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法指导/用画地图模式去阅读,定会事半功倍!【高效阅读策略】

2017-03-20 牛老师 语文学习知识总汇

           喜欢我,关注我☝

       



今天和几个孩子一起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忽然感觉如果不能通过阅读抓住课文叙述的脉络,找到文章发展的线索,这样的阅读就显得比较吃力。大家知道庖丁解牛的故事吧,庖丁把自己能够快速且富有节奏的将一头牛宰杀并分解开来,归结为是因为他自己探索到了自然的规律,因为掌握了事物的根本规律,解牛这件事在于他而言也就轻而易举了!由此我们想到了学习课文时对于文本的脉络和线索的摸索。能够摸索到课文的脉络,找到文章叙述的线索,就能够像庖丁一样,把课文这头“牛”解开了!





《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是有两条叙述的线索的,一条是作者游览的线索,另一条就是水这条线索。


全文8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有线索的标记,我们读文章,就像手里拿着一张地图,如果在进入文章时,手里没有地图,那么就需要你在读文章时做标记,一边“走”一边把标记标注下来,当你随着作者的笔“走”了一转之后,文章的线索和脉络也就自然而然地被你的标记标注下来了,此刻你再回头去看,就仿佛你自己为文章画了一张阅读地图。

我们仔细这8个自然段,可以找到如下线索:浙江金华——北山的双龙洞——出金华城——罗店(罗甸)——一路迎着溪流——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流出来的——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右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这就到了内洞——内洞一团漆黑——在洞里走了一转——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看了这些内容,是不是很容易就把握了文本的脉络呢:沿途——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抓住了这个叙述的脉络,课文的条理性自然而然地就可以被我们掌握了。然而这些内容都隐藏在文本之中,我们如何才能发现呢?

我们学习的课文中,有这样几种类型:儿童诗(诗歌)、散文(比较少)、记叙文、说明文、童话、寓言、古文等等文体。在记叙文中,有以事件发生发展为发展依据的,也有记叙一次游览经历的游记。记叙文中,从“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发展形式比较多见,游记则是以游览顺序展开叙述的,因此,游记中比较多见的就是随着游览脚步的变化而产生了地点变化和时间变化,因此,抓住游记中标识地点变化的词句也就容易把握文本脉络了。

同样的文章还有《七月的天山》: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颐和园》: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除了抓住游记文体的课文中标识地点转换的语句来体会文本的叙述脉络外,牛老师还写过关于抓住课文的总起段、总阶段、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语句线索来把握文本脉络。这个阅读策略实践起来并不难,只要你多读多体会,在阅读实践中多践行这个阅读策略,最终一定可以将这个方法谙熟于心。无论任何好方法,还是要不断操练到熟能生巧的地步才是真正掌握了啊!

 喜欢吗?期待您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