萌发布微博,驳斥《新京报》的相关报道,“啥情况啊,这是非要让我再火一把的节奏啊!这新闻有点儿太假了吧!!!五月中上旬!?请问是哪一天……”


在这条微博中,牛萌萌附上了5月1日以来的直播数据,以示清白。6月23日20点20分,牛萌萌再发微博提供了自己5月10日前映客直播的记录,以证明自己没有被抓。



在此后的直播中,牛萌萌更是多次否认吸毒一事。至此,第一次反转出现,舆论的天平在经过了一番犹疑之后,开始向牛萌萌倾斜。可以发现,在相关报道的留言区,越来越多网友替牛萌萌打抱不平,《新京报》则遭遇“无端制造假新闻”的质疑。


而就在大家“坐等新京报致歉声明”时,记者不仅没有让步,反而在当天晚上就深入牛萌萌直播间所在地调查采访,甚至与当事人正面“交锋”,牛萌萌方面仍坚决否定,事件一度陷入“罗生门”。

 

不过,在“真吸毒”与“假新闻”之间,真相只有一个。经过一天的对垒,实锤还是来了。6月24日18点30分,北京市公安局大兴分局官方微博“大兴公安”发布一则通报称,5月22日,在本市某写字楼内查获吸毒人员牛某某,其供认有吸毒的违法事实,并依规予以行政拘留。



事件再次反转,牛萌萌“求锤得锤”,与媒体的连续“对线”,似乎也将其拖入了更尴尬的舆论漩涡中。在吸毒一事被确认后,多家媒体跟进报道了此事,此前被质疑“造假”的《新京报》很快发表了评论文章《牛萌萌,吸毒后装无辜有用吗》,甚至在知乎上发起了一个提问:如何看待北京警方通报演员牛某某因吸毒被行政拘留?目前获得400多条回答,多是对吸毒行为的批判。



新闻当事人与新闻报道者的在线对垒,的确是导致此事件迅速升温的催化剂。一个反应快,一个效率高,一出“新闻悬疑大戏”,两天内就破了案。姿态强硬的当事人与专业媒体机构之间的信息博弈,在制造话题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观察样本。


“吸毒反转”背后的传播启示


牛萌萌逃不开“鳄鱼法则”

 

有人认为,牛萌萌的强硬态度令人费解,网友甚至调侃这是“吸毒导致的应激性说谎”,但其背水一战的心理或许更有说服力:吸毒一旦被曝光,需面临的不仅仅是网友的指责,还有“劣迹艺人”的坏名声。寄希望于蒙混过关,是不得已而为之。


只是,牛萌萌并不了解舆论场上的“鳄鱼法则”。这一法则是指,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自己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和手,你越挣扎,被咬住得越多、越紧。


其隐喻是,作为公众人物,当出现负面新闻且情况属实时,最好不要寄希望于通过过激的反驳来掩盖事实,否则将陷入到更大的危机中。牛萌萌终究未能逃脱“鳄鱼法则”,扮演鳄鱼角色的也不是媒体,而是公序良俗对于吸毒行为的零容忍。


 

“迭代新闻”暴露局限性

 

爬梳“牛萌萌吸毒被拘”相关报道始末不难发现,包括《新京报》的独家报道、牛萌萌的强硬辩白、大兴公安的实锤通报在内的关键性内容,都是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短平快的信息。


这反映出网络媒介生产模式的改变,即新闻正从静态的“产品”变成动态的“过程”,不再刻意追求“毕其功于一役”的深度报道,而是希望以更短的时间、更快的速度,逐渐逼近事实真相。


这正是“迭代新闻”的显著特征。其报道流程是以互联网为核心平台进行的新闻生产与传播,受众认知新闻事件的全貌,是以迭代的方式实现的。



具体来看,《新京报》关于牛萌萌吸毒的首条独家是一条150字左右的快讯,在关键信源的表述上也多是“据知情人士介绍”“从知情人处获悉”,的确容易给人留下口实。从这个角度来讲,在一件关涉公众人物名誉的热点事件中,部分网友对其“关心消息的速度和热度,而非深度与精度”的指责,并非全无道理。


当然,新闻以快讯弹窗的方式呈现已是传媒界的“积习”,迭代新闻的局限性也由此显露。此前,就曾有研究者如此评价这种利弊参半的报道模式:“改变了固有的严肃报道生产流程,让新闻生产更加碎片化、现场化、动态化、情绪化与炒作化。”


《新京报》在试图更高效地将“牛萌萌吸毒”的消息传播给受众的同时,也付出了一些代价,例如在牛萌萌发文澄清之后,该报遭遇了来自网友的质疑和信任危机。

 

这是一场公平的信息博弈

 

牛萌萌是一个微博粉丝数不到80万的演员,《新京报》的微博粉丝数则达到了4278万。正常情况下,双方的传播影响力差了好几个等级,但公众人物+当事人的身份,几乎消弭了牛萌萌与专业媒体机构之间的话语权鸿沟,这是一场相对公平的信息博弈。


回顾整个过程也能发现,牛萌萌在与作为专业机构媒体的《新京报》的博弈中丝毫不落下风,甚至一度扭转局势。最后,出来发布权威消息的则是“大兴公安”这一政务新媒体帐号。只能说,牛萌萌输在了她确实吸了毒。


社交媒体在给予机构类媒体更广阔的传播空间的同时,也扩大了个体的声量。传统的新闻传播规律里,媒体无疑是比个人更可信的,即拥有更大的公信力。现在这条规律依然奏效,但具体到某一事件中,社交媒体给予了当事人在十分钟内对专业媒体报道进行回应乃至反驳的机会。于是,站在受众角度,当双方围绕某个话题各执一词的时候,显然会对媒体专业度提出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


谁更接近真相,谁就更值得信任。



该事件也反映出,信息爆炸的时代,网友对各类快讯持审视态度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看到一个劲爆的弹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不再是感叹:“天啦,怎么会这样!”而是疑问:“这是真的吗?”

 

接收者自身对新闻建立起一道核实机制,是一件好事,避免了很多先入为主的偏见和盲从,这提示机构媒体要适应这类挑战,以更严苛的标准去做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