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知识点+图文解读+课课练
我是牛老师(gaoxin2014nn)
我是牛老师(zhushou_xiaoxiao)
七年级下册目录
01
第一单元
第1课《邓稼先》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第4课《孙权劝学》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待更新……】02
第二单元
第5课《黄河颂》图文解读!第6课《老山界》【待更新……】第7课《土地的誓言》【待更新……】
第8课《木兰诗》【待更新……】七年级下册第1、第2单元基础知识汇总
03
第三单元
04
第四单元
05
第五单元
06
第六单元
07
第七单元
08
第八单元
文章结尾有打印方法
最新2020统编版7-9年级语文下册精品教学资源(教案 课件 试卷 等资料多套),可下载
课文朗读
♬ 点击上方绿标听有声阅读,解放双眼
课文朗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满族,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 是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等。
二、课文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于是他们中的富有民族感情的年轻人带着对故土的怀念,饱含着故土陷落、山河破碎的悲愤,广泛描绘了发生在那片广漠、肥沃的黑土地上面的苦难与挣扎、觉醒与奋起。作为他们中的一员,作者怀着浓浓的乡愁及悲愤之情,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写下了此文。
三、理解词义
1.挚痛:诚恳而深切。
2.斑斓:灿烂多彩。
3.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4.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5.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6.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7.污秽:肮脏的东西。
8.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四、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①):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
第二部分(②):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
五、问题归纳
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在结构上总领第①段,在内容上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炽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泛滥”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泛滥”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一般含贬义,这里贬义褒用,表明作者的感情像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奔流,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激愤狂放的心情。
3.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
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等;
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4.“不得不回去”“应该回去”“必须回去”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颠倒?
不能调换,“不得不回去”带有强迫的意味,“应该回去”表示理所当然,“必须回去”则带有命令的口气。这三个短语语气逐渐加强,态度愈加坚决,情感表露也愈加浓烈。
5.“红熟的浆液”指的是什么?
“红熟的浆液”指作者的感情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强调精神与土地的契合,体现出作者对土地的无限热爱之情。
6.品味“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这句话的含义。
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思念,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7.品味“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这句话。
描写家乡的美好天空,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8.“埋葬”在句中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埋葬”表明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表达了作者沉重的感情和悲愤的心绪。
9.“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如何理解这几句话?
这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我”愿意付出一切,甚至生命。“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心和不向任何困难屈服的壮志。“我的坟前”表明作者愿为了故乡,死而后已的壮志。
10.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绘。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选取东北的景物、物产,并采用景物、物产的叠加,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运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强烈地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课课练】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
1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挚痛(zhì)嗥鸣(háo) 斑斓(lán)参天( Cān)
B谰语(lán)怪诞( Dàn) 亘古(gèng)浆液(jiāng)
C田垄(lǒng)污秽(suì)蚱蜢(měng)哺育( Bǔ)
D辗转(zhǎn)辘辘(lù)默契(qì)丰饶(yáo)
2下列各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跳跃 喷涌 脸庞 耻辱 柳条 汇合
B镐头 奔弛 呻吟 山涧 族系 高梁
C泛滥 禾稻 埋葬 土壤 召唤 黎明
D誓言 破晓 碧绿 缠绕 胸膛 幽远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诚恳而深切)
B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C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狗熊)
D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肮脏的东西)
4填入下列句子中空白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 。
(2)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 。
(3)禾稻的香气是 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A安静飘起热烈
B平静飘荡热烈
C安静飘荡强烈
D平静飘起强烈
5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B标题“土地的誓言”应理解为“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C作者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着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
D文章大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形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6作者在文章开头把“关东原野”称为“她”,到了后面“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中却改口为“你”,对此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B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C作者的感情由激动转为平和,开始与叙述对象进行直接交流。
D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和迫切。
7 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②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③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
④故乡的土壤是香的。
⑤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⑥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
A⑥⑤①②③④ B④⑥⑤①③②
C④③②⑥⑤① D⑥①⑤②③④
8 作者在文章开头把“关东原野”称为“她”,到了后面“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中却改口为“你”,下列对此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B这在修辞上叫作“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C作者的感情由激动转为平和,开始与抒情对象进行直接交流。
D把土地称为“你”,情感显得更加直接和迫切。
9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必露。
B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叠起,形势紧张。
C你一泄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D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10 下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B《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C红军翻越老山界发生在全面抗战时期。
D《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 20 世纪 40 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思念之情。
11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无论是振兴传统节日、保护传统村落,还是打造文化精品、挖掘非遗项目,牢牢把握时代脉搏,为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注入不竭动能。
B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别具匠心,它将连起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对香港、澳门、珠江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
C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8 年我国成年人人均每天读书 1981 分钟, 认为自己阅读量较少的成年人不少于四成以上。
D我市已经举办了十七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是淄博的重要城市名片和盛大文化节日。
12 下列选项括号中的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宇宙有多少奧秘?我们与宇宙将发生怎样的关联?“中国天眼”在巡视着,仰望着。(此句标点符号运用正确)
B共建“一带一路”,让不少外国友人把象征“天圆地方”的一头圆、一头方的筷子装进了行李箱。(主语是“共建‘一带一路’”)
C唯有家校合力,才能融洽青少年与手机的关系,才能实现电子媒介助力孩子的成长。(此句有语病)
D以植物为媒,东西方的绿色智慧在妫水河畔相遇并碰撞。(“以植物为媒”中的“为” 是动词)
ABCDB CBCDC BC
七年级资料汇总,回复:7B
●●● END ●●●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归类整理:牛老师 。转载请注明来源,以上内容未完待续,每日更新,欢迎关注!
语文下册预习同步指导☝☝
你点的“在看”,牛老师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