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春海院士、谭蔚泓院士、杨朝勇、杨黄浩、张晓兵教授等合著综述:核酸分析
赵永席
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院生命分析化学与仪器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获首批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A类。主要从事高通量单分子与单细胞分析、核酸化学与生物学、功能纳米材料与分子探针等领域研究工作,所领导团队入选2020年度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并荣获2018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左小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化学测量学研究。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曾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担任《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青年编委。
李茜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研究员,入选上海交通大学“SMC-晨星优秀青年学者奖励计划”,主要从事功能化核酸纳米结构组装及生物成像分析方面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杨朝勇
厦门大学南强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分子医学研究院副院长、谱学分析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美国化学会ACS Applied Bio Materials副主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致力于生物分析化学研究,在微流控、单细胞单分子分析等方向取得了诸多创新性的成果。先后获得中美化学与化学生物学教授协会杰出教授奖、中国青年分析化学家奖、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美国化学会测量科学进展讲座奖等奖项与荣誉。
张晓兵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在小分子与纳米荧光探针领域,尤其是固态发光探针与原位成像分析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2018年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及2018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入选爱思唯尔2017、2018、2019年中国高被引学者。现任《中国科学: 化学》、Spectrochim. Acta A、《化学学报》、《分析化学》、《分析测试学报》等期刊编委。
杨黄浩
福州大学化学学院教授,201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先后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全国先进工作者。现任福州大学副校长、福建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在光学生物传感、生物医学成像和功能核酸机器等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方法学和实际应用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研究成果。获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
谭蔚泓
上海交通大学分子医学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生物学院教授。曾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杰出教授和冠名主任教授20多年。现任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科技部纳米研究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等。现任Sci. China Chem., J. Am. Chem. Soc., CCS Chemistry,ACS Nano、NSR等国内外杂志副主编或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和分子医学。研究成果获2011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2年美国化学会Florida杰出贡献奖,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8年美国化学会“光谱化学分析奖”,201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2019年匹兹堡分析化学成就奖,2019年生物分析化学杰出贡献奖。2005年当选美国AAAS Fellow,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9年被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樊春海
上海交通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美国化学会“测量科学进展讲座奖”和第十二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等。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国际电化学学会(ISE)、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院(AIMBE)和英国皇家化学会(RSC)会士,兼任ACS Appl. Mater. Inter.副主编,ChemPlusChem编委会共同主席,《中国科学:化学》(中英文刊)编委。
欢迎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