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郭敬明为什么哭了,以及正在消失的 80 后话语权|好奇心 2017 趋势洞察④

2016-12-29 韩方航 好奇心日报

为什么曾经红极一时的产品、公司、代表人物都没有能力向下一代消费者迁移,哪怕诸如郭敬明这样看起来天时地利人和,今年也失败得如此彻底?

快时尚化,消费频次提升,中产阶级的不安全感,人口问题影响下的需求……2017 年,不能仅仅依赖于消费升级四个字就能把握商业潮流了。

《好奇心日报》推出的 2017 年度趋势洞察系列,将会从不同维度,用 4 篇文章来讨论这些问题。这是最后一篇:人口问题。


踌躇满志的郭敬明大概想不到自己会输。

那些以往护佑他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的东西,现在仿佛都在跟他做对。在遭逢 2016 年夏天这次滑铁卢之前,那些“风口”看起来都有利于他,你甚至可以下一个判断:郭敬明可能是赶上了最好的时候。

对啊,粉丝经济,郭敬明可能是最早的粉丝经济的受益者;IP,从《爵迹》的小说基础上来看,虽然不是大红大紫,但基础也算是不错;从 2015 年开始的汹涌的影视投资热,既不会错过郭敬明,也不会错过这个著名 IP,这两年的投资真的是到了风口级别;还有一众明星,明星是这两年影视剧市场最有实力的推动者,《爵迹》的主演名单中包括范冰冰、吴亦凡、陈学冬、杨幂等,再加上郭敬明自己的号召力,一切看上去都在掌握之中。

结果还是输了。《爵迹》的豆瓣评分为 3.7 分,而《幻城》低到了 3.0 分——假如评分仅代表审美,那么,《爵迹》总票房 3.88 亿,制作成本达到了 1.5 亿左右,光靠电影本身投资方根本无法盈利。至于电视剧《幻城》——哪怕刚开播的时候,在湖南卫视的收视率也没有超过 1%,而随着电视剧逐渐收官,《幻城》的收视率进一步下滑到 0.4% 左右。

这些悲剧的顶峰,大约是 10 月 3 日《爵迹》的最后一场路演上,郭敬明哭着说“你们要我死了才好吗”,很不幸的是,他的话在社交网络里引发更大的负面评价,除了“输不起”,还有许多激烈的反馈。


在总结这件事可能的原因之前,请先看一下另外两件事。

其一是小米。创始人雷军在 2016 年也遇到了麻烦。从 2015 年开始,小米手机的后劲发展严重不足,打不过势大力猛的华为,也打不过又传统又二线的 oppo、Vivo。

以往雷军会津津乐道于他的“溢价最高”的产品是那些原来可以卖个几十块钱的公仔,没有什么价值,用户就是愿意通过消费它来表达对小米的喜爱——最终结果证明,这当然救不了小米手机。

如果你还有印象, 2014 年负责营销的副总裁黎万强还专门出了一本书《参与感》来讲解小米如何积累粉丝的。通过论坛积累起第一批粉丝,然后组建粉丝社区,让粉丝感觉自己就是小米的朋友,这就是黎万强所说的参与感。

如今,“参与感”似乎也淡漠了。

其二是更久远的一些产品。比如说 Facebook 的中国模仿者开心网。

开心网在 2009 年 12 月发展到顶峰,注册用户已经接近 7000 万,页面浏览量超过 20 亿,每天登陆用户超过 2000 万。不过很可惜,这个优势没有转移到移动端。 2016 年 7 月 20 日,开心网宣布将自己卖给了 A 股上市公司赛为智能。创始人程炳皓辞职。

我们甚至可以举出更多看似毫无关联的例子,比如歌手小野丽莎在国内过气,比如“小资”这个形容消费方式的用词淡出视野,比如猫扑、西祠胡同曾经兴盛一时,但这些曾经聚集了大量 80 后的网络论坛现在已经处在半荒废的状态……嗯,豆瓣略好一些,但也颇为挣扎。

所有这些,如果你稍微留意一下的话,乍看起来都是出于大环境的变化——移动互联网崛起,更年轻的消费者出现,渠道碎片化,信息碎片化……

但你也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红极一时的产品、公司、代表人物都没有能力向下一代消费者迁移,哪怕诸如郭敬明这样看起来天时地利人和,也失败得如此彻底?

开心农场,当年开心网盛极一时的一大功能

郭敬明的失败,在于错误估计了人群

从 2003 年到 2016 年,这是郭敬明的黄金时代。

新概念作文大赛起家,继而表现出在商业机会把握和对需求的控制。他所创造的模式看上去也像教科书一样标准。这个出生于 1983 年的四川人在 2001 年和 2002 年获得由萌芽杂志社主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随后,他又很快出版了《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两部小说以及两部散文集,这为他积累下了大量粉丝,即使后来《梦里花落知多少》被指控抄袭庄羽的《圈里圈外》,也没有影响到粉丝们对他的热情。

2004 年,郭敬明组建了“岛”工作室,并开始出版杂志《岛》,随后《岛》衍生出了《最小说》,并成为郭敬明推出新的青春文学作者的平台。在这期间,郭敬明自己又陆续出版了《1995—2005 夏至未至》、《悲伤逆流成河》、《小时代》、以及《爵迹》等多部小说,销量都在百万以上。

真正把郭敬明推向了顶峰的还是《小时代》。2012 年,郭敬明宣布成为《小时代》系列电影的导演和编剧。在接下来的三年里,4 部小时代电影的总票房接近 18 亿,而拍摄成本仅为 2.31 亿,更不要提各种赞助商为电影提供广告、赞助、场地等支持加在一起几乎有七八千万的价值。


不过仔细看来,在早年的校园青春系列走红之后,郭敬明的作品似乎可以简单划分为两类:以《小时代》为代表的都市消费类,以及包括早年《幻城》和后期的《爵迹》在内的玄幻类。

对于扑街的玄幻系列,郭敬明(以及过于热情的投资人)忽视的可能是:作为图书产品的早期读者,和作为影视作品获得的新观众,完全是差异巨大的两代人。

前者以 80 后为主,在《幻城》出版的同时期,玄幻文学的市场供应量少之又少,更何况它的语言风格和感情内核都别具一格。但是时间转换到 2016 年,如今会对玄幻类内容产品感兴趣的以 90 后为主(可能更年轻),在多年的实体、网络玄幻文学发展之后,他们接触类似产品的机会多了许多,无论是对视觉效果还是故事本身,都形成了自己的评价标准。

这也是为什么《爵迹》声称自己要成为中国的《冰与火之歌》后,会受到如此之多嘲笑的原因。郭敬明进入了一个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而不自知,受众群体完全变化而不自知,更何况,产品的制作本身谈不上有诚意,且再次落入各种模仿的窠臼里。

最后要说的是,“风口”的热度让郭敬明失去谨慎,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事。

《幻城》剧照

这些失意的产品,成也 80 后,败也 80 后

在它最红火的 2010 年,艾瑞咨询的一份报告显示,开心网的核心用户里 80 后占到了全部用户的 50% 左右。类似的数据在猫扑、西祠胡同和豆瓣那里也能看到。

小米所面对的用户群也是以 80 后为主。2014 年,奥维咨询对 23 万小米论坛中的粉丝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 53.9% 的粉丝属于 80 后以及 85 后。这一年,小米售出手机 6112 万台,依然维持着令人惊讶的增长速度:2012 年年销量为 719 万台,2013 年为 1870 万台,而 2015 年超过了 7000 万台。

需要说明的是,小米也拥有大量的 90 后用户,毕竟它的产品在性价比以及品牌营销方式上还是占有较大优势,这也是它如今虽然发展放缓,但还不至于过于危险的原因之一。

80 后完整的代际变化在开心网的兴衰上是最典型的。创办于 2008 年的开心网早期定位于白领社交,它靠挪车、偷菜、买卖奴隶之类的游戏设置吸引了大量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的目光——解压之于带有社交属性,完全不同于以往沉闷的职场社交工具。

不过仅仅到了 2010 年,开心网的用户活跃度就开始下滑,2012 年 4 月底,开心网的注册用户突破 1.3 亿,但当时已经开心网的活跃度已大不如从前。

事后许多人总结这个明星产品的陨落时,提及的原因包括其他社交产品的竞争与模仿、社交网络实名制、本身的创新不足等等——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开心网在明显的衰落之前至少有 4 年的时间为自己争取生存机会,诚然有管理团队本身的局限,但仅仅如此,可能不足以解释那些曾经热爱开心网的人都去了哪里。

最终答案很可能是:他们因为大多到了或成家、或立业的当口,没有那么多时间停留在需要耗费颇多精力维护的社交网络里。 2008 年接受开心网的用户以 85 前为主,到了 2012 年,这些人里最小的也有 27 岁。即便没有家庭压力,工作压力也要比初入职场时增加不少。此时最适应这个人群的,是碎片化的社交方式,比如微博。

80 后为什么没能形成强有力的话语权?

一个稳定的并且足够大的消费群体,就更能支撑未来的一个稳定的生意——道理你都懂,但这一点恰恰没发生在 80 后身上。

让我们来看一张图,它的数据来自中国 2010 年人口普查数据。


你可以看到在所有的小横条里,80-84 年生人所占的那一条会相对短一些,85-89 年生人最多,而 90-94 年生人与大 10 岁的那一辈几乎相当。

我们的想法是:80 后整体人口数量不占优势,尤其是年龄较为成熟的那一部分几乎可以用“弱势”来形容,决定了这个群体的产品不能经受时间和消费变迁冲击,从而被数量势均力敌的 90 后推崇的产品取代。

这也是你为什么在 2016 年乃至更早的 2015 年会如此密集地看到各种各样公司试图进行年轻化转型,一些代表新一代的消费方式快速崛起,咨询公司忙不迭制作 90 后甚至 95 后最喜欢的产品榜单,推出年轻消费者洞察,而其中的偏差和谬误经常让人哭笑不得。

2016 年,80 后的年龄区间为 26 至 36 岁,他们中很大部分正抓紧时间在职场巩固自己的优势,建立家庭,开始初次承受来自“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并且在计划生育政策开放之后,考虑是不是要增加一个家庭成员,以及,有一部分人开始因为各种失意、错位和不平衡,开始体验所谓的“中年危机”。

那些以 80 后为主导用户的产品出现问题,如果考虑到上述人群生活方式特点的话,再合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受到冲击最大的可能是文化类、社交类产品。

关于“80 后”这个存在本身,我们还可以多说两句

“80 后”这个词最早是在 2003 年出现的。当时,网络作家龚小兵在天涯上发表了《总结:关于 80 后》一文,随后 80 后这个词作为指代 1980 年后出生的人开始被更多媒体和出版社广泛引用。但在那之前,“80 后”已经开始得到关注了。这主要是因为由《萌芽》杂志社所主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推出了一批 80 后作家,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韩寒和郭敬明。

拍摄《后会无期》的韩寒


关于这一代人的集中讨论发生在 2005 年前后。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在 2005 年发布报告称,与其他年龄段相比,1980 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最不敬业。2006 年, 60 后作家简宁在《南都周刊》撰文指出,“发现 80 后一代人身上存有普遍的缺陷,有的缺陷还是致命性的。”

这些说法如今似乎毫无障碍地迁移到了 90 后身上,但回顾当初,出生于 1980 到 1984 年的人作为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独生子女,经受的争议史无前例。那些“小皇帝”、“小太阳”、“以自我为中心”的标签持续多年,改革开放之后物质主义兴起的效果集中体现在这个人群身上,90 后可以被叫做“消费升级”的东西,在 85 前人群身上可能还会被当成社会现象反复讨论。

而整个 80 后面对最重要的社会变化,应该是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型。在中国,这个过程发生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各种各样的媒体兴衰都集中出现在了他们的成长期里。

他们最先接触到的是电视机,直到 1990 年代后期电视普及率逐渐超过 100%,并在屏幕大小上不断升级。而到了 2000 年代,80 后经历的是个人电脑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其中网络的普及率从 2004 年的 7.23% 增长到 2012 年的 42.1%。再接下来,就是从 PC 端向移动端的转变。

具体说来,移动互联网转型似乎是从 2010 年开始的。当年, 各大运营商的短信业务开始下滑,而使用类似于飞信以及手机 QQ 这样的即时通讯服务的人数却开始上升。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也在 2010 年开始大幅攀升。2009 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仅为 2000 万台,而到了 2012 年,智能手机出货量暴增到 1.7 亿台,并在 2014 年达到 4.2 亿台。

在整个社会剧烈变化的过程中,80 后(尤其是 80-84 年生人)看上去更像是中国社会过渡阶段的一个产物。在 80 后成长过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的产品——开心网、网络游戏——大多仍停留在 PC 端。尽管 80 后对他们表现出了强大的喜好,但最终这些东西都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烟消云散。

关于人口代际变化带来的影响,最佳案例是“婴儿潮”

婴儿潮一代,指的是美国从 1945 年到 1964 年出生的一代人。时值二战刚刚结束,美国经济高速发展,获得休养生息机会的美国人开始大量生育。这被称为婴儿潮一代的美国人总数量接近 8000 万,而在婴儿潮之前的摇摆的一代 (Swing Generation) 和 X 世代 (X Generation) 的人数则分别是 3000 万和 4500 万。

在美国女权运动家 Susan Douglas 笔下,婴儿潮一代改变美国的方式被形容为:“一旦你们成了一个市场——特别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那么你就能够改变历史。”

试想一下,8000 万人口在不到 20 年间出现,他们的需求的确会改变很多东西。当他们还是婴儿的时候,他们需要玩具。当他们长大,他们就会喜欢可口可乐、麦当劳这些消费品,进而支持了这类公司的扩张。而当他们成年,住房、车辆这些市场就会快速膨胀。

美国婴儿出生率,红色的部分即为婴儿潮一代


于此同时,婴儿潮一代也借助了汽车、电视这些新事物的普及,进一步奠定了自己的影响力。

1950 年代,婴儿潮一代的父母因为需要接送他们的孩子,所以选择了尺寸较大的车辆。而到了 1960 年代,婴儿潮一代长大开始追求“酷”的时候,运动型的福特野马、以及设计新潮的大众甲壳虫就成了主流。而到了 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婴儿潮一代开始面临社会压力的时候,更加经济的丰田科罗拉以及本田雅阁借机迅速打入了美国市场。

由于汽车行业需要调动大量的资源、人力、以及物力,是美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所以当汽车产业在围绕着婴儿潮一代而动时,婴儿潮一代也在左右整个美国的经济。他们把电视和汽车变成了一种基础性消费,并促成了了半个多世纪的美国经济发展。

除了在消费市场的变化,婴儿潮一代还改变了美国的文化。电视这一媒介在战后快速在美国普及、全国性的广播电视网也建立起来,婴儿潮一代通过这些共同的体验塑造了性格,也被称为“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文化”。这种文化中包括许多现在和美国划等号的元素,包括摇滚、性解放、嬉皮士、民权运动等等。

在 2008 年,“婴儿潮一代”掌握了 13 万亿美元投资性资产、50% 的可支配收入,财富总额约 40 万亿美元,占美国家庭总财富的 70% 左右,是名副其实地掌握了美国的一代。

反过来再看婴儿潮一代之后的 X 世代以及 Y 世代。由于他们的人数远不及婴儿潮一代,所以难以建立起能够和婴儿潮一代对抗的文化,这也让婴儿潮一代的影响力得以延续。

现在,婴儿潮一代已经步入了退休的年龄。他们仍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并催生出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

到底谁说了算?

我们从婴儿潮一代和美国经济的关系可以看出,人口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础性的要素。找到能够影响整个社会的一代人,就能够把握未来几十年商业的走向。这个道理放在当今中国也同样成立,而找到这一代人就成了最重要的问题。

正如先前所提到的,80 后可能很难承担起这个责任。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成为基础设施,真正的成熟性产品会在这个阶段完成。90 后、95 后的生长环境即是如此。如今的年轻人不会惊讶于在手机或者平板上输入大段文字——尽管他们觉得这样做也不是太方便——也不会羞于用颜文字表达自己各种微妙感情。

在社交媒体上,微信在中国代替了 Facebook 的功能。根据最新一季的腾讯财报,微信的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 8.46 亿。尽管普遍认为微信增长已经到头,但在发挥移动互联网基础作用这一点上,微信至今也没见太大的颓势。

在娱乐消费上,音乐行业的情况也大致稳定下来。曾经摧毁了音乐产业,也伴随着 80 后成长的 MP3 下载模式已经基本消失。现在兴起的,也是更受 90 后欢迎的是音乐流媒体。易观智库发布报告指出,QQ 音乐、酷狗音乐、虾米音乐和网易云音乐的 24 岁及以下 90 后用户均已占到 40% 以上,如果再算上 85 后的话,这一比例可以达到 70%。

同样属于 90 后消费习惯的还有动漫和二次元。B 站 2015 年底的总用户量达 5000 万,75% 在 24 岁以下,也就是 90 后。而在艾瑞咨询的一份二次元报告中,90 后、95 后、00 后用户的比例高达 93.4%,超过 80% 还是学生。这是二次元会变成投资人眼中的风口的原因,也可能会成为未来很长时间中国社会的主流消费习惯。

相较之下,虽然 80 后在他们人生的前十几二十年中频频成为社会话题,但他们大多是作为晚辈和年轻一代的标志而被上一代评头品足,真正成为社会中坚的时候,他们成了最有可能被忽略的一代。

《好奇心日报》的前三篇洞察,其实都是在讲述代际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消费趋势变化。虽然咨询公司总是会对 90 后过度解读,但其背后的意识并没有错:抓住 90 后,抓住年轻人。

如果说这一切对公司经营者有什么启发的话,可能是这个问题:你是做一个为过渡一代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生意,还是为未来十年二十年话语权更持久的一个群体提供服务?

用郭敬明的故事做个说明的话:如果提早意识到如今的年轻人对玄幻的认知有多少,他就不会哭了。


制图:冯秀霞

题图来自 剧照


为什么如今不管卖什么,都在喊“要做点内容”? | 好奇心 2017 趋势洞察③



忘了“消费升级”,如今线上线下商业最大的改变是“快时尚化” | 好奇心 2017 趋势洞察②



关于吃这件事,我们有 15 个发现,未来也许你都能看到 | 好奇心 2017 趋势洞察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