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8年12月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被道德压垮的逻辑

张是之 张是之 2018-12-08

文 | 张是之

道德感爆棚,逻辑力很有可能就会变得低下。我以前也这样。


但什么道德、什么不道德这事,很可能是从小到大来自周围的灌输。其中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要看运气,遇到好的老师、好的父母、好的朋友,三观可能都不会出太大的偏差。


但也会出现盲区,比如经济学上的一些逻辑,因为有时候和常识相悖,老师朋友、爸爸妈妈给你的可能都是错误的知识传递,跳出来就很难。


具体一点,比如高利贷,广东话叫大耳窿,从黄世仁放高利贷给杨白劳,到莎士比亚笔下的威尼斯商人,再到一些暴力讨债的负面新闻,高利贷这个词几乎等同于抢钱,或者是谋财害命。


对高利贷放贷者的讨伐,几乎是文科小编政治正确的不二之选。站在群众之中呼唤爱,却从不思考背后的真实逻辑。


最近趣店上市,招股说明书对业绩进行了披露,于是这家赚钱能力一流的公司再次成了文科小编们的众矢之的。


趣店,听上去像是一家情趣用品店,但实际上它原来叫“趣分期”,专做小额消费贷款。简单讲,就是放贷赚利息。借着互联网金融的风口,加上团队的能力,很快做到了头牌,并到美国纽交所敲钟上市。


人怕出名猪怕壮,站在风口上飞了起来,也就成了别人笔下的靶子。


一篇名为《揭开趣店上市的面具:一场出卖灵魂的收割游戏》对趣店及其背后的盈利模式大加鞭挞,诸多负面的报道和分析也都选择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向下开炮。


先斥责消费贷背后是高利贷的原罪,然后告诉你“资本来到世界,每个毛孔都渗透着穷人的血液”,“社会是丛林,总有人要被收割”,暴利吸取的是借款人的“高息血液”,啃食的是用户失控的欲望。最后,小心了,也许你就是下一个被收割的对象。


这种文章很有蛊惑性,因为它不讲逻辑。又因为不讲逻辑,所以读者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接受,再加上血液、丛林、收割这些形象而生动的描写,文科生的文字功底发挥到了极致。


不过同时,也暴露了作者毫无逻辑的底裤。要么是无知,要么就是无耻。


在这类文章作者眼中,消费贷的借款人完全就是傻子,坐等被收割的傻子,没有自由意志,没有判断力,也没有自控能力。


事实显然并非如此,人们有自己的需求和目的,只要不是真傻,都有自己的选择能力和行为能力。当然同时,还有承担自己选择后的责任。


什么是道德,最基本的道德是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愿承担自己行为所造成的一切后果,不论这个后果有多好,还是有多坏,自己的事自己扛着,这就是道德。


金融和人性的贪婪,永远纠缠在一起,当它们珠联璧合的时候,就是人间血肉模糊的时候。


所谓金融科技,支撑这些的还是最陈旧的金融逻辑——直接或间接地获取利差的高额收益。


所谓的互联网现金贷,无非是高利贷的外衣而已。


作恶的不仅仅是杠杆,也是毫无底线的商业模式。


在他们看来,这是很残忍的画面。


在他们看来,暴利面前,众生相就是贪婪和疯狂。


但从自愿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不过都是平常不过的交易而已。只不过,交易的商品,是货币,这种特殊的商品,利率是它的价格。


只要清楚其中的三层逻辑,就不会被这些声音所迷惑。这些简单不过的逻辑如果写进中学课本,社会矛盾会少很多。


逻辑的第一层,是基本的伦理问题,也就是刚才说过的,什么是道德?基本的道德是承担自己的责任,无论单个的个体,还是作为公司的法人机构,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承担责任。


逻辑的第二层,是自愿达成的交易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否则交易根本不会发生。交易发生之后的后续后果是好是坏,那取决于交易之前参与双方的眼光和判断,但交易发生的时候,一定是双赢的。这个自愿的、双赢的交易,从逻辑上来讲,不需要外力的干涉和监管。


逻辑的第三层,则是供需关系的问题,参与放贷的人越多,高利贷的利息自然就会降下来。货币有它自己的职能,协助交易,降低交易费用。但同时它自己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有它自己的价格,也就是利率。


供需关系决定了,参与供给的量越多,价格就会降下来,这跟其他商品的规律是一样的。有了需求就有市场,小额的消费贷的利率之所以高,是因为提供这个服务的还不够多,消费贷的用户群体可以选择的面还不够广。


这么高的利率、这么可观的利润,其他人不可能不心动。从经济学上来讲,一块肉又肥又大,必然有更多的狼进来。最后每只狼分得的肉越来越少,因为竞争的存在,利息最终会降下来。但监管、批文,各种人为设置的障碍,阻挡了很多原本可以进入的资本,吃不到肉的只能望而兴叹,吃到肉坐收渔利,而消费者也只好忍受高息。


逐利是资本的本性,实际上是资本家、是人的本性,这不是对错的问题,更不是什么原罪,文科小编所供职的机构、打字的电脑、使用的网络,还有发文的平台,哪一个不是资本下的蛋?何必窝里反呢?正视资本、正视逻辑和规律,普及科学,才是正道。


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应该进入高考,这样才会像自然科学一样普及经济科学。张五常曾经在香港大学任教的时候,把经济学列入高考必考项目,虽有争议,但直到今天香港学生的经济学水平仍然受此惠及。


科学远未普及,你我仍需努力,记得转发此文。


延伸阅读:不靠谱的道德批判

上一篇:对理性的误解

题图:(Paul Cézanne)Chestnut Trees


如果想一起学习经济学,建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记得点击阅读原文

苹果特权打赏码

 

我们都在等待,等待着别的人来拯救我们自己。

——列夫·托尔斯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