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汽车、4 小时飞美国,那些曾经设想的未来交通怎么都没成真?
2000 年,超音速飞机已经达到了每小时几千公里,人类跨越大西洋只需要 3 个小时。对于有钱人来说,远途出行就直接乘坐 1000 英里每小时的火箭,2 小时之内就能跨越美国东岸和西岸……
这是 1950 年时任《纽约时报》科技编辑的 Waldemar Kaempffert 幻想的 21 世纪交通。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我们现在生活的 21 世纪就是一部科幻小说:太阳能与核能取代了化石燃料的地位,而超音速飞机、无人驾驶的汽车和飞行滑板成了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人类的生活再也不受地域的限制。
但不久前我们刚度过了 2015 年 10 月 21 日,也就是 1989 年电影《回到未来 2》里面描绘的满天都是飞行汽车滑板日子。电影和科幻小说里理想依然还只是理想,和大半个世纪之前对比,我们今天的出行工具和道路本身都没有什变化。
如果有人从 1950 年代左右的美国穿越到今天看到这些,他可能会既失望又惊讶。
76 年过去了,自动驾驶才开始露出曙光
1939 年 4 月,也就是二次世界大战开战前夕,美国纽约召开了世界博览会。其中,当时在汽车业还很年轻的通用公司建造了一个名为 Futurama(未来世界)的展馆,倍受欢迎,人们在门口排起长长的队伍,目的就是为了看一眼未来交通的模样。
▲1939 年,排队进入通用 Futurama 展馆的人流
在展示中,到了 1960 年,像火车轨道一样的高速公路将会连结整个美国,而汽车一旦驶入高速公路就会转变成自动驾驶。人们只要设定好目的地就可以在汽车上休息了。
1958 年很快就来到了,无人驾驶却连影子也没有。但不妨碍人们继续美好的幻想,迪士尼在旗下的“Magic Highway U.S.A.”(美国魔法高速路)节目中,再次重提了无人驾驶的概念。
节目最后的 15 分钟,迪士尼用动画表现了未来家庭的出行方式。每家每户的车库与高速路直接连结,一家人坐上车后,打开自动驾驶系统,就可以像在屋子里一样自由活动。当汽车进入城市后,它还会分成两截,前半部分带着爸爸去办公室,后半部分则带着妈妈与孩子一起去商场。
但这些对于当时计算机,微型计算机,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欠缺的情况下,无人驾驶还只是天方夜谭。
无人驾驶指的是汽车通过各种传感器侦测环境,收集到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对路面的汽车、自行车和行人做图像识别,最终通过识别结果控制汽车行动。在 2004 年,美国军方 DAPRA 开始砸钱到民用的自动驾驶技术上,面对公众开始召集方案后的 10 年,基于路面车辆和行人做图像识别 Google 的无人驾驶车,才刚刚做好原型车并且上路测试。
就在 1 个月前,在特斯拉电动汽车推送的最新软件升级中,添加了自动驾驶的功能。经过一些司机的测试显示,这个自动驾驶技术虽然还不够完善,但在高速上自动行驶已经没有问题。76 年后,无人驾驶的技术与成本终于得到突破,接下来的难题主要就是法律法规的完善了。
会飞的汽车,还是像汽车的飞机?
在科幻小说中露出度最高的交通工具应该非飞行汽车莫属。早在 1904 年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的作品《世界主宰者》中,就出现过飞行汽车的原型。1909 年,法国作家 Jules-Bois 在写给《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中,也同样预测 21 世纪的天空将会充满飞行汽车。
汽车与飞行器的结合实在太有吸引力了,最早的飞行汽车的构想还真的有两个翅膀。在1924 年美国王牌飞行员 Eddie Rickenbacker 的笔下,飞行汽车完全就是个有着四个轮子机箱的双翼式飞机。
而在 1943 年 Joseph J. Corn 编写的《昨天的明天:过往观念中的美国未来》书中,飞行汽车又长得有点不一样了。他描述了 Alex S. Tremulis 的一种看法,认为二战后将会出现一种类似直升机的东西飞行汽车,其顶部有着一个巨大的螺旋桨。
而在 1950 年代末期,福特公司的副总裁 Andrew A. Kucher 更是鼓吹过一种悬浮式的飞行汽车解决方案。这些汽车需要在底部安装上喷气发动机,利用向下气流的反作用力使汽车悬浮在空中,类似于《银翼杀手》、《第五元素》等科幻片中飞行汽车的模样。但遗憾的是,福特公司并没能够作出一辆真正的成品。
反而是柯蒂斯-萊特公司在 1959 年造出了一个悬浮车的原型,这个型号 2500 的汽车能够产生 30 多厘米的气垫层悬浮在空中。然而产生这种推力所需的发动机过大,并且难以缩小,汽车悬浮的高度也非常有限,甚至无法应付略微颠簸的地形,最终被放弃了。
时至今日,飞行汽车依然还是实验室里的产品。它最新的进展是,飞行汽车厂商 AeroMobil 表示将在 2016 年开始接受生产飞行汽车的订单,2017 年发货。尽管它还看起来,还依然像是一台长得像汽车的飞机。
超音速客机出行,它实现过,但太贵了
超音速客机与其它出现在理想中但从未实现的产品不同,它曾经一度活跃在民用航空领域中,算是曾经实现过的理想。
早在 1939 年,Hammond Times 就预测过未来的飞机将会达到 1000 英里每小时,远超过声音在空气中行走的速度(768 英里/小时)。事实上,随着喷气式飞行技术的成熟,超音速客机的技术难度并不大,研发也在按部就班的进行着。
1969 年苏联图-144 成为首个超音速客机,同年稍晚试飞成功的协和飞机更是成为超音速客机的代表作。英法两国共同研发的协和飞机共生产了 20 架,其中 16 架曾经投入运营。
尽管从诞生之初超音速客机就面临噪音大与能耗高等问题的质疑,但是经济因素无疑是其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协和飞机最终停止运营前,从巴黎到纽约的飞行,耗时 3 小时 20 分,比普通客机节约了一半的时间,但是票价达 8000 美元,比普通飞机的头等舱还要高出几倍之多,除了有钱人尝鲜,大部分人根本坐不起。
2003 年,在天空上飞行了近 30 多年的超音速客机退出了舞台。
为什么人类对于交通的想象还没有成为现实?
不仅是飞行汽车和超音速客机,那个年代对于今天交通系统还有很多没有实现的想象。
例如在 1968 年《未来世界的交通》(Transportation in the World of the Future)一书中,就多次设想过的火车与汽车的结合,一种标准化的汽车能够有效的被安插在火车上,实现长距离运输,甚至通过飞机进行跨洲运输。
在另一些技术乌托邦式的想像中,未来的公共交通无比发达,私人交通反而成为奢侈品。
然而,想像归想像,我们时代的交通依然沿着最经济的道路前进着。遗憾的是,今天的我们越来越清醒,能够意识到能力之有限,再看看我们今天对于未来交通的想像,也依然还是是自动驾驶、飞行汽车等等而已。
但是,为什么在科技飞速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大部分人并没有坐上无人驾驶甚至是超音速飞行的设备?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提高估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了。在 1950 年代早期,麻省理工的黑客和人工智能研究者马文·敏斯基(Marvin Minksky)认为人工智能的方向“思维的网络”,也就是建立很多台不同功能的联网计算机,一些负责算法,一些负责模仿人类语言,一些负责发声。敏斯基的理论影响了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但这样的系统太过于庞大,以至于很多参与其中的工程师都感到绝望想要放弃,包括曾经的 Google,现在在百度的做人工智能研究的科学家吴恩达。
在后来,吴恩达转成了让机器模仿人类神经系统的人工智能研究,内容包括了计算机视觉、语言分析和语音识别等等。而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又成了目前 Google 等无人机驾驶汽车的行动的基础。
而在当时想象的时候,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燃油燃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人类最早开始关注环境污染和保护,还是从 1962 的关于杀虫剂的书作《寂静的春天》开始。从 1970 年代开始,联合国就发布人类的环境宣言,而在此之后,像这种需要大量燃烧燃油作为飞行动力的汽车幻想,也不再受到汽车厂商的最爱。
而且,随着这几十年间远距离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线上视频会议等技术是在是太方便了。当我们拿起手机就可以接近免费的与地球另一边的朋友视频通话、嘘寒问暖,超音速客机省出来的那几个小时,就要几千美元,实在是太昂贵了。
而尽管我们没有直接改变我们的出行工具,信息技术还是让交通出行更高效了——智能手机把全球的道路变成了电子地图和导航,还变成了闲置私人车辆的调度中心。根据滴滴快的给出的数据,每天他们应用的出行次数就达到 300 万次,而他们的竞争对手 Uber 公司,将手机打车服务进驻到全球 300 多个城市,在短短 5 年时间成为了世界上最值钱的初创公司。
战胜拖延症终极工具指南,我们带来这 27 个应用 | Hack Your Life
iPad Pro 评测:这是第一个想要彻底取代你电脑的 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