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指导/走进阅读要学会查这本“无字字典”【含理解词语的诀窍】
①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语文学习知识总汇”,添加关注。
②点击微信右上角的“+”,会出现“添加朋友”,进入“查找公众号”,输入“语文学习知识总汇”的名字,即可找到。
添加个人好友:gaoxin2014nn即可与作者本人联系
走进阅读要学会查这本“无字字典”
词语大都有好几个义项,孤立地看,这些义项都是抽象、概括的,在词典上能够查得到的。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阅读教学中扫除阅读障碍的一种重要途径。考试中经常要用到的就是要理解词语并通过对词语的理解达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方法来理解有疑问的词语。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学生们一项 重要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低年级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 意思”;中年级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情方面的作用”; 高年级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
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用查字典理解词语、找近义词理解词语、拆字法理解词语、借助反义词来理解词语,等等这些方法都是对词语基本意思的了解。二年级起,我们就要有针对性地积累词语了。作为积累,词语的积累几乎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随着年段的提升,所要求积累的词语的归类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到了高年级不仅要理解词语字面的意思,更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积累,推想该词语的深刻含义以及作者运用这个词语的意图还有这个词语的感情色彩。比如《飞夺泸定桥》中的“飞”字,表面意思,“飞”代表一种动作,这里的意思是写出了红军战士夺下泸定桥速度之迅速,一个“飞”字的使用突出了战士们的英勇和顽强。课后题就有这样一个思考“‘飞’包含几层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什么”。同样作为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知识点,在五年级的年段中达到了更加深入的体现。这也直接导致了五年级的孩子们一遇到类似深层次解读文本的阅读题时,就无从下手、不知所云的结果。好多孩子考试失分就在这样的题目中。
既然这是一个从二年级就在培养的能力,到了五年级之后又直接导致阅读题失去大部分分数的难点如此重要,我们就一定要想办法攻克它!
怎样指导学生联系上下 文理解词语呢?
下面我想先让大家看看这位爸爸是怎么做的?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学会查“无字词典”
暑假到了,爸爸带聪聪去青岛旅游。
聪聪背着旅行包,戴着太阳帽,一蹦一跳地走在马路上。
爸爸突然问聪聪:“你知道‘骄阳似火’是什么意思吗?”
“我知道,就是强烈的太阳像火那样热。”聪聪像背书似的说。
爸爸笑了笑说:“你这是背词典上的解释。你看,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聪聪和爸爸来到大海边,只见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了山崩地裂的声音。
爸爸说:“我想起了‘惊涛拍岸’这个词语,你看眼前这情景像不像?”
“太像了!太像了!”聪聪高兴得嚷起来。
爸爸意味深长地对聪聪说:“看来要城乡真正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不仅要会查有字的词典,还要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哪!”
从上面的课文里,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这位父亲做的就是在引导孩子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含义。“骄阳似火”这个词如果仅仅停留在课本上,是无法真正体会到它的意思的,但是当匆匆和爸爸背着旅行包,迎着大太阳 在太阳下走,看到烈日当空,看到连树叶都晒蔫儿了,“骄阳似火”的意思自然而然地也就深入人心了。“惊涛拍岸”这个景象平时是看不到的,除了生活在大海边的人们,要想体会这个词语的意思真的还只能从电视节目或者电影里了解到了,但像这篇文章里的聪聪,在爸爸的启发带领下,直接面对滚滚的波涛,聆听撞击在岩石上的山崩地裂的海浪的声音,这个“惊涛拍岸”的意思也就更加直观和具体地被聪聪所理解和感受到了。
我们常说,孩子们的阅读能力的提升不能仅仅靠课堂上语文书里学习的那点知识,还要靠大量的课外阅读去丰富见识和经验,但实际上除了以上这些,真正地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去真正地参与和体验所有书本里写了但却无法那样真实和可以被感知的大千世界的美和浩瀚,才能真正让孩子们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啊!
这里也给所有家长们一个启示,我们作为父母,不要仅仅只做到出钱给孩子买书,出钱给孩子报辅导班,还要尽量多地让孩子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也要像这位爸爸那样,带着“任务”和孩子一起游山玩水。这里的“任务”不是一种打着旅游的旗号完成回家写几篇作文的所谓的“任务”,而是跟孩子一起,用发现的眼光看待世界上的一切,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都要带着发现的眼睛去看和体验,更重要的是用那些体验来促进表达,口头的表达随时随地就可以进行,这样的表达最具有时效性,也最具有生活气息。《图书管理的小镜头》、《母鸡》、《捅马蜂窝》等课文无一不是作者对于生活中值得被观察和记忆、思考的素材做了有意识的积累和沉淀之后才留下的经典之作。我想,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也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也罢,无非就是达到语文的最终目的——用。语文的学习如果离开了“用”就是枯燥和乏味的,也是不容易被学习和掌握的。这一点我想是毋庸置疑的!
之上是结合了《学会查“无字字典”》这篇课文以及联系实际理解词语的知识点两个方面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感受,希望能够给广大的家长朋友们以启示,到底怎么做才能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我想责任不仅在语文老师,也在于您的熏陶和陪伴啊!
附: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方法
1、联系上下文词句字面义,理解词语
例如《将相和》一文中,“负荆请罪”前文有“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可以直接感知词义,理解词语。
2、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
语句间关系错综复杂,最有效的理解方法就是要读懂前后句,挖掘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比如《鱼游到纸上了》一文中,“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要理解“唯一”,我们要先弄清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和“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的关系是:“大家”是“除了他以外有反应的其他人”,表示只有他一个人没有反应,所以用“唯一”。
3、联系上下文语句所述事件情节发展,理解词语。
这些应理解的词语大多数在记事的文章中,我们往往特别关注故事,但只要抓住了这些词语,那么故事的重要情节也就抓住了。比如《林海》这篇课文里的中心词“亲切”和“舒服”,通过阅读课文我们感知课文中几次提到“亲切、舒服”,就是课文叙述上的一个线索,作者反复写了这两个词一共三次,那什么是“亲切和舒服”呢?“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次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大兴安岭”这个名字是那样的“亲切、舒服”;“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时,心中感到“亲切、舒服”;“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心里感到“亲切、舒服”。这三次的“亲切、舒服”层层递进,把一种内心的感受外化为各种具体的事物和景象,这就是作者写作的高明之处了。因此,结合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在所描述事件的情节和发展中的作用也就可见一斑了。
4、联系上下文语句创设的情境理解词语。
比如《捅马蜂窝》一文的开头有对马蜂窝的描述“壮观”,原句是“后院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屋檐下的马蜂窝了”。这个“壮观”在全文中属于埋下伏笔作用的一个词,理解它就要结合具体的情境了。后文写到了“一些受惊的马蜂‘轰’的一声飞起来,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这就是那群“壮观”的马蜂,这个情境恰巧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要用“壮观”这个词来形容马蜂这个疑问了。结合具体的语言情境理解关键词语,就显得十分容易,也符合了我们对于理解词语的要求——结合文本语境深入体会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牛老师的语言很朴实,不华丽,也没有过多的修饰。这是因为,语文这个学科实实在在地学习,扎扎实实地体验,点点滴滴地积累,一步一步地训练,各种大家觉得不能得心应手的语文的难题就可以最终被解决。
我们要从每一篇课文入手,从每一个关键词入手,从每一个不理解的词语入手。主动阅读,主动思考,主动积累,主动联系和迁移。掌握语文并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真的是指日可待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