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年前,我们花 18 天密集体验所谓“到家 O2O”,现在它们都不行了

2016-09-29 唐云路 好奇心日报

最初的火爆更多是因为补贴出来的低价。

两周前,我接到一个来自有衣客服的电话,她说公司将停止服务,剩下的钱可以退款也可以折算成购物券。“非常抱歉,快递会来上门取走留在你手上的衣服。”


几天后,顺丰快递员沈师傅从我这里,最后一次取走了“有衣”的衣箱。


之前的一年里,每周他会来我家一次,带上一个装有三件衣服的纸箱,顺便带走我准备好的三件旧衣服。


这就是有衣的生意,每月 499 元,让人在手机里选衣服送上门,每次最多三件。


不同的是,这一次,沈师傅没有带来新的衣服,只是拿走我准备好的袋子。他有些疑惑地问我:“这公司不做了?”


过去一年里,有衣用这样的盒子送来衣服


一年前,跟着滴滴和优步带动的“一键呼叫”,有一批像有衣一样的创业公司试图把你平时要去到店里才能做的事,塞进应用。它们有的送来衣服和鲜花。有的更复杂,送来按摩师、大厨甚至理发师。


《好奇心日报》在一年前做了一个实验,让我在 18 天里,不出门、用互联网服务解决一切需求,哪怕是生病或者停电。


有衣是其中一个互联网服务,它不是唯一消失的一家。


在一个名为“互联网 BD 互推”(BD:商务拓展)的微信群里,每过些日子就会有人问青年菜君的联系方式。这家创业公司成立了两年多,专门送处理好的净菜上门,方便你在家开伙。大概是因为积攒了不少名气,常常有公司寻求合作。


但最近每当有人问起,一般都会有人发一个微信联系人的截图。然后也会有人迟疑地接上一句“这家已经挂了吧?”


青年菜君确实已经停了,原因是资金链断裂,但它并没有像有衣一样公开宣告服务中止。


很多公司都是这样,悄无声息地结束,有的时候你需要靠应用商店、微博、微信的最后更新时间,来判断一家公司是否还在提供服务。


“ XX 公司还活着吗?”在那些用来对接资源的微信群里,这样的句式并不少见,很多公司无声无息地就消失了,所以在寻求合作之前,总有这么一问。


13 个月前我们试用的 72 个互联网服务,大部分都没了声音


2015 年夏天的北京,差不多是创业潮最高涨的时候。大大小小的创业公司,百度、淘宝、京东、58、美团、点评、360 都开始在用各自的方式,想要承包你在家能使用的一切服务,将商品和提供各种服务的人送上门。


为了测试它们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13 个月以前,《好奇心日报》做了一场“18 天不出门”的实验,18 天下来,我试了 103 个应用,关注了 61 个公众号,最终用到了 72 种不同的互联网到家服务。有衣和青年菜君都是其中的 72 分之一。


有衣是 18 天实验中,我用到的最后一个服务,也是最近一个宣布停止的服务。

根据《好奇心日报》的统计,这 72 家服务中,有 14 家已经关闭服务, 13 家进行了业务转型,比如从上门理发变成主推线下店,或是从个人订餐转变成企业订餐。也就是说起码有 38% 的上门服务,都难以维系最初的愿景。


至于剩下的公司,只有 15% 获得了新的资本支持,两家带着亏损上市——只是交易量有限的新三板。



剩下那些许久没有新闻传出的公司,则停留在一种“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好”的状态。


一位不愿意公开身份的上门服务创业公司创始人告诉《好奇心日报》,目前的情况是,如果不烧钱补贴,业务能够自负盈亏,但是无法扩大规模。现在这个情况也没有公司愿意收购,只能继续撑着。


到家服务依赖资本投入维系业务拓展,连续 13 个月没有后续投入并不是好迹象。


72 家服务中,部分已经关闭或调整业务的公司

  • 2015.12 高级厨师上门服务“厨临门”关闭

  • 2016.2 上门教练“燃点”调整为主推私教团购课程

  • 2016.2 上门美甲服务“嘟嘟美甲”被 58 到家低价收购

  • 2016.4 一小时送药上门“药给力”停止服务

  • 2016.7 本来生活调整战略,社区 O2O 项目本来便利下线

  • 2016.7 半成品净菜“青年菜君”关闭服务

  • 2016.7 社区便利店一小时上门服务“爱鲜蜂”大面积裁员

  • 2016.9 有衣停止服务


这些只是当时实验用到的服务中,比较知名的那些,一些更小的公司或者微信公众号具体何时结束了业务,就很难追溯了。


不只是在实验中用过的那些公司,在过去的一年多里,烧饭饭、博湃养车、e 洗车、嘟嘟美甲等曾经名气不小的公司,都陆续倒下了。上门服务这个一年前热火朝天的行业,已经冷了下来。


“今年 O2O 企业,很多投资人不愿意见你的。大部分投资人不敢投,都觉得过去的一两年当中在 O2O 里面烧了很多钱都亏了,现在觉得 O2O 都是陷阱。”滴滴、饿了么等公司的天使投资人朱啸虎在 2016 中国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的演讲中说。


不止创业公司不行,大公司也在退却


2015 年,大公司几乎是前后脚迈进了上门服务的市场。京东、58、百度以及还没合并的美团、点评乃至 360 ,都在首页增加了到家服务的入口。


到了今年年初,大公司们的想法就已经改变了。


58 到家是少数还在拓展品类与城市的平台,现在 58 到家已经覆盖了全国 32 个城市,提供的服务也从最初的保洁、美甲、按摩几种,扩展到回收、跑腿、开锁、汽车陪练、运动健身等数十种。


除此之外,大公司在到家这个市场的投入都已经不像去年那么疯狂。


58 到家首页(左)、淘宝到家频道(右)


去年 7 月,百度糯米的“会员+” O2O 战略发布会上,李彦宏的一句话迎来了全场的掌声: “昨天看了一下,百度的账面上还有 500 多亿现金,我们先拿 200 亿,来把糯米做好。”


在当时的计划里,百度将要把这 200 亿花在所谓 O2O 生态体系上,包括糯米团购和百度外卖。


这一年里,百度确实花了不少钱。


仅 2015 年第三季度,包括百度糯米、百度外卖在内的 O2O 业务已经将百度的运营利润拉低了 32%。



最终在美国上市的百度迫于股东压力放弃了相关投入。今年 8 月召开的百度年度大会上,百度 CEO 李彦宏说的都是人工智能,对 O2O 已经只字不提。


最近,百度还对外披露了公司查处百度糯米、百度外卖刷单的事件。


另一个成立单独业务部门“京东到家”,积极推广到家服务的平台京东,也放弃了。


今年 4 月,京东到家宣布和众包物流公司达达合并,150 天后,整合完成的新公司以“新达达”的名义出现,“京东到家”品牌仍然存在,但是对外联络媒体的市场人员多自称来自新达达,而不是那个强调到家服务的“京东到家”。


合并之后,“到家服务”看起来已经不是京东的事。


合为一个公司的美团和大众点评在这个市场退得更快,点评原本放在首页的到家入口悄然下线。


淘宝是最近一个开始做到家服务的平台,在淘宝首页上新增了到家频道。淘宝并没有像去年的大众点评、美团、百度一样,将上门服务区分出一个个门类,而是用店铺列表,列出周围提供服务的商家。


基于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你能够在这个频道看到周围提供服务的商户,主推的是 2 小时送上门的便利店购物,此外还有鲜花、外卖、保洁、美容、洗衣店等细分服务。


最终,各个平台的到家频道看起来都像是淘宝——只是列出有什么服务可以卖而已,具体怎么做已经和那些大公司没有关系。


上门服务最初的火爆完全靠烧钱


最初的火爆并不意味着用户真的有这么多需求。许多服务都用第一单免费或者低价的方式补贴新用户,许多人用原价一半、三分之一,甚至 1 元这样的低价体验了服务。


创业公司证明了一件事:确实,什么都能叫到家里来,但是消费者并不需要这么多。离开了 1 块钱按摩、9.9 元美甲,用户根本想不起来使用这些服务——没有足够的动力。


为了吸引用户,用户支付价格和服务价格的差价,最初是由平台补贴给手艺人的。为了扩大规模、获得好看的交易数据,有些公司甚至自己买自己的服务。


今年在新三板上市的鲜花电商爱尚鲜花在招股书中公开了刷单的具体情况。


根据招股书里公开的流程,爱尚鲜花运营团队首先在多张银行卡里充值,然后通过 QQ 群招募“刷客”。“刷客”去不同平台下单付钱并留下备注,最后运营团队再根据备注情况返款。


成立三年时间里,爱尚鲜花刷了 3095 万元收入——一半的订单,都是自己买的。


销量虽然变高了,但是它并没有吸引到更多真实的购买。在停止刷单后的半年里,爱尚鲜花的亏损扩大了 1.5 倍。


烧完钱之后,让人继续用的理由并不太多


一般来说,用完一个平台的首单优惠之后,下一次再用同类服务,我会换一个平台来下单,而不是接受没有补贴的价格。全部都用过一遍之后,我发现没有了补贴,非得叫上门来不可的服务并不多。


它们并不是不可替代的,甚至上门增加了更多使用的成本。


在 18 天实验中,我用过一家上门理发的服务,在使用服务之前,必须在家里腾出 2 米见方的空地、理发师在地上铺一块无纺布来收集剪下的碎发。


一番折腾下来,其实还是去店里更省心。这公司后来也转为经营实体店,鼓励客户到店消费。


和同事在办公室叫过几次按摩师上门之后,我们开始习惯于在点评上寻找周围的实体商铺,到店铺里消费,店铺的环境更专业、选择更多。如果上门服务没有补贴或者红包的话,实体店铺的团购价往往也更有竞争力。


随着手机支付的普及,线下店铺和用户建立联系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


当那些实体店铺学会了使用线上传播的渠道,在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服务商的帮助下学会在线上联络和管理消费者,那些在资本热潮里进入上门服务市场行业的公司,所拥有的也不过剩下用补贴烧出来的线上渠道。


客人与提供服务的人也可以轻易绕开平台


到家服务都在说自己去除了中间人和实体店铺。平台变成了巨大的店铺,而手艺人自己为自己的服务质量、评价负责。


但想绕开平台这个店铺,也不难。


滴滴司机无法绕过平台去接单,因为乘客随时在任何地方都可能有叫车的需求,而且不能等太久。但你不会走在路上叫个外卖、按摩或者美甲,一般只在办公室和家两点。


一年多下来,我加过好几个美甲师、化妆师的微信,她们都告诉我:“下次要做(指甲),直接微信联系我就好了。”


如今不管是在线下的店铺,还是那些提供上门服务的手艺人,“加个微信”都是“扫付款码付钱”之外最常见的动作。补贴减少之后,平台对手艺人的约束也已经没有最初那么强了。


你可能始终都无法习惯将按摩师叫到办公室里来服务的尴尬气氛,但是公司楼下的按摩店已经学会在微信公众号里推送优惠信息给你,这样一来,留给上门服务创业公司的空间越来越少了。


活下来的都是实用的


至今还经常能见到的上门服务,有上门修手机的闪修侠、承诺北京 60 分钟完成送货的快递服务闪送。


另外就是外卖。每天饭点在自行车道上等红灯的大多都是穿着红、黄、蓝色制服的外卖配送员。


4 月,饿了么发出内部信,宣布获得阿里巴巴及蚂蚁金服的 12.5 亿美元融资。在内部信中,阿里巴巴的口碑外卖服务也由饿了么提供运营支撑,外卖这个市场就剩下了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三家。


原本,送食物上门这件事,有许多手机应用和微信公众号都在做,现在随着这些创业公司将服务挂上外卖平台的应用,不再强求你下载一个单独的应用,你用到它们的可能性反而高了起来。


除了有平台自己的配送团队,还有达达、闪送、人人快递等第三方配送公司。


不管送东西上门的创业公司做得怎么样,无论是送小龙虾还是送猫猫狗狗上门,人们总是需要为中间的配送环节付费的,不管是商家付还是消费者付。伴随着到家服务和外卖,一个众包配送体系在大城市建立了起来。


在资本撤离之后,留下来的都是一些直接能赚钱、补贴少,用户又愿意为之付钱的服务。


主营业务做不好,转型也没那么容易


赚不到钱、融不到资,许多公司只能寻求转型。


做半成品食材包的暖食转而做起健身餐的生意。做洗衣平台的泰笛让配送人员在取送衣服的同时也上门修剪鲜花。几家在线助理则将所有可能让用户愿意付费的细分助理都尝试了一遍……有些转型让用户多了一些使用上门服务的理由,但是更多的新方向,也不能帮创业公司挣到钱。


成立三年、融资三轮的美甲上门服务河狸家在今年 3 月宣布选择广告作为商业化尝试。


第一个广告主选择的是雀巢旗下的狗粮品牌冠能,据创始人孟醒表示,广告收入只是收入模式的一小部:“这个钱没有技术含量,赚一点也行。”


每个月河狸家会售出 1-2 周的广告,孟醒将之称作“克制的售卖”。但是要注意的是,作为一个用户可能一个月最多只会打开 1-2 次的应用,广告也不是那么好卖的。


所有靠广告获得可观收入的应用,不管是社交网络、搜索引擎还是新闻客户端,都占据了人们消费信息的时间,它们都不是一个月都开不了几次的工具。


而且在中国,哪怕数字广告,要卖出高价,还得有人去卖。


不管是广告,还是其它新业务,都需要更多人力、管理层的精力、更多钱。

当主业无法赚钱的时候,转去做其它业务就更难了。


e 家洁曾经在今年年初短暂推出过私厨平台“小 e 管饭”,上线三个月后就结束了服务。


做上门化妆的美到家,在今年 4 月改名“美着呢”,跟着人工智能热推出人脸识别推荐化妆教程的功能。在付费语音问答火了之后,“美着呢”也增加了美妆领域的语音问答功能。


补贴褪去,留不住用户,于是开始讲更复杂的商业逻辑。类似的故事,已经在互联网创业潮里重复了不止一次。


题图来自 Visualhunt


Google 和 Facebook,哪一个代表的是广告业的未来?| 什么改变了广告业④


都知道广告要投到优质的媒体资源里,但现在谁在定义“优质”?| 什么改变了广告业③


社交可以,媒体不能,纠结 10 年的 Twitter 终于还是要卖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