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娥:小学中段英语教与学新模式探究的趋势与重点
9.27日-9.28日,由中国英语教师协会主办,明师国际教育研究院承办,广西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协办的“2016年‘明师新课堂’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研训活动“在桂林顺利举行。在活动现场,夏春娥老师就《小学中段英语教与学新模式探究的趋势与重点》为主题报告做了发言。
夏春娥
曾任教高中英语九年,期间曾被市人民政府荣记二等功。现为湖南省教科院英语教研员,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南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外语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湖南省国培项目专家。
以下是发言实录
各位老师早上好,非常荣幸在这里跟大家交流,针对《从趋势和重点来看小学中段英语教与学新模式探究的趋势与重点》这个主题,我谈两个方面的趋势,一个重点。
第一个趋势是核心素养培养。
核心素养并不是新概念,在中国,孔子时代提出“仁”,教育实践讲“六义”,都是核心素养的体现。1859年英国的教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的著名的论著《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同样反映了核心素养的具体思想。在知识越来越丰富、互联网信息无所不在的21世纪,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更有必要去思考斯宾塞的论断以及应该传递什么样的知识给孩子?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才最有价值?
研究核心素养是全世界的趋势,不是中国独有的趋势,在进入21世纪后各个国家、各个组织包括欧盟都在研究。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目标:未来需要什么素养?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我们首先要有清晰的脉络,为什么会提出核心素养?这不是特意为难大家提出的新词、新概念,而是要清楚21世纪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真正的融入社会。
核心素养的框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认知性素养;二是非认知性素养。
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的素养,是跨学科的,是所有学科都应该要注重去培养的。
作为一线老师最应该关注:英语学科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的提出会给课堂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实践带来哪些变化?
核心素养的实施,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两个案例:
第一个例子是王蔷教授在以核心素养的理念下思考基础阶段的英语学科教学中说“我们英语课程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定位不太准,过于强调工具性,甚至初中、高中就只强调中考、高考,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忽略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思维或是从全面的发展角度的目标思考;课程内容方面材料比较单薄,内容碎片化,语言输入量不够。”这是王蔷教授在一篇文章里的观点,大家可以反思在真正教学中的这类问题。
第二个例子是:教学方式上表层化、模式化。
老师问“yes or no”学生肯定回答“yes”,他们都不用去思考。读一篇文章后设的问题都是浅显的问题,没有对文本做深层次的挖掘。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化、表层化、碎片化根本谈不上思维、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素质的培养。另外,仅从知识角度来分析的也是碎片化的比较多,没有语篇意识,往往是肢解了语音、词汇、语法结构、句法结构。
英语学科要培养全人育人是学科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它应该是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学习能力各方面的培养。教育目标已经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了核心素养时代,这是从根本上、本源上思考应该考虑的。
“在内容上必须改变脱离语境的单一知识学习和碎片化教学,将知识学习和技能的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形成语言、文化、思维和策略发展的一体化,促进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同步发展。教学的时候要依托一定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要有主题、语境、语篇、语用的意思。”
——王蔷
那么,在教学方式上怎么改变?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怎样思考?从学习方式来讲,老师要从知识传授转向以学生主动参与的系列相关联的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意义依托语篇。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既有个体,又有合作的方式学习、发展运用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形成新的价值观,实现深度学习。
第二个趋势,是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融合。
在今天,任何人都可以借助网络向其他人学习想要学习的东西。著名教育专家焦建利教授说过“在这个时代下,网络无所不在,知识无所不在,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及运用互联网思维来改变和完善外语教学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讲到深度融合,我非常认同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一句话:“如果今天我们还照过去的方式来教学生,那就是剥夺他们的未来。我们应该运用新技术改变教学。”对于这个话题我想说两点:
第一点,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一直有一个误区,有些老师把信息技术单纯理解为PPT、音频、视频,以为这就叫融合了。我认为如果学习的方式没有因此带来变化的话是不行的。
第二点,信息技术需要与学科需要深度融合。对于这一点,应该从大课程意识去思考,要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平时教学中不能做的事情。比如发音,到初中阶段有些老师在教音标的时还会摸着自己的喉咙讲发音,其实,现在网上有很多视频、音频去可以很直观地演示出来,比语言的描述要容易得多。比如学地理,讲地震、讲台风、讲溶浆的爆发,理化生里面的实验,很多生活中做不了,而且即使做也是很危险的,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和理解知识。老师们应该多开发利用这样的资源。
对于英语学科来讲需要大量开发原汁原味的听力材料,原版的阅读资料,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
因为有了信息技术、微课、翻转课堂等资源的借鉴,在教学中混合使用,既有课堂教学,群体的教学,也有学生课外有针对性的学习。老师可以大量收集、整理成其他资源推荐给学生。因为对于这些资源,学生没法甄别发现它们的价值,老师就可以系统地去开发、整合这些资源。
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可以发生改变: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由老师说了算,也可以是群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线上、线下的学习、课堂学习与课外的学习结合,这些方式都可以相互补充,发生变化。
第三个关键词:增强语言输入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语言输入是有效的吗?浅层次的输入肯定是不够的,所以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该把重点放在听力和阅读,加强语言的输入,加大语言的输入量,提高语言输入的质,改变语言输入的方式。
在小学起步阶段,由于英语不是母语,这种语言输入显得尤为突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直接说明了首先先要语言输入才可能有语言输出。
而在高中阶段,有些高中教学甚至直奔高考,这是行不通的。我觉得应该在高一、高二的时候扎扎实实做好语言的输入,到了高三这一年做技能训练就足以应付高考。
语言学习要大量的听、看、读原汁原味的英语,要有对应的情景,学习对应情景下的语言表达方式,那么怎么样达到这种状态呢?比如,提供原版的资料,听力材料,原版的书,看一些英语动画片就会产生语境,语感。英语应该是有声、有形、有人文的活的语言,我们应该让学生多听,多读增强对语言、词汇的敏感性。另外,在课堂教学中,一定经常要有板书或者课件呈现出来,让学生看得到有形的语言。
语言是有语境的,是有人文情感的,为什么有些学生不喜欢学英语呢?他可能觉得语言很枯燥,就是几个句子、几个单词。实际上,当挖掘出文本的味道、人文的东西、情感的东西,学生就会感兴趣。
我们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基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要基于学生的已有基础、认知、思维特点、优势来进行教学。
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还不知道如何学习,在学习纪律各方面的注意力关注时间不长,思维全部是直观的、直觉的思维。这样的话就可以从他们的优势上去发掘,利用他们敢于表现、敢于模仿的特点让他们去做配音,多表演、多做一些活动的教学及作业的布置,除此之外去强调语言的积累。
对于中段的学生,他们的特点是:已懂得一些规矩,也有学习的意识,英语有一些小小的积累。这个阶段老师要注意检测学生积累的程度,如果积累的不好的需要帮助他们把语言积累加大,同时发展听、读基础。对于思维方式,这一阶段的学生特点是直观思维比较多。比如,在昨天外教课上,讲述重音都用到的游戏“Stand up syllable stress”,拼读elephant:让三个孩子坐到板凳上,第一个音是重音就站起来,不是重音就不站起来,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孩子感知、领会语言。所以在小学低段和中段要尊重孩子现有的、形象的、直观的思维特点,同时到了中段和高段还要引导孩子走出单纯的依赖形象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引导孩子对语言和语境的关联,语言的学习。最后,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个观点:我们要保护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不要用成年人的思维来限制孩子的创造性,在给孩子布置课堂活动设计和课外作业设置的时候都要有开放性,要给孩子创造性发展的空间,这是我们教学中应该要思考的。今天上午由于时间关系我就跟大家简单的交流这两个趋势,一个重点。希望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我们都来认认真真思考,做更好的老师,做幸福的老师,让学生做幸福的学生,谢谢大家。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