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社多篇论文入选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10月23日,在第十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发布了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结果,我社刊物发表的6篇论文入选,详情如下:
篇名:大数据系统综述
期刊:《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年期:2015/1
作者:李学龙;龚海刚
简介:
随着科学、技术和工程的迅猛发展, 近20 年来, 许多领域(如光学观测、光学监控、健康医护、传感器、用户数据、互联网和金融公司以及供应链系统) 都产生了海量的数据(更恰当的描述或许是"无限" 的数据, 例如, 在光学观测和监控等应用中, 数据都是源源不断而来的, 形成了"数据灾难"), 大数据的概念也随之再次引起重视。与传统的数据相比, 除了大容量等表象特点, 大数据还具有其他独特的特点, 例如大数据通常是无结构的, 并且需要得到实时分析, 因此大数据的发展需要全新的体系架构, 用于处理大规模数据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分析. 该文对大数据分析平台进行了尽可能详尽的文献调研, 首先介绍了大数据的基本定义和大数据面临的一些挑战; 然后提出了大数据系统框架, 将大数据系统分解为数据生成、数据获取、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等4 个模块, 这4 个模块也构成了大数据价值链; 随后讨论了学术界和工业界中和大数据相关的方法和机制; 最后介绍了典型的大数据系统基准和大数据的一些科学问题。该文意图为非专业读者提供大数据的全景知识, 也为高级读者定制自己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辅助思想, 希望能够对大数据相关的科技和工程人员起到一些参考作用。
◆
篇名:芦山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及其构造应力场空间变化
期刊:《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年期:2015/4
作者:罗艳; 赵里; 曾祥方; 高原
简介:
该研究利用近震波形拟合方法获得2013年芦山Ms7.0地震序列共37个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及其深度(3.4≤Mw≤5.1)。大部分地震震源机制以逆冲为主,有个别走滑型地震。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10~20km范围。在稳定可靠的震源机制解基础上, 用阻尼线性逆推法, 划分不同间距网格, 分别计算研究区平均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 芦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应力状态以挤压为主, 应力性质主要为逆冲型, 但局部地区出现走滑应力性质, 最大主应力方向主体呈NW-SE, 不同深度的构造应力性质和方向在局部地区存在一定差异。对比分析汶川地震震源区一带的构造应力场, 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 除北西向小鱼洞破裂带外(最大主压应力和最小主压应力近水平, 应力性质以走滑为主), 其应力状态基本一致, 以挤压为主, 应力性质主要是逆冲型, 有少量走滑型, 最大主应力方向与龙门山构造带近垂直。
◆
篇名: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for the persistent severe fog and haze event over eastern China in January 2013
期刊: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年期:2014/1
作者:Zhang Renhe; Li Qiang; Zhang Ruonan
简介:
2013年1月,在中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发生范围广的雾霾天气。该文利用资料诊断,从大气环流背景场和雾霾天气演变过程两个方面,分析了气象条件在这次持续性强雾霾天气发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2013年1月东亚冬季风异常偏弱,在中国东部区域,对流层中低层的异常南风有利于水汽向中国东部地区输送,500hPa的高压异常抑制了对流的发展,而表面风速的减弱不利于近地面附近的雾霾向区域外输送,水平风垂直梯度的减小减弱了天气尺度扰动的发展和大气的垂直混合,对流层低层异常逆温层的存在使得大气近地层变得更加稳定。这些气象背景场为雾霾天气的维持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对雾霾天气演变过程的分析表明,雾霾天气区域内的表面风速及其上空对流层中低层的水平风垂直切变对雾霾天气过程具有动力影响,二者偏小(大)时雾霾天气偏强(弱);对流层中低层的层结不稳定性以及近地面层的逆温状况和温度露点差对雾霾天气的演变可以产生热力影响,层结不稳定性和逆温偏大(小)以及温度露点差偏小(大)时雾霾天气偏强(弱)。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热力和动力因子对这次雾霾天气过程具有大致相同的作用,气象因子可以解释超过2/3的雾霾天气逐日变化的方差,方差贡献达到0.68。
◆
篇名:寒武纪大爆发的因果关系
期刊:《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年期:2014/6
作者:张兴亮; 舒德干
简介:
寒武纪大爆发是长期受多学科领域关注的基础前沿课题。该文从动物门类的化石首次出现、分异演化时间、环境变化、发育基因调控网路以及生态效应等几个方面来讨论它们与寒武纪大爆发的因果关系。动物门类的化石首次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寒武纪的前三个阶(541~514Ma),体现出突发性、阶段性和不等时性。动物门类分异演化的时间,目前还存在深时分异和浅时分异的争议。控制动物发育的基因调控网络早在动物分异演化之前就已经形成,表明基因调控网络的建立是寒武纪大爆发的前提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此,寒武纪大爆发需要环境激发因素。海水氧化还原条件和化学成分的变化以及营养物质的补给是最受关注的环境诱发因素。海洋生态环境内营养物质的富集通常会导致原始生产力的过剩,并不一定直接对应于动物多样性增长。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过渡时期海水的持续氧化、钙和其他离子浓度的变化以及总盐度的降低可能是触发寒武纪大爆发的主要环境因素,但需要更精确的年代地层学、地球化学和动物发育生理学等数据加以验证。很多学者认为寒武纪大爆发是一种生态现象,即后生动物于寒武纪早期在生态上获得空前的成功。生态效应需要大量不同类型的动物来实现。因此,动物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生态关系的建立也是寒武纪大爆发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不可否认,生态效应的积极反馈作用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增长。寒武纪大爆发是由环境变化突破关键约束而导致的以后生动物为主导的海洋生态系统的初次建立,通过“生态雪球”效应连锁反应得以实现。
◆
篇名:ZIKA virus isolated from mosquitoes: a field and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in China, 2016
期刊: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年期:2017/12
作者:Shihong Fu; Song Song; Hong Liu; Yuanyuan Li; Xiaolong Li; Xiaoyan Gao; Ziqian Xu; Guoping Liu; Dingming Wang; Zhenzao Tian; Jingzhu Zhou; Ying He; Wenwen Lei; Huanyu Wang; Bin Wang; Xiaoqing Lu; Guodong Liang
简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梁国栋研究组于2016年夏季在我国多个省开展虫媒病毒调查和监测研究, 在采集的数万只蚊虫等吸血昆虫标本中分离到多种虫媒病毒。其中在贵州省采集的蚊虫标本中分离到寨卡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等3科4种蚊虫传播虫媒病毒。这也是首次在我国自然界采集的蚊虫标本中分离到寨卡病毒。通过对病毒基因组的分子遗传进化分析发现, 中国分离的寨卡病毒与南美洲2015年以来流行的病毒毒株具有相同的分子进化和氨基酸位点突变特征, 而这些氨基酸突变位点与寨卡病毒感染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和新生儿小头症等寨卡病毒感染综合征有关, 提示这两株新分离的病毒毒株可能具有引发寨卡病毒综合征的分子基础。
◆
篇名:人参NBS-LRR抗病基因家族全基因组分析
期刊:《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年期:2018/4
作者:初旸; 徐然; 苏贺; 廖保生; 吴明丽; 徐江
简介: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徐江研究组以人参全基因组草图为基础,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 根据基因结构及序列特征成功预测7个家族, 共1652个人参抗病基因。通过与其他8种被子植物抗病基因家族比较, 对人参抗病基因结构、家族进化特征进行初步分析, 并使用13个转录本数据,系统分析人参抗病基因在不同部位和不同生长年限的表达模式, 发现人参抗病基因具有明显的功能分化和器官特异性。以锈腐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侵染不同时间后转录本表达模式, 对病原体特异识别抗病基因NBS-LRR家族及其他基因进行关联分析, 解析人参防御过程中次生代谢活动与病原微生物防御反应的协同作用, 该研究成果将为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点下方“阅读原文”可免费读以上论文↙]
为鼓励和引导更多科技工作者多出科研精品和原创性研究成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科技服务公共产品,中国科协组织自2016年起开始实施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每年遴选不超过100篇优秀论文。此次共有95篇论文入选,在此对获奖者表示祝贺!
今后我社刊物将更加努力提供优质服务,致力于打造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希望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支持,将更多优秀原创成果发表在我国科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