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 | 创始人刘成城说,媒体只是他的工具之一,36 氪要做点别的
上周,我们约了 36 氪的创始人刘成城在中关村见面,途经星巴克买咖啡时,听到了不只一桌人在讨论自己的创业项目。今天你在中关村乃至北京其它任何一个商圈的咖啡店都能碰到热切讨论项目的科技创业者,这样一个每年在北京催生数以千计科技创业公司的环境也正是 36 氪成长的土壤。
这家 2010 年以 techcrunch.cn 域名起家,并因此惹来不少质疑的本土初创公司经过 4 年的成长已经蜕变为中国最主要的科技媒体之一,并在去年完成了数千万美元的 C 轮融资。
但 36 氪最想做的并不是科技媒体。在 2011 年夏天,36 氪创始团队内部发生了一次争吵,缘由是究竟要不要做一个比媒体更大、更综合的东西,有人因此离开。就在那天,这帮年轻人提出了“让创业更简单”的口号。
去年,科技媒体以外的产品被推上日程,36 氪先后推出创业孵化器氪空间以及效仿 Product Hunt 的 NEXT 项目发现平台。但用刘成城的话说,这两个项目和 36 氪的新闻报道一样只是他实现更大目标的工具——一个对接创业者与投资人的融资平台。
目前 36 氪的融资平台已经上线,为了推进这个项目,刘成城曾经焦虑了颇长一段时间,并最终在去年年底开掉超过三分之一的员工。
36 氪打算做什么,学生创业的刘成城又随着 36 氪改变了什么?请看他本人的回答:
“碰到一个投资人,就问他手机上有没有装我们的 APP”
Q:你们目前看到的 36 氪的读者群体大概是什么样的?
大概是 23 岁到 37、38 岁这个阶层为主,男性为主,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为主,这是百度的结果。地域分布上,北京的最多,上海第二,广州第三、深圳第四、杭州第五、第六成都,然后就是香港,然后是台北、新加坡和武汉。
Q:有更具体的数据吗?比如用户停留的时间和点开的篇数?
说实话我们做数据研究做的不好,今年刚开始做,过去主要通过跟用户聊天了解情况。
Q:“让创业更简单”的想法在 2011 年就有了,这样说来,36 氪很早就明确了最重要的用户不是普通的互联网爱好者?
对,我们特别在意的是创业者和投资人的敏感度。所以,我们没主意的时候会做一些投资人调研。碰到一个投资人,就问他手机上有没有装我们的 APP,从目前的反馈来看还算可以。
Q:现在最关注的数据是什么?
线下项目的覆盖度,今年要覆盖到 70%、80%。我们估计一年有 5000 个项目拿到天使轮、A 轮和 B 轮。我希望有 4000 个项目是 VC 在我们平台上找到他们,和联系他们的。
“打造一个程式,至于这个程序是一个业务逻辑、还是一个代码,不重要”
Q:4 年前创业做科技媒体时,你们有更多其他的计划吗?
最初我们是 TechCrunch 网站的粉丝,就做了一个粉丝站,同样关注互联网创业。
如果我的使命是给用户提供创业所需的信息流的话,我就干媒体,其他啥也不用想。但做了大概半年多,我们觉得这个事情可以有很多延展。2011 年的一次团队聚餐,我们就讨论到底是要干媒体,还是要干一个更大的东西,更综合的东西。
Q:那次聚餐让人印象深刻?
我记得很清楚,因为那天我们还争吵了另外一件事——要不要做孵化器。当时他们都拒绝了我,结果我们一直没做,直到去年才开始做。还有一个哥们儿(李艳波)坚决反对我们要做的事,他的梦想是做一个媒体,除了他以外我们都不这么想。他就在那年 7 月离开了。
Q:去年你们推出不少新产品,36 氪似乎不再只是个科技媒体了。
2010 年 12 月 8 日,36 氪上线。2011 年 7 月,创始团队在人大西门办公室聚餐,我们就提出了“让创业更简单”的想法。我是学计算机的,对我来说,我想打造一个程序,至于这个程序是一个业务逻辑、还是一个代码,不重要。
4 年前,我们已经在发邮件帮创业公司融资了,同时有三十几个投资人帮我推荐项目。从媒体的角度来讲,当时的很多内容是我们自己生产的,并开始有了影响力,比如那篇关于 O2O 的文章,包括李开复在内的很多人都转发了。
相当于这个网站只要你有流量,就有转化率。之后很多公司找我们,我们发现消化不了,也没什么用,也有很多投资人找我,私下问愿不愿意跟他换一些项目,就变成我的外包的 BD,他推荐项目给我,并跟创始人说“你应该上一下 36 氪”。
Q:你的意思是,36 氪去年主要在打造这个“程序”?
我们最核心的愿景是希望给创业公司提供资本,当然最主要的业务是融资平台。去年 6 月底,36 氪融资平台上线,相当于一个创业投资的社区,逻辑跟陌陌一样——你在一个场景下认识一个陌生人——陌陌是约炮,我们是融资。
作为媒体的 36 氪,我们报道很多有融资需求的项目,但文章的形式比较隐晦,现在我们更直接了:它的需求、信息直接在这儿,创业公司直接在网站上提交,我们筛选。另一方面,投资人用投资公司的邮箱来注册,自己添加履历。双方可以直接聊天。逻辑简单、清晰。
去年我们做成了 94 个 FA。今年 2 月,我们把公司的名字改成了金融信息服务公司。
Q:为什么一个关于融资的简单程序是有需求的?
创业公司数量越来越多,但线下和投资人的对接很散,就像 90 年代一样低效率。
通过互联网平台来融资肯定是一个趋势。就像 90 年代找工作是骑个自行车到每个公司前台放一份简历,现在肯定是在线上提交简历一样的道理。也就是说,上个世纪的线下拉投资,我们希望把它现代化,相当于电子商务对于传统商务的改变。
“我砍掉了 20、30 人。那时总共才 70 个人。”
Q:36 氪 A 轮的投资方是经纬。之后 B 轮换了人,去年 C 轮经纬又回来了。B 轮经纬为什么没有投你们?
经纬最早投我们的时候想得也不是想得很清楚,他们的早期投资弹性比较大。B 轮的时候因为我们在商业模式方面还处在一个尝试阶段。
到了 C 轮,我们想做融资平台这件事,花了一个多月融资,包括红杉都要给我们。经纬的张颖知道我们要做什么事情之后,就约我聊了一次,他跟我说,你省点时间花在业务上,我们一个星期把钱打到你账上。然后我就把其他 VC 全部拒绝,我记得 9 月 5 号那天我拒绝了沈南鹏。我们想花更多时间在业务上。
我们其实挺难地走到现在。
团队一直是我们最大的瓶颈,当时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团队不够强。
Q:这曾经让你很焦虑?
对。在我们最难的时候,我在管理上犯了错误。那时候我会比较在意一个人的文章写得好不好,却对使命、愿景没有概念,对战略、价值观、KPI、组织也没有概念,太不分主次了。
我想做的事情一直做不到,公司能做,也在做,就是做不到那个程度。
Q:你是说类似融资平台的产品?
对,我们去年 4 月份做了氪空间,6 月份做 FA,这两个业务发展得很顺。可未来能够搭载融资平台的那个东西没立住。
它是一个团队的惯性,这个团队不一定有动力去支持你做一个新的梦想,他们觉得现在这样挺好的。这个很可怕,相当于你已经习惯了每周上 5 天班,不能再调的上 6 天班,做不到。
这一年公司发生了很多事情,去年 4 月份刚开始做氪空间,6 月份赛富的合伙人加入,FA 刚刚启动,7、8 月份融资,10 月份开始推动真正的融资平台,以及找来我的 HR,发现推不下去。
后来我就开掉很多人。其实这个事情很简单,前两天上完课,其实你这个小破公司开掉一半人又能怎样?还是一小公司。
Q:砍掉了快一半?
从 14 年 10 月初到 11 月底,我砍掉了二三十人。那时总共才 70 个人。我把除媒体之外的主营业务几乎全部推倒重建。
之后我花了大概两个月的时间,见了五六十人,基本把我认识的创业失败的和企业高管都过了一遍,才找到新的合伙人。
那两个月没有任何进展,但突破之后一马平川,至少半年不会遇到下一个瓶颈,就是这个感觉。
我跟你们说我开了多少人,你们觉得很轻松。其实我当时很费劲,我要再提前半年就好了。真的应该再提前半年。我突破得太慢了,这是我比较大的一个瓶颈,跟周围他们不太一样。
现在团队很强,我们的 COO 是名片王的前 CEO 魏珂(经纬也投过名片王),创业三次,管理的团队超过 300 人,IDG 投过,美国雅虎并购过一次。
他希望有更大的机会,相信我们这个事情是未来,又跟我认识两年多,太完美了。另一个合伙人是软银赛富的投资经理周尤。基于他们组建团队就很简单,很快就加了好多人。
Q:像你说的,现在你的感觉是一马平川?
10 月份把人全开掉,10 月份到 11 月份都在找人,12 月份我的合伙人 COO 到位,陆陆续续地招兵买马,1 月份开始重新做平台,到 2 月份平台启动。
现在我们的 COO 很强,我很舒服。以前我做的事情有人全部接掉,还做得比我好。但春节后有一个多星期我很迷茫,很空虚,不知道我该干什么。上完湖畔大学的课,我知道其实我应该做的是什么。现在团队比较新,我应该把未来长期的管理原则或者使命、战略那些东西统一,大家在这个统一的前提下在一条路上往前跑。相当于之后更多的工作都是人层面的,管理层面的。
“比起入驻孵化器的十几个项目,报名的 1000 多个项目对我们来说更重要。”
Q:现在 36 氪有多少人、怎么分工?
120 人。产品技术团队 40 人,运营 30 人,媒体 50 人,其中包括氪空间团队,纯粹写报道的大概 20 多人。
Q:最重要的团队是什么?
产品技术和运营团队,都是在做融资平台。运营团队包括线下找项目的 BD,线上筛项目的,以及运营产品的线上活动。
Q:去年 4 月上线的孵化器“氪空间”是未来的重要方向吗?
孵化器氪空间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工具,“氪空间”每期有 1000 多个项目报名,最后选出 10 来个。我们不要钱也不要股份,比起入驻孵化器的十几个项目,报名的 1000 多个项目对我们来说更重要。
在外面可能需要 6 个月才能做到的事情,因为“氪空间”有创业的氛围,可能 3 个月就能达到一个目标。
具体来说,我们要求创业团队每周至少坐班 6 天,还会给他们提供类似的团队互相 PK,并监督他完成目标。从今年4月的第四期“氪空间”开始,我们会强调这种“氛围”,并联合其他孵化器一起推。该发生的一定会发生,只是我们把很多要素放到了一块,他就能产生反应、可能加速。
Q:36 氪媒体业务的作者流动性很大,会不会成为一个问题?毕竟他们在报道创业公司,又起到一定的筛选作用,经验很重要。
这是事实。36 氪的作者眼界会更快,见的公司数量也算多,这是他最重要的能力扩展。虽然我们一天更新 40 篇文章,但基本上没有人想做媒体人,所有人都想做 VC。这是我们的苦恼,也是我们的特点,毕竟这为公司培养了很多人。
经验方面,媒体每招一批新人,我们都会拉到一个地方待一个月,在这一个月内早上 8 点到晚上 11 点充分了解所有的工作流程和配合方式,然后回来。速成。
Q:为什么你觉得 36 氪能做成融资平台这件事?
我们背后的库很大。媒体和孵化器“氪空间”,两者都会给融资平台导流量——媒体能提供曝光,“氪空间”每期有 1000 多个项目报名,最后选出 10 来个。我们不要钱也不要股份,比起入驻孵化器的十几个项目,报名的 1000 多个项目对我们来说更重要。
因为有这些业务,现在我们一个月能收 5000 到 8000 个项目,包括去年 8 月上线的 NEXT(发布每日新品的栏目)发展得很好,到去年 12 月,单月能收 3000 多个项目。
可以做个比较,中关村 2013 年一年注册的新科技公司是 8 千家,不知道现在是多少。相当于我们一个月就能聚集中关村一年的项目。
“他们认为投资是一种能力,但我觉得投资是可以培养的。”
Q:今年还想做什么新的东西?
下一步就是众筹,众筹是我们的终点。我们给所有人提供一个投资创业公司的机会,也给创业公司提供了一个相对更标准化的接口,因为你把投资金额打散了以后,融资的议价能力,以及流程的控制能力都会增强。
我们对这个事情非常兴奋。就像我说的,我们的使命是让创业更简单,你需要把创业公司需要的资源更精准地导给他。一个早期公司可能很好,在 A 轮之前也有股权交易的需求,但 VC 融资非常低效,如何融到资?我们需要让这件事情发生,并且节奏清楚。
Q:谁是众筹项目的目标?
包括美团王兴在内的很多创业者都在投项目,他们想投、也有能力投更多,如果有一个平台就会方便。潜在的投资人还包括经常接触创业公司的人,包括我也是,还有腾讯之类公司的高管,他有足够的钱,以及一定的判断能力。
以后更多的创业公司需要融资,是现在这些天使机构消化不了的,会由这波个人投资者来投,对于他们来讲,这是新的理财渠道。对于创业公司来讲,如果是几个人一块投的话,对他资源的帮助也会更高。这个潮流已经在发生。
Q:你对今年股权众筹订的指标大概是怎样?
我们定了一个比较高的 KPI,但是现在不好说,还得内部再讨论几轮才能定。
Q:跟投资人聊接下来的众筹业务,他们有何反馈?
有些人不信,但有些人很信。
不信的人觉得这是一个很专业的东西。但是股票市场不专业吗?他们认为投资是一种能力,但我觉得投资是可以培养的。包括我们自己,从选项目这几年来看,都能感觉到项目的发展是动态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什么样的人,学习到什么样的东西,自己在公司里做了怎样的实践,有很多偶然性。
打个比方,如果孙正义不给马云那个钱,马云有可能活不到今天。而且他跟孙正义绑定了,才能了解到那些做公司的思路,就算别人给了他钱,都不一定。 我们也一样,我们早期也是个屌丝项目,你怎么能说我永远就成不了高富帅呢。这个不确定性是大自然给的,不是人为掌控的。
“我们觉得京东没有这个专业能力,肯定做不起来”
Q:股权众筹做到哪一步了?
在线交易的流程都没有问题。政策层面的东西也基本都解决了。具体的规模就是国家标准,3 万起投,不得超过 200 个股东。
我们挖来了其他股权众筹公司的高管,还会把竞争对手好的人定期找一遍,比如天使汇、原始会、大家投。其实就是融资平台的延展,相当于方案 A 和方案 B。
对创业公司来说,这很灵活,甚至可以将传统投资和股权众筹合在一起,比方说经纬投 300 万,剩下大家投 200 万都可以,退出应该也会更快。
Q:在众筹项目中,个人投资者如何可能像 VC 那样做决策?
我们就要更加中立,更公开。个人投资者的判断力跟 VC 相比还要更弱,我们只能提供绝对的 Facts(事实)给他们判断。我的媒体对我们干这件事肯定有很大的优势,这是必然的,我一定是要注意使用它的。
Q:现在收集 Facts 是怎样的流程?
就是我们的作者跟创业者聊。一个列表,十个问题,涵盖一些基本信息,包括公司名、成立时间、你做的产品是什么、满足什么需求、你现在的业务情况怎么样、你的团队是谁、创始人是谁、你们现在团队的规模怎么样、还缺什么样的人,你有没有融资过、你的投资人是谁、你未来想做成什么样。
Q:你怎么能确保创业者告诉你的数据是真的?大家都知道国内创业公司公开的数据大多都不真实。
我们无法确保,但会询问是否属实,而且我们会说“这是创业者提供的”,我们没办法核实。
如果事后有问题的话,我们会写文章披露。以后还会有信用(评级)。有点像淘宝,但创业者直接关系到人,对他的影响更大。
Q:挑项目这件事对风险投资来说很关键,过滤项目这件事情谁在做?
我们在做,我们要让好项目来众筹,不是烂项目。
京东也在做股权众筹,但我们觉得京东没有这个专业能力,肯定做不起来,而且我们的团队肯定比京东的一个小经理要强很多。
从过去的资料中可以看到,我们筛选出在 36 氪媒体上曝光的公司,百分之八十几是能融到资的。这是调研创业公司麦客提供的数据,我们报道的项目,没有投资人约见的只有 16.9%,报道之后数据增长多少倍。过滤项目就是一个经验总结,有点像猎头,而这些数据证明我们有做这件事的能力。
Q:Kickstarter 刚火的时候,大家也曾对硬件众筹这件事有过很高的期望,觉得天使投资人被干掉了。但后来也意识到这个事情没有想象的好,有延期交货、项目失败等各种问题,有过一段时间低谷。而硬件众筹还只是卖产品而已。现在股权众筹的风险更高、回报周期更长。
这是一件需要耐心的事,我们会做很久。现在还是专注在创业公司跟 VC 的对接上,和天使投资人的对接上。众筹项目还是先上线比较重要。
“要收佣金,这个我很清楚,只是还没有做到那一步”
Q:你们的收入?
我们现在基本没什么收入,广告和活动的收入也很少。
Q:去年接受采访的时候,你提到了佣金,你真的认为这对接洽平台来说可行吗?陌陌从来没有收过佣金或者中介费。
陌陌有会员,我们肯定也可以做。现在可能很多用户(认识之后)会交换微信跟手机号,我也不在乎他们绕过我们,但以后融资平台交易会在线完成。而且我们的新业务众筹要收佣金,这个我很清楚,只是还没有做到那一步。
至于是收取现金还是股份,可能到时候都会试一试,目前的倾向是两个随他自己选。
Q:如果今天没有安排采访,你会干吗?
今天在梳理我在湖畔大学学习的内容,就类似于在学习管理,明天晚上要给他们讲课。
Q:在湖畔大学学到了什么?
公司最大的瓶颈在创始人的格局。
Q:你未来个人的目标是?
目前来讲,我自己比较清楚的就是在更大层面上的管理能力的提升,但这不好解决,只是一个开始,要摸黑前行。创业者还是要自己摸索,不代表我做 36 氪,我自己就是创业专家了,其实谁都不是创业专家,马云也不是、马化腾也不是,他也会遇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