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人发起一项为期一年的文化项目,想讨论“这个城市为何独特”
伦敦博物馆借此向全英国、乃至世界呈现伦敦人当下的想法、感受和责任。
5 月 19 日傍晚,天还没黑,平时 6 点就关门的伦敦博物馆门口一反常态地排起了长队。大批年轻人聚集在博物馆门口,像是在晚上 10 点时等待进入一家远近闻名的俱乐部。
不过,吸引他们前来的,并不是一场音乐演出,而是一个名为 This is Our London 的派对。今晚之后,由伦敦博物馆主办的,上百场活动、展览、创意讨论、演讲、辩论所组成的年度活动 City Now City Future 正式启动。
整个项目将会延续到 2018 年 4 月。其内容大致分为 4 各部分:This is Our London 发布会、Playing The City 讲座系列、Doing it Ourselves 工作坊系列,最后是 London Visions 展览系列,它们更像是 4 个主题的实验课题,研究当下伦敦居民在生活中面临的各项挑战,讨论快速城市化对人们的影响。同时,伦敦博物馆借此向全英国、乃至世界呈现伦敦人当下的想法、感受和责任。最终,项目本身将成为这个城市的一部分。
当晚的发布派对实则由一系列艺术项目和装置、社会活动组成。要不是它在晚上开幕,并且博物馆内还开辟出了一个可以挤下上百人的舞池,它会更像是一个轻松活泼的艺术节。
在派对的入口处,是由伦敦艺术家团体 OOMK(One of My Kind)和致力于为东伦敦艺术家创造工作机会的艺术组织 Create London 联合创办的独立出版项目 Rabbit Road Press 的展台。参与者可以自行设计一句与伦敦相关的标语,并利用 Risograph 打印机(一种上世纪 80 年代日本理想科技公司生产的经济型小型打印机,其原理与丝网印刷类似)打印出一张个性传单。
进入主会场内,你立即有机会从舌尖上品尝到一个多元化的伦敦。
由来自全世界的移民母亲组成的 Pop-up 餐厅项目 Mazí Mas 为所有人准备了点心小食。餐厅的大厨们有的来自伊朗、哥斯达黎加,也有来自厄瓜多尔或南苏丹。人们在一片异国传统音乐环绕下品尝着伊朗哈尔瓦蜜饼和苏丹芝麻沙拉,不难感受到独特用餐体验背后所传达的文化主旨——在我们所熟知的伦敦城里,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跨文化、跨种族融合的故事及待解决的问题等待人们去发现。
通往博物馆低层的走道上,是当晚最能让人感受到派对氛围的区域。你能持续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强烈动感。
一圈 LED 屏幕所围出的舞池区里人头攒动。主持整场派对音乐的是电台节目 Second to None 的主持人、音乐人 Maxwell Owin 和 MC Pinty。他们带来了一系列 funk, grime 及实验音乐,让人想起不眠不休的伦敦夜生活——曾经遍布城市的独立音乐酒吧一直是这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由于越来越严格的执照管控,以及私人地产商为了开发高价住宅和商业空间而大肆倾吞土地,伦敦的夜店几乎已经快要丧失从前那种令人着迷的活力。
就在这一切的旁边,是艺术家 Lucy Woollett(她又有个“艺名”,叫 Lady Lucy)所设的一个“小摊”,名为“提供肖像绘制服务”。Lady Lucy 坐在这里不干别的什么,就为往来的所有参与者绘制水彩画肖像,用以交换绘制对象的一份小礼物、或是一段交谈时间、或是帮一个小忙。Woollett 介绍道,她的工作范围是鼓励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像纪录片一样记录社会。“我和我身边的人合作,把他们的身影变成我的作品。” Woollett 说。
记录社会是 City Now City Future 项目的核心。所有的活动、展览和谈话在某种程度上像是一个拥有自我生长能力的有机体,反应了围绕着伦敦发生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这其中,摄影师 Niall McDiarmid 出现在活动现场许多醒目的位置上—— McDiarmid 花了 6 年时间,在伦敦街道上拍摄了大量人像。“几乎每张照片,都是我在与拍摄对象相遇的原地点拍摄的。” McDiarmid 说:“我想记录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这些影像就像是伦敦人的一个集体身份照。”
City Now City Future 的举办正好处于在伦敦博物馆扩展的关键时期。
该项目的赞助商之一,DLA Piper 伦敦律师事务所的合作人 Tom Heylen 告诉《好奇心日报》:“伦敦博物馆是一个标志性的机构。在这个时机里参与这个重要项目有其特殊的意义。明年,我们的办公室将搬去一座新的大楼,离伦敦博物馆在伦敦西北部 West Smithfield 的新址仅一箭之遥。我们将见证一座维多利亚时期的集市建筑变成一所容纳各类文化活动的当代空间。包括 Lacaton & Vassal,Caruso St John and Diener 以及 Diener Architekten 等优秀建筑工作室将参与此次新馆的设计与建造。”
有关此次搬迁,伦敦博物馆的资深策展人 Lauren Parker 将其形容为“一次重新思考伦敦博物馆在伦敦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绝佳机会”。
尽管这个新址计划在 2022 年左右落成,但 Parker 表示:“我们已经在努力思考伦敦博物馆应该变成什么样子,伦敦人将会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城市中。因此,我们想通过这次的一系列活动邀请所有人加入这个设想和对话。”
到底是什么让伦敦如此独特?其中的一个观点是,人们往往能通过拨开城市表面的伤痕来真实地触及到这个地方的历史。
受伦敦博物馆委托,专注于探索科技所带来的社会、政治影响的英国艺术组织 Blast Theory 成员之一,艺术家 Matt Adams 为此创作了一系列短片和沉浸式互动装置,邀请在场参观者建立自己心目中未来的伦敦。
Matt Adams 解释:“伦敦几百年来的历史遍布每一条街道,这项名为‘My Point Forward’的装置将你置入一个熟悉的空间,你可以在那里尽情设想未来的伦敦和属于你自己的家。”
除了在现场的一系列陈列和活动,伦敦博物馆还在发布会当晚公布了 City Now City Future 接下来具体项目计划,所有的公众都可以通过提前预约报名的形式参与其中的讲座、展览和公开讨论。
最先开始的,是 6 月下旬一系列被称为 The London Salon 的讲座。第一场名为 Memory,参与讨论的将是艺术家、作家和建筑师。他们将以自己视角讨论在伦敦的居住体验。
紧接着,City Now City Future 项目的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The City is Ours 展览将会在 7 月 14 日开幕。由伦敦博物馆与巴黎科学工业城合作,这场双语展览将探索密集型的城际社区里所产生的各种发明创新——人们正在通过什么方法来提高在城市里工作的效率和生活质量?
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变化正在影响着每一位地球公民的生活。伦敦也在随之发生改变。我们的城市正处在一个史无前例的转折中,面临着类似于环境污染、快速城市化、物联网、老龄化以及气候变化等——基础建设受到重重压力。当下的生活方式因此充满了更多危险的潜在不确定性因素。
伦敦人正在面临失业、负债的增加、住宅面积的减少、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混乱、工作和生活之间没有清楚的界限……所有的这些导致了现在所谓的“零工经济”——越来越多年轻人由于无法找到保障生活的稳定工作而正在加入自由职业者群体。
这种焦虑感在去年夏天变成一锅沸水蔓延到了全英国。与这个结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首都伦敦把大部分的选票投给了反对脱欧的人。
这意味着我们不仅需要去讨论如何面向未来、解决随时可能爆发的潜在矛盾,同时还要面临国家中的意见分裂。
此时此刻,居住在伦敦这一定义正在发生着改变吗?它又意味着什么?此间种种,正是 City Now City Future 邀请所有人讨论的话题。
题图来自 Niall McDiarmid ,文内未标注出处的图片均由 Museum of London 提供。
做一个中国互联网公司,你要了解的更多关于牌照的事
号称扫码就走的共享汽车到底有没有那么方便?我们体验了北京的五家服务 | 好奇心实验室
阿尔茨海默症的普及者们,希望你也想到,“如果我也得了这个病,谁能来照顾我?”
- 关注好奇心研究所,与有气质的你共勉高尚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