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7年5月3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中】2016年值得推荐的十本中文刑罚研究著作|金翼翔

2016-12-27 金翼翔 刑事法前沿推介

投稿和联系邮箱:

xsfqytj@163.com

编辑按:感谢金翼翔博士在对中国近年来刑罚研究状况梳理的基础上推荐中国刑罚研究领域阅读书单。小编当初向金博士约稿之时是想就2016年中国新出版刑罚领域研究著作进行梳理和推荐,但与金博士交流之后认为就2016年推荐书单无论质与量都存在困难,遂改为到2016为止中国刑罚研究的推荐书目。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刑事研究中向来重犯罪轻刑罚的传统导致刑罚研究基本处于“匍匐前进”的态势,不过可以看到2016年也仍旧零星有刑罚著作出现。这份书单也可以与之前蒋济泽博士从刑罚社会学角度推荐的美国刑罚研究书单做对比(【美】2016年值得推荐的十本刑罚研究著作|蒋济泽),以从中窥探不同国家和学术领域对刑罚问题的关注分野。


2016年值得推荐的十本刑罚研究著作


金翼翔



作者金翼翔,法学博士,现任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助理教授、禁毒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是刑罚学、死刑、环境与犯罪预防、禁毒。

 

国内较早对刑罚本质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的学者有马克昌、邱兴隆、谢望原、霍存福等学者。马克昌教授主编的《刑罚通论》是较早对刑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1]遗憾的是该部分内容只占全书的极小一部分,大部分内容集中于具体刑种和刑罚裁量制度。邱兴隆教授对于刑罚基本理论的体系建构做了大量奠基性工作,他和许章润教授合著的《刑罚学》乃是当时第一本以“刑罚学”为题的著作。[2]此外,他的《刑罚理性导论》[3]、《刑罚理性评论》[4]及其博士论文《刑罚根据论》[5]都对刑罚本质理论的整体建构和系统深化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谢望原教授的著作也从整体上对刑罚本质(刑罚价值)理论进行了建构[6],此外他还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对欧陆刑罚基本理论的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他的《欧陆刑罚制度与刑罚价值原理》为国内学者提供了比较研究的素材。[7]霍存福教授则从法制史的角度,对报应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的《复仇、报复刑、报应说》可以认为是关于刑罚报应论的一部优秀作品[8],史料充分,分析精辟,对中国古代的复仇现象、刑罚中的报复因素、刑罚报应主义理论进行了广泛考察和深入梳理,对有关报应的文化思想以及历史实践的表现出十分精准地把握。


在早期对于刑罚基本理论的研究热度退却之后,对于该领域的关注经历了一段沉默期,但近年来对于这一领域研究的关注程度又在逐渐升温,著作数量也在逐年攀升。有关该领域的代表性著作有:黄立《刑罚的伦理审视》[9]、高艳东《刑事可罚根据论纲》[10]、韩轶《刑罚目的的建构与实现》[11]、王立峰《惩罚的哲理》[12]、李川《刑罚目的理论的反思与重构》[13]、徐久生《刑罚目的及其实现》[14]。除此以外,刑罚分论即各具体刑种、刑罚裁量、刑罚执行、刑罚消灭、监狱学等领域也各有著作问世,拓展了刑罚问题研究的视野,也丰富了刑罚学的内容和体系。


我国刑罚学研究的缺陷主要表现三重三轻。第一,研究宗旨上重评论、轻充实。许多学者在行文中把对于这些知名学者的学说阐述、评论、梳理作为主体内容,忽视了对于刑罚报应论的本体建构和充实。评论式的研究并没有为刑罚研究的具体内容作出贡献,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分析方法也并不因此得到拓展。第二,研究内容上重批判、轻建构。很多学者对刑罚本体的探讨还没穷尽的情况下,迫不及待地引入犯罪因素的考察,这种做法不利于刑罚学本体的解构和建构。例如美国学者Richard J. Bonnie等人所著《刑法学》中就在报应论是什么还没说清楚,就直接开始探讨可谴责的主体,包括犯罪人的精神疾病等。[15]Paul Robinson也在对一般威慑和特别威慑没有进行深入探讨的情况下很快就把问题引向了犯罪既遂和未遂问题的考察。[16]笔者认为这种批判应该是无效的。正如科学实验要考察某个要素时,需要将其他要素隔离或使其保持不变,否则就无法准确衡量单个要素性质。在刑罚功利论的研究中,学者往往都要从人的目的性、剥夺的非人道性、矫正的非人道性和不科学性、威慑的非人道性和不科学性等角度对刑罚功利论进行一番批判,这些批判的结果甚至给读者造成一种错觉“刑罚无用,留它何用?”。又如许多学者在讨论康复时主要讨论的乃是人身危险性及其评估[17],必须承认人身危险性评估乃是讨论康复时所必须论及的问题,但它只是相关内容,而非核心内容,这些学者的做法是避重就轻、顾此失彼的。很少有学者能够对刑罚功利论各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积极正面地建构和充实,也很少有学者能够从正面对威慑、矫正、剥夺等刑罚作用的具体效果进行客观公正、定性定量的分析。在刑罚功利论是什么还没说清楚的情况下,所谓批判更像是无病呻吟。第三,研究方法上重思辨、轻实证。国内对于刑罚的研究侧重于古典范式的思辨式研究,实证研究较为匮乏。当然,缺乏独立自主实证研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相关研究需要较大的人力财力投入,也需要有关犯罪与刑罚统计数据的收集渠道保持通畅,而满足这些条件都是存在难度的。


从总体上看,刑罚基本理论的内容在改革开放后随着整个中国学术研究的复苏而得到迅速的发展,刑罚基本理论的现有体系也是在那个时候得到了基本的确立。而近10年以来的学术研究虽然在论证和论据上有所进步,但是没有能够对传统理论体系形成突破或创新。绝大部分学者的依然是在传统理论体系的框架之下讨论问题,只是在各方面的实证研究和论据上有所更新而已。而与犯罪论的研究相比,刑罚论的研究更是显得薄弱。[18]

 

1、邱兴隆、许章润:《刑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本书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较早专门论述刑罚问题的专著。


2、高铭暄、赵秉志,《刑罚总论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刑罚总论比较研究》系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日“刑法基础理论比较研究”的最终成果之一,共分为三篇十七章,对刑罚基础问题、刑罚种类问题和刑罚运用制度等刑罚基本理论领域的诸多专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和新颖的探讨。探讨的专题基本上反映了本领域的前沿性学术成就,大体涵盖了刑罚基本理论领域的主要内容。专题研究注重中外比较,视野开阔,创新显著,理论联系实际,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有助于我国刑罚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向纵深层次拓展。


3、马克昌:《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本书在体系上,除绪论外,分为刑罚种类、刑罚裁量、刑罚执行和刑罚消灭四篇,另设附编论述非刑措施。在资料运用和学术观点处理上,作法与撰写《犯罪通论》大致相同,以便体现两书成为姊妹篇的构想。但刑罚论毕竟不像犯罪论那样,学说林立,理论深邃,因而本书虽注意在理论上深入探讨,但比较起来,还是在实用性上较强。


4、霍存福:《复仇 报复刑 报应说—中国人法律观念的文化解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本书紧紧围绕一个“报”字而“小题大做”,对传统中国刑法文化的三个主要文化元素——复仇、报复刑、报应说进行了分析,包括复仇事实与观念(上篇复仇)、法律中的报复刑因素及其表现(中篇报复刑)、报应(恶报)理论的内容与特征(下篇报应说),涉及到了中国传统刑法文化的三种主要存在形态——习俗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


5、吴宗宪:《当代西方监狱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本书是作者积十年精力研究、刻苦努力完成的,资料翔实、内容全面、严谨准确的百万宇巨著,它在目前我国学界介绍西方监狱制度(从理论到实践)的相关著作中最具权威性,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本专著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论述有据,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我国监狱学论著中的一部力作。


6、韩  轶:《刑罚目的的建构与实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本书在科学梳理与界定刑罚目的的概念及相关范畴的涵义、系统评介中外刑罚目的的诸学说、比较研究我国刑罚目的学说诸观点之优劣长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我国刑法目的应科学界定为惩罚犯罪、预防犯罪和保护法益三层次之有机统一体的具有显著创新性的观点,并逐章对惩罚犯罪、预防犯罪和保护法益这三个层次的刑罚目的进行了系统深入、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且颇多新意的探讨。可以说,该书是这一重要课题上的崭新研究力作,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7、冯卫国:《行刑社会化研究——开放社会中的刑罚趋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行刑社会化研究:开放社会中的刑罚趋向》旨在对行刑社会化思想的内涵、价值及立论基础等作系统而深入的探讨,并为这一思想在我国行刑实践的推行建言献策。


8、谢望原,《刑罚价值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版。


本书作者的目的在于期望通过价值哲学的引入来揭示刑罚的真正内涵。


9、徐久生:《刑罚目的及其实现》,中国方正出版社2011年版。


报应论和目的论各自的优点非常明显,而各自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为了发扬两者的优点、克服两者的缺点和不足,西方国家学者们提出了刑罚目的折中论。折中论认为,刑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正义要求,同时也是为了预防犯罪而存在。根据以报应为基础还是以功利为基础,折中论又可以作不同的划分。


10、张小虎:《刑罚论的比较与建构》,群众出版社2010年版。


犯罪与刑罚是贯穿刑法学的基本线索,犯罪论与刑罚论构成了刑法基础理论的两大支柱。犯罪论阐释犯罪构成的知识体系,行为成立犯罪或者行为人具有危险陛,应有严格、肯定、准确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技术,由此犯罪规格成为现代犯罪论的核心内容,这其中更多表现的是严谨与形式,刑事古典学派的思想得以充分张扬;刑罚论阐释刑事处置的知识体系,应对犯罪的刑罚与针对危险行为的保安处分,既有措施类型的特性也有制度规则的结构,由此刑事处置措施与制度成为现代刑罚论的核心内容,这其中更多表现的是柔韧与实质,刑事近代学派的思想得以奔放驰骋。从而刑罚论基于价值思想的丰富底蕴,着力构建相应的制度平台,藉以实现刑事处罚遏制犯罪的基本功能。


 

听说核心期刊有扩展版,我也搞一个,排名不分先后,供各位同仁参考:

陈明华:《当代苏联东欧刑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邱兴隆:《刑罚理性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邱兴隆:《刑罚理性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邱兴隆:《关于刑罚的哲学:刑罚根据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钟安惠,《西方刑罚功能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翟中东:《刑罚个别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马克昌:《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邱兴隆,《刑罚的哲理与法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邱兴隆主编,《比较刑法第二卷·刑罚基本理论专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董淑君:《刑罚的要义》,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谢望原:《欧陆刑罚制度与刑罚价值原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侯国云:《刑罚执行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黄立:《刑罚的伦理审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包雯,李玉华:《21世纪刑罚价值取向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王立峰:《惩罚的哲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云红:《流放的历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王志亮:《外国刑罚执行制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沈海平:《寻求有效率的惩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邓文莉:《刑罚配置论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刘晓山:《目的刑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川:《刑罚目的理论的反思与重构》,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徐久生:《刑罚目的及其实现》,中国方正出版社2011年版。

郝方昉:《刑罚现代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吴宗宪主编:《中国刑罚改革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何秉松主编:《全球化时代犯罪与刑罚新理念》,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

蔡一军:《刑罚配置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

刘崇亮:《范畴与立场:监狱惩罚的限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

王志亮:《刑罚学研究——欧美刑罚观、监狱观的演变》,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2016年往期书单系列】

【台】2016年台湾值得推荐的十本刑法著作I古承宗

【中】2016刑法学习阅读推荐书单|王世洲

【中】2016年值得推荐的十本刑法译著|陈璇

【美】2016年值得推荐的十本刑罚研究著作|蒋济泽


 

参考文献:


[1]马克昌:《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邱兴隆、许章润,《刑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邱兴隆:《刑罚理性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邱兴隆:《刑罚理性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邱兴隆:《关于刑罚的哲学:刑罚根据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6]谢望原:《刑罚价值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版。

[7]谢望原:《欧陆刑罚制度与刑罚价值原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8]霍存福:《复仇 报复刑报应说—中国人法律观念的文化解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黄立:《刑罚的伦理审视》,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另见黄立:《刑罚的伦理审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高艳东:《刑事可罚根据论纲》,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5

[11]韩轶:《刑罚目的的建构与实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王立峰:《惩罚的哲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李川:《刑罚目的理论的反思与重构》,山东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另见李川:《刑罚目的理论的反思与重构》,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4]徐久生:《刑罚目的及其实现》,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另见徐久生:《刑罚目的及其实现》,中国方正出版社2011年版。

[15] Richard J. Bonnie, Anne M. Coughlin, John C. Jeffries Jr. &Peter W. Low: Criminal Law, 2nded., New York: Foundation Press, 2004.

[16] Paul H. Robinson: CriminalLaw: Cases Studies & Controversies, New York: Aspen Publishers, 2005.

[17] Andrew von Hirsch, Andrew Aashworth and Julian Roberts: Principled Sentencing, third edition,Oxford and Portland: Hart Publishing, 2009, p.1.

[18]高铭暄、赵秉志:《刑罚总论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脚注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