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直博以后,他反倒有点迷茫丨22 岁,他在想什么?(一)

2016-06-21 朱若淼 好奇心日报


你是否看到了似曾相识的纠结?尽管你未必要走一样的求学路。

编者按:


我们已经于 6 月 20 日发布“好奇心大调查之大学生系列”,我们将会用数十篇文章探讨大学生的消费、爱情、工作、迷惘以及他们对虚拟世界的态度。其中很大一部分,会是我们采访的 50 位同学的独立故事。这是第一位,他讲述的既关于工作(尽管这一点并不明显),也关于对未来的感受。



在北大“最美时光咖啡厅”见到他之前,我有一个错误的预设,我以为大部分学基础学科的同学选择继续深造,“焦虑”或者“迷茫”可能是个离他比较远的词。


他是大四的物理系学生 Robbie,陕西人,父母是中学老师。暑假过后,他将开始自己  5  年的博士生活。


北京大学物理楼 图源:北京大学


“做科研有时候你看不到它的未来在哪里,有可能做了五年只是为一座宏伟的建筑添了一块砖,而你却根本不知道这座宏伟的建筑长什么样。”他说。


他在想到未来其实有点焦虑,尤其是他保研之后,有了更多的时间随便想想。他不知道自己选择读这五年博士到底值不值得。


在保上研之前,读博这条路并没有困扰他。因为在他们班里有 80% 的同学最后都选择了出国或者在国内读研。在大家看来,直博是件很正常的事情。因为物理这个专业太基础了,如果未来希望学出来,那一定要读完博士,所以选择本科毕业就出来工作的人很少。


自己做中学教师的父母也希望他能继续读下去。在他们老一辈人眼里,书当然应该多读,学历当然是越高越好。至于毕业找什么样的工作,他们觉得只要体面就行。


关于未来,很多同学并没有什么长远的打算,只是按着眼前的计划按部就班地走着。


在大四这个节点上,他开始变得纠结了。他说,当初高考完之后选择物理系是因为觉得这个专业比较基础,当时觉得选择基础一点的学科未来可以选择的面应该会更广。但是上完这四年才发现,这只是个开始,这四年只是完成了非常基础的学术训练。要想在这个专业有所发展还需要继续深造。


但经历了大三暑假,在科研所的那一个月实习之后,他发现,其实自己也不太清楚未来是否要坚定走科研这条路。


他说,做科研的要求其实挺高的,除了能静得下心,守得住那份寂寞,还需要点灵感和运气,但运气这事儿太难了。而且做科研这条路其实挺枯燥的,它远没有想的那么简单。一个班里最后搞科研的可能也就只有 5%,但这 5% 的人里最后只有百分之零点零几的人做成了科研。特别是现在研究生扩招以后,这个概率反而更小了。


现在连他也不确定自己是为了科研而直博,还是仅仅因为随大流。纠结的时候就去看看知乎,好多人说读博是场历练,他现在也这么觉得。不过不管现在如何纠结,直博在他看来却是最稳妥的一个选择。


当谈起如果不读博会选择做什么时,他其实并没有明确的想法。可能会想去学校做一个物理老师,也可能会去一家互联网公司做技术。他说,有时候挺希望自己能像一个在华为工作的朋友那样。尽管他工作了以后外形上变化了许多,发际线高了,体重也上去了。但是他觉得那是一种更成熟的状态。而自己大学头两年都在搞学习,与社会接触太少了。


他还很佩服自己班上一个修中文双学位的同学,在他的印象中,那个同学从一进来就修了中文双学位,自己经常熄了灯以后,在走廊里碰见他仍然捧着中文系的书在那里学习。虽然他自己很少跟那个同学交流,但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了那个同学打算去美国斯坦福或者 MIT 做语言学方面的研究。虽然今年还没申上,但他打算 Gap 一年继续申。他说,自己其实挺佩服班里那个同学的,至少他很坚定地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对于未来,他现在更愿意的是去做一些改变,多跟现在圈子以外的人接触,尝试学习之外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情。


他说,自己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太钻牛角尖了,一心只想把成绩搞上去。刚进来的时候成绩并不太好,即使自己很努力地学习也赶不上身边的同学。因为他的很多同学都是北大通过竞赛被招进来的,这些人实在太优秀了。后来才慢慢发现其实成绩不是一切。到现在,他其实挺后悔当初在成绩这件事情上花了太多精力,却没有去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直到大三他才开始参加社团活动,而聊天中他提到最多的就是铁路文化协会。在加入社团以前自己就非常喜欢火车。喜欢坐在火车上听“况且况且”的声音,喜欢看沿途的风景,也喜欢规划火车线路时的成就感。


所以大三的时候他选择加入了铁路文化协会,他喜欢每天潜在微信群里看其他成员们刷出来的上百条信息。


他们聊着关于铁路的一切。他们会在社团的微信群里聊,哪里又开了一条新的火车线路,哪条火车沿线有什么特别的风土人情。他们几乎知道中国所有的铁路线路,有很多线路自己从来没有听说过。


而且,这个协会的人会定期组织一起去坐火车,他们把这叫“运转”。什么都不干,只是单纯的去坐火车。在火车上,他们基本只会聊关于火车的话题。也因为参加了“运转”,他了解了很多平时自己都不知道的火车线路的存在。


有一次他参加“运转”的那列火车只有四节,每天定时发车。那是一条从天津蓟县到北京的通勤线。而在此之前,他并不知道除了长路运输外,在铁路线上还跑着很多像这样的 K 或 S 打头的通勤线路。


京蓟城际快速列车 图源:新华网


他说,自己很愿意跟他们在一起,因为他喜欢火车,也因为跟他们在一起可以了解更多跟火车有关的东西。


对了,就像是为了配合他对火车的爱好,他大学的时候曾有过一段谈了 3 年的异地恋。谈起他的前女友,看得出来他挺难过的。他说女朋友很善良,很懂得为他着想。


有一次夜里,他发着烧骑车回宿舍,在路上还摔了一跤,当时特别难受就给她打了一个电话。第二天,她就大老远跑来了北京。但很可惜他们最后还是分手了,因为当时的自己不太懂得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异地也不知道怎么去表达,他希望以后能多替别人想。


“现在可能会好一点。”他经常会对自己做出类似的总结,比如回想起大一大二的“学霸”生涯的时候,会说“后来才慢慢明白不是唯成绩论”,也许大学四年有些东西就不会错过了。


比如,他直到大三才加入了大学期间的第一个社团,他在直博以后,才开始学习自己喜欢的法语,去接触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说,现在改变一些东西至少还不算太晚。


你也许可以简单地把他归结为他可能比同龄人要晚熟那么一点时间,所以他总是会慢半拍,所以直到保了研,把未来五年都已经安排妥当了,才想起来问自己是不是有很多东西还没有想好。



题图 Pixabay、wikipedia



「好奇心日报大调查」大学生的钱都花在哪儿了?我们至少有 39 种答案



PlayStation VR 来了,我们体验了它的三个虚拟现实游戏 | 在 E3 游戏展



为了顺利和中国做生意,迪士尼不仅仅做了造乐园这一件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