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去年中国开发商卯着劲建了全球一半的购物中心,但空置率呢?|好奇心小数据

2017-05-08 许冰清 好奇心日报

在建购物中心这件事上,2010 年至今中国一直都是全球范围内最活跃、供应量最大的市场。

最能代表消费主义盛行之风的,购物中心一定是其中之一。

而它最初在美国的流行,某种程度上与美国的汽车文化、集中购买模式捆绑在一起。而在 2000 年代被带入消费能力开始走强、又亟待改进传统百货商场模式的中国后,算是迎来了第二春。

根据世邦魏理仕先前发布的最新一份《全球购物中心发展》报告,2016 年在全球新建成的 1250 万平方米购物中心中,中国提供的新建面积就达到了 575 万平方米,接近一半,这一活跃度已经从 2010 年延续至今。

如果根据城市分别统计,前十大供应区域中,除了墨西哥城、莫斯科和墨尔本之外,其余的七个城市全部来自中国。


这还不算那些还是工地、没有开业的在建项目。以深圳为例,虽然去年建成入市的购物中心只有 48 万平方米,但在远离 CBD 核心区的郊区和大型社区市场上,仍有超过 457 万平方米的商场在建,甚至超过了上海,似乎已经展现出了更大的消费市场空间。

商场造好之后,人气和消费额又从何而来?

从 2014 年至今一二线城市的购物中心运营状况来看,这才是开发商和商场运营者们真正觉得特别棘手的地方。线下零售环境的整体趋冷,使得填满一个数万平方米的商场这件事成了大难题,尤其是在消费能力还没能被充分挖掘的二线城市。

以近些年被视作是打开西南市场的关键之地成都、以及东北的核心城市沈阳为例:这两个城市都曾被业界认为是具有极强消费潜力,甚至能快速引领起一波区域性潮流的地方。但从实际的商铺空置率看,在这两个城市做生意,比预想的要难很多。

2006 年,成都实际上才出现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购物中心。但如今,这里的优质购物中心总面积已经超过 500 万平方米。而根据四川省连锁商业协会的预测,2017 年这里还要开出 45 个购物中心,招商压力可能更大。


沈阳的情况更糟——从沿街店到商场,这里平均 5 个商铺里就有 1 个是空着的。而早年在沈阳花重金做了两个商业综合体、希望复制上海消费市场辉煌的恒隆地产,也在逐渐走低的出租率和利润率面前开始讨论,是否应该放弃以奢侈品为主的业态,多开些亲民的中档零售商铺和餐厅。

除此之外,你可以在图表中看到,上海和南京的空置率也在持续走高。

在行业里,每次都能做到“满铺开业”的品牌可能只有万达,其背后作为支撑的,是一个有 2000 多个合作品牌的品牌库。但如果仔细分析一个万达广场里的常见配置,去掉万达影城、KTV、百货、亲子乐园、家电卖场,以及忠实跟随万达的餐饮和快时尚品牌后,真正能匹配本地人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品牌,其实非常少。

所以,现在所有的商场都开始谈那些更花哨、年轻人似乎也更感兴趣的“体验性消费”了:IP 主题展、手作街、游乐场、小型运动场、滑雪体验店、屋顶花园、联合办公空间、医疗美容……都是这些年被放到购物中心里尝试的新概念。

但一旦把握不好这些新业态的比例,租金收入落差带来的业绩下降,也会让商场运营陷入“旺丁不旺财”的尴尬境地。所以,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家第三方机构能够拿出明确结论称,“体验性消费”就是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适用于所有购物中心的一个思路。

从摸透消费需求转变到摸透消费者心理,商场方面要做的功课,势必是更多了。

题图来自

可以免费看的 TED 演讲,为什么门票还是可以卖到 10000 美元一张?


我们可以像教孩子一样,教会机器人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吗?


这个心理学教授筹建了一个失败博物馆,展出了 60 多家知名公司的 70 多件失败产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