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全课程”育人是啥?为何它这几天火啦?
“全课程”育人到底是什么?
早在20多年前,小编读小学的时候,接受的就是包班教育的教学方式。读一年级的时候,小编的语文是班主任教的,数学也是班主任教的,体育还是班主任教的,美术、音乐这些,统统都是班主任教的,想来,小编启蒙的班主任还真是累,一个人管着30多个孩子,不容易啊。看来“全课程”教育实验,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啊。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小编还是跟大伙介绍一下“全课程”育人理念和探索。大家也看看,全课程教育实验,到底哪家强。
1、洛阳市洛龙区的全课程教育实验
《教育时报》2010年的一篇报道曾经如此报道“全课程”教育实验:
联合国教育官员说:20世纪,世界基础教育基本解决了第一大领域识字语言表达的教学和第二大领域计算数理表达的教学,但对第三大领域生活技能,社会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没有多大进展,没有很好地解决。
我国计算数理教学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但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一高水平的背后是缺乏对学生幸福指数的关注,不顾及生命成长规律,不注重生命时空的合理分配;是忽略了其他教育元素而只求其一隅,从而导致“生活技能,社会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问题凸显。最终的结果是品德教育乏力、非智力因素荒歉、国民素质不高。
对此,全课程教育实验领军人物、洛龙区教育局局长张欣认为,问题不能回避,也绕不过去,只能坦然面对,只能用智慧去化解。他提出的策略是:21世纪,基础教育中的义务教育在巩固第一大领域和第二大领域教学的基础上,应着力优化第三大领域的教学,最佳方案是践行第一大领域、第二大领域和第三大领域相互融通的教学。这也是全课程教育实验的根本指导思想之一。全课程教育实验理论认为,学校教育活动中可操作、可控制的教育内容都是课程,学科课程以外的活动也要课程化,即像学科课程那样去对待。
2、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的全课程育人
《北京晨报》2013年9月曾对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的全课程教育改革实验进行了报道:
这是一所“神奇”的学校,她在教室、课程、教材、教师等各个领域所启动的变革令人耳目一新;她正努力通过课程的变革,改变学校生态,创造教师向往、家长满意、学生幸福的教育生活。这所学校名为“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她还有一个名字——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分校。
“开开心心来上学”“我和我的好朋友”“我们一起做游戏”“我们一起去探险”“动物们的那些事儿”“老鼠趣事多”“古诗里的动物”——今年秋季,走进亦庄实验小学(亦小)的一年级新生在领取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本的同时,还领到了这样一本印制精美、洋溢着童心童趣校本教材《开学啦》,原来,作为“全课程”教育实验改革的内容之一,亦小在一年级上学期开设了“始业课程”,语文数学等学科概念不在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主题鲜明、饶有趣味的单元,整合现有各个学科,不着痕迹地开启孩子们的小学生活,包括绘本、故事、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游戏等,每月一个大主题,每周一个小主题,一年级教材充溢着游戏精神和探究意识,让孩子们乐在其中。
3、重庆谢家湾小学的“小梅花”课程
在这些学科融合的教学案例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重庆市谢家湾小学的“小梅花”课程,今年4月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曾经报道:
小学开学,孩子们发现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思品、美术这些课程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阅读与生活、数学与实践、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五类课程。变化的不只是课程表,还有时间。这五类课程,全在上午教学,下午,全校学生则参加自由选修的社团活动。这其中有烹饪、剪纸、二胡、跆拳道、拉丁舞、航模……上学第一天,孩子们在音乐教室里学古诗词,下午,有的孩子就进入了厨房般的教室学习烹饪。放学时间到了,有的孩子甚至不愿意回家。
“我们发现这样的课程培养更多的全科教师,从以教材为中心走向以孩子为中心。改变是一名教师一本教案教一个学科多年、教多个班级的现状,实行一名教师教一个班级的多个学科,使教师有更多时间研究学生,因材施教。” 全国两会召开前,国家教育部课程中心主任田慧生说:“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整合把握住了课程改革的大趋势,目前已经走到改革的前沿领域,其经验令人鼓舞,值得肯定。”。
10月29日,《中国教师报》以《中关村一小:全课程育人育“全人”》为题,报道了中关村一小的“全课程”实验。小编摘抄部分内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关村一小“全课程”教育实验的特点和效果:
多次位列中国最佳小学榜单,每到“幼升小”都成为焦点中的焦点,躺在已有的“功劳簿”上就可以高枕无忧的名校,却敢于打破现状、自找压力,寻找全面育人新路径,探索全新的“全课程”育人模式:没了传统的科任教师,两位教师“包班”,承担全部课程教学;没了传统课本,一本书容纳一年级全部课程……
“没有语文、数学教师,只有两位教师‘包班’,负责全班所有科目的教学。”课程变了,教材少了,连教室也在发生变化:讲台拆去了,书桌高度降低了,空白墙都成了孩子的笑脸展示墙,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类装帧精美的儿童绘本,随处可见的可爱玩偶,使用方便的收纳盒……这样的教室不像是学习的场所,更像是一个温馨的小家……
教材按照主题单元分类,记者看到的上册教材中,共有6个单元,分别是:小阿力的大学校、吉莉娅数星星、好玩的汉字、我们的农场、农场的快乐生活、农场健身操。每个单元都依托1-2本绘本,贴近孩子的生活情景,融入各科内容,不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即使记者这个成年人看来,也非常有趣……
“全课程”育人实验,受益的是孩子,辛苦的是老师。“你以前面对的是3个班的100多个孩子,现在就是1个班的40个孩子。‘全课程’实验让教师更了解、更熟悉一年级的孩子。以前是科任教师来反映情况,你才知道孩子哪里有了问题,现在不会了。”教师张慧云告诉记者,她一看孩子表情就了解孩子的心思,可以说“比妈妈都了解孩子”。
无论这场争论的结果如何,但是这个过程,却让我们受益很多,至少让很多读者了解到,什么是“全课程”育人。在这里,小编也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教育改革创新,到底有没有专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