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大牛应其龙所获何奖引国内媒体欢呼?
干细胞大牛应其龙所获何奖引国内媒体欢呼?
ECNU 丁广进
编者按:日前有不少专业或者非专业媒体都报道了首位华人生物学家应其龙教授获干细胞领域最高奖“麦克尤思创新奖”。小编孤陋寡闻一时好奇想搞清楚这到底是个什么奖项,因为媒体报到时并没有详细介绍这一奖项的来历,含金量到底多大小编一时也不清楚。今日小编就来扒一扒“麦克尤思创新奖”和应其龙教授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麦克尤恩创新奖”
“麦克尤思创新奖”这是国内媒体翻译的,英文全称为“The McEwen Award for Innovation”,“MeEwen”译为“麦克尤思”恐怕不那么好吧,从读音上看应译为“麦克尤恩”,我猜是不是打字打错了,毕竟“思”和“恩”咋看还是蛮像的,然后媒体以讹传讹用错了。
“麦克尤恩创新奖”是由来自加拿大的“多伦多麦克尤恩再生医学中心”所赞助,于2011年正式设立,该中心于2003年在多伦多由University Health Network(UHN,姑且译为“大学医疗网络”,其实UHN为一家历史悠久的公司,下辖“多伦多中心医院”、“玛格丽特公主医院”、“多伦多西部医院”和“多伦多康复院”)成立。该奖冠名McEwen实则因为该中心的成立得到了加拿大商人Rob McEwen(加拿大黄金公司总裁)的捐助,Rob McEwen分别在2003年和2006年对该中心进行了捐助。2008年UHN还荣获Mediacorp Canada颁发的“加拿大最佳雇主100强”称号。UHN在上海也设立了子公司,公司名称为UHN Shanghai Research & Development Co., Ltd.简称UHNShanghai,中文名为“医恩医疗系统研发(上海)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06年注册,总部设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主要为全球制药提供化学试剂和医药中间体。
(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UHN)
(麦克尤恩再生医学中心)
历届“麦克尤恩创新奖”获得者:
2011年授予首次建立“iPS”细胞系的京都大学 KazutoshiTakahashi和ShinyaYamanaka,Shinya Yamanaka因iPS的工作获得201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这个应该不用小编多介绍了,2006年师徒二人在Cell上发表了那篇里程碑氏的文章,该文目前谷歌学术引用次数将近15000次。
2012年授予干细胞领域教父级人物,MIT Whitehead 生物医学研究所创建者Rudolf Jaenisch教授,曾任国际干细胞学会主席,他在干细胞研究的多个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也是表观遗传学领域里程碑式的人物,为很多地方培养了大批杰出的PI,华人里面有“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总经理李恩博士,李恩曾在哈佛医学院担任独立PI,后跳到诺华。现在在中科院神经所的独立PI杨辉博士也是来自Rudolf Jaenisch教授实验室的博后。
2013年授予了来自威斯康星大学首次在体外建立人胚胎干细胞系的James A. Thomson教授。1981年Martin Evans和Gail Martin分别建立了小鼠胚胎干细胞系,而该项成果也让Martin Evans和另外两位科学家获得了2007年的诺贝尔奖。1995年和1998年James A. Thomson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猴(1995,PNAS)和人(1998,Science)的胚胎干细胞系。人iPS细胞系最早的建立者之一(另一个是来自Yamanaka实验室)俞君英既是来自Thomson实验室。
2014年授予来自 Wellcome Trust/Cancer Research UK Gurdon Institute的Azim Surani教授,他是原始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前体细胞)研究领域的权威,特别是在原始生殖细胞发生过程的调控研究中做出了很多重要工作。这里指的提一下,科技部近日公布的“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有一项来自北京大学完成的“揭示人类原始生殖细胞基因表达与表观遗传调控特征”的研究,该项研究主要由汤富酬和乔杰两位教授合作完成,该项成果在2015年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Cell发表,同期还有来自Azim Surani实验室和UCLA的Amander Clark实验室的类似文章。更值得一提的是汤富酬教授是Azim Surani的博后。
2015年授予斯坦福医学院的IrvingWeissman和荷兰Hubrecht研究所的HansClevers。Irving Weissman是造血干细胞领域的研究先驱,在阐明造血干细胞如何分化成成熟血细胞及该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他也曾担任国际干细胞学会的主席。Hans Clevers教授是荷兰艺术与皇家科学院主席和美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还获得“生命科学突破奖”(每项奖金300万美金),当年该奖其它得主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David Botstein和哈佛大学教授Eric S. Lander获得基因组学奖;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Lewis C. Cantley、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Napoleone Ferrara、美国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教授CharlesL. Sawyers、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Bert Vogelstein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Robert A. Weinberg获得癌症奖;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教授Titiade Lange获得端粒奖;日本京都大学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获得干细胞奖;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教授CorneliaI. Bargmann获得神经生物学奖。
2016年的获奖者正是本文将要介绍的来自英国Wellcome Trust Centre干细胞研究中心的Austin Smith教授和其曾经的博士后,现在在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应其龙教授。Austin Smith教授是小鼠胚胎干细胞领域研究的泰山北斗,代表性的工作包括最早阐明Oct4(1998,Cell)和Nanog(2003,Cell;同期另一篇Cell的工作来自Yamanaka)在维持多能干细胞多能性中的作用,最为大家熟知的恐怕是他于2008年在Nature上发表文章提出的干细胞多能性“ground state”理论,该文的第一作者就是应其龙教授。小编去年去苏州游玩的时候顺便蹭了2015苏州冷泉港干细胞大会(邓宏魁教授主持)的开幕式,Keynote Speech就是Austin Smith教授讲的,英国人说话温文尔雅,声音不高但是发音很清晰,讲什么我现在也忘了,但是还记得有个国内的老师还是学生问了一个问题大概是说某人发表了某篇文章做了某个实验您怎么看得问题,Austin Smith直接回了一句这个实验室Stupid的,然后就不说其它的了,估计台下那位很尴尬。
应其龙教授其人其事
应其龙,1965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永康。1987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应其龙先是被分配到吉林长白山某部队卫生队,后来边工作边考研究生。1992年获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95年8月至1998年,在上海医科大学分子遗传研究室做博士后研究。1999年-2007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干细胞研究所做博士后。2007年-至今,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干细胞中心建立独立实验室,担任独立PI。从国际干细胞学会网站上的介绍得知,2003年Austin Smith和应其龙就发现小鼠胚胎干细胞能够维持在特有的生长因子的培养基中,即LIF(leukemiainhibitory factor)和BMP(bonemorphogenetic protein)。后来进一步发现在这种培养基条件下培养的小鼠干细胞具有独特的性质和状态,这就有了2008年那篇Nature文章(The ground state ofembryonic stem cell self-renewal)。也是在2008年应其龙小组首次在大鼠中建立了胚胎干细胞系,这一成果发表在Cell上(Germline competentembryonic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rat blastocysts)。2010年在Nature上报道首次培育出了基因敲除大鼠(Production of p53gene knockout rats b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in embryonic stem cells)。这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第二种完成基因敲除的动物模型,该项研究为进一步分析人类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平台。该成果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2010年度世界十大科学突破之一。
(应其龙实验室成员)
PS:小编最后总结一下,McEwen Award应该译为“麦克尤恩奖”。这个奖的含金量极高,称为干细胞领域的最高奖当之无愧,为什么这么说呢?看看历届获奖者就知道了,应其龙教授最为唯一获过此奖的华人获确实应该很好的报道一下。当然,随着国人在干细胞领域取得的一个个重大创新成果得到世界的认可,国家加大对干细胞研究的投入,小编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来自国内的干细胞生物学家获此奖,最近做出多项突破成果的周琪院士和用小分子诱导干细胞的邓宏魁教授都将是未来的热门获奖人员,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附应其龙教授的代表作:
1、 Huang G, Yan H, Ye S, Tong C, Ying QL.STAT3 phosphorylation at tyrosine 705 and serine 727 differentially regulatesmouse ES cell fates. Stem Cells. 2013 Dec 3.
2、 Kim H, Wu J, Ye S, Tai CI, Zhou X, YanH, Li P, Pera M, Ying QL. Modulation of β-catenin function maintains mouseepiblast stem cell and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self-renewal. Nat Commun.2013;4:2403.
3、 YeS, Li P, Tong C, Ying QL. Embryonic stem cell self-renewal pathways converge on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Tfcp2l1. EMBO J. 2013 Oct 2;32(19):2548-60.
4、 Tai CI, Ying QL. Gbx2, a LIF/Stat3target, promotes reprogramming to and retention of the pluripotent groundstate. J Cell Sci. 2013 Mar 1
5、 Tong C, Li P, Wu NL, Yan Y, Ying QL.Production of p53 gene knockout rats b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in embryonicstem cells. Nature. 2010 Sep 9;467(7312):211–3.
6、 Li P, Tong C, Mehrian-Shai R, Jia L, WuN, Yan Y, Maxson RE, Schulze EN, Song H, Hsieh CL, Pera MF, Ying QL. Germlinecompetent embryonic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rat blastocysts. Cell. 2008 Dec26;135(7):1299–310.
7、 Ying QL, Wray J, Nichols J,Batlle-Morera L, Doble B, Woodgett J, Cohen P, Smith A. The ground state ofembryonic stem cell self-renewal. Nature. 2008 May 22;453(7194):519–23.
8、 Ying QL, Nichols J, Chambers I, Smith A.BMP induction of Id proteins suppresses differentiation and sustains embryonicstem cell self-renewal in collaboration with STAT3. Cell. 2003 Oct31;115(3):281–92.
9、 Ying QL, Stavridis M, Griffiths D, Li M,Smith A. Conversion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into neuroectodermal precursors inadherent monoculture. Nat Biotechnol. 2003 Feb;21(2):183–6.
10、Ying QL, Nichols J,Evans EP, Smith AG. Changing potency by spontaneous fusion. Nature. 2002 Apr4;416(6880):545–8. Epub 2002 Mar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