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日报大调查」大学生的钱都花在哪儿了?我们至少有 39 种答案
50 多个面对面访谈和接近 2000 份在线问卷,我们试图给你一些线索来理解这个显然已经非常重要的人群。
编者按:
《好奇心日报》即将推出一个专题,它的主体是访谈和一系列小故事。我们和 50 多个大学生面对面聊了聊,关于如何花钱、如何看待工作和爱情,怎样处理自己的焦虑和迷茫,以及手机里 APP 的使用方法等等有关。这些同学都是本科在读或者新近毕业,他们分布在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等。
同时,我们发出了一份同主题在线调查,目前已经有接近 2000 人提交答案,所读大学不限。你也可以看到更多人关于这些“宏大命题”的看法。
《好奇心日报》做这一系列事情的初衷并非为了获取统计报告式的数据,而是源自一个朴素的好奇心“现在的大学生都怎么花钱?”,它随后引发了一系列好奇心。你将看到的第一篇报道就是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准确的说法是用受访者的回答来表达一些看法——它不具有普遍代表性,但也足以说明一些问题。欢迎你提出你的意见。
“我是觉得 iPad 可以问家里要,但 (Big Bang)演唱会这种就不好意思了。”四川大学经济学的大四学生 Susie ——几天前她刚刚毕业——对于什么钱应该跟家里要,什么钱应该自己想办法赚出来,或者省出来,有自己的一定之规。
实际上,每个人虽说在四年的大学生活里总的来说都是一笔“糊涂账”,但他们对如何花钱还是给自己定下了一定的规矩。这些规矩可能会解释,在这个消费欲刚刚开始萌发的人群中,为什么有些产品在这个人群中得到了成功,有些则被忽视。
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从 1999 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以来,中国现在每年会有 600 多万跟 Susie 一样的人从大学毕业,如果考虑到在校大学生,最保守的估计也有 3000 万人。前一个数字只是比香港总人口略少一点,后一个则相当于全球人口数量排名 45 位的沙特阿拉伯人口总数(2015 年数据)。
这些人目前的共同特点是:18~22 岁左右,没有收入。但是如果因此低估他们,那可能是严重的错误。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他们将成为消费和潮流的引领者,他们会购房、结婚、生育……
关于他们,有无数标签。
他们的父母大多生于 1960 年末、1970 年代初,鉴于自身成长环境并不是一帆风顺,父母们尽全力给他们最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很多学生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父母对他们的期望从没有降低过。
他们几乎在父母和两对老人的全部注意力下长大,但社会快速变化,有时候连长辈们也无力提供经验之谈。
他们是正宗的 90 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想结识朋友,但身边的人多种多样,找到自身认同并不容易,有时候对偶像的支持还包括了自我表达的成分。
他们同时被称为千禧一代(在中国指 1984-1996 出生的人),这个群体在中国有 4 亿人,占了中国人口的 31%,美国高盛集团称他们是“这个星球上现在存在的最最重要的人群 。”
也因为他们的重要性,有很多报告和描述中为他们增加了标签。
福布斯评论他们是 “对拯救宇宙不感兴趣,但渴望活在当下”的一群人,他们不愿意被传统的“成功”束缚,想体验属于自己的生活。拿 J. Walter Thompson 的调查举例,相对于按部就班,27% 的 15-25 岁的人认为用 gap year 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一种很棒的人生经历。
影视娱乐让他们很早就能瞥一眼外面的世界,“光是优酷土豆网就有 12000 集美剧,大多数观看者都是千禧一代。” GVC Capital 的调查还发现他们中 51% 的人每天在线上看 1 小时视频,打 1 小时游戏,大部分时间都宅在家,对于他们来说,“宅”和“游戏”早就不是负面词语。
社会喜欢给他们贴上“挥霍无度”的标签,但清华大学上月发布的财商研究显示,60% 的 90 后大学生认为 “就算 1 块钱也需要打理”,即使他们可以接受的投资金额仅在 1000 元以内,四成的 90 后大学生也都尝试过炒股和买基金。
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很多大学生做这些事并不是为了一夜暴富,而是源于好奇,想积累经验,如果和身边的伙伴多个话题聊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理财行为同时也透露着危机感,调查机构青年志在一篇关于 90 后报告中说 90 后提早进入了成人期,特别是 2008 年后,他们面对着地震、环境污染、就业压力、生活成本上升、社会上升空间减小等种种压力,逼迫他们提早看到社会的风险和限制性。
长大过程中,父母曾告诉他们,“只要考上大学受好的教育,就会有好的生活”,这套方法对于父辈来说可能还行得通, 但当这群人毕业时就会发现早已不是那么回事了,他们要面对的可能更多。
他们每个月的花销(注意,未必是父母给的零花钱花费,而是所有支出的总和)——从我们比较好的学校调查来看,每月在 2000~3000 元。还记得文章开头说的那个 3000 万同时在校人数吗?尽管不能做简单的乘法(因为很显然这并不是中位数),但是你可以预估到它背后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消费群体。
不过,我们在和 50 多位同学聊天之后,发现要做一个提纲挈领的“大学生花钱总结”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很有趣。况且,对于大多数财务并没有独立的学生来说,如何花钱并不重要,可能重要的是他们对金钱的态度,以及可以想像的,未来他们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财富观念。
开头提到的 Susie,将在 6 月 25 日离开四川大学,参加了 7、8 场没有尽头的告别晚宴,毕业前后她聚餐一共花费了 500 元左右。她即将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去“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安永(Ernest&Young,后改名 EY)上班,地点是深圳。
她告诉我们,通常来说,这个工作在深圳的话,可以赚到每月 7500 元。如果在三年之后她还在那里工作,她的收入将达到 10000 元。
10000 元是什么概念?根据 2015 的最新数据,中国人均月收入是 4134 元,而 Susie 的收入是平均收入的两倍多,加上他们更愿意“自我投资”,他们将会是若干品牌所盯住的“主流人群”,就连化妆品牌美宝莲坚持了几十年以“纽约”作为其广告词的传统,也因为为了迎合这群在中国喜欢活在当下的人,改成了 “Being Beautiful Now”。
我们的思考总是伴随着这样的发现而产生。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更多的看法。
和我们聊天的大学生,他们的钱都到哪里去了
我微博里面关于时尚类的博主就有好几十个,平时穿衣搭配也会看看博主怎么穿,前几天我穿的那身衣服就是看博主们推荐的,我觉得非常有用。
——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北京大学英语文学专业大四女生。
我会分期付款买东西,我是学数学的,会算贴现率。免息的我要打白条,如果有利息我就会算。借款是为了刷信用记录,因为银行贷款会留下你的信用记录,信用记录好的话可以帮助我以后公司贷款或者买房。
——想得很长远的清华大学数学系学生,现在他在休学创业。
本来看中的就很少,如果你错过了,就很难遇到第二次了。
——高伊,四川大学建筑系大四,她说“千金难买我开心呀”。
我是万年存不下钱来的,我就觉得有多少钱花多少钱,在你能力范围之内享受生活就可以了……花了就花了吧,先买了再说…….但我也特别讨厌欠钱的感觉。
——郑佳瑜,四川大学学经济学的大四女生。
记账你可能是想控制自己的开支,但是我发现我是那种自己喜欢就会去买的人,我不会强行去执行(记账)的,而且如果有一个月看到自己超支太多,会很糟心的。
——陶佳怡,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大四。“看不到”可能是一个好办法。
大一大二一个月花费是 2000,大三大四就变成 3000,多出来这部分是自己买衣服和化妆品,后面两年加起来一共买了二十几支口红,口红会改变我的心情。
——还是楼上的陶佳怡。她的这个说法是对的,口红是金融危机时最好的产品之一。
挣钱是真的不容易,可以看到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去修手机的都是大叔大妈,沟通不太来的那些人。工作比较辛苦,尤其是这种基础性的工作,也相当于打了个预防针吧,以后真正走入社会,肯定不会像做学生那样简单和轻松。
——孙墅,四川大学数学系大四学生,他喜欢买鞋和书,看了三遍《老炮儿》、两遍《美国队长 3 》。
大学花过最多的一笔钱是学驾照 5000 块钱,父母出一部分,自己存的钱出一部分。
——晁越,北京大学物理学大四学生,他已经录取了直博。
我超爱动漫,会为动漫投资。比如海报,印花机设,同人本,它还会出一些钥匙扣,或者是小小的本子,上面印有图案的。这些东西挺贵的,好几十上百。买是因为这是一种情怀,并不在乎是不是每天都有没有用。你看到就会觉得这是我的生存,这是我的一部分。
——张夏丹,四川大学中文系大四毕业生,她管这些叫“投资”,不过,有关各种名词的解释权都应该归中文系学生所有。
钱一部分放在卡里,一部分放在余额宝里。通过余额宝支付的越来越多了。通过手机刷着消费并不心疼,所以钱就不经意地花出去了,可能一会儿一百就没了。
——雪燕,上海外国语大学大四日语,她太早了解了世界的真谛。
我爸妈没有理财意识,所以我帮他们管理银行账户,我高中开始用余额宝,但是利息低。我现在做很多 P2P 理财项目,最多会投 10 几个,都在手机上操作。每年收益在 10%-11%,超过 12% 我就会比较谨慎。
——孔庆勋,暨南大学大一市场营销。看到了吗,大一!中国经济保佑他能坚持到大四毕业。
看到自己淘宝账单的时候会焦虑,明显感觉自己养不起自己。
——张淑,四川大学大四建筑学。她可以为了 Super Junior 而只吃一块五的炒饭。
那个时候网银还没有开快捷支付,付钱的时候一定要用动态口令,我就把口令给同学,让她带回家了。然后我就怎么都没法网上购物,真的是省下了一大笔钱。本来平常买专辑的钱也没买,就省下来了。
——还是楼上,她对自己有股狠劲,省下的钱去广州旅游了。
大一最开始 2000 的生活费,我就会花 1000 多块去买书,那会儿每个月都有特价,一般看到特价我就拍了。就像第一个来大学的双 11,花了 2000 多吧,可能还不止。每天就吃两个馒头蘸酱油,或者老干妈拌大米饭,加个食堂的免费汤,就这么过去了。
——郭昊辰,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大四。
留学中介收了我五万二,根本不值这个价,就是帮我选学校,修改那么几篇文书。基础费四万八,前 30 的学校加 5000,前 15 的学校还要加 1 万。要是再来一次,我绝对不找中介了。
——哲毅,上海交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大四。被骗?首先你得有钱。
我大二休学了一年,20 岁赚了小 100 万,我在“坏男孩学院”教男生恋爱,我有 1 万多个学员,每人学费 1000 元。我旅游了 10 个国家。
——Niss,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数学大二。他现在还经营着一个户外活动公司和网红孵化器。我们会在后面几天的故事里告诉你“坏男孩学院”是什么。
我觉得最该花的钱就是投资自己,这个投资我觉得包括教育的投资、学习的投资,也包括外在的投资,这些我一般会花得比较多一点。我还是比较理智的那种人,不太会冲动消费。我觉得这是有用的东西,我会想好它的用处是什么。我大学买过最贵的是包,自己刷卡买的,大概一万二,现在还用着。
——虞冰,南京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大四。她和她买包这件事感觉都很理智。
我的恩格尔系数超级高,吃是大头,我逛街的时候可以一路从外滩吃到徐家汇,南京路上的鲜肉月饼,生煎,牛肉煎包,羊肉串,小笼…….. 一个月饼 5 块,两个 8块,一天最少要吃五六十的小吃。
——丁怡俊,上海交通大学传播学大四。把一个吃货说得这么学术,好样的。
我觉得花钱都不对,都是创造出来的需求吧,比如健身就是创造出来的,以前也健身过,但是放弃了,太耗时间了,就坚持了一两个月,我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读书上面。
——还是上面报菜名的丁同学。你真的没听说过现在都时髦说“供给侧”了吗?
我大四才开始化妆,是我室友实习回来告诉我说你这样不行,我就去爱丽小屋买了全套的化妆品,眉笔、眉粉、睫毛膏、眼线笔、眼线膏、阴影、高光、BB 霜、隔离、口红等等,花了七八百。
——Muki,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大四女生。
我在买相机之前,会看很多测评,选出备选,翻样片,查型号和对照各种参数,做很多调查,直到买到自己最合适的相机,下单到拆快递的时候是开心的巅峰,后面开心就开始陡减。
——还是楼上的同学,她在物质主义道路上可不是简单的小白。
大学买了 3 辆自行车,迪卡侬 5.1 是 1200 块,美利达-勇士 1500,和二手的大行 p8 是 1800,都可以变速,在校园里骑着就很酷,很萌帅。但太贵了,停在楼下有点害怕。
——还是她。
我之前去麦肯锡实习就买了一个很贵的包,因为我第一天去实习,看到所有的实习生都拎 Prada 和迪奥上班,真的。然后我就觉得输人不输阵,我当时就跟我妈说,我每天背个书包去上班,我说完了,不用做了,我干不下去了。所以整个实习都是为了 cover 那个前期投入。同伴们都拎 Prada 上班,你会觉得钱还蛮重要……….我选的比较低调一点的品牌,就是不要(让人)太看出来我品牌是什么。
——超岑,复旦大学财经大四。实习会让一个人的消费上一个台阶。
没有去欧莱雅实习之前,我连洗面奶都不用,是有一天突然照镜子发现自己晒的,超级多的小雀斑,然后觉得完蛋了,我的青春已经结束了,我必须严肃对待这件事情……..然后我搭了好多钱进去,每个月的话一两千,而且越发不可收拾。资生堂,SK2。面膜两三天一次,抹脸的话每天早晚要抹。精华跟面霜是每个月要换的。
——还是热爱实习的超岑同学。
大学最大的花销还是买电子产品,买手机买电脑花得比较多,我手机就是用京东白条分期付款买的…… 我对于该买不该买还是有意识的,有好多我都想买都没买的,比如各种漫威的周边,非常高级的户外装备呀,比如那种七八千的冲锋衣之类的,自行车的话就是各种零件。
——白程安,北京大学流体力学专业大四。可惜了,那你以后还会买漫威周边吗?
大学期间买过最贵的,托福考试报名吧。1600 多吧,再加上出去得住几天吧,来回宾馆、车旅,差不多是 2000 块考一次。
——汪博伦,南京大学环境化学专业大四。很想追问,除了学习真的没有大开销了吗?
我现在对金钱的理解,就是买一些自己想买的东西,首先是生活必需品肯定是该花的,觉得买一件衣服首先材质要好,全棉,款式上没有介意,觉得不用赶那个潮流,希望可以多穿几年的,偏适用一点的……..我觉得现在没有特别在意有没有钱,可能因为现在我自己已经够花了。
——徐杰,上海外国语大学韩语专业大四。中产阶级要从小做起。
我家住在上海市中心,就家门口出去我妈随便给我选了一套房。你算一下,现在房价九万一平,差不多一年工资不吃不喝,可能也只够买一平。两个人加在一起要买 35 年才能弄一套 70 平的小房。
——这样,才算是真正中产。还是楼上的徐杰。
没有把赚钱的事情看的很重,因为我觉得生活在这个时代里面,你不会饿死,不会冻死,只要你保持着一个旺盛的精力,不会没有地方住,你一定会活着。人活着是为了一个更好的你想要追求的状态活着的。因为有时候人到了好的状态你不需要去思考钱,钱会跟着你走。
——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乐观主义者,她来自同济大学景观系,大四。
上学期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的生活蛮无聊的,都活在白天的世界,想看看晚上的世界….学校的留学生就带我们去了很多地方,每周一到两次, 我发现外国人从小到大晚上出去玩是很一件正常的事情……我们去到过很好的夜店,入场费很高,很多明星也会出没那种地方。
——青青,同济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四。这是一个把玩夜店说得很哲学的一个人,好奇之处在于,这么说服爹妈可以增加开销吗?
我发现淘宝买的是真是假,我是无法确定的。淘宝上要买一件衣服,很多家店都在卖,可能你为了省个十块钱,花两个小时去比较,时间成本我觉得非常高,这个购物体验也是不好的,所以我决定去实体店买……….你不光是为了购物才出门,你可以跟朋友一起顺便吃个饭,顺便去试衣间试个衣服,就算不会买,试一些自己从来都不会穿的衣服,然后狂自拍,我会这样。
——青青同学的淘宝观。
自己想要的东西都是该花的,例如我想要 Kindle,我想买喜欢的衣服。不该花的......譬如跟不喜欢的人出去吃饭,就比如碍于情面不得不去的饭局,班里的聚餐之类的,已经定了不得不去,去了也没很开心,这趟行程就是没有必要的。
——吕秉洁,天津师范大学俄语专业大四。
我现在自己挣钱了,经常会给爸妈买一些他们可能觉得不需要,但我觉得重要的东西。比如前段时间我想买个空气净化器,我家是河北的,空气也不太好,想到爸妈也需要一个。我觉得既然我都用的东西,他们也要有,不能只是我享受这个东西,空气净化器大概 1000 多吧。
——北京大学这名懂事的同学是学广告的,大四,正在毕业。
自从我喜欢上攀岩之后,花钱最多的地方就是攀岩装备上的钱了。比如说一双鞋,入门级别的 300,穿个一两个学期就要换了,我现在就马上要换了,下一双想买一双 600 多的,还有就是一些攀岩用到的镁粉之类的。
——又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他为自己爱好花钱,来自北京大学电子系,大三。
我是 2013 年看《快乐大本营》的时候喜欢吴亦凡的,就觉得怎么有人这么帅,这么阳光。我买了吴亦凡的多套杂志,加起来 200 多,以前那种杂志我不会买的。我不是为了冲销量,就是想看一下有他那一期的内容。其实就像我上次买了瑞丽的,里面内容很烂,也没采访几页,我自己也不喜欢那一套衣服,但是因为是他拍的,我就买了。
——秦怡,南京大学新闻系大四。感觉作为粉丝还是很克制的。以及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健身会让我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都好,我寒暑假会回家请私教,三百一小时,一周三到四节,隔一天一次,一节课一个小时,前后花了五六千吧。我觉得有效果,至少身型有变好,我在饮食上没有控制,基本上还是该吃吃该喝喝。…………..有过想放弃的时候啊,特别累,为什么没有放弃的原因就是……我请私教花了那么多钱,舍不得。
——肖然,天津师范大学戏文专业大四。一个已经懂得沉没成本的同学。
我大一开始上了一两个月课,然后就开始玩电竞,完全不上课,经常在网吧过夜。大学每个月家里给两三千,钱不够我就自己打游戏挣点,就接单帮人上分,打游戏一个月几百到一万,一万就玩命一个月,按单算,每个大段四五百,白金以下。我大学挣钱就打游戏这么一个方式,每个月都能挣钱,就看我想不想打……….现在有时间也做直播。每个月网吧花费一两千,鼠标键盘设备一套两三千,买游戏里的皮肤买衣服两三万,两三万吧,买皮肤买衣服什么的。lol 也玩,炉石传说,dnf,这些游戏上面也有一两万。
——潘辰,天津师范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大四。玩家。
我以前不化妆的,去日本优衣库实习的时候,发现日本女孩都带妆出门,所以我开始狂买化妆品和衣服。化妆品在药妆店买,衣服就在新宿、涩谷那一带的百货商场里买。我买的最贵的单品可能是健康水吧,五六百块钱一瓶,唇膏这类小件我会控制在两百块钱以下。至于买哪些、不买哪些,我也会参考 cosme 大赏的推荐。
——崔滢,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大四。再一次证明了正确的实习方式。
我妈妈会觉得有必要就买,没必要的就不要买。我觉得要对自己好一点,如果我喜欢的话,可能别人觉得那不会是一个很高性价比的东西,我也会买,虽然买后就要节衣缩食。比如之前我买了一把乌克丽丽,我想学,但我并没有告诉爸妈。当时我去报过两个班,价格在三百到一千。
——王梦霏,同济大学医学院大四。问题的本质在于,到底谁拥有“必要”的解释权。
注:罗珍对本文亦有贡献
以下是《好奇心日报》大学生调查和“钱”有关的问卷结果:
注明:这份调查由好奇心日报在问卷星平台发起,发起时间为 2016 年 6 月 6 号,截至 6 月 20 日中午,共有 1889 人参与调查。
延伸阅读
PlayStation VR 来了,我们体验了它的三个虚拟现实游戏 | 在 E3 游戏展
为了顺利和中国做生意,迪士尼不仅仅做了造乐园这一件事
你可以在社交网站上为自己选择 71 种性别,这到底是在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