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2016年值得推荐的十本刑法译著|陈璇

2016-12-22 陈璇 刑事法前沿推介

投稿和联系邮箱:

xsfqytj@163.com

编辑按:感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陈璇老师推荐2016年比较值得阅读的十本刑法译著。当初向陈老师约稿的时候是打算就2016年间新出版的中文刑法译著列出10本,但是后来限于选择范围的局囿,还是不得不选择了2015年的5本,这样就成为了2015-2016年度刑法译著的推荐。从这一点中也可以看出陈璇老师在确定书单时对质量的慎重,能够进入书单的这些译著,无论原著还是译作都是经典中的经典,且兼具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之长。


2016年值得推荐的十本刑法译著

陈 璇


作者陈璇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刑法博士,德国马普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刑法和比较刑法,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发表论文数十篇。博士论文曾获得第二届“王作富刑法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




1. 德】冯.李斯特《论犯罪、刑罚与刑事政策》,徐久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 目  录

  • 第一章刑罚的目的思想

  • 第二章宾丁《刑法手册》中的法益和行为概念——关于法学方法论的评论

  • 第三章自由刑的改革——对阿道夫·瓦赫同名文章的回应

  • 第四章论刑法的未来

  • 第五章目的刑的决定论的反对者

  • 第六章普鲁士的附条件判决

  • 第七章刑法中的归责能力

  • 第八章论刑法学的任务和方法

  • 第九章犯罪的社会因素

  • 第十章论以刑法保护避免性病对健康的危害

  • 第十一章刑事政策的概念 刑事政策的任务(一)

  • 第十二章犯罪人类学的结果刑事政策的任务(二)

  • 第十三章犯罪统计的任务和教学刑事政策的任务(三)

  • 第十四章刑事司法和刑罚执行刑事政策的任务(四)

  • 第十五章短期自由刑 刑事政策的任务(五)

  • 第十六章短期自由刑的替代措施刑事政策的任务(六)

  • 第十七章批评与建议 刑事政策的任务(七)

  • 第十八章刑罚制度的改革 刑事政策的任务(八)

  • 第十九章在德国刑法中建立缓刑制度刑事政策的任务(九)

  • 第二十章刑罚与强制教育 刑事政策的任务(十)

 

学界一般认为,学术大师李斯特代表作有二:其一是《德国刑法教科书》;其二是其《刑法论文与报告集》该《文集》收录了李斯特自1875年到1904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学术报告34篇。本书翻译了其中经典中的经典内容,以李斯特《论犯罪、刑罚与刑事政策》作为汉译本的书名出版。本书涵盖了李斯特对刑法中的犯罪论、刑罚论和刑事政策领域最为经典的学术报告和论文,他的诸多论断至今仍然为支撑现代刑法理论大厦的基石。李斯特的诸多学术立场,仍然为刑法学术界诸多的学术论文探讨的热议话题。通过这本学术著作,不仅能够让我们领略学术大师的风采,而且在重建刑法理论的大背景之下,为我国构建具有特色的刑法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日】平野龙一《刑法的基础》,黎宏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


  • 目  录

  • 第一部刑事责任

  • 1、意思自由和刑事责任

  • 2、人格责任和行为责任

  • 3、恩格希的自由意思论

  • 4、论刑事责任——兼作对批判的回应

  • 5、刑事责任的扩散——刑法的一个课题

  • 第二部刑法的机能

  • 6、现代刑法的机能

  • 7、日本刑法的特色

  • 8、生命和刑法——以安乐死为中心

  • 9、对家庭以及性道德的犯罪

  • 10、赃物罪考察

  • 第三部刑法中学说的作用

  • 11、刑法·判例·学说

 

说到日本战后最有影响,也很具有日本特色的刑法观,就不得不提到主张在犯罪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实质地进行刑法解释、经验地、与时俱进地把握刑法机能的机能主义刑法观;而说到机能主义刑法观,就不能不提及其首倡者、和团藤重光教授一道,堪称战后日本刑法学双壁的平野龙一教授;说到平野龙一教授,就不得不提及其机能主义刑法观集大成之作《刑法的基础》一书。这本书自上世纪60年代出版以来,已经被十几次重印,历久弥新,属于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著作。平野教授在本书中所提倡的机能主义刑法观,对当时在日本具有压倒性地位的德国规范刑法学进行了挑战,并为形成具有日本特色、总体上偏向结果本位(所谓结果无价值)的主流刑法学奠定了基础。在各种外来学说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的当代中国,了解平野教授的心路历程及其机能主义刑法观,对于我们了解战后日本刑法学的发展历史,并探讨如何借鉴其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学,无论在研究方法还是思想内容上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日】川出敏裕、金光旭《刑事政策》,钱叶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

  • 目  录

  • 序言绪论刑事政策的意义与课题

  • 第一编犯罪的形势

  • 第二编犯罪原因论

  • 第三编犯罪对策

  • 第四编犯罪的预防

  • 第五编犯罪被害人的保护和援助

  • 第六编各种犯罪及其对策

 

《刑事政策》一书全面、系统地概述了日本刑事政策的全貌,尤其重点介绍了近20年日本刑事政策的新发展及动向。对于规制各个领域的法令,包括相关案例、学说在内,尽可能地作出详细说明。《刑事政策》统观20年来日本刑事政策日新月异的变化,填补了该领域专业书籍的空白,是中国读者了解日本当今形事政策不可多得的佳作。另外,近年来中国的刑事政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学习和研究日本的刑事政策,无疑会对中国刑事政策的决策乃至相关刑事立法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日】城下裕二《量刑理论的现代课题》,黎其武、赵珊珊译,法律出版社,2016


  • 目  录

  • 第1章量刑理论的现状

  • 第2章法定刑加重与立法政策

  • 第3章罪数论与量刑理论——围绕观念竞合中的“二重评价”与并合罪规定之法意

  • 第4章量刑情节的意义与界限

  • 第5章作为量刑情节的“侦查程序违法”

  • 第6章再论作为量刑情节的“侦查程序违法”

  • 第7章最近案例中的死刑与无期惩役之界限

  • 第8章对少年判处不定期刑的量刑基准

  • 第9章文献介绍

  • 第10章消极责任主义的趋向

  • 第11章陪审员制度中的量刑

  • 判例索引

  • 附:主要期刊、杂志、判例等文献名称中日文对应表

  • 译后记

 

本书是北海道大学教授城下裕二先生于2009年出版的《量刑理论的现代课题(增补版)》的中译本。本书主要是作者发表的有关量刑理论学术论文的体系性汇编,在阐述日本量刑理论现状的基础上,详细探究了法定刑加重与立法政策、罪数论与量刑理论、量刑情节的意义和界限、作为量刑情节的侦查程序违法、死刑与无期惩役的界限、对少年判处不定期刑的量刑基准、消极责任主义的趋向、陪审员制度的量刑等问题。本书不仅有精深的理论分析,也有对日本判例的详细研讨。阅读本书,读者能把握日本当下量刑理论的研究现状,了解最新的学说和诸多量刑的现代课题。


●5.【美】本杰明.N.卡多佐《法律科学的悖论》,劳东燕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 目  录

  • 第一章导论·静止与运动·稳定与进步

  • 第二章正义的内涵·价值科学

  • 第三章利益的平衡·原因与结果·个人与社会·自由与政府

  • 第四章自由与政府·结论

 

本书是卡多佐的又一部代表作。他犀利地提出了如下观点:法律肯定是不足够严谨、科学的;许多法学的基本概念,源自哲学的思辩;许多法律原则的价值是单向度的,哪怕法律原则之间是交叉并被排列出秩序和价值优先层次。既然法律和政治都是工具,作为思想,即哲学的演绎和形体化,工具的使用程序和方式应该被严格限制。


●6.【德】乌尔斯·金德霍伊泽尔《刑法总论教科书》,蔡桂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 目  录

  • 中文版前言

  • 第一编刑罚法规

  • 第一章刑法在法体系中的位置

  • 第二章罪刑法定和刑法的适用范围

  • 第二编犯罪论通论 

  • 第三编故意的作为犯

  • 第三章构成要件论的原理

  • 第四章犯罪的客观构成要件

  • 第五章犯罪的主观构成要件 

  • 第六章违法性

  • 第七章罪责

  • 第八章错误论

  • 第九章力图

  • 第四编过失的作为犯

  • 第五编不作为犯

  • 第六编参加

  • 第七编竞合

 

法律科学是一门规范科学。刑法上的规范分为举止规范和制裁规范。举止规范的目的在于保护生命、身体、财产等各种法益,制裁规范则旨在维护举止规范的效力。当举止规范被违反时,当事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而未为举止规范所要求的行为,成立刑法上的不法;当事人能够形成避免违反举止规范的相应动机,而却没有形成,则有罪责。金德霍伊泽尔教授以规范理论为基础,对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位置、犯罪的一般学说以及构成要件、违法性、罪责、错误、力图、过失犯、不作为犯、参加、竞合等犯罪论各基本领域进行了深入、平实、简易、全新的阐述。德国刑法是世界刑法领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刑法制度为很多国家所借鉴。《刑法总论教科书(第六版)》由当代德国著名学者金德霍伊泽尔撰写,是一本以传授德国刑法总论的基本知识为目标的教科书,也是德国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频繁引用、实现德国刑法教义学创新的极为重要的著作。本书内容完备,资料翔实,形式活泼,每节设有相应的问答题目,附有各种类型的案例,便于中国读者了解德国刑法的基础知识。


●7.【德】埃里克·希尔根多夫《德国刑法学:从传统到现在》,江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 目  录

  • 第一编刑法哲学

  • 第一章德国法学基础研究的现状

  • 第二章1975—2005年德国刑法发展之考察

  • 第三章德国刑法学的学派构建——法社会学的一个篇章

  • 第四章法律与法律科学中的价值

  • 第五章人文主义与法——人文主义的法:一个概览

  • 第六章通过非法理解法?跨文化视角

  • 第七章工具化禁止与人的尊严的集合理论

  • 第八章“人之形象”与法

  • 第二编刑法教义学

  • 第九章德国刑法学现状

  • 第十章刑法的体系构成

  • 第十一章罪刑法定原则:维护自由的工具——论贝卡里亚和法国启蒙运动哲学中的罪刑法定原则

  • 第十二章惩罚主义与法益理论——对现代刑法理论中若干关键概念的质疑

  • 第十三章“风险社会的刑法”真的存在吗?——概述第十四章集体决定中的因果关系问题——以皮革喷雾剂案为例

  • 第十五章现代因果论意义上的“合法则性关系”

  • 第十六章法治国中的酷刑?

  • 第十七章悲惨案件:比较法视野下刑法中的极端情形与紧急状态

  • 第十八章互联网上的诈骗

  • 第三编互联网与计算机刑法

  • 第十九章作为现代信息法任务的网络的刑法规制

  • 第二十章新媒体与刑法

  • 第二十一章计算机刑法新论

  • 第二十二章Web2.0时代的名誉冒犯(“flaming”)——对实然之法与应然之法的问题审视

  • 第四编医事刑法

  • 第二十三章生物主义的歧途——生物学和法律关系史之篇章

  • 第二十四章禁止克隆与人的尊严——从“智人”到复制人?对《胚胎保护法》第6条的思考

  • 第五编经济刑法

  • 第二十五章刑法合规中的基本问题:以反腐为例——刑法合规作为刑罚的一种选择?

  • 第六编比较刑法

  • 第二十六章浅析全球化与法律——当今刑法比较的使命与方法

  • 第二十七章刑法与跨文化——辩护之于德国刑法教义学文化上的灵活性

  • 第二十八章从法律的发展援助到法律对话——法律对外科学政策的序言

 

本书集结了德国著名刑法学家埃里克·希尔根多夫教授最近二十多年研究的重要论文,分成刑法哲学、刑法教义学、互联网和计算机刑法、医事刑法和比较刑法等五编,对于我国刑法学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目前来看,我国刑法学面临重大的知识转型,即从传统的以苏俄刑法知识为依托的刑法学转向以德日刑法学知识为背景的刑法学,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原汁原味的德国刑法学理论的引进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德国刑法学尤其是刑法教义学,将成为我国刑法学界学习和研究的重点。除此以外,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刑法学界对于刑法的哲学基础(刑法哲学)以及新兴的刑法学前沿(比如互联网计算机刑法、医事刑法等)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因此在这些领域也有必要向德国学习借鉴。本书可以为读者提供了解德国刑法学的前沿性知识的重要素材,不仅适合于专门学习和研究刑法学的学生学者使用,而且适合从事法理学、互联网计算机法律、医事法和比较法的学生学者阅读。

 

●8.【德】汉斯·韦尔策尔《目的行为导论》,陈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 目  录

  • 第一章行为概念

  • 第二章刑法中不法的构成要件符合性与违法性

  • 第三章故意犯的不法概念

  • 第四章过失犯的不法概念

  • 第五章责任在犯罪构造中的地位

  • 第六章责任非难的存在前提:意志自由与归责能力

  • 第七章责任与人格

  • 第八章可谴责性的要素

  • 附录纪念汉斯·韦尔策尔一百周年诞辰

 

《目的行为论导论:刑法理论的新图景(增补第4)》系统论述了作者所首创的目的行为论的基本构造,以阶层式体系为框架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作者在犯罪论各领域的基本主张,特别是对德国古典和新古典的刑法体系所进行的全方位改革。《目的行为论导论:刑法理论的新图景(增补第4)》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行为概念、不法构成要件符合性与违法性、故意犯的不法概念、过失犯的不法概念、责任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意志自由与归责能力、责任与人格、可谴责性的要素。


●9.【美】道格拉斯·胡萨克《刑法哲学》,姜敏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


  • 目  录

  • 第一篇刑事责任论

  • 第一章刑事责任是否需要行为要件?

  • 第二章犯罪动机和刑事责任

  • 第三章刑法语境下“目的不影响允许性”假定论的代价

  • 第四章故意转移

  • 第五章未完成形态犯罪的本质与正当性

  • 第六章严格责任、公正与罪刑均衡原则

  • 第二篇罪过程度论

  • 第七章关联罪过序列原则研究

  • 第八章故意不知、明知、“同等罪责”论及罪刑法定原则的深层意义

  • 第九章没有强奸犯的强奸行为:被害人同意和合理认识错误

  • 第十章法律认识错误和可责罚性

  • 第三篇辩护事由

  • 第十一章论正当化事由对可宽恕事由的优先性

  • 第十二章部分辩护事由

  • 第十三章“但每个人都那样做!”辩护事由

  • 第十四章刑事责任中“轻微违反”辩护事由第四篇刑罚及其正当性

  • 第十五章惩罚当罚行为之由

  • 第十六章法定犯和报应主义

  • 第十七章“已受足够惩罚”辩护事由

 

《刑法哲学》是一部以犯罪与刑罚及罪刑关系为研究内容的学术专著,是道格拉斯·胡萨克教授的扛鼎之作;是由作者以前发表在诸多哲学期刊、法律评论和书籍中文章的章节组成。其中,很多文章已引起法学教授们的注意,还有很大部分的文章则已为哲学家所熟知。《刑法哲学》内容主要分为四篇,一是刑事责任论,二是罪过程度论,三是辩护事由,四是刑罚及其正当性。

 

●10.【英】威廉姆·威尔逊《刑法理论的核心问题》,谢望原、罗灿、王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 目  录

  • 第一章违法行为犯罪化

  • 第二章刑罚及其特质

  • 第三章犯罪行为:作为与不作为

  • 第四章犯罪行为:自愿性

  • 第五章意图、动机与应得之惩罚

  • 第六章因果关系

  • 第七章共犯归责

  • 第八章未遂罪

  • 第九章刑事责任的构成

  • 第十章刑事辩护事由:设定证明正当事由的界限

  • 第十一章为犯罪行为辩解:能力与美德

 

《刑法理论的核心问题》讲述强制性规则及其执行,应当受到道德约束,至少在自由民主的国家如此。国家的道德权威要求,这些道德约束在法律学说中令人信服的有效实现。简而言之,使个人服从强制性规则的计划,必须与刑事正义传递的信息相一致。当代刑法理论,过分依靠以明显矛盾而模糊为特征的刑法学说来运行。这是一种引领我们质疑刑法实现正义之可能性的必然事实无可避免的组成部分吗?或者,正如作者所偏好的那样,刑事司法乃是正义的成功实现——其中,刑法理论的任务之一,就是设定目标,找出缺陷,不断努力完善规范与程序的形式和内容?以此为前提,《刑法理论的核心问题》探讨了刑法理论若干核心问题,首先阐释了犯罪化与刑事处罚的道德规范;继而检测了刑事责任的构造,并强调要把犯罪行为之客观条件与那些使一个人为之承担责任的特征区别开来;最后,此书检测了犯罪未遂与共同犯罪相关问题,并探讨了当证明犯罪化与刑事处罚具有正当性冲突时,可能产生的理论上的不协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