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指导/从教师的质量分析看孩子学习的薄弱点【在职教师呕心力作】
从教师的质量分析看孩子学习的薄弱点 |
---|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教师和学生们马上就要迎接本学期最重要的一次考试——期末考试。这是一次重要的学习效果大检验,既是考验教师教学能力及实践水平,又是考察孩子学习态度及学习效果和应试能力。为什么有的孩子逢考必过,有的孩子却马失前蹄呢?孩子出现“关键时刻掉链子”的现象有没有普遍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今天,牛老师就从教师每学期末都会写的“质量分析”来谈谈如何在大考中发挥良好,从而取得优异成绩。 |
第一、学生学习的效果与所学知识点掌握情况相关。
试卷考察中考察的知识大部分都和识字这个知识点有关。在相关教学时间中,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十分注意结合儿童的心里特点进行识字教学,方法多样,形式新颖,并能够为儿童创造出一个快乐的识字氛围进行识字。孩子们的识字兴趣相对高涨的情况下,识字的效果越佳。造成识字效果欠佳的原因:由于学前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了一部分孩子无法跟上教学步伐,由于学生人数的限制,教师无法更个性地为某个孩子的识字学习安排教学难度和进度。因此也就制约了阅读能力的形成,考试卷上的小短文阅读,近15%的孩子不能够正确作答,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识字量不达标而造成的。
给学生和家长们的建议:
一年级作为整个小学阶段的起始年段,不容忽视的是学前基础问题。有家长觉得给孩子一个全无压力,快快乐乐的童年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一点我不否认,孩子的童年的确宝贵,需要大人全力呵护。但是,根据学校教学的现状来看,一点字都不认识是很不现实的。完全零基础的孩子在刚刚进入小学的学习是非常痛苦的,课堂上老师教的他们掌握起来就有难度,而且课时量的限制也使语文老师无能为力,没法适应这种类型的孩子的学习步伐。这就需要家长们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给大家一点建议:
1、学前期根据孩子的能力和兴趣,让孩子多读读故事书或图画书(绘本),挑选字数少,图片大的,纸制优的书籍引导孩子们去看。一边看,家长一边给孩子指导,这个指导不一定要让孩子每个字都要会认,主要是了解故事大意,培养阅读习惯。因为低年龄段的孩子识字还是像看图画一样,相对更形象的方式更加容易让孩子认识和记住。所以,图画书中有趣的内容,就让孩子们认认其中的汉字。久而久之,识字成为习惯,在识字上有积累的孩子走进文本开始阅读的速度也会更快!
2、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要很认真地完成。爸妈们往往觉得预习作业反正没有特别的检查方式,就采取马马虎虎的态度对待预习作业。以一个拥有二十多年教龄的语文老师的角度来评判此事,这样对待预习是不对的!预习时,要让孩子圈划生字和有关句子,针对拼音进行仔细的拼读,课后题和妈妈爸爸一起研究思考、作答,第二天的课堂上,孩子的自信会更强,发言的机会会更多,学习效果会更好。相应地也会促动他们课后的复习,学习效果会更棒!
3、生字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复习。抓好复习环节,对于孩子生字回生现象,是绝对有帮助的。复习的方式可以是单调的默写,也可以是描描写写,还可以是填空、圈划等。每个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不断挖掘记忆能力,是每个爸爸妈妈需要帮助孩子去做的事情。如果做不好生字的预习和复习,学习的新字多了,难度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成了“顽疾”时再要抓孩子的生字掌握就难了。因为学习任何一个本领都是需要掌握敏感期的!
第二、学生学习的效果与学习习惯有关。
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孩子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中坚力量阶段,处于学习习惯养成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于阅读能力的要求高于一年级了,学生的表达要求也高了很多。这个阶段是学习习惯逐步养成的阶段,基础掌握更加牢固,阅读能力逐步攀升难度的拔高阶段。很多孩子的表达能力不强,在“把句子写完整和看图说话”这两种题目中,表现出思考问题缺乏一定的逻辑性,词汇运用贫乏,主题意思不能说清楚。这样的题目批卷老师会扣分是因为给分要点不够完整,而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需要孩子和家长与老师配合,共同努力。听讲习惯和阅读习惯,还有答卷习惯的养成能力不足,直接导致学习效果差强人意。语文考卷上有能力的考察,但这些能力的考察大部分都跟扎实的基础知识相关,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给学生和家长们的建议:
1、平时的学习一定要夯实基础知识。家长平时要关注孩子的字、词、句相关知识的掌握,比如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这三方面的知识是溶于语文课文学习之中的,孩子如果有经常查字典的习惯,那么掌握这三个知识点就不在话下。词语是句子的组成要素,出了掌握近义词和反义词,还要掌握一词多义和俗语及成语,四字词语是小学学习中,语文老师非常注重的词语类型。语文书后的词语表中,四字词语是必须掌握的。家长也要注意平时多引导孩子把词语进行归类,例如学习了“开开心心”,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去了解跟“开开心心”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高高兴兴”“快快乐乐”,还有“开开心心”的结构属于“AABB”形式的,家长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时就把类似的词语积累下来,比如“整整齐齐”、“平平安安”等。
2、家长要重视阅读能力的逐步养成。说到底,阅读能力既跟基础知识有联系,又与“语文素养”密切相关,是综合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通过答题直接反映出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大部分学生能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个别学生缺乏语文理解分析能力。有些语文学习后进生,是因为家长长期忽略孩子语文学习习惯才造成的后进。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学习的是母语,母语学习为啥不能得到高分呢?归根结底就是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孩子在幼年时,刚刚开始牙牙学语,家长关心孩子身体成长多于关心孩子本领增长,孩子不能完整表达或者说话支支吾吾,不能恰当使用词汇等问题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显现到语文学习中来。
第三、学生学习的效果与阅读范围狭窄有关。
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在语文考试中存在一定的优势,是因为他们经过三个年段的学习已经积累的一定的基础知识,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阅读和写作问题相对于低年级时段来说,难度减小很多。中高年段的孩子语文阅读能力和领悟能力也逐步提高,但是试卷中的一些开放性题目,完成起来效果却一般般。原因是因为虽然这个年段的孩子阅读量有所增加,但是因为大部分孩子的阅读都是泛泛地阅读,有的孩子尽管很喜欢读书,但是读书仅限于读文字,喜欢搞笑的有趣的情节就多看看,但是文字内部的含义很少去思考,遇到不会的生字或词语也很少有孩子会查字典或者求助于家长。缺乏深究的精神,使书籍中的知识成了过眼云烟,蜻蜓点水式的阅读给家长一个假象,每次考试后,都会困惑:为啥读书不少,语文却考不出?
给学生和家长们的建议:
1、家长平时在孩子读书时,最好能和孩子一起阅读。或者,让孩子读之前您也能跟着读一读。然后跟孩子讨论阅读的结果,相关的思考,或者最终的感悟及收获。让孩子在阅读中形成能整体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深入理解的习惯。在和家长分享阅读时,也能够不断建设阅读知识树,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文章的中心和内涵,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2、因为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期末考查中孩子们的阅读理解答案仅仅浮于表面,概括能力较弱。进入了中高年级,要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学会深入、细腻地思考,学会问为什么?三年级开始学习有针对性地提问,到了四年级和五年级提问的深度在增加,广度也在增加。如果孩子不习惯边读边思考,那么无论读再多的书,脑海中也永远是一片空白。曾经见过一个孩子,很喜欢《小狼小狼》这本书。光看书的外表,也能了解他的确翻看了很多遍。但是,提了一个很小的问题,孩子几乎无从答起。这个现象我想不仅仅只在一小部分孩子身上出现过,应该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更要求家长把引导孩子读书往深度阅读去导引,平时不要买太多书给孩子,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一小部分书,然后有计划地从深度阅读一本书开始做起。爸妈让孩子记录读书笔记,或者干脆在书上做圈划,不理解的字词查查字典。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咨询家长。从小处着眼,于细微之处建立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第四、学生学习的效果与端正的复习和迎考态度有关。
很多孩子在复习时觉得是在炒冷饭,反正都学过了,还反复复习很是无趣。但问题是,学过和记住不一样,学过和掌握不一样,学过和运用也不一样。如果不能灵活地运用,那么学过也就是学过了,没有在大脑中留下清晰的痕迹的学习,也就是水中浮萍,大风大浪来了,浮萍会顺水漂流的。
给学生和家长们的建议:
1、明确学习的目标是什么,考试又是为了什么。只要孩子端正了学习和复习的态度,那么哪怕不太牢固的基础知识也能通过短时间的归类复习掌握得比较扎实。通过集中的期末复习会缩小与优等生的差异,但是目的不明确的复习,不够端正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复习效果,也会直接影响期末考试的成绩了!
2、高楼起于垒土,进入高年级后在基础部分更重视字词的默写与积累和课文、古诗的默写,而对于更基础的字词的读音和书写的笔顺确实忽略了。在课堂上总是将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文本的讲解,情感的感悟,而对于字词教学的时间少之又少。期末考查的试卷根本无所谓难度和深度,其实就是覆盖面比较大,而某些孩子忽视了最基础的知识。给家长朋友们提个醒:追求难度和深度应该是平时功夫,期末了,不要太在意难题是否会做,而要引导孩子把平时基础薄弱的地方好好复习整理。这样也有利于孩子放松心情,无负担应考,这样做应该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呢!
温馨提示:期末复习的压力较大,提前规划尤为重要。为此,家长不要过分追求结果(分数),而需要在下学期来临之前帮助孩子制定好有效的学习计划,并监督孩子有的放矢地实施学习计划。追求结果永远都不是最好的做法,注重过程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