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院里的研究生真是在辛苦地浪费生命?
前不久,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的XX研究员在科学网写了一篇题为《同学,你在辛苦地浪费生命吗?》的博客,里面有一幅图据说引起了院子里全所PI的共鸣(下图)。
据博文作者介绍,事情起因于研究所的导师向新一届研究生介绍实验室,在这期间,作者的师兄(因话题敏感,作者要求匿名)的一张幻灯片在全所PI群里引起强烈共鸣,纷纷在各个实验室群转发。
“有PI坦言,这是目前院子里大多数研究生每天的基本格局。”
“为什么我们的研究生每天工作17个小时、学识渊博、重视团队合作、礼貌谦让,六年后却一篇文章都没有?最后靠盲审才能勉强拿到学位。”
“为什么这么多来自名牌大学的佼佼者,也曾经气度凌云、风光无俩,也曾经梦想仗剑走天涯,来到院子后却“淹死”了呢?从六年前的“学霸”,蜕变成了六年后的“罢学”。”
“为什么大多数研究生都很辛苦、却只有极少数能够笑到最后呢?”
“是因为“课题太渣!老师太挫!生物太坑!”吗?”
笔者也是刚从这个阶段过来的,应该说有些体会。
中科院生化细胞所一直有中科院生命科学领域“旗舰店”的称号,无论是过去的辉煌历史还是如今的发展势头与综合实力确实是值得圈内人的尊敬。然而,突然有一天,所里的PI却说院子里的大多数研究生都是如上图中所显示的那样“辛苦地浪费生命”?真是如此吗?
诚然有些学生确实如图中显示的那样,但是六年后没有一篇文章很显然因素是很多的。能挤进生化所读研的学生,素质整体上还是相当高的,如果一个靠谱的课题与正常氛围的实验室,我想大多数学生都能出一篇像样的论文。
不发论文的原因有太多,除了学生偷懒不认真干之外,大概还有以下几种情况也是值得注意的(以下情况不限于中科院,高校也很多):
第一,老板一直对学生灌输我们实验室要发一篇CNS,什么十分左右的发的太多了,XX同学你再补几个实验吧,等你实验补完了,我就开始写manuscript,然后等学生补完了兴冲冲地给老板汇报结果,老板看了看觉得某个地方数据太少,再补几个RAN-Seq吧,等Seq的数据加上去Try一下CNS很有希望(后面故事就不用多说了,都是泪,学生其实觉得发个NC或者CR顺利毕业就很高兴了,即便发个JBC也能毕业了。其实XX所的PI在5年前就说某个project要投Nature,然而你懂得,还没影子......);
第二,XX同学,欢迎你加入我们课题组,我们实验室毕业的XX由于各种原因强烈要求毕业,实在没有办法,他手上有个很好的课题做了一半了,要不你接着做吧,我觉得这个工作只要你做,很快应该就会发个不错的paper。学生很努力的吭哧吭哧做了两年发现前面的很多结果不大好重复,最后痛苦的挣扎一番下定决心重新开始新的课题,然而你会发现这个时候学生和老板的关系就有些微妙了,后面的故事不用介绍了(烂尾工程最后顺利完工的概率一般比较小,但是不乏遇到天才般的学生之后课题又活了的);
第三,有一些实验室PI一般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开组会给学生放话,XX手上做的课题一般人应该想不到,你就安安心心的去认真做好,把数据做全,投CNS有戏,保底XX杂志。然后没过几天,XX课题组抢发了。
第四,学生好不容易到第六年了,数据也不错,准备去投稿,结果老板坚持要投NCB,学生一下傻了,我做的WB没有保存全膜(其实没有保存全膜责任在学生)......
第五,很多实验室都有自己的拿手方向,然后也会派一些学生做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告诉这些学生说这些探索性研究非常具有挑战,希望一些有想法的学生开动你们的脑筋做一些突破性的颠覆性的研究,结果这些做探索性方向的学生的结果你懂得(不乏遇到天才学生,真给实验室开辟了新的方向。每个导师都有一个诺贝尔奖的情结在里面)
第六,有些实验室做了一些成果具有转化前景,某些资本一来把PI搞得心花怒放,于是找了几个学生打理公司的事情去了......
第七,某些实验室PI基本上什么称号都有了,然后给学生发话说,以后十分以下的文章就不要来找我了......
第八,......
上述几条可能很多PI看了不舒服,也请千万不要对号入座。但是笔者敢说,上述情况都是有的,无论是在中科院还是在高校。确实是6年不发文章的原因太多了,学生的或者PI的原因都有。如果生化所的学生真如博客中说的这样,那么生化所每年还能发表那么多高质量的论文?不是很多PI都说所谓的只要实验室20%的学生成功了就够了吗(从论文发表的角度)?
其实文章前面引用部分描述的情况也适用于博后,君不见在美国6年不发文章的实验室也有很多么?难道那些中国过去的博后不够努力?每天工作不是15小时以上?
从PI的角度来看,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并非没有道理。
第一,有些PI对一些学生期望值非常高,似乎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于是乎非常希望学生坚持下来,发好paper然后出国做几年博后再申请青千回来,结果某学生(此处省略几个字);
第二,有些学生也有些自以为是的做实验,不听PI的建议,有“瞎做”之嫌,弄了一堆数据给老板汇报,结果老板说了一句这个实验的control有问题,白做了;
第三,学生每年花很多时间在养细胞,做WB,拍Confocal等,然而没有严格执行PI的方案或建议,走岔了,结果也是徒劳无获;
第四,学生做journal club都开始偷懒了,从BioArt上面选上一篇深入报道的论文就开始讲了(这事真有,据说某单位PI放话,凡是BioArt报道过的论文一律不得选择做journal club)......
第五,下周要工作汇报了,这周赶紧多铺几盘细胞多做几个WB吧......
第六......
其实啊,生物Lab的成功率大多数都差不多,基本上都是两头少中间多。话说如果都去发好paper做PI,中国真的需要这么多PI吗?
博士阶段是一个training的过程,表面上看发了paper就是成功,没发paper只是盲审答辩拿学位就是失败,但是5年十年之后呢?
似乎话题扯远了,本文有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之嫌。但是PI表露了他们的看法,刚经历过这个阶段的笔者似乎也可以表露一下自己的看法。至于个中对错,其实无伤大雅,多辩一辩问题总会更清楚的。
大侠们手下留情
BioArt,一心关注生命科学,只为分享更多有种、有趣、有料的信息。关注请长按上方二维码。投稿、合作、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微信ID:fullbellies或邮箱:sinobioart@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