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指导/如何指导孩子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适合三年级以上】
*如何订阅我?
*搜微信号"gaoxing2014nn"或公众号"小学语文学习知识"
*“小学语文学习知识” ——这个平台是一位在职22年的小学语文教师为服务家长和小学生而创办的微信公众号,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语文素养的提升、家庭教育的导引,为孩子的作品提供展示平台,为家庭教育互动提供帮助,推荐优秀书籍并带头和家长及孩子们共同走进图书世界。
-------------✄-----------
-------------✄-----------
最新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各学段的阅读能力目标的阐述里,都有对“理解词语意义”能力目标的专门表述:
学段
理解词义目标表述
第一学段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第二学段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第三学段
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从表中乍一看,各学段要求学生理解词义并没多大区别,都是指要结合上下文,查字典和生活积累来理解。
细看一下,我们就能发现:第一学段侧重于“了解”词义,第二学段侧重于“体会”作用,第三学段侧重于“推想、辨析”词义。
“了解”是指对学习材料有一定的认识和记忆,其所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比如:“举头望明月”中的“望”,只要学生知道“望”是“看”的意思,并且把它记住就可以了。这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体会”是体验领会,一般用于对某种境界或事物的感受。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3课《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自然段“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一句中,要让学生理解“抽出”这个词的意思,就不仅要知道它是“长出”的意思,还要在反复朗读中,在视频感受中,在回忆生活所见的积累中体会树木快速而有力地抽枝长叶的过程,从而理解小兴安岭树木旺盛的生命力。
“推想”顾名思义是“推测、想象”,即根据已有的经验积累推测该词在此处为何义。如《养花》一文“不过,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它们多数还是会死了的”一句中,对于“置之不理”的理解:置,放置;不理,不管;之,代词。代指什么呢?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想,就可知是代指花草。这个词经过推想,意思大概就明白了,是“我把花草放在一边不管”。
所以说,高段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的指导,离不开低段和中段的训练和积累。低段阅读中对基本词义的了解(一般为本义,通过查字典可得),尤其是中段阅读中对重点词语意义的体会,都可以帮助学生在高段阅读中对词义进行推想,从而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义。
要想准确、生动地理解并使用好词语,除靠平时的学、说、用之外,掌握一些解词释义的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今天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义。
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学习词汇的基本要求。解释词语要确切,要全面了解词语的含义。
平时经常查阅工具书,这是我们理解词语意思最简便准确的方法。但是考试时是不允许查字典的,我们就要掌握一些做法:
①可以用近义词来理解词语。
②可以弄清组成这个词语的每一个字的意思,然手在连起来考虑整个词语的意思。有时,一个词语中常常有一两个关键性的或疑难的字,只要知道这一两个字的意思,整个词语都不难理解了。
③有些词语要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后还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内在的含义。
还有些词语由于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词语的意思也会不同,这些意思又互相有联系。我们要牢记“字不离词,句不离文”的规律,根据词语的语言环境解释这些多义词的意思。
• 常用解词方法。
1、分析综合法。
即先把构成词语的关键字或词拆开,分别注解,然后再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语的意义。
“愧疚”——愧,惭愧;疚,对自己的错误感到内心痛苦。合起来就是“惭愧不安”。
“横切面”——横着切留下的面。
“果然”——然,样子;果真这样子。
悠然——悠闲的样子;
“安然”——平安的样子;
“盎然”——气氛、趣味等充溢的样子;
当然——应当这样;
骇然——惊讶的样子……
“新闻”——新听来的事;
声色俱厉”——声音脸色都十分严厉。
心悦诚服——悦,高兴;服,服气、佩服。真心实意地表示服气、佩服
2.同义换词法。即找出与所要解释的词语相应又比较常见的同义词来代替。
“顷刻间”——一刹那、一瞬间、一霎时、转眼间等,形容时间极短;
“清晰”——非常清楚;
“举荐”——推荐。
“疲惫”——近义词是疲乏,词义就是非常疲乏。
“沉寂” ——近义词是“寂静”或“静寂”,词义则为十分寂静。
立刻-马上;
眩目-耀眼等。
3.反义否定法。即用反义词加“不”或“没有”的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
“不生疏”——熟悉,
“隐藏”——不暴露、不败露;
“娴熟”——不生疏;
“冷落”, ——反义词是热闹,词义是不够热闹。
“镇定” ——是不慌乱。
“漫长” ——不是短暂的,
“清醒” ——没有昏睡,
“干燥” ——不潮湿。
模糊——不清楚;
崎岖——不平坦。
4.拆拼法。即把表示简称或数字缩语的词语拆开来组词,再合起来。
“焦躁”——焦虑、烦躁;
“优雅”——优美雅致;
“辞职”——辞掉职务;
“难免”——难以避免;“恳求”,恳,诚恳;求,请求。合起来是诚恳地请求。幽雅——幽静文雅。
“漫游” ——漫,随意,不受拘束;游,游玩。合起来就是随意游玩。
“疾驰” ——疾,飞快地;驰,奔跑。合起来是飞快地奔跑。
屏息凝视——抑制呼吸聚神地看。
勘测——勘探和测量。
5.重新组合法。
“循规蹈矩”——循蹈规矩;
“轻而易举”——轻易而举(做事容易,不费力气);
“心满意足”——心意满足;
“翻山越岭”——翻越山岭;
“风平浪静”——风浪平静;
“调兵遣将”——调遣兵将;
无忧无虑——无忧虑;
没昼没夜——没昼夜;
震天动地——震动天地。
6.成语一般要分三步解。
一解字意,二解原义,三解比喻或引伸义。如“守株待兔”一解:株,树桩。二解本义: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兔子。三解比喻义:得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不放。
“浅尝辄止”——辄:就。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含辛茹苦”——辛:辣;茹:吃。形容忍受辛苦或吃尽辛苦。
7.就地取材法。用文中句子解释词语。课文中的词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可以借助前后联系的方法,给予解释。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像翡翠雕成的世界”。“翡翠雕成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就是课文中描写的“蝴蝶是绿的,蜥蜴是绿的,就连筛下树丛的阳光也像绿宝石一样明丽。”
“专心致志”就是“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诗,朗读这段课文“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8.描绘法。即对所要解释的词语加以具体的描绘。如: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很慢、摇摆的样子。
9.比喻法。即用具体、形象的比喻说法来解释词语。如:车水马龙-车子象流水,马好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连续不断,非常热闹。
10.语境联系法。指联系上下文,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如:“地下”一词人们都知道它的含义,但在“地下革命党”中,“地下”则指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不被敌人发觉。
11.说明解释法。指用简要的文字来说明词语的意思。对有些成语和名词还需要指明词语的出处、演变过程,现在的意思等,以防望文生义。如:上腭-口腔的上部,分隔口腔和鼻腔的组织,统称上腭;班门弄斧-古时候某人在巧匠鲁班门前摆弄斧子,现在指在行家面前显示本领。
12.举例法。有些词语如果硬性地给它下定义往往弄不准确,可以通过列举事例进行讲解。如:分秒必争-非常珍惜时间,同学们对学习时间抓得很紧,课堂上一分一秒的时间也不放过。这真是“分秒必争、惜时如金”啊!
13.定义法。即用简明的语言,对该词所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做确切的解释。如: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拂晓-天快亮的时候。有些词有好几种意思,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统统也不同,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比较用哪个意思最合适就选哪一条解释。所以,勤查字典是理解词义的最好方法。
14、以旧带新法。有些新词是以几个旧字组合而成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对旧字的理解带出新词的含义。如“无价之宝”,“无价”,没有价钱,“之”是“的”,“宝”是“宝贝”,合起来的意思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贝”,指极为稀有的珍贵东西。
15、词义引申法。有些词有本来的意思,还可以引申其他方面的含义,对这类词的理解,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原来意思,再理解它的引申义。如“碰壁”原指把头撞在墙上,而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碰墙”指的是在黑暗的旧社会,革命者处处受迫害的意思,是引申义。
当然,解释词语的方法不仅只这几种,而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解词时,既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但又不能墨守成规,要灵活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词语的意义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
。
适合4岁以上儿童,年龄小的孩子需要在家长指导下使用
24色定价98元,京东价69元,牛老师特别团购价59元;
12色定价78元,京东价49元,牛老师特别团购价40元。
包邮啦(除新疆.内蒙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