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 到 2022 年,我和上海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接力访问041 孙大肆

杨樱 小鸟与好奇心 2023-07-24

接力访问

 小鸟文学 

如果你也觉得这个世界无比沉闷,那就到了我们找到彼此的时候。

本文同步刊发于小鸟文学第二十九卷,为免费内容。

4 月底孙大肆在朋友的空间发布新专辑,她和搭档张添一在玻璃幕墙前挂上绿色尼龙丝渔网,装在纸盒里的新专辑用小号尼龙丝渔网袋套着,挨个系在网上,买了专辑的人需要自己解下来。专辑压轴歌曲叫《你的家看得见东方明珠塔吗?》,晚上演出唱到最后几首,效果器失灵,孙大肆清唱。一部分副歌歌词是这样的:

我们不是来拆迁的呀
我们不是来拆迁的呀……

空间地方不大,折叠椅子四五排,四十来个人。唱完互动,先有人感谢孙大肆把本地文化写进歌里,说看到了很多小时候的画面。接着有人问孙大肆怎么理解“乡愁”,“你觉得上海大都市的乡愁和乡村的乡愁有差别吗,上海很早就拆迁,现在又旧改,很多人感觉流离失所,这种时空体验激发了乡愁。你怎么看?”

孙大肆整张专辑可能都在回答这个问题。2020 年 10 月到 2022 年底,孙大肆和张添一创立的“神炁现形”艺术小组接受上海外滩美术馆公共教育项目“客堂间”的邀请,以美术馆周边的外滩社区为原点,在街区里游走,和各种人聊天,以这些体验为基础创作音乐。她们赶上了外滩旧城改造,很多人都处于逃离和搬迁的情绪状态,聊天得看运气和缘分。在这样的兵荒马乱里,孙大肆和张添一还是遇到了一些人。

《你的家看得见东方明珠塔吗》,说的是张阿婆的故事,她每天站在小区门禁那边,给快递员开门,招呼路过的游客。故事人原型是孙大肆在圆明园路元芳弄遇到的一位阿婆,第一次去的时候大家在门口认识了一下,阿婆热心,指点她们去拍摄东方明珠塔的最佳视角,“拍到了伐?给我看看。”第二次去,阿婆请孙大肆和张添一上家里坐坐,聊起她在这个房子里的生活。聊到中途阿婆的女儿过来,认定来人不善。阿婆觉得尴尬,说这是朋友。阿姨骂阿婆:你会有什么朋友,还是这么年轻的朋友,你脑子有毛病啊。然后转向孙大肆,你知道她脑子有毛病吧?后来孙大肆和张添一走了。不是被阿姨震住,孙大肆说,而是怕阿婆继续被羞辱。也正是因为如此,她没有再去看过阿婆,只是在歌词里写,这首歌代表她羞愧的心。

孙大肆的歌里有上海话,她说比例要控制好,多了听不懂的人会抗拒,少了又没有意义。《你的家看得见东方明珠塔吗》里,除了阿婆说的两句话,只有一句半用了方言,其中半句是“一家一当”,而阿婆那两句话,一句是“此地一塌糊涂了”,另一句是“后首来掼炸弹了”,前者说的是现状,后者说的阿婆小时候,日军轰炸上海。而另外一句方言,像孙大肆给这段短暂友谊写下的脚注:你的家,看得见东方明珠塔伐。


通过调研写音乐,不是孙大肆遇到美术馆之后才开始做的事情。其实她写歌总是需要一点“东西”。小时候她就被大人说耳朵好,听到什么马上就记得住,小时候拉小提琴,看谱不一定看得懂,磁带放一遍,就能把调子拉下来——孙大肆生于 1981 年,小时候主要听磁带,要么就是广播。

但这些都是爱好。真正的创作要到 2011 年,那一年她写了三首歌。第一首她很少对人提起,是微博上关注“7·23 温州动车事件”之后写的,叫《无声无息的人们》。“我观察了整个过程,触动很大。这首歌我自己录了,从来没有公开发表过。这是好久以来我再次开始写歌,拿着一把吉他,旋律歌词一下子就出来了。”

在这首歌之前,孙大肆经营过酒吧,做过打工人,用她自己的话说,一直是在一个“框架”里的。那三首歌写完之后(另外两首,分别是《全民皆商》和写女性主义的《她们》),她意识到“框架”里的生活结束了,以后她就得这么过,于是去学了音乐制作,自己做专辑,自己做发行。

有些音乐她是在和人合作艺术项目的时候创作的,也就留在了项目里,不曾拿出来单独发行过。比如 2016 年她和青年剧场导演吴梦合作,访问了德阳二重的一位退休工程师,他是从哈尔滨支援德阳三线建设的宁波人。这是孙大肆第一次了解中国三线工程,她感慨的是个体命运在历史和宏大政治计划面前的随机性,写了一首歌,叫做《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很多时候我需要有感性的资料才会做音乐,就是要和地方、和人有接触。我要知道历史是怎样的,人的感受是怎样的,还有我对 Ta 身上命运的感受。这不是一个可以布置的作业,我得感同身受。”孙大肆说,她不太觉得自己是在调查或者采访,但是包括这种和人的交流在内,她的确一直在琢磨以音乐为表现媒介的各种“能量互动”,这种互动结合了音乐的律动,还有一些从剧场出发的工作方法,它最终的目的,是让人和人、人和地方之间的“能量”流动起来。

孙大肆又说,她有时候说话就是这样神叨叨的,艺术的好处,是把神叨叨变成可以被大家感知的东西。


那套神叨叨的“能量互动”,孙大肆在一个叫做“意游未境”的艺术项目里让更多人感受到了它的有趣之处。这是初来乍到上海的尤伦斯美术馆(UCCA Edge)在 2021 年发起的“触手计划”的一部分。和外滩美术馆一样,策展人也希望“触碰”真实的上海。

这个项目的核心是四条路线。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市民气息一方面尚有相对完整的保留,一方面因为士绅化改造不断退场。各种各样的历史重叠在一个物理空间内,冲撞出足够的多样性。“鲜活”,孙大肆说。

2021 年 11 月 28 日,“神炁现形”发起第一条路线行走,“四川北路-山阴路-鲁迅公园”。孙大肆和张添一是这样规划的,参与者跟随发起人出发,沿着路线行走在各种街巷里弄,步道绿地,拆旧现场,大家最后在一个公园停留,写下各自想到的字句,共同汇集成一首歌,有时候,也会一起表演一首诗。其后的三条路线分别是 2022 年 1 月 9 日的“长乐路-皋兰路-复兴公园”、3 月 29 日的“九子公园-南苏州河路-外白渡桥”和 7 月 31 日的“定海路-定海桥-共青路-复兴岛公园”。因为上海封控,最后一条路线与之前的间隔格外长,而第三条行走的时间,是浦东已经封控、浦西即将开始的倒数第三天,街上大家已经开始囤货,有些店门口贴出了它们预期的关店时间。

“这几条路都是我自己之前走过、有过音乐作品的路,我自己觉得有意思,愿意再带大家去走一走,”孙大肆说,“在走一走的过程中,我们想试试剧场里的互动能不能在公共空间呈现,因为那两年城市里的公共空间已经进不去了,唯有街道可以。”

后来 UCCA Edge 在这个项目的一份总结里写:“在我们规划的四条线路中,已经可以看到市中心的市民文化悄无声息地淡出历史舞台,像是一场与旧市民文化的告别仪式。那么,新的市民文化又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在这样的城市结构更替中确立自己的身份?”


在“意游未境”之前,孙大肆就和一群人一起走过苏州河那条路线。那次是应澎湃新闻邀请,原本形式就是城市行走,邀请孙大肆的理由是,她可以带大家唱一唱外婆教的上海老童谣《摇船》。但孙大肆不愿意循规蹈矩,她一如既往想实现更多“能量互动”。于是在 2020 年 7 月,一群人跟着孙大肆走苏州河沿线,张添一准备了这条路线上每座桥的故事,每经过一座,就把事先录好的音频发在微信群里,最后大家在“啤酒阿姨”落座,一人写下一段感悟,孙大肆现场把感悟里的字句串联起来,有一些稍加改变,最后合成一首歌。

你在“神炁现形”公众号里能看到这个过程的视频,那首叫《最温柔的水鬼》的歌,汇集了每个人文字的一小部分。视频开始的时候,能听到孙大肆鼓励大家不要怕唱错,“把声音放出来!但是不要哇啦哇啦,要有中气。”然后音乐就起来了。它的第一小节是:

如果没有一点点臭味
苏州河和其他河有什么不一样
雨从河里落到天上
一只鸟吃掉一条鱼

“那个时候我就感觉到人是有共同的灵魂的,当他们的话变成了一段歌词的时候,仿佛这 20 个人拥有了同一个人格。”

这 20 个人有各种各样的背景,有上海本地人,也有外国人,有文化行当的,也有日常和文字根本不搭边的,有男有女,年龄各异。大家有一张合影,因为盛夏走路又远,脸都红扑扑的。歌成的时候,是一个孙大肆没有感受过的瞬间。“神炁现形”这个名字就定在那天,虽然她和张添一更早之前就有了这个主意,但那实在是“神炁现形”的一天。

“神炁现形”的第二个字念 Qi,去声,同“气”,是一个古字,意思是人自有的能量。这个名字是孙大肆取的。笼统地说,她常常会捕捉“神炁”,张添一是那个帮助把握“现形”的人。


外滩美术馆的邀约也发生在 2020 年。孙大肆后来在《你的家看得见东方明珠塔吗?》的创作感受里说,“在这张专辑的创作过程中,我和上海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过程,就是 2020 年到 2022 年。

最早的时候,她计划要找“人来疯”的人。因为邀约方叫“客堂间”,在上海话里,这是客厅的意思。大人在客堂间说话会客,小孩子如果跑跳笑闹,就会被叫做“人来疯”。孙大肆说,她用这个意象,其实是想结识外滩社区里那些很“灵”的人,他们的行为、想法和表现,或许在普通人看来“人来疯”,但其实是有意思的、有个性的。

但实际上,她在真正的接触过程中,发现的是“上海市民小安稳、小乐惠、小聪明、小灵动……也许这样就很好,上海人本来就不人来疯”。与此同时,更大的变化冲击着这个本色,黄浦区老城厢改造迅速推进。2021 年 12 月前后,很多人已经搬走,孙大肆和张添一一进小区,大家以为她们要么是去淘旧货的,或者是进来打听搬家状况的,到后来,穿着蓝褂子的疫情防控员把守在小区门口,小区也进不去了。通常来说,孙大肆和张添一会找一个地方,坐下来唱歌,别人若是有好奇心,就会过来搭讪聊天,有时候这样就会认识人。

2020 年 10 月到 2021 年 6 月之间,“神炁现形”做了一张 EP,叫《肆陈相识》,故事来自于这个过程里结识的四位上海人,恰巧,他们都姓陈。

我和孙大肆讨论“灵”,这个词很难直译成普通话,灵动太文气,机灵太狡黠,似乎什么都差一点意思。孙大肆有个理论,是从胡适那里来的,她说西方人认为人人有灵,中国人认为举头三尺有神灵,大家对灵的理解不一样。要到五四之后,近代翻译家把灵放到了个人身体里,一切新东西就出来了。

不知道是不是这回事,但我认同她说的,“灵”说到底得个人主义一点。要先独立,才会“灵”。

作为一个上海人,她一度对上海的市民文化很不解。

“我以前对上海是半爱半恨的,一方面觉得这里有自由的空间,有很多可能性,一方面又觉得这里是一个文化沙漠,大家都是小市民,太乐惠了,有一些很奇怪的传统文化,《繁花》写得还是很透彻的,就是那种男男女女爱恨情仇,不是很大,但足够支撑生活的意义,足够有滋味。”

“比如一个上海男的老了,回忆自己这辈子有几个女人,赚了多少钱,送儿女去了国外,就这种。我觉得,难道这就是上海的全部了吗?或者是我认识的不够多,这么活跃的一个城市,确实海纳百川,各种见怪不怪,但同时又没啥可能性,大家都奔着赚钱而去。”

目睹拆迁和疫情让孙大肆多少体会出了一些别的。

“我忽然发现上海的人格还是渔民。以前这里是个小渔村,后来是繁华的大渔村,但大家还是渔民,只是捕鱼的方式变了,被所谓的国际化、现代化弄得越来越异化,其实还是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环境里,想如何才能捕到鱼的事。不管你学了多少语言,有多少技能,还是这样。”

所以她在新专辑发布会的空间里挂上渔网。

“我觉得我到哪里都能撞到这样一丝游魂,我是跟游魂在共情,所以一开始说很灵的人,我已经放弃了。大家已经这么悲伤,我还要坚持去找一个灵的人,去消费 Ta,这样我做不到。”

拆迁后的外滩社区是一个空壳,更多时候是粗暴的一堵墙,就好像她一度去一个理发店老板那边理发,有一天踩着共享单车到门口,发现门已经被水泥灰砖砌死,仿佛从来不曾存在过任何活物。这样的伤感难以抵挡,尽管就连理发店老板也跟她说过,早晚会有这一天。

孙大肆说,她发现这一切就像一个轮回。

就好像她的外公外婆,当年在苏州河旁厦门路买下两间”三层阁”,90 年代为了支持苏河改造搬到彭浦新村,旧址造起黄浦区环卫所。而这一轮拆迁,环卫所也将不复存在。更多社区里的人,有的像她的外公外婆是私房的拥有者,但占大多数的,是 1949 年之后被政府安排到别人家里的住户。旧城改造里建筑物还会保留外壳,但人会彻底被置换。绝大多数住在原址的人在新经济、新城市生活面前被认为没有消费力,于是再一次,这个区域恢复成了“有消费力的人”的区域,当时被安排进来的人如今又以另一种方式被“安排”了出去。倒是当年自己买下房产、又让出很多房产的人,他们觉得,自己为什么总是这样被打发了呢……

这轮回让孙大肆感慨,因为她发现很多事情背后的规律不曾改变,而她会先把那丝“游魂”写到歌里——不管还有多少历史不了解,还有多少信息没补全,既然时光机还没有被发明,既然无法百分百地了解人去楼空前的现场——这是她能做的,也是这几年来她做事最大的变化。


Q:最近在做什么有趣的事情?

A:我每天都在做有趣的事情……我脑子里会有很多想法,比如说我最近在想人工智能的终极会是什么样子,对人类意味着什么。如果说 ChatGPT 是造物主对人的终极考验……我脑子里会想着想着,就出来一个剧本大纲什么的。

Q:想这些的时候有趣的地方在哪里?

A:就是如何通过你可以使用的媒介和日常活动,把这些问题的探讨带出来。光自己想的话,问题可能是别人想过的,也有可能陷入个人的偏颇,所以还是要把讨论给带出来。

Q:那困难呢?

A:困难在于时间。你要等机缘。空间、资金的支持等等。如果没有机缘,这些想法就只能在我脑子里存在。而且往往出现的也不一定是好机缘,很多时候只是被消耗。但我基本上是来者不拒的,因为机缘嘛。如果我是一个能活一万年的人,我愿意这么去消耗,来者不拒地去看看这个世界能把我带到哪里去,但是我内心还是有我想做的事情的。

Q:想让什么人来继续接力?

A:阿峰,他以前在贵州山里开了一家青年旅舍,很多去贵州演出的音乐人都会去那里,如果乐队票卖得不好,阿峰就不收他们钱。三年疫情之后他卖掉所有的东西,住到一辆改造过的金杯里,还弄得干干净净的,这是比我厉害的地方。我做不到。而且我好奇的是他接下来要怎么接触社会,怎么去生活。我认识的很多人都有自己怯懦而且不承认的地方,而阿峰是承认的,但他内心又没有什么恐惧,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太多。


……

获取完整阅读体验

请下载“小鸟文学”app

题图来自 Pawel Czerwinski on Unsplash

或在应用商店搜索“小鸟文学”👆

 

本月🐦

欢迎你带着好奇心阅读小鸟文学
首先需要在应用商店下载“小鸟文学”app;
如果想看完整的收费文章,需要付费。同时,我们也一直为读者提供免费内容。
现在的价格是任意三篇(可跨界兑换,比如,一篇属于杂志文章,两篇在图书馆)收费文章 12 元,单独购买每月杂志 PDF 版 30 元,年费会员 588 元。小鸟别册 PDF 版也可单独购买。
年费会员指的是,自你付费起的一年内,你可以阅读 app 上的所有内容、下载所有杂志和别册的 PDF 版——简单来说,你购买的是一年期的阅读和下载权限,会员到期后,你将无法阅读付费文章,也无法进行下载操作(无论它们是否在你的会员有效期内发布)
Android 可以微信或支付宝付款,iOS 只支持 Apple Pay。

小鸟的作者
李海鹏、杨潇、杜强、吉井忍、王竞、李明洁、熊景明、班宇、慢先生、彭剑斌、辽京、赵松、张怡微、苏方、陆茵茵、六神磊磊、彭浩翔、王占黑、周恺、许佳、戴潍娜、西渡、唐克扬、凌岚、潘博、路明、张依依、陈雨婷、黄璐、Christopher St. Cavish、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科尔姆·托宾、扎迪·史密斯、萨莉·鲁尼、刘宇昆等。

小鸟图书馆
《小鸟文学》还有一个经典短篇小说文库。在小鸟图书馆,你不仅可以通过以意想不到的形式组成的专题发现有意思的短篇小说,也能搜索特定作者读到 ta 的作品。

非虚构图书馆
这个栏目旨在介绍优秀的非虚构写作者,不仅有他们的代表作,还有他们的新作。非虚构是一个宏大的词,包括了特稿、纪实散文、报告文学等等一切虚构以外的词,如果说小说是时代解码器,非虚构的标本让人回溯过往,思考未来。

小鸟团队
目前编辑委员会成员包括:
李静睿,本土小说编辑,同时她也是一位作家;
彭伦,中国最好的文学编辑之一,他负责版权引进小说;
顾湘,小鸟图书馆馆长,她以专题的形式推荐图书馆里的短篇小说;
杨樱,《小鸟文学》主编,主管非虚构部分;
伊险峰,非虚构和档案的编辑;
沈非,版权编辑。
以上几位也都是《小鸟文学》的作者。

📪联系我们
info@aves.art
新浪微博|豆瓣 @小鸟文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