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主义的三个维度 -读《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
万维刚的新书,是本很值得推荐的书。这本书的主题可以这么总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人工智能逐渐取代人、社会阶层逐渐扩大的复杂世界,我们必须修炼成一个兼具智慧和学识的“智识分子”,不能满足于做一个只通一面的“专才”。我们必须做一个师通多门的武林高手,以复杂打败复杂。智识分子最强的能力是决策能力,你掌握的套路越多,决策时可供选择的思路就越多。胸中储书万卷,脚下行路万里,自然就有方向。”
这本书中作者自称是一个保守主义者,考虑到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自称自己是保守主义着,便借着这篇读书笔记来说说这个词真正意味着什么。书中的文章来源于作者的博客。但总结成书,却可以看出些大的脉络。积累更多的价值观,更多的套路,却不对其总结归纳,会让你在你需要使用这些知识时花费很长的时间搜索。因此找出这些知识的“最大公约数”,在你拥有越来越多的技能和价值观时很有必要。
这本书的第一个关键词是自控,书中谈到教育时,说道能把穷人变成正常人的教学法,其中的榜样宪章学校KIPP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自控,KIPP是针对美国最底层的学校,但却取得了惊人的成功,让那些本来高中不会毕业的孩子送入了大学。通过激励和严格的制度,KIPP培养他们的七个优良品格:坚毅、自控、热忱、社交、感恩、乐观和好奇,尤其是自控。自控力会让我们认识到,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比做了想做的事更重要。是否有自控力,才是摆脱贫困最为关键的一步。
KIPP的校训“努力学习,做个好人”,前者是学习中的自控,后者是人际交往中的自控。而在书中谈论歧视的那一节,讲到一个经过经济学实验验证的,残疾人可以用来改变自己被价格歧视的方法,那就是让残疾人一进修车铺先说“我今天要拿到三个报价”,从而使的修车铺不会因为残疾人缺乏议价能力或意图而给他开出高价。这说明正是对自己的束缚,也就是另一种类型的自控力,保证了残疾人能拿到和健康人一样的报价。
如果人人都能有钢铁搬的自控力,那么这个世界就简单很多了。但事实幸好不是这样,因此我们需要经济学。在书中关于经济学的五个智慧中,第一个说道的是国家不是家庭,陌生人社会的效率之所以在社会变得复杂后高于熟人社会,是因为陌生人间能按规则行事,靠规则行事的前提则是你预期你碰到的人都能有基本的自我控制,大多数人的自我控制都很稀缺,所以人才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世上没有有免费的午餐,也是因为人们需要激励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市场传递的激励信号,最终的做出的反应依赖人们如何分配自我那稀缺的自控力,由于人心的复杂和多变,结果可能会出乎意料。这也对应了经济学上的另一个信条,激励的结果可能出乎意料。
作为一个保守主义者,首先需要的就是自控能力。一个人三十岁之前不狂,没有出息;三十岁之后还狂,肯定没有出息。狂的反面不是卑躬屈膝,而是能控制自己,事自己的所作所为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与周围的环境合宜。
和自控力相辅相成的是使命感。自控力能保证那些能让你写进简历里的东西,而使命感会让你拥有那些能写进你悼词的项目。“高效能任性”这篇讲的是为什么我们要做好人。
康德曾说过:“人性这根曲木,决然造不出任何笔直的东西”,文中也引用研究显示,越富有的人,道德水平越低,甚至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朴素的观念,都被心理学家专门立上靶子,设立一个专有名词,“公平世界假设”。
在“power,why some people have it and others don’t中,还专门列出了公平世界假设的三个害处
1、你不能从别人的成功中学到东西。有人靠不择手段成功了,你很不喜欢,所以你就不愿意跟他学,你就学不到更多经验。其实这个人值不值得学习,跟你喜不喜欢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2、你以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你会低估世界上发生的坏事。你会发现你想做成一点事非常难,感觉别人整天跟你作对。
3、更有甚者,你会认为取得成就的人必有长处,失败的人必有可恨之处。而这完全错误!人们错误地看成功者身上什么都是优点,看失败者身上什么都是缺点。
说了这么多,那我们为什么要做好人了。根本的原因是任性。任,指的是积极主动,性,说的是以原则为重心。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只有极少的人能做到,既然是积极的,那就要防微杜渐,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因为重原则,所以对于符合自我选定的原则,该做的的是,不论是否有激励,做之前是虽千万人吾往矣,做的时候是夙兴夜寐,衣带渐宽终不悔,做完之后则是功成身退。
作为一个保守主义者,使命感是将其与犬儒和市侩区分出的。任性不是以自己是个吃货而自豪,不是在非诚勿扰上讲”不怕敌人的勇敢故事“或者是”自我救赎的奋斗故事“。真正有使命感的人,多半不会大红大紫,所谓”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相比于硅谷的CEO,有多少人知道顾准,知道叶企孙。可这俩位都在最困难的时候,做着自己觉得应当做的事,仅此而已。任性,就是让你超越了历史逻辑的不得已,而变成个人的非如此不可。
说起保守主义的第三个维度,是质疑。这本书有不少批判性的文章,但作者都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例如书中对’舌战群儒”的技术分析,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因为舌战群儒用到的三招“列举事实证据,暗示对方能力不行;如果比不过事实,比境界;你别说我多差,著名英雄**也曾经如此不堪“不是一种有用的辩论方法,如果所有人都是关于人而不是关于议题的去辩论,那么辩论就没有多少用处。
再比如书中说道《时间简史》的三种读法,普通的,2×的,文艺的。是想通过描述人们如何误读时间简史,来说明该怎样读科普,因为有的人读科普是为了装饰自己,或者是为了将科学推到重来。而作者觉得科普书是写给那些愿意付出努力去寻找智慧和见识的人的。他们读科普书不是为了结婚,工作和博士学位,不是为了一举成名,更不是为了感动。
质疑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得批判,而是动摇那些看似坚不可破的世界观和铺天盖地的常识。该怎么质疑了。这里提倡的质疑不是感情泛滥只讲理念的公知,不是一招鲜吃遍天的身怀宇宙般真理的大神,而是有内功在身的公民。首先是要时刻通过贝叶斯定理量化你的信念的程度,让你的观点随事实而改变,那该怎么找到事实了,信息极客的三个功夫里说到,要想找到事实,首先要培养自己阅读学术论文的能力,其次要直接阅读原始数据,最高的要求是自己主动采集数据。
读完这本书,想说的总结起来,是说人为什么要读书,要受教育。对于底层,是为了有份糊口的饭碗,对于中层,是为了提升个人价值,能出人头地,对于上层,是为了改变世界。而人受教育,读书,就是为了超越阶级出身,超越周围坏境,超越性格局限,超越进化心理学,决绝按照任何设定好的程序行事,不能被大数据所预测,能给世界带来惊喜,成为最不像机器人的人。人可以超越自己的阶级出身,那首先是因为他的心智已经达到了更高的格局。技术和数据能决定天下大事,却无法决定个体的选择。什么人都值得问出处,唯有英雄不问出处,俗人想要适应这个世界,英雄却要改造它。
在机器人的时代,有智识,有勇气,追求自由,这才是真正的人,才是人战胜机器的根本。这些话我曾经想过,但总结出自控力,使命感和质疑这三个维度,却是受了《智识分子》这本书的启发。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