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软银 1000 亿美元组建史上最大科技风投,这是风投变了还是公司变了?

2017-05-27 唐云路 好奇心日报

靠投资阿里巴巴赚了近千亿美元的孙正义,现在看上了什么?

2017 年 8 月 11 日,是软银 CEO 孙正义的 60 岁生日。

“60 岁退休”是孙正义在采访中自称 19 岁就写下的人生规划的一部分。2015 年,孙正义为自己,一位印度裔前 Google 高管。

去年 6 月,孙正义突然在财报会议上宣布暂不退休,说“虽然不能握着权力不放,但希望在之后近 10 年里担任社长。”

消息公布后,软银股票大涨。从 1996 年开始,软银就成为了雅虎公司的股东。阿里巴巴、雅虎、盛大、Supercell 都是孙正义先后投资的公司,回报超过千亿美元。

孙正义在股东大会上的这一席话,很快就化作一个大动作:软银要在未来五年里筹集一支千亿美元的基金。

上周日,。这一消息是在美国特朗普访问沙特期间,由孙正义在沙特宣布。

这个名为“软银愿景”(SoftBank Vision)的基金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相当于四个银湖资本和 15 个红杉资本。

虽然投资公司是出钱的一方,但并不是有了资本才有新公司。相反,过去四十年里,科技风险投资的规模和形态随着科技公司成长的变化而改变。

这笔千亿规模的新资本也不例外。

手上的钱多,每一笔也比别家大

在今年 2 月的股东会议上,孙正义说成立这样一个巨大的基金是为了下一次科技大爆炸:“我们预见到了个人电脑领域的大爆炸,预见到了互联网领域的大爆炸,我相信,下一次大爆炸会来得更为剧烈,为作好迎接的准备,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平台,也就是软银愿景基金。”

1994 年,软银在日本上市。1999 年,软银集团公司成为以网络产业为主的控股集团公司。

如孙正义所说,软银预见了互联网的大爆发,投资阿里巴巴带来数百亿的回报,之后它作为排名第三的移动运营商业务靠率先在日本引入 iPhone 赶超竞争对手。

自从去年 10 月宣布 Vision Fund 的计划之后,孙正义就积极在石油国家奔走、筹集资金。现在,这支基金首轮已经筹集到了 930 亿美元。孙正义表示,在未来的六个月中,将完成剩余资金的筹集。

  • 450 亿美元,沙特主权基金;

  • 280 亿美元,软银;

  • 150 亿美元,阿布扎比主权财富基金穆巴达拉(Mubadala);

  • 50 亿美元,苹果公司、甲骨文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高通、富士康、夏普(已被富士康收购)五方各 10 亿美元。


为了千亿美元基金的运营,孙正义将软银首席财务官拉吉夫·米斯拉(Rajeev Misra)拉来,担任愿景基金的负责人。在加入软银之前,米斯拉曾担任德意志银行全球信用交易负责人。

软银也已经成立了一支 80 人的团队,软银国际的 CFO Alok Sama、深度参与软银收购 Sprint 交易的董事会成员 Ronald Fisher、Linkedin 的一位前高管 Deep Nishar 都参与其中。

孙正义本人将在愿景基金中扮演不同寻常的角色。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孙正义将是基金中唯一的“Key man(关键人物)”。

根据 Preqin 的,2016 年全年,全球的风险投资交易总额也不过是 1340 亿美元。

孙正义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曾表示,愿景基金将与传统的风投不同,他们将寻求公司的控制权,大部分投资都将占到公司 20%-40% 的股份。“我们将成为最大的股东,拥有董事会席位,与创始团队讨论公司战略。”他说。

据《华尔街日报》消息,目前愿景基金已经有十几笔交易,单笔金额都在 10 亿美元以上,未来还将进行数百亿美元的交易。未来,软银超过 1 亿美元的投资都将从愿景基金来完成。

已经公开的有这么几笔投资,都很大:

  • 芯片生产商 ARM。目前所有手机主处理器背后的架构都来自它。去年 7 月,软银 以 324 亿全资收购 ARM。2017 年 3 月,软银将价值 80 亿美元的 ARM 股份,卖给 Visionfund,新基金占股 20%,包含在软银在 Vision fund 出资的 250 亿美元中。

  • 卫星制造商 OneWeb。目标是建立卫星通信网络去年 12 月,软银宣布投资卫星公司 OneWeb 10 亿美元,2 月,软银宣布将投资 17 亿美元,将 OneWeb 与另一家卫星公司 Intelast 合并,这些交易都将被归入新基金。

  • WeWork。共享办公空间。以 170 亿美元估值,向 WeWork 投资 30 亿美元。软银出资 3 亿美元,Vision Fund 出剩下的 27 亿美元。

  •  中国最大的打车服务,正在筹备全球扩张。滴滴近日筹集到一笔 55 亿美元的融资,其中 50 亿来自软银。这笔投资是通过愿景基金投资的。具体软银与愿景基金各占多少滴滴股份,还未确定。

  • 全球最大的图形处理处理器制造商,正在进入人工智能领域。软银已经持有绘图芯片制造商英伟达的股票达 4.9%,价值约 40 亿美元,成为英伟达第四大股东。愿景基金也可能。


已经公布的这几家里,ARM 和 Nvidia 已经上市并盈利;滴滴和 WeWork 规模很大,但还在大把烧钱;OneWeb 在相对早期阶段。

它们最明显的共同点是,这些公司都想成为未来的基础设施。

孙正义在演讲中多次谈到对 ARM  的收购,他看好物联网,而今后将由 80%的物联网芯片都将来自 ARM。“1 万亿的物联网芯片就要来了,并且它们都需要网络连接。”他说。Nvidia 也是一样,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Nvidia 的图形芯片为各个领域提供了机器智能的基础。

滴滴和 WeWork 分别瞄准出行和办公空间需求。OneWeb 则是 Google、Facebook 都看好的未来通信方式,有望越过传统光纤铺设,在非洲等地区快速建立互联网。

科技公司最早并不像今天这样依赖风险投资

这千亿美金要投的是科技公司。今天全世界最大的八个上市科技公司是美国的微软、苹果、亚马逊、Google、Facebook,和中国的阿里巴巴、腾讯以及百度。

它们来自不同时代,最早的微软、苹果都在 1970 年代中诞生,直接推动了个人电脑的普及。亚马逊、阿里巴巴、Google 等公司都随着互联网的诞生而出现。Facebook 则是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诞生的新公司。

它们的融资变化,则反映了过去四十年科技公司成长路径的变化。

  • 微软、苹果基本和风险投资没有关系


科技公司和钱的关系,并不是一开始就像现在这样,起家就得靠投资。

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编写了 BASIC 编译器,获得了第一笔收入。1977 年,盖茨从哈佛大学辍学,找了一份写程序的工作,一边运营着微软公司。除了人员投入之外,微软一直也没有别的开支。

从成立到 1985 年上市,这家后来垄断个人电脑操作系统数十年的公司,并没有从风险投资那里拿一分钱。

成立于 1976 年的苹果,靠邻里在车库里手工制作的 Apple I 开始了自己的生意。一年后,苹果正式成立公司,找了原英特尔高管 Mike Markkula 帮忙写方案、拉投资,筹备 Apple II 的生产。

Markkula 自己出钱加上几个投资机构一共融资 60 万美元。这个金额放到今天的中国,也就是很多送水果上门的创业公司的启动资金。

Markkula 后来说当时这些投资机构最多还可以给 500 - 800 万美元,但苹果不需要,因为 Apple II 上市当年就卖了 270 万美元。3 年后,苹果上市,募股 1 亿美元——这个今天看起来不起眼的数字,一度是福特 1950 年代上市后,规模最大的公开募股。

  • 1990 年代诞生的巨头都靠风投支持,找到了盈利模式


微软和苹果推动了个人电脑的普及,为 1990 年代中期互联网爆发铺平道路。

亚马逊(1994)、Google(1998)、阿里巴巴(1998)、腾讯(1998)、百度(2000)都在那个时间段诞生。

可以看到,它们大多靠数百上千万美元的投资维持公司运作,找到了商业模式。

我们将全球八大科技公司的融资时间、金额整合到一张表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一个科技公司从成立到上市,需要的融资和时间都变多了。

注:阿里巴巴 2007 年在香港将一部分业务挂牌上市,后又退市


Google 和腾讯都曾有过差点卖掉自己的故事。 1999 年年初,Google 两位创始人一度想卖掉公司,开价 100 万、然后又降到 75 万但没卖掉。

但是很快,它们都找到了盈利模式,2001 年, Google 靠广告销售开始盈利。腾讯则在 2003 年推出了 QQ 游戏,推出了收费的 VIP 服务。

亚马逊和阿里巴巴都是用互联网颠覆传统零售业的公司。两个公司分别是靠家人和合伙人凑到了启动资金,之后靠风险投资做增长。今天两个公司的市值分别是 4800 亿美元和 3000 亿美元。

一个公司走向盈利,需要的钱更多了

这个变化是从 Facebook 开始的。

Facebook 是唯一一个在泡沫后出生的公司。那时,恰恰是互联网投资很冷的时候。 2004 年,马克·扎克伯格在宿舍启动了公司。成立不久,Facebook 从 Peter Thiel 那里获得了 50 万美元的投资。接下来的数年里,Facebook 获得的融资总额超过了苹果、微软、亚马逊和 Google 上市前获得的所有投资加上 IPO 募资的总额。

它在上市前尽可能的扩张,获得更多的用户。

上市当日,Facebook 的市值达到 1040 亿美元。但是在那之后,Facebook 也度过了一段备受质疑、股价低落的日子。即使上市前已经有盈利能力,Facebook 的盈利能力还是遭到了多家投资机构的质疑。上市两年后,Facebook 用广告营收证明了自己,现在,Facebook 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值钱的科技公司之一。

Facebook 上市是美国风险投资的一个转折点,在它之后互联网公司融资明显容易了。27 岁就领导一个千亿美元市值公司的扎克伯格也成为新一代创业偶像。

Facebook 被认为是“独角兽”的鼻祖,一开始不追求盈利,大量融资抓住用户量、抬高估值的公司。在那之后越来越多。

接下来的资本市场就变得疯狂起来。资本都不想错过下一个 Facebook、也愿意靠砸钱加速创业公司成为独角兽的过程。

原本需要数年时间才能找到商业模式的创业公司,在资本的推动下快速被催熟。如今这个行业里的现金比 1990 年代任何时候都要多。

今天 Uber、滴滴甚至 Airbnb 的融资额都超过了 Facebook 当年的融资总额。过去一年,Uber 和滴滴各自的融资额也都超过了 Facebook 当年的融资总额。

Facebook 在上市之前融资十轮,但是每一轮都是数千万美元,直到上市前三轮的时候才上亿。而 Uber 和滴滴在中国市场正面竞争的那两年,两家公司的融资都以 10 亿甚至数十亿美元计。

和 Facebook 不一样的是,它上市前,从高盛和 DST 拿了一轮 5.5 亿美元 Pre-IPO 融资。这笔钱是 Facebook 未来发展所需,但它并不需要靠投资支持公司运转,——当时 Facebook 已经在盈利,用户量、收入、利润等所有的数据都在健康增长,唯一的风险是用户正在转向手机,而当时的 Facebook 更多还是一个 PC 网站。

但是过去一年烧掉 28 亿美元的 Uber 和在中国市场因为政策不得不收缩的滴滴,他们拿到一轮几十亿的融资,却是真的需要花掉这么多钱。

创业公司纸面上的价值增长的更快

知名硅谷投资人 Aileen Lee 2013 年的一篇《》,让“独角兽”成为十亿美元创业公司的代名词:他们从零起步,还没上市价值就超过 10 亿美元。

后来,10 亿美元估值的公司越来越多,独角兽这个概念已经不够用了,硅谷又造出了“decadecon”的概念,来指代估值在百亿美元以上的未上市公司。

2012 年滴滴上线,到 2016 年,Uber 和滴滴各自账上都躺了 100 亿美元。与之相对比,苹果上市时募集了一亿美元,在当时已经是历史上最大的 IPO。

而今天一个公司拿到一亿美元的融资,可能也烧不了多久。

更多钱流向了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公司,而不是新公司

值得投的公司在过去几年似乎变少了。硅谷著名风投 a16z 2016 年一整年的投资笔数只有 2013 年的一半。

,早期项目拿投资越来越难,资本倾向于投中晚期项目,到 2016 年第四季度,风投笔数的增长已经连续四个季度放缓,数量则跌到 2014 年的水平。

而平均每笔风投的金额却在变大,这个趋势从 2010 年开始,一直保持至今。


,2017 年第一季度,投资笔数比起去年同期下跌了 10%,融资总额则下降了 49%。

数据来自

走向盈利也需要更长时间

Uber 的天使投资人 Bill Gurley 曾警告称:资本的洪水让好的公司和坏的公司都浮在了水面,是过多的现金让创业者们卷入了不健康的商业行为。

美国估值最高的 20 家创业公司中,有 7 家在过去两年被持股投资机构下调估值。当中 Palantir 和 WeWork 等公司还出现过裁员或者大量员工离职的情况。

对于这些融资过十亿美元、估值上百亿美元,还没什么像样利润的公司,上市是唯一的出路。

如今,创业公司上市的时间,却被推迟了。通过尽可能久地保持私有化状态,这些公司通常无需在严格的财务和运营监管下运行。创业公司倾向于在上市之前拿更多的钱,而这些公司的商业模式,也需要更多的钱才能变成一个可持续的生意。

CB Insigts 和 PwC 联合发布的 显示,近两年来,新诞生的“独角兽”公司一直没有恢复到 2015 年的热闹,欧洲在过去六个季度里只有一家独角兽公司诞生。

过去 8 个季度新诞生独角兽公司数量(数据来源:CB insights)

只解决一个需求就盈利的公司越来越少了

滴滴和 Uber 都是最好的例子,在成为 Uber 有力竞争对手的两年时间里。

资本支持下,滴滴习惯了烧钱,去年金额最高的一轮融资,滴滴一下子就拿了 73 亿美元。最终滴滴在中国市场赢了 Uber。

但是在政策的限制之下,滴滴很难再垄断中国的打车市场。但是到了这个时候,滴滴也很难再停下来。

去海外、去做无人驾驶、去研究人工智能,总之,既然短时间没法盈利,就要持续去讲新的故事。

融一大笔钱,滴滴可以用来扶持海外的公司、可以拓展金融方面的业务、也可以如他们最近宣布的美国研究院要做的那样,投资到无人驾驶技术的相关研究中去。

滴滴从软银等投资方那里拿到的 55 亿美元,大约就是出于这样的原因。

滴滴创始人程维曾在去年下半年的一场对谈中表示,在这一轮快速增长之后都要去补课,规模可以靠烧钱堆出来,但是团队、技术这些并不是简单可以买过来的。

蘑菇街与美丽说、美团与点评、58 与赶集,这几个新一代互联网公司的发展路径都和滴滴差不多,也都在 2015 年开始合并。像滴滴一样,每个公司也都还没有找到可以对得起自己估值的盈利模式。现在资本烧完共享单车,甚至开始烧共享充电宝这样的商业模式。

为了维持估值,这些创业公司不得不持续去讲新的故事,滴滴去扩张海外市场,美团做打车和民宿,Uber 做无人车,都是同样的道理。

相比起没融多少钱就上市的微软和苹果,现在这些创业公司的商业模式复杂的多,相比起 Google 和 Facebook,这些昂贵的创业公司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至今都没有赚到钱,并且需要持续、大量地烧钱。

这个地球上估值最高的创业公司 Uber ,今年以来遇到了一系列的麻烦。The Information 从数个股权经纪人那里获悉,一些投资人现在只愿意出以前 85% 的钱在二级市场买 Uber 股份。照此推算,Uber 的估值将从去年最后一轮融资完成时的 680 亿美元下降到 500 亿美元左右。

即使是即将上市、状况最好的 Airbnb,也无法像微软、苹果那样,靠着一个业务就上市。Airbnb 在短租市场站稳脚跟之后,又宣布要做旅行目的地体验,还收购公司来做奢华独家、做自己的支付,请麦肯锡来帮忙研究长租市场。

只解决一个问题的创业公司,现在很难走到最后。

要解决更多问题,就需要更多的钱。

竞争对手也都不缺钱,打败竞争对手更困难了

这些已经很大的科技创业公司已经陷入了竞争的循环。

美团和点评合并以后垄断了中国的团购市场,但是这个市场已经不够挣钱了。靠着外卖,美团又和阿里巴巴、百度正面对上了。中国市场的外卖大战已经持续了至少三年时间。

最近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又向饿了么投资了 10 亿美元,美团点评在这个市场的烧钱也不太可能停下来。

全球都是如此,软银的投资也不例外。一方面,亚马逊向印度分公司投入 50 亿美元,软银投资的一系列印度电商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另一方面,软银自己投资了东南亚、印度、南美、中国的打车公司。美国的 Lyft 也得到了汽车企业和海外资本的支持。这些公司使得 Uber 没法独占任何市场,走向盈利。

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已经做了不少年、纸面规模已经很大的科技公司,还需要更多时间、更多钱才有可能进入正常运转,成为下一个 Google 或者腾讯。

而这些变化的出现本身,也和资本的推动脱不开关系。

软银设立的千亿基金,迎合的正是这样的新世界。

现在已经很难说,究竟是公司决定了资本,还是资本在推动公司了。

制图 / 冯秀霞

图表数据整理 / 谢若含 朱若淼

题图来自 、EmreAyar via Visualhunt.com /  CC BY、hdimagegallery

1996 年,《数字化生存》和互联网在中国的起步 | 畅销书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中国⑦


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比你想的更残酷,看看如今日本低欲望社会里的年轻人


最厉害的人类围棋选手也被电脑打败了。关于人工智能,这里有 38 个你可能感兴趣的事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