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牛老师再三思考,决定建立一个qq交流群,以此来为大家更好地服务。因为本人平时课务比较多,如果有需要相关资讯,请您先加入本QQ群后修改您的群名片,格式:所在地区+孩子所在年级,例如上海+3年级。然后留言,我下课回办公室就会看到您的留言并给予回复。
很多家长向我反应说,孩子进入中高年级了,学校里开始考概括段意或者文章主要内容的题目了,预习时也要求孩子讲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每次完成这样的作业,孩子们都没法达到很理想的程度,得分不高不说,有时候根本无从下手。家长会抱怨学校老师没有教会孩子,孩子们也会感觉束手无策。牛老师认为:概括能力这个语文学习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中高年级得到的体现最多,但并不是仅仅只在中高年级才出现的,实际上在一、二年级的起步阅读阶段,就已经有这方面的要求了。相关的内容我在之前的推文里曾经表达过,这里不一一赘述。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实际上虽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但也不像我们家长朋友所担心的那样无从下手。我个人认为小学阶段抓好三个细节就完全可以应付“概括”这个难题。什么是概括能力?概括能力是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凝练准确的文字把至关重要的意思表达出来的一种思维能力。
从小学中高年起,考察概括能力这一考点,成为了每一次考试中必考且占据绝对比重的,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考点之一!!
试卷上的“概括能力”会出现在哪些题目中?一般来说中年级考察概括能力在全篇试卷中不会占太大比重,但是到了高年级(四、五年级),概括能力的考察所占比重大幅提升。
第一:概括段意(节意),文章主要内容。
第二:文章中人物或事物的品质/性格/特点。
第三:文章记叙了哪几个方面,或某一部分围绕什么重点内容去写的。
第四:为文章拟定一个题目
例如下图是四年级上学期期末区调研卷中的一篇课内阅读,第3题就是考察概括能力的。再如下图,是五年级上学期期末区调研卷中的一篇课外阅读。考察概括能力更加全面深入了。3方法1、抓住关键句: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这三种句子在小学阶段的文章中属于特别典型的句式,找到这三个句子,概括节意、文章内容就相对简单。2、抓住题眼中德关键词,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题目中德关键词就是“美丽”,那么通篇就是在围绕“美丽”去介绍小兴安岭的景色。文章内容不言而喻了!3、六要素整合法概括。小学阶段的文章基本都属于记叙文,记叙文的六要素就是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重要抓手。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进行语言提炼后文章主要内容就会跃然纸上了!4、考试时还可以看看文后的阅读题目,往往是两道题目完成后,把问题的答案进行整合就可以得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注:这个方法不成其为方法,但是可以简单有效地帮你把文章主要内容下文是我去年发布在公众号里的文章,内容是认识过渡句并指导了一些找到过渡句的具体方法。再次提供给大家,希望能有所帮助。 过渡句就像人的大脑或心脏一样在文本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的作用不亚于中心句。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句型。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顺利地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我文章的脉络和结构,对于更准确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时,我们可以巧妙地运用过渡句的特殊意义,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简单地说,过渡句更像是一座桥,可以衔接层与层、段与段之间的意思,使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在阅读文章时,如果可以抓住一些过渡句来表现内容,来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从而理清文章的脉络。过渡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利用过渡句可以使地点的变换或场景的转换变得更加自然。
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过渡句“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自然地引领着读者从长廊来到了万寿山。地点的转换自然而流畅。
当我们在议论或记叙某一个内容,需要把论述的观点或表述的内容进行变换时,利用过渡句将笔锋转变,换到下一个话题,引起下文。
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丝,都和太阳有密切关系。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成。因为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下变成的。
课文首先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到了第四自然断,用“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一句话作了内容的转折,接下来作者就开始写太阳和我们的密切关系了。
有时上下段内容需要表示递进关系时,我们就可以采用”不但……而且……“、”不仅……还“等表示递进关系的语句来过渡引起下文。
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上亲密合作。”这样就把内容转移到对两个人失业上的合作上来了。
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和上下两部分往往都有联系。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以此来进行分段,概括段意。如《秦陵兵马俑》第三自然断: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一句话秦陵兵马俑的特点高度概括出来了,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
所以在学习中,要充分利用过渡句的特殊作用来进行分段,概括段意,分清段落间的关系,这对于理解文章内容会有很大帮助。掌握了这种方法,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2)文中的过渡句承接了上文的( ),又把下文的(
)相连,使文章结构自然,通顺。 (2)赵州桥的设计很坚固,不容易被大水冲毁。桥的设计十分美观。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zQzODUyMQ==&mid=201082010&idx=3&sn=9649c64d9d90631d66297e632765825f#rd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zQzODUyMQ==&mid=200696199&idx=3&sn=de3682592bbcad14fe064668d60a1e57#rd 文章的中心句就是能揭示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捕捉文章的中心句,首先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再找出能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其次,是要掌握文章中心句子的特点。 一般来说,稍微有些经验的老师,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就要结合某些适合的篇目,让孩子们开始感受中心句的概念了。因为到了三年级,这个知识点将在阅读与写作中显现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从题目去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有的题目就是中心句。
2. 从总起句去找。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都揭示了全文内容,所以就是中心句。
3. 从结尾上去找。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4. 从反复句上去找。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反复出现同一个句子,它就是中心句。
5. 从议论句上去找。文中议论处往往透露出文章的中心,因此,议论句中的关键句就是中心句。
6. 从哲理性句上去找。有的句子很有哲理性,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
7. 从含义深长的句子上去找。有的句子中意义含而不露,蕴藏着深长的意义,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
8. 从过渡句上去找。有的文章往往用过渡句来点明中心句。
快忘了的时候,接到李庄的信:“北京姐姐你好,从你走以后,村里的娃娃天天都说这事儿。我们经常去镇上的邮局看看,嘱咐那儿的叔叔、婶婶,‘有北京来的信一定要收好啊,那是我们的。’等了两个月没有,村里的大人笑我们,‘北京的姐姐随口说的,城里人,嘿嘿,说话不作数的。’我们不信,姐姐清清楚楚地在本子上记下了我们的地址啊。后来发大水了,妈妈不让我们去镇上。我拉着小翠偷偷去,其实不远,半天就到了。万一书寄来呢?万一我们不在被别人拿走了呢?那天我们终于收到了。姐姐,你知道我们有多高兴吗?用化肥袋子包了好几层,几十里山路却是跑着回来的!晚上全村的娃娃都到我家来了,小翠是搂着书睡的,任谁也拿不走。第二天拿到学校,老师说建一个‘图书角’,让我当管理员。看的人必须洗干净手,不能弄坏了。书真好看,故事我们都背下来了,还给俺娘讲哩。”
恩格斯曾经在曼彻斯特一家工厂里做过事。有一个时期,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他把挣来的钱分给马克思,十镑,一百镑,连续不断地给马克思汇去。
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他们同住在伦敦的时候,每天下午,恩格斯总到马克思家里去。他们讨论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一连谈上好几个钟头,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有时侯还进行激烈的争论。天气晴朗的日子,他们就一起到郊外去散步。
后来,马克思住在伦敦,恩格斯住在曼彻斯特。他们几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这些书信直到现在还保存着。
3、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及时总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堂认真听讲字词是基础之基础做好预习和复习没有努力就没有收获小学语文学习知识公众微信号:gaoxing2014nn牛老师个人微信号:gaoxin2014nn邮箱:yiduoqiangwei2010@hotmail.comQQ群:482197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