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评测了 30 个微信小程序,好用的、不好用的都给你列出来了
不能模糊搜索、没有程序商店,且大多数不如原生应用或者公众号。
1 月 9 日凌晨,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
这个是被张小龙自己称为“程序员的一大步”的新产品,从公测伊始就吸引了很多人关注。
在去年 12 月 28 日正式公布细节之前,已经有很多开发者在尝试建立和研究小程序,甚至已经有公司在研究“外包”开发,黑客马拉松,还有各种小程序大会。
但究竟小程序用起来怎么样?昨天,我们测试了 30 个不同类别的小程序,这是我们的发现:
找小程序有点麻烦
要说在整个小程序的体验过程里最令人困惑的体验,就是找一个新的小程序。
在听过肯德基的小程序上线之后,我们希望体验一下。但是在小程序入口里模糊搜索搜不到,肯德基的网站和微信上还没推广。最终,是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了“肯德基会员活动”这个小程序全称才找到了它。
很多你熟悉的公众号做了小程序之后,名字比以前晦涩,而且还变长了。这是因为腾讯规定“小程序的名字不能与公众号相同”,如何保留辨识度又符合规定成了很多公司绞尽脑汁的事情。
比如,今日头条的小程序叫做“今日头条 Lite”,像蜻蜓 FM 就只能叫“青蜻蜓”、美团外卖就叫“美团外卖+”,滴滴出行就叫“滴滴出行 DiDi”,显然是强行起的新名字。
新名字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因为在微信“发现”标签页中小程序的入口内,通过搜索找小程序的时候,是不能模糊搜索的,必须一字不差。
这对于一些名字长,或者有中英文夹杂名字、符号的小程序来说就比较吃亏了。
不过也还是有例外,腾讯自家和关联企业的小程序却有区别对待,可以模糊搜索。
比如你在微信小程序入口里面搜索“腾讯”关键字或者“滴滴”关键字,能看到不止一个的模糊搜索结果,但是如果想搜 Qdaily,就必须完整输入,只输入Q 或者 daily 是不行的。
资讯类型的小程序,用起来跟原生应用几乎一样,但是不能跳转
资讯类的小程序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在细节公布之前,很多开发者对小程序的想象:一个加强版的 HTML 页面。
实际上做出来也是如此。
以什么值得买和今日头条的小程序为例,试用体验和原生应用几乎没有区别。不过也可能是因为本来都是展示内容,其他需要设置的功能不太多的缘故。
与微信原来跳转的 HTML 页面相比,小程序的确则更流畅,视频等媒体的播放效果也更好。
经过实际测试,包括带视频内容的“今日头条 Lite”、“腾讯视频”在内,小程序的加载速度都是几乎不可察觉的,和原生应用非常接近,比网页版快很多。
但是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文章里面不允许跳转到微信之外的“超链接”存在。跟微信公众号一样,微信将文字内容的跳转限制在了自己的服务商里了。
把小程序用在跟地理位置有关的服务商,还不错
从小程序上线的状况来看,我们摸出来了很多限制:不能模糊搜索、不能转发朋友圈、不能识别本机上的二维码进入,也没有应用商店……
但对于那些不一定需要每天都打开好几次的工具应用,小程序就能完美取而代之。
例如,在我们的测试中,共享单车、收发快递这样的小程序目前是看起来流程最通顺的。
摩拜单车今天一早就上线了小程序,功能和原生应用基本没什么分别。因为小程序能够支持 GPS 定位,能看到附近的车,能登陆付款,能扫码开锁等等。
但是目前已经投放的摩拜单车上的二维码是旧的,扫一扫并不能直接进小程序。
未来如果二维码更新了之后,小程序看起来最符合这个类型服务的需求:无需下载本地应用、用完就离开、使用时离不开二维码本身。再加上本地应用的装机量对摩拜单车这样的创业公司来说看起来也没什么特别的意义,小程序看起来更合适。
“滴滴出行 DiDi”的体验也不错。
这个小程序可以看作“滴滴出行”这个原生应用的一部分,是把叫快车这个功能单独拿了出来。除了看不到车子在地图上移动的样子,从叫车到登陆的过程都很顺畅。
不过,打开小程序不需要选择在地图上的位置,小程序会自动定位到离你最近的地标,比如小区或者商场,你只需要填目的地就行。
除了这种线下服务之外,其他的工具类小程序看起来都是在试水。
需要登录用户账号的工具类小程序,用不了了
以“随手记”、“美柚 App”和“朝夕日历 Pro”为例,这三个记事类的小程序因为没有用户系统,就用不了了。
这三个应用的原生应用都是有固定的用户群,而且记账、记生理周期与待办事项都是非常依赖用户系统和跨平台同步的功能,但目前在这三个小程序里面没法登陆账户,自然也不能同步,几乎就是不能用的模型而已。
从用户角度来说。无论在 iOS 还是 Android 平台上,这个类型的应用依赖在通知栏和桌面上的小工具都能更方便的使用,根本没有使用小程序的场景和入口。
没有用户系统,电商小程序挺尴尬的
电商类小程序现在看起来大部分比较混乱。
以什么值得买推出的“值得买京东优选”和“京东购物”来举例。“值得买京东优选”是什么值得买推出的,但是绑定的微信服务号则是“京东触屏版”。这个账号属于京东,这个小程序显然是“什么值得买”和京东的合作产品。
但和京东自己推出的“京东购物”相比,“值得买京东优选”似乎更好用一些。“值得买京东优选”里面,看到推荐,点击前往京东,之后的登陆、下单和付款都在这个小程序里完成。登陆之后,也可以查看京东的订单状况,用户系统是完整的。但是在“京东购物”里面,是没有登陆界面的,用户必须同意使用微信账号登陆。但如果你的京东账号没有绑定微信,这个动作就是无效的。
京东小程序提示,必须进入微信的“购物”功能,管理京东账号才能和这个小程序联动,实际上就算登陆了这个小程序也不能用。实际上,这个问题是绝大部分小程序都有的:使用微信账号登陆就生成了一个报废的新账户,和用户自己的账户没有关系。
另外一个电商小程序“微店买买”也有同样的问题。“微店买买”是“微店”开发的小程序,功能上就是把微店原生应用的功能搬到了小程序里面来。但是打开这个小程序,唯一的登陆方式就是绑定微信号,登陆了之后不能推退出,也没有其他的登陆方式。实际上,微店的主要用户系统是建立在手机号基础上的,现在小程序的用户系统完全没有做好,完全没法用。
但是买电影票的小程序用起来很顺手,比如猫眼电影。和一般的购物相比,买电影票这件事对于用户系统的依赖不大,有个手机号接受短信就行。
猫眼电影的小程序在使用体验上和原生的应用几无区别,除了支付方式只能用微信支付,选电影院的时候不能搜索,只能默认按照距离所谓位置的远近选择。
总的来说,购物这件事在小程序上对用户还是有点麻烦。而且,购物这种事情显然频次很高,在手机上下载一个专门的原生应用听起来也很合理,小程序在这里的意义并没有那么大。
Android 平台和 iOS 区别不大,但内存占用是个问题
无论是在 iOS 平台还是 Android 平台,小程序的跨平台能力都值得肯定。目前试用的这些小程序里面,在 iPhone 6s Plus 上 和 Nexus 5X 上的体验没有区别。
但不同的是,Android 平台可以把小程序们放在桌面上。
基于这个特性,小程序在 Android 上就成了完全不同的东西。当你把一个小程序放在桌面上,通过点击这个桌面图标进入小程序,是没有办法后退到微信主界面上去的。也就是说,在 Android 上可以打开很多个“小程序”,在多任务界面里面,看到的也确实是这一个个独立的小程序。
在 iOS 平台上,因为没有桌面图标这个功能,用户只能同时使用一个小程序。但在 Android 上,当你打开很多个小程序的时候,内存会被迅速占满。目前还不知道在 Android 平台上通过桌面图标打开小程序是不是意味着打开了很多个微信,但从实际体验上来看,多个小程序会导致性能下降,和原生应用相比没有实际意义。
和 iOS 相比,小程序在 Android 上似乎有更多机会。举例来说,“人人词典”这个类型的小程序,主要功能是学一下英文,实际上非常轻量化,性能上来说和原生应用也没什么区别。这个时候小程序的“不用下载”这个特点就比较有用了。
在 Android 平台上,中国大陆地区的应用分发实际上很混乱,各种渠道层出不穷。在这种状况下,小程序的优势在于,不再有恶意软件和权限的问题,像学英语、医院挂号、汇率换算这样的应用用小程序就完全足够了还不用担心下到的是被修改过的恶意版本。
但这样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微信是个跨平台的应用,在 iOS 和 Android 平台上有这么巨大的体验差别,开发者到底要用哪种思路来开发?主要目标是哪个平台?这样子太复杂了。
一个微信严格控制新功能
微信对小程序的推广控制的非常严格,不能模糊搜索、不能发朋友圈、不能识别本机上的二维码进入、没有应用商店。
一方面,微信已经对竞争对手的超链接进行屏蔽,推广页面实际上是不允许超链接存在的。另一方面宣传小程序是“未来”,因为微信的体量非常大,即使有这么苛刻的条件,开发者们还是趋之若鹜。
有第三方的统计显示,目前上线的小程序数量已经达到了 200 多个,但数量比较多的品类里面,比如教育、旅游等等,大多数应用都是原生应用的“轻量级”版本。因也不能连接原有的用户信息系统,所以不少服务也会受到限制。
总的来说,目前比较适合小程序的,大概也只有工具类的小程序,比如查一查空气质量、查快递、租单车、查汇率……还有基于地理位置信息提供服务的开发商,例如滴滴。
题图来源:pixabay
iPhone 今天十岁了,它是怎么诞生的,又改变了什么? | 好奇心商业史
在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展,这 19 个产品有新意 | CES 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