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迪士尼第一次定义了“公主准则”,这不仅不是玩笑,还事关女性权利

2016-10-29 吴羚玮 好奇心日报

女权其实是一个被滥用的词,它已经变成了投机的一件工具。但无论如何,在好莱坞,女权的谈论者是越来越多了。

“关心他人。健康生活。不以貌取人。诚实。值得信赖。相信自己。是非分明。竭尽所能。待人忠诚。永不言弃。”

最近,迪士尼发布了 10 条“新时代公主准则”。如上所述,它们看起来更像是五好公民准则,又或者是童子军军规,反正一点也不公主。

迪士尼的十条现代公主准则

“公主”这个字眼如今并不完全是褒义,起码在很多时候它和“病”字连在一起用来指责一个人刻意表现得娇生惯养,而且有天然娇贵的幻觉。不过迪士尼写这 10 条并非是开玩笑的。回顾早期的迪士尼公主形象,我们会觉得那样的女性形象有些过时:温柔善良、动物语十级、做足一切戏份只为等待王子垂青,然后一起走向幸福美满的大结局——这样一个被动而且驯顺的形象,自然与现代的女性消费者隔开了相当远的距离。


迪士尼向来是美国保守价值观的最佳代表,同样是公主,差不多生于同一时期的神奇女侠却女权主义意味强烈。这位亚马逊公主在今年 10 月 21 日被联合国任命为女权大使,DC 公司还确认了她的双性恋取向。

刻板的迪士尼公主显然更像是一个迎合大众口味做出的文化产品。套用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话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塑造成的。”

但这一切也在慢慢变化。

语言学家 Carmen Fought 和 Karen Eisenhauer 曾统计过迪士尼公主电影内的台词数量和内容:发现早期公主们收到的赞美中,55% 是关于她们的外表,只有 11% 关于能力和成就。但之后的时间里,提及外表的赞美在变少。这一点也同样体现在 10 条准则上:它们没有一条提及外表。

就连公主身边的“道具们”,王子的角色地位也在发生巨大的转变:从一个来去匆匆面目模糊的角色逐渐增加戏份,到了《冰雪奇缘》里,甚至成了反派。

不过迪士尼终归是迪士尼,尽管公主在这几十年当中的形象精神都在发生明显变化,但她们总是要慢潮流一步。我们总结了这些变化轨迹,你在下面会了解到迪士尼和别家公主的差异从何而来,而女权思想又如何影响了这个大公司对女性角色的设定。

间隔4年推出的白雪公主和神奇女侠,为什么差别那么大

2000 年,由迪士尼消费品部主席 Andy Mooney 将迪士尼动画电影中最受欢迎的公主集结在一起,推出迪士尼公主这个对外宣传的人物组合概念。


早期的 3 位公主分别来自《白雪公主》(1937)、《灰姑娘》(1950)和《睡美人》(1959)。她们人畜无害,像早期 007 电影的邦女郎、夺宝奇兵女主们、或是星战莉亚公主一样,只是作为尖叫的花瓶姬存在。平时和动物们聊聊天唱唱歌,危难时等待被救,婚龄一到(或没到)时就能获得王子垂青。结婚。除此之外无他。

但是仅仅比白雪公主晚了几年出生的神奇女侠,却成为一个冲破束缚的女权代表。

这可能恰好因为神奇女侠生在了 “We Can Do It”时期。正值二战,女性从家庭走向工厂生产,为战场上的男人提供物资。

神奇女侠在 Sensation Comics 第一次露面

而且,在此之前的超人(1938)、蝙蝠侠(1939)绿灯侠(1940)之类的硬汉漫画大多充斥着暴力角色和情节,并且不少角色们都有疑似法西斯主义的刻画。这引发了 1940 年代的反漫画运动。


神奇女侠的创作者 William Moulton Marston 于是肩负着平息反漫危机的重任,被 DC 漫画出版社前身聘为顾问,创作了第一个女英雄的角色。用他原话说,神奇女侠是一个“用来推广未来应该统治世界的新女性形象的心理战术”。

而《白雪公主》推出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处在惶惑之中的美国人民正需要这样一个童话慰藉。就连当时受欢迎的爱情喜剧类电影,都得为了迎合社会大众通过娱乐暂时摆脱日常贫苦生活的心理,将主人公设定为中产阶层或出身富豪家庭。

二战结束之后推出的《灰姑娘》也可以说造得正及时。仙蒂公主再一次证明了公主牌战后创伤安慰剂的效用。不久之后,大家沉浸在二战后“丰裕社会”的繁荣景象中时,物质享乐带来的保守主义思潮让女性们又重新回归家庭,承担起“郊区家庭妇女角色”。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二战后出现于美国社会的“婴儿潮”。

不过历史似乎证明,这些完美但无聊的公主只对创伤时期下的观众有疗愈作用。 1959 年推出的《睡美人》,跟之前拯救迪士尼于破产厄运的灰姑娘相比,反响算是非常一般。

这也让迪士尼暂时打消了再创造一位公主的念头。

迪士尼用上非白人公主,比起好莱坞将黑人提升到与白人同等地位,多花了 20 多年。

迪士尼公主们沉寂了整整 30 年。这段时间,正是西方女权主义第二波浪潮和黑人平权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

直到 1989 年,复兴时期的第一个公主,才重回公众视野。

在复兴时代,迪士尼的女性地位的感知和传达都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女主角开始反抗父权与社会期待了。

这一点,从公主身边的配角也能看出来。早期脸谱化的王子,不管是什么形态,只要负责扮演一个脸好、多金、迷人的角色就好了。他们来去匆匆,戏份不多,被视作公主纯洁美好的终极赏赐,幸福生活的来源。

这一时期,王子在电影中的戏份逐渐变多,单薄形象也开始变得丰满。王子开始作为真实的人存在,而不只是一团高大帅气的影子。

《美女与野兽》(1991)中的野兽王子亚当应该是诸多王子形象中最有突破性的角色,这个受到诅咒的王子,还承担着被女主拯救的戏份。

在《小美人鱼》中,人鱼 Ariel 不像她的前辈们只会消极等待爱情降临,是一个鲁莽又主动寻求爱情的角色。纽约时报形容 Ariel 是一个“勇敢的冒失鬼”(spunky daredevil)。

不过,即使是这样的进步,按照当时宣扬的女权主义概念,还显得有些滞后:Ariel 依旧把眼光投射在男人身上,将自己变成他们喜欢的样子。而著名女权杂志《Ms.》主编 Gloria Steinem 对两性的观点是这样的:“女人不需要男人,就像鱼不需要单车。”

另外,迪士尼第一位有色公主的出现,比起几十年前好莱坞就对有色人种的放开,实在显得滞后很多。

1968 年《星际旅行:原初》中,黑人女星 Nichelle Nichols 扮演的 Uhura 一角,地位几乎与白人男性同等重要,而且她和影片中的 Kirk 贡献了美国电视上第一个跨种族之吻。

Uhura 和 Kirk 贡献了美国电视上第一个跨种族之吻。图片来源:Hollywood Reporter


这对当时进行到一半的黑人民权运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刺激。这意味着整个好莱坞电影原本围绕白人男星的话语体系开始动摇,少数族裔开始逐渐突破家庭主妇、小混混、某个无脑穿着俗媚的闺蜜这类角色。

Nichols 在接受 NPR 采访时,说当时仅 9 岁的 Whoopi Goldberg(艾美奖、格莱美、奥斯卡获得者)在打开电视看到《星际迷航》时,在屋子里边跑边叫着:“快来快来,电视上有个黑人女性,而且她不是一个女仆。”

而在这之后的 20 多年,迪士尼才开始用上非白人女主。第一位非白人公主,《阿拉丁》中的茉莉出现于 1992 年。她反抗父王的指婚,离家出走,爱上穷小子阿拉丁,与“老派公主”们单一的爱情线不同,《阿拉丁》开始讨论更饱满的爱情与婚姻。只是,在不少人眼中,茉莉公主在离家出走之后暴露了貌美人傻的硬伤。


茉莉公主最具个人意识的一句台词

这个问题分别被贝儿公主和花木兰这两个公主解决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相对来说在女性主义道路上走得挺远的电影都出自女性编剧之手。


《美女与野兽》的编剧 Linda Woolverton 参照了小妇人 Katharine Hepburn 的性格,将贝儿公主设计成一个女权主义模范。Woolverton 在 1992 年接受 LA 时报采访时说:“她们都是坚强、活跃爱读书的女性。”《花木兰》的编剧启用了美籍华裔 Rita Hsiao,这部作品还赢得了动画领域最高荣誉安妮奖的最佳编剧。

新公主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多元,开始问“我是谁?”“我要追寻什么”这样的问题。这意味着公主电影成为了泛性别的作品,因为这样的困惑,男女都一样。

复兴时期的公主,早已经不是一个包袱,拥有拯救他人的能力,而这个时期的公主更有了一种特殊的力量。

尽管《冰雪奇缘》因为太受欢迎,Elsa 和 Anna 两位公主被单独拎出来自成一派。但 Elsa 显然能作为迪士尼公主中最好的女权代表放在这里谈。

在 Elsa 这个角色成型之前,她其实是被塑造成一个典型的反派形象,一个脸谱化的冷酷巫女。在《Let It Go》的主题曲出来后,制作团队才修改了人设,使 Elsa 变成一个一开始内心矛盾且遭到误解、之后追寻真实自我的强大女性。


Elsa 对 Anna 说的一句“你不能和刚刚见面的男人结婚”,估计会让老派公主们语塞。


Elsa 原来的“巫女身份”让人联想到莉莉丝(Lilith),圣经故事中先于夏娃存在的亚当原配,同由上帝用泥土塑造出来。她可能是最早期的“女权主义者”。第一本犹太女权杂志还被命名为《莉莉丝》。

这部片中的王子还颠覆了一贯出现的形象,成了个反派。而且,王子甚至已经不构成公主的标配了。不久之前,社交媒体上不断出现 #GiveElsaAGirlFriend 这样的话题(美国队长的粉丝们也曾经呼唤过#GiveCaptainAmericaABoyfriend)。就连 Elsa 的配音演员 Idina Menzel 都在下面给出了回应。

在这个阶段,开始被挖掘内心无力感与复杂心理的公主显然更能作为一个人的形象受到欢迎。最近几年曾经特别流行过一阵白雪公主吸白粉以及爆粗口的表情包,非要把这个看起来毫无黑点的公主打造成叛逆黑少女。对白雪公主的解构,除了戏谑之外,可能意味着大家对这种父权话语体系下完美呈现的公主感到不真实。


另外,从我们现在对那些“攻气十足”的女星的热捧看来,真正受到欢迎的,是那些既保留着 tomboy 特点,努力和男人并驾齐驱,但同时又保留“女性特质”,对直男有吸引力的女性。她们难得地既先锋,又有其落后性,保持形象的圆滑。黑化的白雪公主似乎符合这一点:既有粗鄙的一面,但其女性特质的美又能让人将这种“瑕疵”化为某种独特气质。不管出于什么心理,我们更愿意看到一个有点酷的有故事的正常的女性。


只是有点不幸,被解构后的白雪公主竟然被中华田园女权主义者们当成了一种“我喝酒抽烟骂脏话,但是依旧是个好女孩”的自我标榜。

新时期的公主故事与以往的迪士尼电影告诉观众的不一样了:从“如何坐等真爱上门”变为公主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真实自我的追寻:我是谁?我的梦想是什么?我该如何实现?到了这个阶段,其实迪士尼的公主电影已经不再是某种性别电影了,它成为了泛性别的作品,因为这样的困惑,男女都一样。

电影中的女权主义如何越演越烈

包括《冰雪奇缘》和《勇敢传说》在内的最近几部公主片,除了社会思潮进步,也跟掌舵的人都是女性相关。

勇敢传说的编剧 Brenda Chapman 在电影里加入个人诉求,说她想要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同一时期的好莱坞电影,也早已经被女权主义征服。

《疯狂的麦克斯 4——狂暴之路》真正的英雄不是肌肉男而是 Charlize Theron 扮演的铁血复仇者——弗瑞奥萨女王。她教化被暴徒奴役的妻子们,还有一干骑摩托的老太太支持。

不光是制作团队,好莱坞明星们都加入这个热潮里,跳出来声称自己是女权主义者。

女星吉娜·戴维斯(Geena Davis)多年来不断向行业领袖请愿,动用明星力量以及大量的数据来争取业内性别平等。2013 年,她对于好莱坞的电影角色及幕后人员做了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好莱坞的家庭题材电影中,仅有 28.3% 为女性角色。

事实上,她还促成了皮克斯拍摄《头脑特工队》这部不做公主梦的电影。这是皮克斯继《勇敢传说》之后的第二部女性题材作品。

除了这种人为的推动,根本原因可能还在于制作方发现性别、种族或是性取向的平衡能带来经济好处(至少没什么坏处)。

好莱坞的话语权之所以一度被白人男星控制,是因为制作方总是将白人当成最主要的目标人群。好莱坞庞大的制作成本之下,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将电影拍摄得先锋一些,他们也能赚钱的话,他们是不愿意做出什么大的变动的。

这一点,在迪士尼尤为明显,比拍摄电影耗时更长的动画制作,显然要走更稳妥的路——这恰好也说明了为什么迪士尼在女权这条路上,总是慢一拍。

而此刻,原本被视为小众人群的有色人种、同性恋等,变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好莱坞影视制作公司也得考虑到他们的感受,才好将票卖给他们。于是,《Ms.》和 Jezebel 这样,讨论性、性别以及流行文化的团体或平台,开始对电影公司的选择产生了影响。比如 Girl-Wonder.org 就促成了华纳兄弟两次选用女性导演拍摄《神奇女侠》。

神奇女侠两次登上《Ms.》杂志封面

只是在政治正确越演越烈的情况下,好莱坞的女权主义已经变得有些虚伪。


不少电影的做法只是往情节里硬塞一个会打斗的女性,而且这个女性对其他男性嗤之以鼻。可笑的是,这种只能取悦伪女权主义者的做法渐渐发展成为一个套路。

如此敷衍的模式还造成了不少人对女权主义的错觉和误解,以至于有人开始试图将“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这两个根本只是翻译原因造成不同的词区分开来:女性主义温和,女权主义激进。而他们所谓的激进女权主义,很多时候只是那种不满自己现状而跳脚的投机者,双手赞成一切女权话题。

就连被评上荣誉大使的神奇女侠都被认为是一场女权主义的失败。漫画历史学家 Tim Hanley 在“Wonder Woman Unbound” 这本书中说:“神奇女侠的创造者 Marston 希望向他的读者们传播女性优越感。Marston 不认为男性和女性是平等的,认为女性远比男性更能带来一个公正和平的社会,尤其是在二战时期。”神奇女侠强调的是女性高于男性的优越感,依旧还是活在一方奴役另一方的男性话语体系。

另外,女星们纷纷自称为女性主义者也被诟病为只是追赶政治正确的潮流。

女权先锋学者 Andi Zeisler 认为,自称女权主义者的风潮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女星们只是在拿起一个女性主义者的好看标签(Branded Feminism)往自己身上贴。

Zeisler 说:“推动社会运动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就像十年前那样,环境保护在好莱坞一度是个热潮。”

这样的政治正确热潮背后,其实是明星们在向外界发出的美德信号:我不只是一个名人,我在感知这个世界,我在关心这个世界。

题图来源:SophiaAmanda - DeviantArt、wikia

新 MacBook Pro 上手体验,苹果第一次给笔记本装上触控屏



这个人一手把网易云音乐送上轨道,现在他要来“拯救”百度音乐



硅谷最大的几个科技公司,怎么造个车就这么难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