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热衷于使用一连串或组合式的标点符号???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羊村传播 Author 陈迪安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在社交媒体上我们会遇到或使用标点符号的一些特殊用法,比如发送很多个句号“。。。”表示无语,又或是用浪纹线“~”表达欢快或委婉的语气,也有很多网友习惯了在聊天时不加任何标点符号。
这些使用习惯与其书面用法大相径庭,但在如今又十分常见,可以说是标点符号的一种异化现象。标点符号的异化指的是与规范用法不同的标点符号用法,其衍生出了新的形式和新的意涵。
根据国家201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以下简称为《用法》),当今网络上许多标点符号的使用是不符合规范的。
例如,《用法》规定:“在多个问号连用或表达疑问语气加重时,可叠用问号。通常应先单用、再叠用,最多叠用三个问号。”然而,在网络交流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连串问号一起飘过的场景。
符号叠用的聊天记录截图1
还有一些标点符号本来无叠用的用法,在网络上也出现了叠用的情况,例如逗号和句号。
符号叠用的聊天记录截图2
本期全媒派(quanmeipai)分享羊村传播的一篇文章,带你了解社交媒体上标点符号的延伸与隐喻。
标点符号异化的催化剂
传播学上一般将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是一种有组织结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包括口头语和文字。而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符号,而是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
《用法》对标点符号的定义是:“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语句的停顿、语气以及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
从定义可以看出,标点符号能辅助文字表达,但本身并不能像汉字一样独立使用,有着十分明确的意义。标点符号依附于文字符号,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
而自从社交媒体兴起,标点符号异化的现象便已经出现了。因为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大部分时间是使用文字进行交流,因此标点符号的使用也会影响我们的日常表达。如十几年前流行的“咆哮体”,每句话后面接着一连串的“!”,以此表达强烈的语气。
根据前人的文献和在网络上收集相关例子,归纳出了标点符号异化的四种形式:标点符号的省略、标点符号的过度叠用、标点符号的组合使用和标点符号的变体用法。
符号省略的聊天记录截图
线上交流时我们常常不用标点符号或者是使用空格、表情符号代替两种情况。这种省略现象其实是由社交媒体的实时性和设计决定的,线上聊天时消息是一句一句发送,每一次发送的间隔构成了语气的停顿,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不加标点符号也不影响交流。
如果我们每一句话都加上句号,过于严谨反而产生了一种距离感。请看下面这个例子,是不是感觉左边的朋友会有一些疏离感,瞬间脑补出冷漠的语气。
符号使用的聊天记录截图
《用法》规定问号和叹号的叠用最多三个。而标点符号的过度叠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超出标准,三个“?”或“!”已经不足以表达网友汹涌澎湃的感情,所以聊天时我们经常看到一长串的标点。
网络上一个被广泛用来形容疑惑的问号表情,图中人物篮球运动员尼克·杨也因这张图在中文互联网上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第二种是不能叠用的标点符号也叠用了,这种情况以句号、逗号、浪纹线居多。如句号叠用“。。。”一般表示无语和较为舒缓的语气。逗号叠用“,,,”一般表示更为强烈的停顿,让人感受一种时间的长度。而浪纹线的叠用“~~~”表示一种亲切可爱的语气,让人联想到有声调的声音。卖萌技巧你学会了吗?
标点符号的组合使用
标点符号的组合使用指的是将不同的标点符号组合在一起使用,而《用法》指出:“当句子包含疑问、感叹两种语气且都比较强烈时,可在问号后再加叹号(问号、叹号各一)。”
比如辛苦背书的你在考前得知开卷:“这次期末居然是开卷考?!”对开卷考的惊讶和难以置信的语气一下子就脑补出来了。
而聊天时如出现了“!?”“?!!!”“???!!!”等变异形式以及其他一些不合规范的标点符号组合,一般可以表示强烈的疑问、惊讶语气或说明发信息的人正处在思考或者是无语的状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标点符号的变体用法
标点符号的变体指的是标准外的新用法,以连接号浪纹线为例。网络上的浪纹线的意义已经不是单纯表示连接某些成分,而是表示欢快绵长的语气以及起伏的升调。还有像半括号的使用也耐人寻味。
许多小伙伴会常用诸如“(”这样的半括号来作为自己的言外之意,又或者是起到舒缓语气。半括号的弧度还会让人联想到表示难过的颜表情,代表着轻程度的沮丧语气。
在下图这个例子中,第一个半括号是朋友间的玩笑话,括号内的说明代表并不是真的指对方是猪。而第二个半括号表达的是对复习周熬夜的无奈。第三个则表达语句的结束,较为婉转的语气。由此可见,标点符号异化的种类多样,而且含义随语境而改变。作为一种辅助符号,它具有意义的模糊性也常使人费解。
符号变体用法的聊天记录截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比如浪纹线“~”正是由于其弯曲的形状让人联想到人说话时声调的起伏与连绵;使用多个“?”也是为了表达自身强烈的疑问语气。每一种异化的标点符号都是经过了我们的选择,为了顺应当时的语境而产生。在需要表示友善时,我们选择“~”而不是“—”表达自身语气的活泼;在感到非常震惊时我们会打出一系列“!”,而不是一个“!”。
标点符号的异化在当今广泛而常见,而它异化后的语义也逐渐定性,年轻人使用异化的标点符号出于他们自身对于人际交往的需求。当身处在群体之中的我们使用着同一套的话语体系时,就愈发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上认同自己的群体,加强了自己的群体认同感。
1.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201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2.张颖炜.网络语言标点符号的变异用法[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05):154-160.
3.郭攀.标点符号的类文学语言性功能[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版),2004(06):35-40.
4.方艳.网络标点符号使用现状探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6):1-6.
5.伍静.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J].出版广角,2016(15):83-85.
6.储泽祥.标点符号的象似性表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01):85-88.
7.罗琭昕.网络语言中的“括号+”现象[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4):472-476.
8.耶夫·维索尔伦.语用学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