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交网络的信息进化

2015-05-25 常易 混沌巡洋舰

一,Social Engineering是否有简单公理?


比如《三体》里的黑森林理论,或者数学的公理化体系,一门成熟的学科,往往有一套简单而缜密的公理,简单到是人都能读懂。比如“两点间只有一条直线”,缜密到能用这套完备的公理演绎出摩天大楼。就像一颗种子,落地时毫不起眼,但里面包含着全部信息,决定着一颗种子是长成小草,还是独木成林的擎天大树。


社交产品是否也有这种范式呢?似乎鲜有人在源头挖掘,总体感觉是,噱头太多,而核心的力量不够。更多的产品都在宣扬UI,用户体验什么的,我想这些东西要有,但并不是社交的本质。想要创造下一个纪元的社交,一定要回到源头,思考社交是什么,或者更深一步,信息是什么。


受摩尔定律启发,我试着给出一个描述:信息数量以指数级增长,平均质量和成本在下降。


二,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传输一条信息的成本越高,这条信息的质量就不会太低。比如古装剧里“八百里加急!御赐金很牌,阻者死,逆者亡!”;又如《货币战争》里最有名的段子,内森·罗斯柴尔德靠最先得知滑铁卢战果,做空英国公债一夜暴富。


这里有四个关键元素:(1)信息的所有权:皇室巨贾,非富即贵。在那万恶的旧社会,只有雄厚的实力才能建立并维护快马加鞭的情报网络。(2)信息的传播方式:马,权力游戏看多了可以考虑little bird,然而飞鸽鸿雁都是畜生,可靠性终不如人骑着马。(3)信息内容:军情战报,这东西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了。(4)信息的价值:决策。决策先天取决于信息的优劣,后天取决于决策者的优劣。


如果内森摊开的纸上不是滑铁卢战果,而是老公我想你呢?搞不好滑铁卢的输家真收到过。重口暴君拿破仑特别喜欢约瑟芬的体味,回巴黎前就让手下快马加鞭带去情书“两天后凯旋,不要洗澡”。另一个例子就是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了妹子点燃冬天里的那堆狼屎,结果可想而知。


在信息传播成本极高的年代,不要花样作死。修那么多驿站养那么多快马,不是为了打情骂俏的,以最快速度获取最优信息,成就了渠道为王的时代。那时的一封火漆,一纸信笺,花费极大而含金量极高,是为决策而生。当决策者滥用渠道降低信息质量时,即便拿破仑比周幽王屌,结果也是一样的糟。




三,这是一个充满噪声的时代。


自从大西洋下架起了电缆,美国人就能听见英国的狗叫了。而真正的信息爆炸,始于无线传输的互联网时代。我记得小学那会儿还有过笔友,那种真正要贴邮票寄的信笺;初中是个分水岭,课堂上传的纸条变成了发短信。那时的短信内存还不足50条,屏幕每次闪烁都有意义,你会为了BB机上的简讯找电话回拨,手机里珍藏的短信筛了又删。那时,信息还很值钱,无论成本还是内容。


而今天,除了每个月30块的流量费,我们总在抱怨16G的手机内存不够,3G网还是比4G慢,每个月收发成千上万条,缓存怎么清都清不完。这一切,只用了十年。十年,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无异于瞬间。


在这一瞬间,地球上的人口没有翻倍,物质也没有减半,凭空产生出那么多的信息,我觉得人们只是被打蒙了,还没开始手足无措。技术爆炸极快地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导致数量急剧上升,大数据的复制、更新和迭代几乎不需要成本。廉价的扩张必然导致平均质量的下跌。这个可以预见并且无法阻挡的趋势,在已知的世界无处不在,我们称之为“熵增”。


四,为什么我知道的更多了,生活并没有更好,心情有时更糟?


因为质量守恒。长者说我手上有一个苹果,你手上也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手上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如果我手上有一个思想,你手上也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手上就同时有两个思想。这个magic的妙处在于,第一次交换,长者用4S换走了你的6+,第二次交换的东西,你既不能干也不能吃。长者知道什么样的信息可以交换,用鸡汤窥视你的智商,就像用4S换走6+一样划算,他绝不会告诉你哪只股票明天会涨,而有些高能级信息,就算说了你也不知道怎么用,终归是too young too simple。


这造就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假象:我们感到信息的极大丰富,学会了很多知识,知道了很多道理,在比特世界里一片繁荣。回到量子世界,物质总量并没有增加,资源的所有权和分配也没有变化。就像金字塔底的奴隶看到繁花似锦神光普照,但那光芒并不属于他们,明天起来还要搬砖。你懂的再多,并不等于你应该得到的多,这根本无关公平,只是幻想。


另外,其实你懂的不多,你懂的都是朋友圈看来的,你能看别人也能看,谁也不比谁高级。


真正“懂”的人是信息的输出端,是那些在各个领域为人类开疆扩土的人,他们是创造物质的maker,长者只是dealer,剩下的你是个taker,take whatever they left,你还捡得美美的。


五,图书馆与垃圾桶。


信息写到这一节,也该结束了。网络时代以前,人类信息的载体是书,而集大成者是图书馆,那是真正能称之为“能量”的地方。从摩西十诫到永乐大典,只有在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得以幸存的才能收编入库。图书馆的建立,是信息成长的一个缩影,从原始信息的泛滥与混乱,到历史长河的挑选打磨,最后分门别类装帧出版,放置到一排排实木书架上,这本身就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过程。泛滥之后必然出现选择与优化,而今天的问题在于,信息爆炸之后的图书馆,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


不同的智慧聚在一起叫能量,不同的垃圾聚在一起叫垃圾桶。垃圾桶是不可能成大气候的,但占据了大多数人的大部分空间。


物理世界还要分类回收,那信息世界呢?既然垃圾处理厂是物质丰富后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有理由相信,在比特世界里,针对大数据的泛滥建立起的信息筛选和优化,是个势在必行的东西。无论世界怎么发展,人类都在有意无意地朝着帕累托最优迈进,能优化效率的方向,一定不差。


六,回过头来谈社交。


载体决定形式,形式决定内容。最早的社交应该是校友录BBS贴吧之类的,那时的PC刚连上网,一个话题往往能聊好几页。后来过渡到主页版和弹窗,比如QQ人人Facebook,依然是以PC端为主,但有了个人主页和新鲜事,那是社交网络输出的黄金一代。移动端普及后,扩张最大的就是微信微博Twitter之类的了,以免费即时通讯为主,也可以发布新鲜事。总体来看,硬件是越来越小的,从台式机到笔记本到智能手机,内容也是越来越少的,从叽叽喳喳的论坛,到个人主页,再到一张图配少许文字。这本身就限制了个体输出的条件,也成了自媒体的温床。


发展至今,个人输出越来越单调,没有谁能每天迸发几十个灵感,生活终归是平凡。输出端被自媒体接手,抄袭转载严重,流通靠复制而非原创。运营成本降低,加上系统漏洞产生的水军和机器人账号,极大地增加了噪声,导致眼前一片心灵鸡汤段子手,正负能量代购党的风生水起。


信息泛滥直接导致了判断力的麻木,就像一种潜意识的洗脑,在不知不觉中淹没人的心智,任你再出淤泥而不染,泡久了都要馊。我发现有些还不错的朋友,也会分享一些伪科学假新闻并无法辨识真伪,这让我很吃惊。


那些东西不需要多深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只要有最基础的理性逻辑就能判断,越来越多的人已丧失这种能力。这是很可怕的,对意识形态的控制,或许不用强制性的引导灌输,只要在信息噪声中失聪,就慢慢会丧失最基础的判断力,可以越过奴隶,直接变成傻瓜。而在自然界,敏锐的判断力,是事关生死的。




七,链接、社群、弱关系。


这三个词今年特别流行,最有名的例子是某屌丝长期打拼不如人意,无意间通过某个链接的弱关系打通一条人脉,最后飞黄腾达赢取白富美。怎么说呢,这就是鸡汤的魅力,互联网+在我看来也快赶上邪教组织了。我是学数学的,不相信花花辞藻,只相信冷冰冰的数据。你倒是跟我掰扯掰扯,这种小概率事件咱身边发生过几次?甭扯那些有的没的。


对于链接和社群,我始终怀着保守谨慎的态度,这是人性博弈的结果。一方面有六度理论,地球上任意两人之间都可以通过六人链接,这在我身上得到过证实,现有技术完全可以实现,跟倡不倡导无关。另一方面是社交饱和度,任何一个人的有效社交圈都不会超过百人,也是符合统计规律的,你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记忆应付更多的人。


当链接变得容易后,社群是自组织的必然结果,扩展弱关系的确会增加一些可能性。但我们来做一个算术,如果增加20%的可能性,而这里面只有5%会产生实际作用,那么总体上也就增加了1%的增益。用数学的行话来说,这个统计结果也太不显著了……


但另一方面,高质量的社群会大大增加显著性,这是我加入混沌巡洋舰后得出的结论。这应该是网络中“局部优化”的概念,就像Google X项目组和圣菲研究所,高能级的个体凑在一起,会出现指数倍增效应。当人海中形成“图书馆”性质的社群,那真是很牛逼的。浓度,才是化学反应的引擎。


八,信息不对称、人心壁垒和技术爆炸。


最后来谈谈核心,这三个概念应该是社交里面的三体问题。让我们回到四个基本要素:信息的所有者,传播方式,内容和价值。

1. 技术爆炸打破了所有者的垄断。在这个封闭集里,每个人都是输出和输入的节点,区别在于通过该节点的信息流的数量和质量,而这个区别直接导致了信息不对称。

2. 技术爆炸优化了传播方式,并降低了传输成本。无线电代替了马,打破了信息不对称里的时间差。这个时候的差异不在于谁的马快,所有人的马都是免费的,并且一样快,区别在于信息的来源。从表面上看,信息获取似乎免费了,其实不然,高质的信息依然高价,因为边际成本仍在:这取决于你的圈子是大学教授、基金经理,还是庸庸碌碌的无名之辈。就算你认识几个高级别的人,人家是否看得上你,愿意通过这种“弱关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都是看不见的成本。

3. 信息内容碎片化,质量在僵化。如果你看得比较通透,就会知道太阳底下无新事,翻来覆去还是那些道理,讲来讲去也就这些段子,复制过来转发过去,消耗的是能量,却看不见质量的增长。

4. 信息的价值在弱化。以前选择少,所以决策很明显,现在脑子里的东西多了,超过了大脑的处理能力,而手头能支配的还是那么一点,会让人的坐标系偏离,参照物紊乱,最后的决策没有更清晰,而是更迷茫。


而最最重要的,是壁垒。人类永远都要分出个三六九等,信息不对称是这个game里的核心秩序。资本逐利,人性贪婪,发现价值洼地的人,是会闷声发大财,还是广而告之呢?技术再普及,传播再廉价,有些东西,我不想告诉你,死都不会告诉你。这个壁垒,才是任何技术都攻不破的防火墙。


九,小广告。


文章码了一天,回头来读有点大言不惭。不敢说进图书馆,但应该进不了垃圾桶,贵在交流。笔者想寻找这个深度以上的人,不管你的看法是相同还是相左,我们可以聊聊未来的走向。一个人单打独斗再聪明,也难以颠覆当下,如果你在思考下一代产品,而不是下一个产品,我们不妨约一杯茶,也欢迎和我微信交流(191981890)。如果跳不出现有产品的范式,无论界面上再怎么打磨,玩法上再翻花样,也只是刀上刻花,我们应该朝着枪炮迈进。


格局比技术重要,范式比资金重要,代码和钱能解决的问题,应该不是问题。秩序的写手+资源的玩家+技术的垄断者,以复杂系统的高度来规划,以极简艺术的形式来表现,我觉得,或可一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