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课《白鹭》和外一篇《鸬鹚》阅读详解

姓牛属牛的大牛老师 牛老师语文学习知识总汇 2021-04-29


点击↓↓图可以直达资源链接


部编版五上:1、白鹭

这篇课文原来出现在湘教版第十二册和冀教版第九册里,苏教版第十二册也有此文。

先来认识一下本文作者,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也是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女神》,剧本《屈原》《虎符》等。

接下来是我来对此文的内容进行详解,仅供参考。

这就是鹭鸶,其中几种通称为白鹭。是一种很古老的鸟类。主要活动与水边与湿地附近,是文学作品和中国画的主题之一。

 


(首先读一读这篇课文,至少读3遍后,自问自答:这篇课文里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写下来:                                  

然后围绕这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再进一步追问,你都读懂这些令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了吗?如果没有全读懂,可以先从哪个不懂的词入手,查查字典或资料理解透彻,然后再整体看看这些令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之间是否有一些关联?它们和本课的课题/主题相关吗?

①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这句话的重点在“精巧的诗”)

②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这里说“色素”而不是色泽或者颜色,与郭沫若那个时代的表达习惯有关,我们读者可以理解为颜色或色泽。适宜:写出了鹭鸶颜色、大小匀称而美丽。)

③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这里是将鹭鸶与白鹤、朱鹭和苍鹭做了比较,“太大而嫌生硬”是对白鹤、朱鹭和苍鹭的总体感受,说明作者对鹭鸶的大小十分满意,也呼应了上文的“适宜”所表达的意思。“不寻常”与第④段里的“常见”相反。其实很多大作家眼里和笔下的事物并非都是奇珍异兽,更多的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这也给我们选择写作素材做了很好的榜样,能发现生活中小事的道理,能感受寻常事物的不同,这都是一种细腻心思的体现,于寻常之处见不同才能显现真功夫啊!)

④然而鹭鸶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然而,是表示转折的词语,还记得牛老师说过的阅读密码吗?这样表示转折的词语就预示着重点内容将从这里展开了哦!别人忘却了常见的鹭鸶的美,而郭沫若却发现了它的美,并且用这篇文章抒写了它的美呢。另外,鹭鸶的美因为常见而被人忘却,令作者稍许有些遗憾呢!)

⑤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由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段写了鹭鸶的外形:雪白的蓑毛,流线型的结构,铁色的长喙和青色的脚。这一切真的很配合也很适宜呢!“增减”和“素黛”是意思相反的词语,这里的排比句式,把鹭鸶的外形做了突出强调,“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恰到好处,和谐而美丽,令人赞叹大自然这位造物主的神奇功力。另外这里的“增之一分……”与战国末年一位叫宋玉的诗人所写《登徒子好色赋》中的“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相仿,看来古人的作品对郭沫若先生的写作业是有了一定的影响啊!)

⑥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鹭鸶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鹭鸶设计的镜匣。(这里以比喻的手法把整个清水田比作嵌在玻璃画框的画面,将鹭鸶和清水田相结合,色彩丰富,给人强烈的画面感。清水田和灰与白色为主色调的鹭鸶相映成趣,仿佛一张自然画就的中国国画,又让我们感叹大自然的神来之笔。)

⑦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鹭鸶孤独地站在看似不安稳的树顶,却表现得一副悠然的样子,如果真的以为它在望哨那可就破坏了这份闲适的意境了,也许作者并不希望它真的是在望哨呢吧!聪明的小读者们,你们觉得鹭鸶在晴天的清晨站在树顶是在干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思考一下吧。“嗜好”是一种特别的爱好,比热爱和爱好的程度要深。别的鸟很难表现出来的那种感受却是鹭鸶能够表现出来的,可见鹭鸶在作者心中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啊!)

⑧黄昏的空中偶见鹭鸶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第⑦段里写的是清晨鹭鸶的状态,这一节是黄昏时鹭鸶的状态。这句话的重点词是“恩惠”,恩惠是他人给予的或给予他人的好处。为什么说在黄昏的空中偶见鹭鸶低飞就是一种对乡居生活的恩惠了呢?想象一下黄昏时夕阳西下,水波平静,而鹭鸶低低的飞过的场景,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与“恩惠”有没有联系呢?“清澄”是特别清澈的意思,一种低飞的鸟儿能把这种洁净形象化了,且极具生命力,可见鹭鸶仿佛有了仙气或者说有了灵气,在作者眼中这种特别的鸟怎能不和诗画上等号呢?)

⑨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鹭鸶不会唱歌。但是鹭鸶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这里有反问句,也有比喻句。把鹭鸶比作“一首很优美的歌”,反问句的句式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赞扬了鹭鸶的美好。铿锵: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也用来形容诗词文曲声调响亮,节奏明快。)

⑩鹭鸶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里再次突出强调了鹭鸶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是一首诗,是一首韵味已经深入骨子里的散文诗。把一种鸟比作散文诗,可见在作者眼里这鹭鸶的地位有多么非凡了。这段对鹭鸶的赞美与开头第一段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下面这篇《鸬鹚》原出自冀教版第九册里,读到上文《鹭鸶》时,我的脑海里立刻蹦出了几篇文章,比如《燕子》和《翠鸟》,还有就是这篇《鸬鹚》了。我想不用我详细解释,许多语文同行老师们看到这几篇课文,也会跟我一样有同感了。这些文章同样都是在写鸟,都写了鸟的外形和习性。但作者的笔触似乎并不是那么的浅薄,当我们读到了《鹭鸶》这篇课文时,仿佛能从文字表面感受到作者的某种用意了呢。

 

鸬 鹚 (原沪教版第四册选文)

①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环境描写,衬托了当时周围环境的安静,一派风和日丽的祥和画面。

②岸边几棵垂柳,垂柳那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又窄又长的渔船浮在湖面上。近处的那只船上,渔人正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十来只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从岸边的垂柳写到远处的稻田,再到近处的湖面和荡漾的渔船以及悠闲的渔人和等待命令的鸬鹚,作者一气呵成地将需要交代的事物一一呈现出来,十分有顺序,更是十分的自然,就仿佛我们在跟随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师一块儿用水墨在宣纸上作画一样的自然。

③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扑翅膀的鸬鹚钻入水中,使水面荡漾起一圈圈波纹,这里的活跃气氛令人激动,浪花在柔光中跳跃也显得那么愉快和令人向往。与《白鹭》那篇课文相比,这篇《鸬鹚》是对这种水鸟动态的描写。一静一动,让我们对鹭鸶这种鸟儿有了全面的认识。)

④不多一会儿,就有鸬鹚钻出水面,扑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了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

⑤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第④⑤段里写了鸬鹚的忙碌和渔人的忙碌,一幅丰收图景就在眼前啦!

⑥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让它们停在船舷上。他从舱里拣些小鱼,一条条抛给鸬鹚吃。鸬鹚张开长长的嘴巴,接住抛来的鱼,一口吞了下去。(享受劳动成果的鸬鹚虽然不会像人类那样表达自己的喜悦,但我想作为观众,我们也会对鸬鹚的辛苦和收获而感到喜悦。

⑦鸬鹚吃饱了,又像士兵似的,整齐地站在船舷上。渔人就荡起桨,划着小船回去了。(这里写“又像士兵似的”与第二自然段里“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相呼应,这样的写作手法与前面那篇《白鹭》几乎是如出一辙,首尾呼应的写法非常符合我们小学生学习、模仿和借鉴,课文向我们展示了诸多这样的课例,希望孩子们能够get到这个本领,并且能够在自己的习作中逐步尝试和运用哦!

⑧天色逐渐暗下来,湖面恢复了平静,只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这里的情境是那么的宁静,与开头第一段的静谧遥相呼应啦!《白鹭》里对白鹭静态的描写和这篇《鸬鹚》对白鹭动态的描写属于动静结合,本文中等待命令的鸬鹚和下水捕鱼的鸬鹚又是一静一动,牛老师为你们把两篇文章这样组合起来阅读和解析的方法,是否为你理解并掌握阅读和写作技巧带去一些启示呢,真希望你们学习语文都能够有不费吹灰之力的能力啊!)

读完这两篇课文之后,不妨再去找找《翠鸟》和《燕子》两篇课文来读一读,我相信聪明的你一定能够通过这样几篇写鸟类的文章的阅读,读出新的体悟,增长新的本领!

 

课文结构图解:


下面为本文图片版(主要为呈现我原文的逻辑性而改版)

同主题点☟☟标题直达原文:

语基|统编版四年级上册1~9课课文内重要知识点整理

语基|统编版四年级上册10~11课课文内重要知识点整理

语基|统编版四年级上册12~15课课文内重要知识点整理

语基|(部编)统编版四年级上册16~17课课文内重要知识点整理

语基|(部编)统编版四年级上册18~19课课文内重要知识点整理

语基|(部编)统编版四年级上册20~21课课文内重要知识点整理

语基|(部编)统编版四年级上册22~23课课文内重要知识点整理

语基|(部编)统编版四年级上册24~26课课文内重要知识点整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