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幼升小的孩子需要有多少识字量
小学低年级学段,一二年级根据规定是没有书面回家作业的。但有些家长却会发现,三年级到五年级的学习要求一下子有个“跃升”,一二年级如果完全“解放”,到了三年级就很“杯具”,这些家长认为与其到时候不适应这个变化,还不如一二年级的时候相对抓紧些。
专家说:
对于学前的孩子来说,家长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个是字的积累,一个是智力开发。从孩子开始说话起,就要培养他对语言文字的喜爱,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孩子就不会产生厌烦的情绪,他会认为这是他生活当中的一部分,而且这个过程一定要在生活、游戏中进行,比如带孩子出去的时候认路牌,孩子爱吃的零食包装上的字,让孩子越学越有意思,越学越有自信,这样就不会扼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牛老师的话:根据我多年来任教低年级段的经验,感受到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说,识字能力强的孩子会在刚刚进入小学时有很强的学习自信心。学龄前儿童进行识字,其实是很容易的。因为幼儿对于形象的内容更加容易理解。幼儿识字的特点是把字当做图片去认识的,对于他们来说,看图识字是最有趣、最方便实施的方法。引导学龄前儿童识字,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更快递适应小学生活。这里例句一句来自一年级新生妈妈的感言:“因为幼儿园时期的识字有限,数学试卷上的题干有很多汉字我女儿不认识,虽然一般情况下老师会给孩子读题干。但在理解方面,‘听’老师不如自己‘认识’某个词来得快。”
3-6岁识字:智力、非智力因素齐发展
教育界研究和实践证明,幼儿的大脑和智力发育在不同年龄层有不同特点,越早识字智力提升越大。日本多年从事婴幼儿识字教育的石井博士对日本儿童的智商做了详细调查:没有识字的孩子智商为100;4岁以前开始学习,学习两年其智商可达到120;3岁开始学习,学习三年其智商达到130以上。
3岁至6岁的孩子能充分利用无意识记忆识记汉字,认字的速度最快,效果也最好;一旦错过3-6岁关键期将严重影响幼儿书面语言能力发展,造成幼儿不会阅读、不会学习。幼儿学习汉字有利于右脑开发,而右脑的开发对儿童非逻辑思维、创造力和想象力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让孩子从小学习汉字,对于儿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下面介绍几个老师怎样引导孩子识字和积累词语的方法。
1、在生活中识字的乐趣
面临幼升小阶段的孩子家长会困惑:自己孩子对认字比较抗拒,不愿学,不愿念,如何突破?
刚学习拼音的孩子会对“张大嘴巴aaa,广播广播bbb”的语句记得牢,为啥?因为形象。
带孩子去外滩游玩,便问学生指路牌上写的什么,学生说“我认识‘路’这个字”,老师借题发挥,“你们看,‘路’这个词,左边是足字旁,说明路要靠脚走出来……”借助语言所在的大环境来教幼儿认字,是老师的一条窍门。“比如家长带孩子去爬山的时候,可以指着远处的山问孩子,‘山’的样子和这个字的结构是不是有点像?”孩子身处在这个语言环境,就很容易记住了这个字。
2、用带入法让孩子的感受参与进来
有些家长会说,孩子写作文干巴巴,不形象,想象能力也不佳。要把孩子带入到语言环境中,让孩子参与对事件的感受。有次在炎热的夏天,语文课上老师买了几只西瓜事先放在教室里,当同学们进教室发现了西瓜顿时兴奋极了。上课时,老师先让被馋虫勾引的同学对西瓜描述上几句,“圆圆的,冰冰的”“有股泥土味,哦不,是泥土的清香味。”
此时,老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想办法自己切开西瓜才能吃!这时教室里炸开了锅,有同学用敲的,有同学用尺子切了半天没切开,还有人想把西瓜踩开但被同学阻止。好容易大伙儿都打开了西瓜,老师再抛难题,“用鼻子闻一闻西瓜,再美言几句的同学才能先吃。”
“西瓜瓤是红彤彤的(ABB的词型出来了)”“表皮是碧绿碧绿的(ABAB词型)”“喷香喷香的(ABAB词型)”当同学们花费口舌,终于咬到一口西瓜,老师再次喊停:“现在是什么感受?”
“嘴巴里很舒服,很甜”“舌尖有一股沁香”最后老师让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干净,当天的回家作业就是《西瓜记》,第二天作业交上来,二年级的学生写了350个字。
将孩子带入事件的场景,使其身临其境,孩子们还会没有话说?
3、观察描述,贵在坚持
如果说场景式的带入对家长要求稍高,那么在生活中让孩子成为一个会观察、善观察的人,稍加时日也会使他的语文素养和表达有飞跃式的进步。
比方说最日常的炒菜。家长在做饭的时候不妨给孩子出些观察题目,“看火苗是怎么燃烧的?”孩子答,“火苗呼呼地舔着锅底,像一条飞龙。”“辣辣的油烟,熏得我睁不开眼。”家长在翻炒菜肴的时候不妨也让孩子动手尝试下,掂一掂锅底的重量,“哎哟,锅子这么重呀,翻炒起来真不容易。”亲身经历是对孩子思维最好的“脑补”。
菜肴上桌,可以再次考孩子“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番茄炒蛋呗?”孩子可以答,“红彤彤的番茄趴在嫩黄嫩黄的鸡蛋上,汁水慢慢流下来……”这句里面,就可以用到ABB、ABAB词型的形容词。也许孩子一开始并不会表达得这么形象,但通过家长的引导,可以使孩子渐渐敢于表达、善于表达。当然,这需要孩子和家长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