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300万的创作者,如何将专业法律知识讲得通俗易懂?
当一个人遭遇家暴后,该如何运用法律捍卫权利?艺人的父母欠债被曝光,需要“父债子偿”吗?为什么国外会有那么多人主张慎用乃至废除死刑?一个看起来品行特别恶劣的作案者,法院为何只判他三年、五年,而不判得更重些……
在浏览一些热点新闻时,人们常常会发出类似的疑问,对于法律,除了敬畏,多数人似乎也都抱有某种天然的好奇心。互联网出现前,电视台和纸媒的一些普法栏目会帮助受众解答一些困惑,但由于单向传播和时效性问题,受众的知识需求仍有缺口。
而今,各大内容平台上涌现出许多传播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的内容创作者,他们大多拥有专业法律学科背景,能够及时回应热点事件中的法律疑问。其中,有像罗翔这样的中年资深学者,也有像法山叔这样的青年人气律师。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对话腾讯新闻知识官、北京炜衡(成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法山叔,与这位自称“叔”、全网粉丝300万的90后律师聊了聊法律知识科普的创作心得和方法论。
一个90后律师如何成为法律大V?
全媒派: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到内容创作这个领域的?
法山叔:最初是在2016年,我开始在知识问答社区写文章,既写一些时评类的杂文,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普法类的文章。因为我发现,当时经常会有一些热点案件,而大家对法律方面的相关规定有一些困惑。我是一个律师,所以我就把自己对这些事情的看法写了下来。慢慢的,我积累了一批最原始的关注者。
全媒派:您如何看待律师和内容创作者这两个身份之间的关系?
法山叔:首先,律师这个职业能够“灌溉”创作者。因为如果我没有专业身份,我提供不了很靠谱的法律知识。
其次,创作者和律师的一点不同在于,创作可能需要更多的表达,思维要更加活跃一些,和律师偏严谨的工作习惯有时会有一点冲突。但总体而言还好,我们现在提供的内容是严谨的,调性和其他自媒体不太一样,但我们发现很多读者是喜欢我们这种风格的,恰恰是这份严谨让大家更加信任我们的内容。
而最大的冲突就是精力上的冲突,涉及精力分配的问题,不过大体上我们能够保持比较稳定的更新。
全媒派:您觉得促使自己将普法内容创作当成一份事业来对待的因素有哪些?
法山叔:总的来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专业积累,另一方面是我的主观热情。
首先,我的本职就是从事法律行业的工作,比较熟悉法律思维和法律知识。而这两点都是公众比较好奇的,或者说是需要公众理解和尊重的。
在热点事件中,大家会对相应的法律知识感到好奇,同样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法律思维上,包括遇到一些案件的时候,大家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法律是这么规定的?甚至有很多朋友会很纳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主张对死刑的慎用?乃至国外会有一些人主张废除死刑,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或者当一个案子出来的时候,为什么法院只判他三年、五年,而不判他更重的罪罚……
这时候,我就会用一种比较通俗的方式,把这些内容分享给大家,无论是法律知识还是法律思维,如果大家看了之后觉得有一点收获,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价值了。
同样,除了我的专业积累以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这是我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主观上热情比较大。因为我自己很喜欢创作,也很喜欢和大家沟通交流,除了写一些文章进行普法以外,我也写了小说,现在也在做视频,来进行各种形式的推广。做这些事情对我来说很快乐。
短视频已成为知识科普的最优解?
全媒派:在热情之余,您会有那种创作焦虑吗?
法山叔:实际上还好。首先,从选题获取的角度来看,我没有那么多的焦虑,因为每周、每月、每年的热点事件会有很多,比如每天都会有很多社会新闻,里面也会涉及到一些法律问题的解答。
其次,从内容持续输出的角度来看,法律内容本身和其他内容是有区别的。比如,法律等需要专业知识储备的垂直领域,本身就有一定的技术门槛或者专业壁垒。
因此,我们在输出方面不会有太大的焦虑,我们做的东西是独一份的。或许,不是资深法律工作者就做不出我们的内容。即使是资深的法律工作者,也不一定会像我们一样,通过成熟的表达方式来和大家沟通。
全媒派:您最近一次在内容创作方面遇到过的挑战是什么?
法山叔:创作领域的挑战,主要是面对大众信息摄入习惯的改变,从文字创作过渡到了视频化的制作。
在2020年之前,我们这个领域主要是进行文字创作,我也主要通过文字桥梁和大家进行沟通。但短视频的兴起让大家对文字逐渐不那么敏感,信息摄入逐渐从文字过渡到了视频,这点对我们来说是比较大的挑战。
因为我们主要是靠文字起家的,如何制作视频、如何通过视频和大家有更好的交流,是我们去年才开始摸索和学习的。好在经过几个月的探索,我们找到了相对较好的一种视频制作方式来呈现我们的内容。
另外,非常幸运的就是在试水短视频的时候能和腾讯新闻好雨知时工作室进行合作。我之前就曾经说过,好雨知时是新闻领域的“正午阳光”,在合作过程中,他们的严谨、专业和审美都令我受益颇深。我们节目的负责人刘东啸认真的态度和对选题敏锐的嗅觉令人叹服,也让我学习了很多。
全媒派:目前您也在和腾讯新闻合作一些优质短视频,就您个人而言,您觉得短视频的形式是不是目前知识内容创作的最优解呢?
法山叔:我认为相较于文字而言,短视频是有优势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化,给人们带来的感性认知和印象会更深刻一些。比如,视频里面除了文稿以外,还有人物的形象、背景音乐、视频素材,这些全部加起来给观众产生的印象或者对知识点的把控,要比文字更深刻一些。
另外,从目前的趋向来看,平台对于短视频内容也更感兴趣,更愿意推广。因此,对知识内容进行短视频化或者是视频化的运作,可能是最好的一个办法。
但是单从信息的密度来说,视频的信息密度比文字密度要低。比如,一篇3000字的文章,文字阅读可能三五分钟就能看完,但如果将3000字的稿子形成视频,最终呈现出的时长就有15分钟左右,可能大家看到3分钟左右,后面的东西就不看了,这也是视频创作的一个难点。
全媒派:您目前制作一个短视频,从选题、拍摄到后期制作和发布,大概要多久?
法山叔:一般情况下,分为选题、成稿、录制、视频制作、最后发布五个环节。制作周期得看是什么体量的视频,现在做10分钟左右视频的时间大概是一到两天。
法律不是万能的,创作者不能做复读机
全媒派:法律知识创作者可以在任何事件中寻找到解读空间吗?
法山叔:法律知识不能解释社会上的所有疑问,大家不要陷入法律万能主义。比如,当发生天灾人祸的时候,可能有人会觉得法律的规定不够完善,实际上不是的,因为法律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不能决定一个人会不会被自己的前男友或者前夫复仇杀害等等。
一方面,法律能起到预防的效果,比如,法律规定故意杀人需要承担故意杀人相应的刑法。另一方面,法律可以进行社会救济,比如,假如有人被害,法律会给加害人相应的惩罚。而不是说立法之后,某件事情就不会发生了,法律不是万能的。
同时,之所以说法律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也因为很多事情不是法律层面的,而是道德和自然规律层面的。比如,法律能解释为什么男女朋友会分手吗?能解释为什么父母之间会离婚吗?能解释为什么人会生老病死吗?答案肯定是不能的,法律只是许多社会学科中的一个而已。
全媒派:法律类解读往往严肃而又伴有争议,您在做选题的时候,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法山叔:虽然有法条,但是客观地说,很多情况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所以同样一个案子里面既有原告的律师,也有被告的律师。因为当一件事情上升到打官司的高度,或者说成为一个案件的时候,就一定是一个矛盾的集中化体现。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站在谁的角度来说都能够说出很多的道理,这也可能是很多律师,甚至是普通人,对同一事件有不同解读和看法的原因之一。但是也有一些确定的东西,像我刚才所说的,在既定的层面是有一个现成的法律规定在的。
另外,我会做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价值判断。可能会有法律工作者只是把法律知识分享给大家,充当法条的复读机或翻译机,这是很多法律知识创作者的天然误区。我们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并且把自己的价值判断分享给大家。别人可能认为是对的,也可能认为是错的,我觉得都无可厚非。一个良性的社会是允许大家在底线以上进行价值方面的讨论的。
为什么年轻人会被律政题材的作品吸引?
全媒派:您看过许多律政剧,这两年,国内也出现了像《心动的offer》这种观察律政职场的热门节目,想请您谈谈,从律政剧到律政综艺,为什么年轻人总会被律政题材的内容所吸引?
法山叔:在我看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大众的好奇心,另一个是法律本身意味着很多故事,人类是喜欢故事的。
首先,可能因为大家对法律这个行业比较好奇。法律消费频次相对其他行业是比较低的,专业性也是比较强的。
一个人可能每年都会去看医生,每天都要吃饭,对医疗和餐饮行业的消费频率比较高。但是法律不一样,如果一个人每年都要打官司的话,那只意味着两件事情:要么就是事业发展非常迅速,有很多合同要签,有各种各样的合作要做,合作多了,签的东西多了,自然而然产生纠纷的概率就会高;要不然就说明非常倒霉。
亲身接触和了解法律这个行业的人是比较少的,甚至有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进过律所,当出现法律题材的电视剧或综艺时,大家是存有好奇心的。好奇心是人类的特质之一,我觉得这是律政剧和综艺引起大家兴趣的一个原因。
另外,律政题材的内容一定是建立在激烈的矛盾之上的,矛盾意味着冲突,而冲突自然就是吸引大家的,冲突是故事的内核。
全媒派:2020年,除了综艺节目,罗翔老师的短视频作品也非常火爆,您怎么看他的走红?
法山叔:罗翔老师能“火”应该是内在原因和外部原因综合的结果。
总体而言,罗翔老师的出现对于整个法律圈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他通过讲解刑法的方式,成功让法律这门看起来专业性较强的社会学科更多地被大家所看见。虽然他只是讲刑法,但是让更多人了解了刑法,甚至是刑法背后的法律逻辑和法律思维,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他出色的专业能力和表达能力一定是他“火”的内在原因。我也只是一孔之见,首先肯定是因为他知道如何将法律知识比较通俗地分享给大家。另外他还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教授,他的专业知识也非常扎实。
另外,疫情造成了外部环境的转变,让视频这一媒介形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罗翔老师在《脱口秀反跨年》里也提到了,受疫情的影响,大家开始上网课了,罗翔老师也恰巧做了很多普法的视频。
让法律破圈比让法山叔破圈更重要
全媒派:您在社交媒体或腾讯新闻上发布的内容有非常多留言,您觉得内容创作者与粉丝(关注者)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法山叔:实际上,关注者和粉丝是两个概念。关注者只是想从你这儿得到一些知识方面的内容,或者就想看你是怎么说的;但粉丝不仅于此,粉丝是信赖并且认可你的人。
面向公众表达是一种非常高效的交流方式,例如,我们每条视频现在的播放量在100多万到200多万,那么发布一条视频以后,可能就有这么多朋友和我建立了连接。
当然,我也没有把那些信赖并认可我的人当成是所谓的粉丝。因为粉丝和博主、大V之间听起来总有一种上下级的关系,或者总有一种喜欢和被喜欢、崇拜和被崇拜的关系。
我认为大家是朋友,即使不能算朋友,至少也是因为共同的价值观被联系起来的,说明大家在某些价值观方面能达成一致。
打开腾讯新闻App,搜索“法山叔”,查看他的法律科普。
https://view.inews.qq.com/media/14787089
全媒派:内容创作这件事,您会一直做下去吗?
法山叔:肯定会的。我其实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让法律出圈,让法律破圈,而不是让法山叔破圈。
什么叫做让法律破圈呢?我们的想法就是让大家在以后遇到问题或者是产生困惑的时候,第一时间就从法律的角度思考该怎么办,这就是一个让法律破圈的结果。总而言之,就是让大家知法、守法、懂法、用法。
因为客观来说,大家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的培养还在相对初期的状态。最近五年,好像立案数一年比一年高,当大家愿意去法院打官司的时候,就是一个思维培养的过程。
但总体而言,相较于国外一些发展比较早、习惯已经养成的地方来说,我们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能通过内容创作的方式让法律更快成为大家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我除了律师本职工作以外,让我比较有成就感的事情,所以我会继续坚持下去的。
「本文为腾讯新闻知识官计划特约稿件,欢迎转载。想成为知识官,或发现更多有趣的内容创作者,请点击超链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