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究竟为何物?
为什么焦虑症患者总是在表达自己“没有安全感”?为什么会有女生希望男生“多给自己一点安全感”?为什么我们会感到不安?这个叫“安全感”的东西,这个被很多人用在很多场合重复多次的词汇,究竟是神马?
然而,我在心理学书籍和文献里却没有找到对于安全感的准确的定义(可能是我查阅范围不够,如有异议,欢迎指正及讨论)。在此,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结合个人经历,聊聊我对安全感的理解。
安全感,从字面上看,即感到安全。此时,情绪平和或开心,没有不安和焦虑,认为当时的环境是安全的,以及,对未来保持期待。参考下道德感、美感、理智感属于基本高级情感的概念定义,故而,安全感也属于人类高级情感的范畴。
作为一种高级情感,安全感包含多种情绪反应,与认知过程密切相关。参考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即情绪的产生由外界刺激、生理反应及认知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与安全感相对的是不安、焦虑,细化其情绪组成,恐惧占主要,但有愤怒的参与,也会级联引发悲伤。同时这种焦虑状态,有交感神经的兴奋,有心慌、出汗等生理反应。同时,会有“担心”的认知过程,担心“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担心“自己的病能否治好”,“担心会再次遇到当时的窘境”等都属于认知过程。
另一方面,参考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安全感,是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的情绪反应与情感体验。这里的“安全需求”即马斯洛需求模型中的“安全需求”,底层是生理需求,然后是安全需求,再上面是爱与归属的需求,进而再上面是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这里,安全需求,是个体对于环境是否存在威胁的确认,是个体生存和成长中自我保护的本能。动机—分化理论强调情绪的动力性,这也能够解释,某些焦虑的表现和行为的产生,也是因为个体为了获得安全需求的满足,获得安全感。
现在,我们追根溯源,寻找下安全感的产生。人类以外的动物其实也会有安全感,对于危险的本能的警觉与逃离。古老的实验中,对电击及关联的条件刺激物产生恐惧的羊,作为惊恐发作及条件反射的典型,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其泛化的恐惧反应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而在人类,一生下来,婴儿与抚养者间的社会性联结,被艾斯沃斯划分出了三种类型的依恋: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看吧,这货也提到“安全”了。嗯,安全型依恋说的是母亲在就有安全感。那么此时,婴儿的认知估计是这样的“有妈在,有奶吃,有人给换尿片,有人保护我。”此时,婴儿的安全感既包含了生理需求的满足,也包含了对安全需求“有人保护我”的满足。
也就是说,与母亲的依恋,成为我们最初安全感的来源。而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每一次面对应激事件,虽然会有紧张、恐惧的情绪和发抖、心慌的躯体表现,但对于应激的认知,却在认知层面,不断积累,不断更新重构与安全感相关的认知网络。当然,这些关于情绪的记忆,也会存储下来,并影响我们的认知。
而由这些认知网络神经系统构成的整个人脑状态的个体差异,也导致了不同个体对于安全感的具体描述和情感反应的差别。如果对着一个广泛焦虑障碍的患者说“哦你要接纳随机性,你要正视不确定性”,估计他会把你暴打一顿:“尼玛不理解我瞎逼逼毛线”。如果对着一个说“亲爱的你多给我点安全感”的妹子只会说:“安全感来自于自我认知的丰富,主要靠自己”,那么恭喜你离吃狗粮的日子不远了。在不同语境下的“安全感”实在有太多含义。
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需要的是放松训练,是“放心,你很安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安慰;对于上文中的“给点安全感”,翻译一下的意思是“如果你多关注下我多打电话给我不要和别的女生暧昧我会感到比较安心不用担心你不爱我”。
还有与创伤事件关联的安全感,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存在某些尚未痊愈的创伤时,在处理与恋人的亲密关系时更容易感到不安,会害怕自己哪点做得不对被抛弃,会害怕自己不被喜欢,会害怕对方不爱自己,害怕自己被抛弃。而这些害怕担心的情绪,是基于对过往创伤事件的认知,如“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好所以爸爸才会不爱我,是不是因为我不值得爱所以妈妈才会离开我”。
还有从小在物质匮乏环境成长起来的小孩,对于金钱容易产生不安和焦虑,会害怕自己钱不够多又过那种窘迫的日子,会更容易在这种金钱焦虑下做出可能短视的选择。而这些焦虑与不安,既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自信心,也会影响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对他人的信任。
所以我们看到,在实际生活中,安全感已经并不局限于某种心理学定义,也确实没有特别准确和精确的边界。物质匮乏威胁生理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也会表现为“没有安全感”。安全感,广义上,似乎不仅仅是对于环境的不被威胁没有伤害的感知,也包含了物质需求和亲密情感需求的满足。
看到这里,我的心里响起另外一个声音:“医生,别废话了,怎么提升安全感?”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嘛,机器学习咯,遍历的经验数据越多,对于随机性的处理就越有信心咯。
——反对。那么如果一个人各种凄惨的事情都经历了什么老婆杀人儿子流亡自己坐牢还高血压他对未来还有信心吗?
——额,这个,就算是这么凄惨,只要他还活着,他也会经历抗拒接受到妥协接纳的过程。或许仍然无法完全消除不安等负面情绪,但是这些东西会慢慢局限在小部分脑区,减少外界关联刺激时,他会获得相对的平静。其实,认知的重点,不在于数据的量,而在于对数据的处理和解释。
对。你如何解释你所经历的不开心,当你面对那些应激场景时你会如何反应如何处理以及你解决问题的结果如何,这些信息都会重构你的认知情绪网络。而你的处理这个行为,作为系统输出,既强化了你的处理能力,同时其作用于环境获得的反馈,也会进一步调整你的处理函数。当你面对既往反应强烈的回忆时不再那么不安紧张恐惧,你已经获得了新的认知情绪网络体系。
——“我总是害怕男朋友离开我,只是因为我怕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如果这段感情中确实出现了问题,不管结果如何,只要我们努力了彼此都能获得成长。而成长了的我,是可爱的,值得爱的,也能够更好的爱别人的。”
——“爸爸离开我是因为他不负责任,也给了我自己重新选择的机会,我仍然爱自己,仍然会给自己找到对于权威的依靠,我已经长大了,能够保护好自己。”
——“妈妈总是如此严苛,并不是因为我很笨不值得爱,这不过是她的表达方式罢了,虽然这种方式对我有伤害。但是我会好好爱自己,鼓励自己,不会那么苛求刻薄自己。这件事做得挺好,表扬一下,我会更自信。”
——“我对金钱特别在意,因为我害怕自己再次回到当年的窘迫境遇。其实我现在的收入已经能够很好的养活自己和家人,我不会再回到当年的那种情景。放松一点,好好享受金钱带来的愉悦,用金钱获得更好的生活。”
对于不确定信息的合理处理带来的满足感,才会进一步激励个体的认知系统接纳随机性。我们的学习,也是在条件反射之上的扩展。而在思维逻辑层面,分清事物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区别与联系,才能更好地形成合理的认知。所以,从某方面来说,安全感,也与个人处理应激事件的能力密切相关。
最后,祝我们都能拥有稳定的安全感,在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上,获得爱与归属需求的满足。
东哥点评:Selina 都离婚了,小编感慨一下,在此送上一首歌,she 的安全感,其中的几句歌词很应景,我也很喜欢 “你如果没有安全感 把安全带系上 信任是爱情 最佳防护网”,多几个爱好,多存些过冬的粮食,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这才是你的安全带。另外我还想到了《撞上幸福》,该书列举了大量的实验,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你以为中大奖可以让你幸福无比 被解雇会让你一蹶不振,但事实上,中奖的幸福感远没有你预期的那样强烈持久,被解雇 的失落感也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痛苦万分。
公子后记:唔,专业作死20年,我对安全感几乎没什么概念,读完收获良多。一是徐医生说的随机性,当人能面对庞大的不确定性,不管是生活漂泊动荡,还是人的聚少离多,走过这个历程才会变强。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地动山摇,强者处变不惊,自然能给身边的人安全感。二是个人感触,孤独感。当忘记安全感的时候,人就不会再害怕了。与黑暗做困兽之斗,如拳落海绵石沉大海,一昧逃避反而精疲力竭。在最黑暗的时候,能看见自己的影子,与它和解并再次重新融为一体,人生就level up了。当你明白安全感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拖着影子从万壑深渊里扛出来的,就任何人都抢不走了。
P.S. 昨天巡洋舰排版再一次突破天际,行间距变成了负数哈哈哈哈哈哈,所以今儿重新弄,感谢大家后台留言指正,徐医生这篇文章真的挺好挺用心的,我也祭出了收藏的大头阿狸,一定要好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