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离开五年了,他促成的改变哪些留了下来?哪些没有?
你有多久没见到让自己激动的电子产品了?
2011 年 10 月 5 日,史蒂夫·乔布斯在家中病逝,一场罕见的哀悼活动在全球开始。
国家元首发表悼词、媒体将他的照片放上头版和特刊。科技领袖、主持人、音乐人、媒体记者、苹果员工、竞争对手……似乎每个接触过他的人,都在社交网络或镜头前诉说着自己的感动。
与此同时,全球各地千万不曾见过乔布斯的人,也被悲伤感染。鲜花、卡片、蜡烛和苹果被堆放在苹果店门口。
那年 10 月底才出版的《乔布斯传》在中美两国都是整年销量最高的书。
曾经,只有政治家能激发如此强烈的悲恸,而那样的情绪到了对立国家往往会变成欢呼。
五年之后,乔布斯的形象变得有些复杂。去年有两部关于乔布斯的电影上映、一本传记出版。
两部电影一部剧情片、一部纪录片,都出自奥斯卡获奖导演、也都被许多熟识乔布斯的人指为片面之作。乔布斯的接班人,苹果 CEO 蒂姆·库克更直接说这些电影是“投机”。
新传记《成为乔布斯》则出自一位与乔布斯私交甚多的记者。包括库克、艾维在内的多位苹果现任高管支持这本书,并指责 2011 年的《乔布斯传》扭曲了创始人的形象。
这些争吵并没有激起大众的兴趣,两部电影都是票房毒药。
在苹果店留下鲜花的人只是感谢乔布斯带来的产品,而不是因为自己熟悉乔布斯的私生活——是不是骗过合伙人几千块钱、对私生女是不是够好之类。
今天还知道亨利·福特的人,大多因为福特依然是个庞大的汽车品牌、因为他的流水线改变了现代工业、因为他让汽车成为普通人买得起的东西。而不是福特雇人暴力镇压工会,或者写过被纳粹赞誉有加的反犹巨著。
最终让人们记得乔布斯的也将是他所创造的公司、他所创造的产品、他所推动的技术创新。
不同于福特、迪士尼等人,乔布斯所在的世界变化更快。他早年发起的几次技术革命(个人电脑、数字音乐)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过了最好的时候。
乔布斯死的时候,他的新一轮革命还在进行当中:iPhone 四岁、iPad 刚一岁。
2010 年一年里,苹果通过新版 MacBook Air 重整了个人电脑产品线、推出 iPad 探索个人电脑的未来、重启了电视盒子、收购 Siri 做人工智能助手。
数字出版、数字新闻、数字广告这三个市场,都是苹果在那一年进入的新市场。
五年前的今天,许多他直接参与的项目都刚刚起步。
在这个节骨眼上,乔布斯病情迅速恶化。2011 年 8 月将 CEO 一职交给库克,42 天后辞世。这比他本人或者库克预期的都早了几年。
五年之后,乔布斯死前所启动的新东西,有哪些真的改变了世界,哪些停了下来?
iPhone 依然重要,这在五年前是个疑问
五年来,最直接的一个变化是没人再提“iPhone 杀手”(iPhone Killer)。
现在,世界已经习惯了每年 9 月初,苹果召开一场发布会、推出一款新 iPhone、引来千百万人的关注。
为什么不呢?似乎从 2007 年开始情况就是这样。
这是一个错觉。乔布斯刚去世的那个月,也是“iPhone 杀手”自 2008 年以来最热的时候。
谁能干掉 iPhone 曾经是永无休止的讨论。黑莓、Palm、诺基亚,都推出过被外界冠以“iPhone 杀手”的新手机。
当这些老牌智能手机制造商失败以后。Android 手机成了新的“iPhone 杀手”。
触摸屏、应用商店,iPhone 有的 Android 似乎都有。随着中国厂商的加入,Android 手机售价降低到 iPhone 的数分之一。
听上去和 Mac 输给 Windows PC 的故事没什么区别。苹果做出更好的个人电脑,但竞争对手便宜太多。
甚至 iPhone 失败的理论基础都在 1997 年写好——“被低端竞争对手颠覆”。
事实上,2007 年至今卖掉的 10 亿多部 iPhone 里,87% 在乔布斯死后售出。
过去五年里,苹果在 iPhone 上有过一些失败的决策,比如低端产品 iPhone 5c、地图丑闻、2014 年才转向大屏幕。
但整体上,苹果还是维持了 iPhone 的品质。这是它的存在基础。
智能手机是人类所拥有的最个人的科技产品。一年 365 天、一天 24 小时,它是个人电脑从未到达过的“个人”电脑。
对于这样的产品,性价比就没那么重要。人们愿意为更好的体验付出高价,iPhone 留了下来。被低价 Android 手机颠覆的更多是高价的 Android 手机。
随 iPhone 一起留下来的,是智能手机嵌入了每个人的生活
2015 年,叙利亚冲突升级,居民区和医院屡屡被袭,大批难民外逃。
除了水、食物和住处以外,难民多了一个依赖的东西——智能手机。
难民们靠手机导航寻找路线、获取西欧各国难民政策相关的信息、寻找便宜的住处。
数万人加入社交网络上的讨论组,寻找真正能帮自己去欧洲的路径、避开人贩子。
关于难民的照片里,你很少能见到 iPhone,大多是 Android 手机。
他们用的社交网络 Facebook 比 iPhone 早出现三年,由马克·扎克伯格 2004 年用一台索尼笔记本电脑写出来。
他们用的地图服务,八成也是 2005 年推出的 Google Maps。
但他们能用到这些服务,离不开乔布斯。
在 2007 年之前,科技界对于智能手机的想象是一个密布四列按键的小屏幕办公设备。
早先诺基亚、微软、HTC、摩托罗拉都曾试图普及触控屏智能手机,但相关努力都以失败告终。反倒是黑莓和 Palm Treo 等键盘手机火了起来。
到了 2007 年,智能手机的未来等于更好的邮件输入工具。
就连 Google 筹备中的 Android 手机,在 iPhone 发布前也是这个样子:
根据乔布斯自己的说法,iPhone 的诞生最早是苹果让工程师基于多点触控技术,设计了一套适合手指的触控交互界面。
更早的电影《少数派报告》中已经有类似的想法。但 iPhone 第一个靠完整的软件和硬件体验,将它变成现实。
iPhone 的成功,解决了如何让人在巴掌大的屏幕上使用计算机的问题。随后 App Store 则让软件开发者有了让人直接在手机上使用互联网服务的可能。
再之后,智能手机不再是为少数商务人士服务的工具,真正变成每个人口袋里的个人电脑,连接着各种互联网服务。一个几十亿人的巨大市场吸引了创业者、工程师、投资者对互联网服务的持续投资。
地图、点评、社交网络、送餐这些早就诞生的互联网服务,到了智能手机上才真正融入大多数人的生活。智能手机的普及,更是 Uber、滴滴存在的前提。
过去 8 年,互联网服务的繁荣,正是从 iPhone 与 App Store 的组合开始。
如果不是乔布斯,很难说这样一个新的计算机形态什么时候才能诞生。
iPhone 之后,苹果关于计算机未来的探索都还没有结果
2010 年的 D8 大会上,乔布斯和两位记者对谈了一个半小时,这也是他最后一次这么密集地对媒体谈论自己的想法。
这次采访里,乔布斯谈了三个苹果刚进入的市场:新闻阅读、电视和平板电脑。
新闻阅读:
“我的一个强烈信仰是,任何民主社会都有赖于自由、健康的媒体。报纸,或者说新闻收集和采编机构非常重要。我不想看到这里变成一个只有博客作者的国家。我相信新闻采编前所未有的重要。我将全力以赴,帮助《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新闻机构找到新的传播方式,帮助他们获得收入、帮助他们维持新闻收集能力。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方式,让人花钱获取这些来之不易的内容。”
那一年推出的 Newsstand 便是苹果对于付费新闻阅读的想象。通过更好的阅读体验,更丰富的内容形态,让人花钱读新闻。
Newsstand 没能重现 iTunes 售卖音乐的成功。一部分是产品的问题,当时 Newsstand 杂志需要下载数十甚至数百 MB 的文件,体验并不好。更多是新闻商业模式的本质问题,当重要新闻总有免费来源的时候,如何让人花钱看新闻,至今没有任何人找到出路。
Newsstand 在 2014 年中止。随后苹果随着 iOS 9 推出了 Apple News,一个有人干预文章排序的苹果版“头条”,没什么影响、也没能解决帮媒体赚钱的问题。
电视:
“电视产业本质上依靠补贴的商业模式,机顶盒免费送给别人。这让创新变得很难,因为没人愿意花钱买机顶盒。可以问问 TiVo、问问 RePlay TV、问问 Roku、几个月之后问问 Google。索尼试过、松下也试过,他们都失败了。最后就成了一柜的盒子接在电视上、一桌的遥控器、用户界面各不相同……这不是技术的问题,是产品怎么到市场(go to market strategies)的问题。所以 Apple TV 现在只是一个兴趣项目。”
2010 年重新设计的 Apple TV 用了更便宜的硬件,陆续卖了一千多万台。不是个小数,但相比 iPhone 也确实不值一提。
2015 年,苹果试图进入电视内容市场,自己做一个有线电视服务。最终苹果没能说服足够多的电视台加入自己,只是发布了一款系统更像 iPhone 的新盒子,期望引入游戏、电视购物等第三方应用,以看电视以外的功能吸引用户。
平板电脑:
“在农业主导的时候,所有的车都是卡车,因为这是在农场用得着的东西。但随着城市化到来,卡车不再那么重要。我没有具体数字,但可能每二三十辆车里才有一辆是卡车。个人电脑将会变得像卡车,它们不会消失、它们还有价值,但每几十个人里面才有一个人需要它……后个人电脑时代是 iPad 么?谁知道呢。它需要五年还是七年?谁知道呢。但我们在往这个方向走。”
iPad 无疑是乔布斯自 iPhone 以后带来的最重要的新产品,它从一开始就被当成代替个人电脑的实验、一个基于触控的新个人电脑。
受技术所限,第一代 iPad 只有 9.7 英寸,就已经超过了 600 克。它的性能也不够好,没法做好视频剪辑之类的复杂工作。
遗憾的是,之后好几年 iPad 都没有往代替个人电脑的方向前进,它停留是一个玩游戏、看网页的沙发电脑。苹果公司对此的回应是推出更便宜的 iPad-——小屏幕的 iPad mini。
这导致了 iPad 的恶性循环,屏幕小了以后和手机差别太小,应用开发者更不愿做复杂的应用,于是它依然是沙发电脑,用户升级的动力更小,2011 年的 iPad 2 至今仍有可观的保有量。
等到大屏幕的手机普及,平板市场看上去已经要完蛋了。
直到 2015 年年底的 iPad Pro,苹果才回到 iPad 最初的目标——成为一个代替个人电脑的产品,做了一款 12.9 英寸的 iPad Pro,拉来微软、Adobe 等交恶多年的竞争对手推出办公应用。
到今年第二季度,iPad 销量依然在下滑,但还在买 iPad 的用户更多买的是大屏幕型号。
至于接下来,iPad Pro 能不能被苹果改造成个人电脑的替代者。现在还很难说。
5 年来,乔布斯在 iPhone 之后启动的几个新市场的探索都没有突破,而他在采访中指出的本质问题也都没有被解决。
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几个新产品并不像 iPhone 那样从一开始就远远超过市场预期。
但另一方面,它们在面市后也缺少及时的调整。即便是 iPhone,也是在数年的软硬件更新后才成熟起来。
不过虽然苹果自己没能找到下一个 iPhone。其它试图建立新平台的公司也都失败了。
五年来,苹果的竞争对手没能找到“下一个 iPhone”,也不再学苹果
2007 年 iPhone 发布会上,乔布斯引用了计算机图形界面先驱 Alan Kay 的一句话:“当你对软件足够认真,就应该自己做硬件。”
在当时,这并不是科技界的普遍行事方法。美国最重要的几个软件和互联网公司,Google、微软、亚马逊都不怎么涉足硬件生意。
几年后,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
亚马逊在 2011 年年底推出自己品牌的 Android 平板,几年后还出了手机。它的手机和平板采用了在 Android 基础上定制的 Fire 系统,软硬件都由亚马逊自己控制。亚马逊 CEO 杰夫·贝索斯自己掌控着手机项目的全部细节。
微软在 2012 年转型:推出自己设计的 Surface 平板电脑、开设与苹果店类似的微软零售店。一年后,时任微软 CEO 的史蒂夫·鲍尔默买下诺基亚手机业务,并启动了一个波及整个公司的大重组,从原本的业务部调整为类似苹果的功能型架构。
Google 也是自 2012 年开始对硬件认真起来。收购摩托罗拉,接着自己做了 Google Glass 智能眼镜、买下原 iPhone 硬件负责人托尼·法戴尔创办的智能家居公司 Nest。
Google 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在 2013 年戴着 Google Glass 出现在 TED 大会上,说我们每天用智能手机就是无聊地站着摸一块玻璃,Glass 代表新的产品形态。这时候,你知道 Google 已经不满足于帮其它公司做出便宜的智能手机,它想要弄出下一个 iPhone 式的突破。
或者一个硅谷小公司 Pebble 的故事。这个小团队做了一个可以装应用的智能手表,被风险投资家屡屡拒绝后,转去众筹平台卖了 1200 万美元的产品。你知道硬件再一次变得性感起来。
这些都是乔布斯过世后发生的事。
但五年后,硬件没能留下来。
Google Glass 成了硅谷自大的标志,被 Google 搁置。
亚马逊 Fire 手机一个月只卖出几万台,贝索斯随后承认失败、砍掉了手机业务。
鲍尔默连接班人都没开始找就提前(被)退休,微软手机业务几乎完全消失。
创业公司的情况也没有更好,Pebble 在为生存挣扎、Jawbone 濒临倒闭。成功上市的智能手环公司 Fitbit 和不智能的 GoPro 股价都跌破发行价,之后再没有公司靠硬件生意成功上市。
五年之后,美国科技巨头中唯一还对硬件认真的是 Google,刚刚发布了新手机系列 Pixel。
更大的问题是未来
“1990 年代初,计算机产业变得有点无聊。微软和英特尔赢得了个人电脑之战、创新停滞。整个产业的未来似乎就只有戴尔、Gateway、康柏、惠普之间降低成本的游戏。”《成为乔布斯》作者布兰特·施伦德这么回忆 1991 年自己离开科技报道的原因。
这感受在 1990 年代很普遍。硅谷著名风险投资家、投了 Uber 的比尔·戈尔利(Bill Gurley)那会儿在华尔街投行做了四年科技产业分析师。他说自己升得很快,因为其它分析师都离开了个人电脑市场。
工具、越便宜越好,这是个人电脑在 1990 年代的状态,就像曾经中国流行的 VCD 机。
1990 年代开始的互联网是个再重要不过的突破。但受限于个人电脑,它一直没能真正普及。早期的互联网公司也一头撞上 2000 年泡沫破灭。
所有公司都知道智能手机重要,但它最终变得越来越像黑莓——另一个办公工具。
直到 2007 年的 iPhone,无聊才被打破。
公平地说,iPhone 用到的技术大多数不是苹果自己开发的。多点触控早被微软用在桌面大的电脑上、互联网服务来自 Google、处理器来自三星、移动网络被运营商推动。
但乔布斯将这些技术变成了一个完整的、每个人都会用的产品,最终让移动互联网进入每个人的口袋。
不是因为他的存在,技术的演进可能会非常不一样。Mac、iPod、iPhone,这个人三次影响了技术的发展。
五年后,互联网服务在创造越来越多的收入,但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激发的创新正逐渐走到了一个瓶颈。
大小公司的硬件努力基本都失败、Uber 之后再没有第二个被互联网彻底改造的产业,拿了巨资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们找不到出路。就连鼓励技术创新的硅谷最大孵化器 YC,现在招来的创业者大多也专注于企业生意。
至于硅谷最近正热的人工智能,大多数公司对它的商业化想象是取代低级工作——收入微薄的专车司机、超市收银员、电话客服、基础文秘之类。
就像 1990 年代的个人电脑,技术再次变得无聊起来。
个人电脑能怎么进化?电视怎么才能更好?什么东西能真正取代智能手机?
如果乔布斯还活着,他能弄出什么新东西打破今天的无聊么?谁也没法知道了。
“他(乔布斯)死得太年轻。亨利·福特、托马斯·爱迪生他们死的时候,似乎已经被我们掏空了。”乔布斯去世后,琼恩·斯图尔特在《每日秀》里这么说道,“但乔布斯。Ah,我们还没掏完!接下来怎么办?”
题图来自 ytimg
机会?氛围?为什么一些人更愿意在大城市里生活? | 好奇心大调查
都已经国庆节了,为什么我们的电影院里还是没好电影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