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神探夏洛克》,这 6 部电影里的伦敦也同样神秘而有趣 | 电影与城市
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说:「如果你厌倦了伦敦,你就厌倦了人生,因为生活所能给你的一切,伦敦都有。」
事实上,伦敦也是电影取景的热门选项,不只伦敦的实景成为灵感来源,曾制作英国名片《红菱艳》(The Red Shoes)、《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哈利·波特》系列及所有 007 邦德系列电影的松木片厂(Pinewood Studio),就在伦敦附近的白金汉郡。
可以说,电影所需要的一切,伦敦都有;伦敦也在想象力的装饰下,成为一切。
浪漫:《诺丁山》(Notting Hill)
从《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诺丁山》、两集《BJ 单身日记》、《真爱至上》(Love Actually)到《时空恋旅人》(About Time),英国编剧理查德德柯蒂斯(Richard Curtis)打造出一系列属于伦敦的浪漫爱情喜剧。
其中,《诺丁山》干脆以伦敦西区的地名为题。为何挑这?这是一个平凡人的生活忽然被名人闯入的故事,诺丁山够平凡、非名流汇聚,却也生机勃发,而且理查德德柯蒂斯熟悉这里,毕竟,他现在还住这儿。
故事在说,男主角休·格兰特(Hugh Grant)是一个伦敦小市民,在诺丁山开一家惨淡经营的旅游书店。某天,由朱莉娅·罗伯茨(Julia Roberts)饰演的美国大明星,无意间踏入小店,与男主角陷入热恋。
开书店这种工作,贴近英国绅士浪漫又入世的执着。电影中的书店原型位于 Portobello 路上(至今仍在,但拍摄地点在另一家古董店),这是英国最大的露天二手市集,片中多数情节都发生在这一带。假使看过电影,肯定不会忘记男主角失恋后跟着他一镜到底走过市集、四季更迭而心随境转的神奇镜头。
电影为诺丁山穿上「穿越阶级爱上你」的邂逅遐想。不过,现实中的诺丁山有些不同。每年八月底的诺丁山狂欢节是欧洲最大规模的狂欢节,以非洲、加勒比海的文化为主题,因为诺丁山有大量黑人移民,长久以来,文化交流与摩擦不断,曾有多起暴动。或许情节使然,这部份基本上过滤掉了。
奇幻:《哈利波特》系列(Harry Potter series)
小说作者 J.K.罗琳(J.K. Rowling)当年把改编版权卖给华纳兄弟的条件之一是,演员必须是英国人(最后只有少数例外),外景尽量在英国。这不只确保了电影的英国风味,事后来看,也给英国带来极可观的商机。
八集电影,十八小时长,太多可说,单纯挑一件事:《哈利波特》的奇幻基础,源于英国的历史感。
场景设计斯图尔特·克雷格(Stuart Craig)在打造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时,希望这是一个非常趋近现实的建筑,很早就确立不会是全然幻想的怪诞童话式城堡,要有厚重历史感与真实感。后来,他们将杜伦大教堂、安威客古堡、格洛斯特教堂(这三者非伦敦)与牛津大学的基督堂学院融合,创造出坐落于苏格兰、令观众信服的霍格沃茨。
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的食堂,即电影中魔法餐厅的参考范本,实际上仍是牛津师生的聚会用餐场所。不过,剧组不是实景拍摄,而是在片厂打造同样尺寸的空间,并把窗户拉长,降低窗台位置,比较容易看到外面的景色,屋顶也换成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悬挑式拱型支撑屋架(Hammer-beam),让整个空间更壮观、庄严。
或许,伦敦的查林十字路没有巫师聚集的对角巷,国王十字车站也没有真的可以穿过去的 9¾ 站台(至少对麻瓜们来说),但那股神秘感,根植于这座城市的丰厚历史遗产。
未来:《V 字仇杀队》(V for Vendetta)
姑且不管身为编剧的沃卓斯基兄弟(The Wachowskis,那时还没变性)对图像小说作者艾伦·摩尔(Alan Moore)的原著做出多大更动,因而遭受不少批评,这部电影的确让全世界都知道盖伊·福克斯(Guy Fawkes),没听过这名字?没关系,你知道他的,至少见过他的微笑翘胡子面具。
盖伊·福克斯是一名十七世纪的天主教徒,试图炸死当时的新教徒国王。现实中,盖伊·福克斯失败了,从 1605 年 11 月 5 日起,每年英国都有纪念他谋反失败的「篝火之夜」。但这部设定于未来极权英国的电影,不只让继承他志向的火药阴谋成功,还让配戴福克斯面具的无名群众们,在充满渲染力的 1812 序曲音乐中,看着英国国会大厦及大笨钟这两个伦敦最知名地标爆炸。
说是「未来」,其实也快要来了。《V字仇杀队》的设定时间约是 2020 年,因此场景未经太多修饰,一如其它取景伦敦的「未来」世界电影《一九八四》(1984)、《人类之子》(Children of Men)或更早的《发条橘子》(A Clockwork Orange),伦敦街道的阴雨及疏冷,光是色调稍微调暗、压抑一点,就彷佛已经垄罩在极权统治的末世感中。
摇摆:《放大》(Blow-Up)
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1966 年的英国电影。主角是一名摄影师,他把公园拍到的照片放大后,疑似见到一具尸体和一把枪,他走回现场,模模糊糊中见到一具怪异的尸体,但隔天再来,尸体消失无踪。
这部片关于一起谋杀案,又不只如此,也对真实提出质疑──眼睛看见的,相机拍下的,就是真实吗?
六十年代的伦敦是世界潮流的指标,有所谓「摇摆伦敦」(Swinging London)之称,影响力更胜纽约、巴黎,百花齐放,各领风骚。《放大》作为时代产物,主角设定一定程度参考当年的红顶时尚摄影师大卫·贝利(David Bailey),身为「时代之眼」,他在片中捕捉了青少年叛逆狂潮、享乐至上的嬉皮生活、少女的迷你裙及细根高跟鞋、无数裸露女体、争奇斗艳的衣着、噪动喧嚣的摇滚乐…然而,最终真的有看见任何东西吗?当战后婴儿潮要求打破陈规、释放束缚,卷起一股股「疯」潮后,还剩下什么?冷眼旁观的安东尼奥尼,给出的答案似乎是:虚无。
片中的「谋杀案」发生地,及片末那场神奇的哑剧网球赛,都在伦敦的 Maryon 公园实景拍摄。鲜少电影人会到这地方拍片,但在《放大》里头,这座由阴郁绿色占领的公园,彷佛浓缩时代氛围,无边无际、无处可逃,最终,吞噬了主角。
地下:《东方的承诺》(Eastern Promises)
根据去年的统计数字,伦敦新生儿最多人取的名字是穆罕默德,显示穆斯林移民已经成为伦敦的一大主要族群。加拿大名导大卫·柯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执导的《东方的承诺》与穆斯林无关,但或许是伦敦移民电影中最残忍、最血腥却也最温柔的一部。
故事在说,一名十四岁俄罗斯少女因难产死在医院,娜奥米·沃茨(Naomi Watts)饰演的俄裔助产士为了幸存的女婴找到家人,试图调查少女来历,意外牵扯出潜伏伦敦的俄罗斯黑手党。
八十年代以《变蝇人》(The Fly)闻名的戴维柯南博格,早已扬弃泛滥的体液喷发、直接的官能恐惧,而以更潜藏、内心、精准的方式来操弄观众。在《东方的承诺》中,一个和蔼可亲、看似毫无威胁的白发老人,其实是本片大魔王,俄罗斯黑帮首脑,他所经营的餐厅(或说黑帮总部)外观是有 147 年历史的维多利亚风格建筑 Farmiloe 大厦,这里其实也是《蝙蝠侠:侠影之谜》与《黑暗骑士》的高坛市警局取景之地。
电影诚然有多个喷血桥段,但要不快得措手不及,要不长得瞠目结舌、痛如切肤。全片更常展现的「体液」,是伦敦的阴雨及湿泞。末段维果莫腾森(Viggo Mortensen)饰演的俄国黑帮与两名车臣帮派的经典恶斗段落,场景完全模拟伦敦二级古迹 Ironmonger Row 公共澡堂,蒸气缭绕下的凶残杀戮,也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庶民:《无忧无虑》(Happy-Go-Lucky)
最能代表伦敦的电影导演是谁?麦克·李(Mike Leigh)该记上一笔。
作家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写道:「当你搭上一台伦敦巴士或在咖啡店听隔壁桌的人讲话,你很难不想到麦克李。就像其它全然原创的艺术家一样,他已经创造出自己的世界。麦克·李的伦敦就跟费里尼的罗马或小津安二郎的东京一样有特色。」
要比风格,麦克·李不算鲜明,他没有费里尼的母题迷恋,也没有小津的形式强迫症。他甚至不会使劲主导,因为他往往只有非常简单的剧本纲要,就跟演员一起去现场,透过即兴来发展角色与台词。扎进土里,再看会长成怎样。因此,我们不会在他的电影中看见宛如导演悬丝偶般、没有灵魂与地气的角色,也不会看见没有化学反应的角色互动,他们是活出来的伦敦人。
《无忧无虑》是他最轻盈愉悦的作品,讲一个三十岁的大笑傻姑,太过乐观、活泼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麦克·李热爱把角色互动推到「尴尬」状态,尴尬牵涉礼节,若逾越或不及,对方就接不下去。礼节具有高度文化殊异性,换言之,麦克李的角色具有很强的伦敦性——无论口音、仪态、步伐、性格或社会阶级;但另一方面,又因为角色发展曲线完整,具有高度普世性。
观看《无忧无虑》,看女主角哈哈大笑至冷场而露出一抹转瞬即逝的遗憾,或看麦克·李最悲观的《赤裸》(Naked),愤世嫉俗的男主角雄辩滔滔至无人可诉的荒凉,观众不只看见伦敦,也看见自己。
这里有 10 部电影,收纳了纽约的美好与黑暗 | 电影与城市
全球最大的约会公司要上市了,关于约会这生意我们都知道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