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 24 天和 170 万拍了这几年最好看的国产悬疑片《心迷宫》,没钱反而成了最大的优势
忻钰坤说《心迷宫》这是一部影迷性质的电影。
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上周末的电影院是属于漫威的《蚁人》、动画片《小王子》,或者《夏洛特烦恼》的。但也有一小部分人,因为有意或者无意去看了一部叫《心迷宫》的国产片而兴奋不已。
这是一部悬疑剧情片。故事发生在河南农村,一桩突然出现的无名尸体,连续被三家人认领。荒谬的棺材“易主”,牵扯出三家人的命运……听着像是又一部无脑国产片,只不过这一次,故事异常完整和精彩。
看过的人没有吝惜对它的赞美,《心迷宫》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 8.5 分,上一次内地电影超过这个分数,还要追溯到姜文 2010 年的《让子弹飞》。在电影豆瓣主页下,有人称之为“今年国产电影最大的惊喜”,还有人提到诺兰、科恩兄弟、昆汀·塔伦蒂诺、韩国类型片……
忻钰坤这个名字和这部电影一样陌生,《心迷宫》也是这位 31 岁的导演拍摄的第一部长片。他说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就是故事:“这是类型片基础的东西,但因为大家做的都不好,所以有一个好的大家会喜欢。”但他也谈到,170 万投资,24 天拍摄的代价是,“除了故事,每个环节都在减分”,表演、摄影、调度,很多都能更好。
采访进行在《心迷宫》上映的前一天,他正在忙着跑路演。尽管评价很不错,但电影首周末排片只有 3% 左右。对于票房,忻钰坤说希望不要让发行赔本——但现实是,这个目标都很困难。电影截至 19 日的票房是 470 万。用导演的话,这是一部影迷性质的电影,没有太多商业元素,农村背景,最重要是完全没有明星——从河南当地找的演员甚至也完全没有颜值。
对于“影迷们”,这部电影真正捧红的明星是导演本人。忻钰坤令我们想到《烈日灼心》的导演曹保平,同样执着于类型片,同样经历过叫好不叫座。而事实上,曹保平可以说就是忻钰坤的伯乐,作为 2014 年 First 青年影展的评委,是他坚持要把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个重量级奖项同时颁给忻钰坤。
我们和这位年轻导演聊了聊这部电影的创作过程,以及他对于现在的电影市场、自己接下来职业规划的一些思考。
据说这个棺材换了三家人的故事是真实的?
是的。我之前拍短片《七夜》的时候认识了我的制片人任江洲。2011 年底的时候,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妈妈从河南农村来看他。因为他是做电影的,就带她去看一部电影,说票房好几个亿,《失恋 33 天》。她看完之后说这有什么意思啊,不就两个人谈恋爱吗,我给你讲一个,然后就讲了发生在河南老家的事。
我听了很感兴趣。但当时没想好怎么写,也不确定投资。到了 2013 年初的时候,制片人说能找到一小笔钱,我们可以拍。我也一直在找拍长片的机会,就开始写剧本筹备。
剧本写了多久?写的时候有争议吗?
从 2013 年初写到 2013 年底开机还在改,小一年吧。剧本一开始争议很大,写了三版。有一版是线性的,另一版是另外一个主题的,第三个是现在这个多线叙事的。最后我们定了第三个,定了之后就写的很顺利了。
另外一个主题是指?
当时我跟制片人有这么个矛盾。他觉得这么小成本的影片,你肯定不可能走院线,那如果走影展的话,第三版叙事很复杂,而且设计痕迹这么重,是否换一个主题,揭露现实比较多的东西。就是更强调年代性,讲那种打工潮,农村人走了之后不回来,为什么没有回来这种。
但你不喜欢这种更加“高大上”的主题?
那我自己,说实话,我们都不太喜欢这种主题。我最喜欢的就是棺材换了三家这个事情。我们都是看类型片长大的,电影要更有趣点,要有些外化的东西给观众。另外即便是按照那个主题拍,也不一定影展就会喜欢,谁也说不准。最后还是选择了我们最有激情,最能激发创作力的版本。
片名改过好几版?
我的剧本第一版名字是《心事》,中国很有意思的两个字。没有人每天都脑子里空空的傻乐呵这种状态。有些人心事很深,涉及到特别大的秘密。我觉得这个是有意思的。
后来《心事》送审发现重了,本来要改成《殡棺》。但发现好像定位错了,观众觉得你是不是在探讨生存、土葬。发行觉得会把很多观众推出去,有点晦气,棺材。也确实是,重新起了《心迷宫》。迷宫,把观众作为一个上帝视角,看芸芸众生,人物发生什么事都不知道,只有观众知道。
投资方面,这部电影是你的处女作,故事虽然是通俗口味的,但毕竟背景是农村,会不会很多电影公司拒绝你?
电影没有一分钱是业内的资金(170 万成本)。一个是我们没有专业的资源和门路。我的制片人 2013 年之所以说有信心了,也是他身边有一个做生意的朋友说可以帮忙,给你们资金。今天来看,如果我们死磕那些投资电影的人的话,这个片子可能到现在也拍不出来。
另一个就像你说的,它的题材有局限,就是一个农村题材。也许投资人看了前十页纸,就没兴趣往下看了。所以没有找业内现在看来是对的。
所以我们就干脆自己闷头做吧,这样的好处是,也不会有人太来限制我们的自由。
演员、剧组人员都是从哪找的?
河南当地的职业演员,当地话剧团、歌舞剧团,当地演电视剧的小演员。
剧本写完以后我就很确定这是个群戏,主要角色戏份还很重,而且这戏都挺难演的。当时就决定一定要找职业演员,但是限于成本有限,我们不能找电视剧的熟脸,只能找一些当地比较有经验的。
主创最核心的是我的制片主任,他帮我攒了很多工作人员。摄影师是我很好的朋友,拍广告的,他也一直想拍长片,觉得特别好有这个机会合作。
据说拍摄时间很短?
从开机到杀青用了 26 天,有效工作日是 24 天。
剩下两天在干吗?
停了两天,一天是因为有个演员戏不好换人。一天是因为钱没有到位。我们拍之前钱就没有到位,制片人就一直在外面找钱,开机之后一直不在剧组。他担心不到账没法结工资,就停一天休息等一下,后来钱就慢慢到位了。
24 天拍接近两小时的电影,这个效率很夸张啊。
主要是我拍栏目剧拍出来的经验。另外我这片子拍起来难度不大,大量的对话戏、状态戏,没有大的场景戏。我们拍的比电视剧量大,电视剧一天三页纸,我们一天四五页纸。
还有就是担心没有钱,怕不完就烂尾了,所以拍的时候没有那么精益求精。有的戏可能还差点,我就不抠了,赶紧拍。没有想过静下心来好好完成,只有不能夭折了。
关于风格。电影画风很像纪录片,但强烈的戏剧性开始出来。还有摄影一直是肩扛摄影,没有固定机位,这些都是怎么考虑的?
其实这是一种强烈情节的影片,应该用那种经典影片的拍法,就是大的特写和全景之间的切换,去产生各种紧张的气氛。但是呢我们用摄影师肩扛,很省成本。移动机位,观众会把视觉重心放在人物身上,因为观众一直在动。传统的固定机位,观众会留意到布景,你要有充足的钱做美术。
另外我们想给观众不一样的,看上去很新闻纪实,大家说话都很水,但故事剧情很戏剧,这种反差是很有意思的。
拍之前我和我的视觉主创,美术、摄影、灯光,看了《一次别离》、《冬天的骨头》这种影片,就是这种纪实的风格。
大家会提到科恩兄弟、诺兰、昆汀。
这些都是我看电影最喜欢的导演。他们都是既有作者自己的本色,又有趣味性,观众看了很有趣。
大家需要有一个特别有符号化的东西来说。诺兰是叙事结构,很绕。科恩和昆汀是人物塑造的时候没有绝对正面。科恩兄弟喜欢拍普通人、好人,关键时候做坏事。
怎么解释电影中的“三观不正”,大家都是坏人?
这的确是我的创作观、世界观:生活中没有绝对的黑与白,绝对的好与坏。生活中我们站的角度不一样,十恶不赦的人在家里面可能是孝子。西方的很多影片,人性是真实的。我们看多了人物高大上、正面的影片,看到这样的影片反倒会,哎,有点不适应。
电影现在很多人夸,但你说过,这不是你最好的状态?
综合打分可能就刚刚及格。是因为我看,它所有环节都是在掉分的,只剩下故事。大环境,大市场里面,作为商业片类型片,故事是基础,但普遍讲的不好。所以这部什么都不好,只有故事好,大家也觉得好。
有什么遗憾?
因为预算和我自己的经验,摄影、调度、演员,很多能更好。包括很多观众在看的时候,前排,哎呦,你这个摄影有点太晃太晕。我第一次做大银幕,拍起来时候按照小屏幕的感觉拍的。
故事可能就那样了。其它都能更好。特别是演员方面。
刚才你提到,制片人说一开始没想过走院线?
如果这片子当时能走院线,那就是天方夜谭了。这么低成本,又没有明星,又不能确定能不能拍完。
我自己的私心,我作为一个学电影的学生,肯定需要一部处女座长片,来迈出这一步。我能拍完我就很满足。至于将来怎么走没想太多。我制片人说,如果实在不行拍太差,剪成三集法制栏目剧卖给电视台,收回钱。如果还不错,就能卖给网站什么的。
后来走影展。去年年底太合娱乐加入进来,想把它做大规模的放映。
票房预期?
只要不赔钱。不想发行再有损失。影片成本也低,诉求没有那么多。
担心普通观众的反应吗?
我会忐忑。这是一部影迷气质的影片。没有明星,没有商业元素,会不会看十分钟看不下去了,有担心。
另外宣传怕有误导。期待值有时候会毁了一部影片。有观众看了海报会说,期待看到大场面。我心想这糟了,根本没有大场面。
路演过程中慢慢有信心,观众给了很好的回馈,他们对电影的解读和我想的一样。可能之前是我有点低估了观众。
听说你高中就辍学要当导演?
高二辍学。有朋友在西安上学,说有学校招电影专业。我成绩也不好,上大学也是个问题,跟家里人商量就想学这个。
过程非常不顺利。你要好好上完高中,考电影学院,考中戏,将来出来才有可能出来去做这个事情,没有这个观念,就下套了。学校上了一年感觉是个很差的学校,教学的体系也一般。就回来考电影学院,没考上,就开始去西安给电视台拍栏目剧什么的。直到 08 年来北电进修。等于一直一直在低谷中,在 30 岁左右也想证明一下,如果不行就放弃。
感觉现在状态有什么不同吗?
状态不同是去年刚开始走影展的时候,兴奋。压抑了一年半,终于终于要抬头了。那时候去威尼斯,去釜山,去喜欢的电影节。
今年心态也平复了,也发现不是你进到行业里来,就一顺百顺有很多机会。能和更优秀的资金,更优秀的电影人合作,是上了一个台阶,但这个台阶你面对的问题没有更简单,反而更复杂。
很多项目来找你?
从去年 FIRST 影展之后就有,不合适。电影公司来找大部分都是 IP,有一个成熟的故事,可能是远古,虚构世界什么的。那我觉得可能第一成本很大,第二不太有兴趣。
《鬼吹灯》那种?
那个我倒有兴趣。但是很难拍。
下一步拍什么?具体有计划吗?
陈哲艺监制的《再见,再也不见》,是三个导演合作的电影,明年年初上
映。是一个情感主题,亲情、友情、爱情。我拍的是亲情,陈柏霖主演。
会和《心迷宫》很不一样?
不一样。看的人会觉得,天啊,这是一个人拍的吗。我很喜欢陈哲艺导演的《爸妈不在家》,这次也是去学习了。
长片呢?
我的下一部长片在剧本阶段,会有犯罪、悬疑、动作元素。故事设计上会面对大众。演员方面现在还没有太考虑。
长片我会立志做类型片。很多好的类型片有强烈的导演个人风格的。大的公司运作,会完全考虑市场、观众。我也会为市场做影片,但我希望能保持个人风格。
我现阶段还是不太适合接一些太主流商业的电影,现阶段想要拍一些关注现实社会的影片。比如像《解救吾先生》那样。纪实、类型片,又有商业包装。
连上下班途中都利用好的人,运气不会太差,拿好这 17 个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