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追忆我们的那时候吃的-献给匆匆那年!

2016-06-01 丹凤论坛




前些天,妻子突然说她想吃开水泡馍。听后我着实愕然了,满脸狐疑地问:给你没啥吃还是怎么了,你偏要吃这个?但是妻子还是自顾自地泡了一碗,放上调料,就着咸菜,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而我却有点反胃。


反胃,其实并不意味着我的生活水平有多高,而是因为我曾经多年一日三餐两顿开水泡馍的学生经历,至今令我眼睛湿润,心潮难平。


记得在我12岁上初中时,我的个头和年龄在同级同学中算是最小的。我家里距中学5里路,每周星期天下午背一兜馍吃3天,到周三下午学校才放假再背一次馍,整个一周的生活口粮就是两书包馍。这对我来说是馍,其实最好的馍也就是红面馍(城里人叫黑面馍)、窝窝头和玉米面蒸糕,偶尔才能吃到几个白面蒸馍或锅盔。那时,全乡的学生都在这一个中学上学,全校一个开水灶两个锅两个伙夫,吃水全靠两个伙夫从近百米深的水井里一桶一桶绞上来。最作难的就是每顿吃饭时舀开水。常常在饭前最后一节课即将下课时,同学们桌子上放着书本,却早就蠢蠢欲动,把手伸入桌兜,拿着碗筷准备去抢开水。下课铃声一响,老师还未踏出教室,各个班的住校生便拿着搪瓷缸子或碗发疯似的冲出教室,向灶房飞奔,在相互拥挤争吵中争抢着那一碗浑浊的开水。抢不到水或者因为争抢开水打架、打群架、被烫伤,那是司空见惯了的。那时,我个子矮小,常常冒着被开水醍醐灌顶的危险,从高个同学的腋下溜过去,抢一碗开水,手被烫得钻心的生疼,晃晃悠悠忍受着挤出人群,赶紧缩回胳膊撕长袖口衬在碗沿上,双手端着一碗水晃晃悠悠地走向教室。衣服袖子湿了,水也剩多半碗了。排着长龙等着舀水的同学最初看到我端水的样子,哈哈取笑我,后来不少同学也纷纷效仿。那时常常是水质浑而少,放在锅里泛黄,舀在碗里澄一会儿就是厚厚的泥。但若等到澄好水就凉了,泡馍肯定不行了。所以许多同学看差不多就行,也不十分讲究,几乎是在泥水里泡馍。更何况常常还有老鼠掉进开水锅里。


初中生活如此,高中生活并未得到改观,依旧开水泡馍。我高中是在距家30多华里外的县城上学,其中七八余华里是坡道。那时只能每周六回家,一次取6天的馍。每学期的口粮,不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都得在巡回奔波中被背到学校。春秋还可应付,但到冬天,馍结冰粘在一起,每顿吃饭前还是在上千人的人群里剂一碗浑浊的“开水”,待稍微澄清时,赶紧把馍泡进去,调一点盐就是家常便饭,能调点辣子,或者就点咸菜,就是最惬意的了。夏天,每周前三天尚可,后三天馍全发霉长毛。于是,每顿吃饭前便增加了一道削馍的工序。讲究的同学用刀子将馍上发霉的那层斑点或毛切掉,不讲究的干脆用手抠一抠就往嘴里咬,往开水里泡,仍然又是半热不烫的开水泡。这样的开水泡馍从未有过烫嘴的感觉。


最让人气恼的却是老鼠十分猖獗,还要常常光顾我们的馍兜。我们将背来的馍挂在桌子旁它能找见,楔个钉子挂在教室周围三四米高的墙壁上它也找得见。记得初中常常正在上课时,老鼠就在脚底下乱窜,有时候同学们也顾不得老师在讲课,就开始追打老鼠,曾经一次一个同学一节课就踩死了3只老鼠。还有一次全班同学追打老鼠,老鼠无处可逃,钻进一个女同学的裤腿,吓得哭喊起来,慌乱之中她急忙捏住裤腿,过了一会不见了,当她站起来一跺脚,老鼠从她的裤腿里“啪”的一声掉在地上,生生被她捏死了。常常也会在手伸进馍兜取馍时却猛然间窜出一个老鼠。用我们相互取笑的话说:“老鼠进了馍兜,吃一个,踩几个,尿几泡,粑几堆。”就这,同学们还得削着吃老鼠剩下的,否则自己就没得吃了,那是绝不会轻易扔掉的。现在回想起来,桌头、墙上挂馍兜、饭前削老鼠吃剩的或发霉的馍,是我们那时在学校里的独特风景。

如果今天,你觉得自己艰辛而不易,那么,请拿起一只碗,泡一只冷硬的馒头,撒一把盐,你觉得这样的生活苦不苦?


我们的父母辈更是艰苦,能吃的、该吃的苦头都尝遍了。时代变迁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丰富了,交通发达了,通讯方便了。。。什么时候我们的生活能变得不再沉重,不再背负很多压力,能活得健康、轻松愉悦些?





和同学闲扯聊起了我们中学那段开水泡馍的日子,很艰苦,过去了也就觉得那样,如若再重新过那样的生活的话,简直不可想像。人能从艰苦的环境走出,但让一个习惯了优越生活的人,去尝试艰苦的生活,估计有人真的连生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好日子人人都会享受,苦日子却难熬。人常说“苦难是一座很好的大学”但谁都不想去经历,现在的条件好了,有人想体验那种生活都没有了机会。

如今,吃开水泡馍的日子已经成为二十年前的历史,但那种被老鼠糟蹋过的、伴着霉味、难以下咽,令人刻骨铭心的开水泡馍使我从不愿再看一眼开水泡馍,尽管这是我们学生时期最困难的时候成就我们的唯一主食,但这给我们留下的痛楚和忧伤已深埋在我们的心底,依然无法抹去!


开水泡馍淡然无味,放点盐、辣椒下咽,凑合一顿饭吃,这是我们小时候上学最常吃的一顿饭。


那时上学,背上一周的干粮——馒头和一瓶咸菜,就是学校一周的吃食。早晨开水就冷馍,中午开水泡冷馍,晚上我们冷馍就开水,即便这样,有时候也会断粮,向同学借馒头吃,通渭农村人受苦,蒸的馒头首先解决耐饱,“瓷实”,实在的一团面,不像今天的馒头放了苏打,雪白馒头用手捏一下三两口即可下咽。因此冷馒头吃起来和吃面包的概念完全相反,开水泡馍最易解决这个问题,有汤有水,热热乎乎,就是学生常吃的饭了。


没有暖气的寒冷教室,脸盆结冰的集体宿舍,犹如大车店,宿舍一侧全是通铺床板,另一侧摆放学生的木箱和水壶。周一是最好的饭菜了,诸位同学都新拿的咸菜,各式各样,有腌萝卜、呛小葱、豆瓣酱、辣子酱、油拌香菜,大家统统拿出来放在床头,一字排开,每人端着洋瓷碗,掰碎一块馒头,冲入开水,挨个调入各色咸菜,吃的痛快。这样的情景往往只能坚持两天时间,剩下的三天里咸菜吃完了,开水泡馍也就淡然无味,只有盐、辣椒凑合,欺骗味觉,充饱即可。


一个冬天也洗不上一次热水澡,孩子们依然愉快地度过自己的中学时光。艰难的岁月最让人懂得珍惜生活。当现在浮躁或迷茫的时候,回想曾经的一份苦涩,回味的往往是甘甜。







开水泡馍淡然无味,放点盐巴、辣椒下咽,凑合一顿饭吃,这是我初中时候最常吃的一餐。
  
那时能吃上泡面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哪怕最便宜的仅仅五毛钱一包的“熊毅武”牌子方便面。以至于我今天,即便是在及其简陋的环境下,至少可以生存,这是小时候环境造就的,而一般人肯定无法坚持。
  
那时上学,背上一周的干粮——馒头和一瓶咸菜,就是学校一周的吃食。农村人受苦,蒸的馒头首先解决耐饱,“瓷实”,实在的一团面,不像今天的馒头放了苏打,雪白馒头用手捏一下三两口即可下咽。因此冷馒头吃起来和吃面包的概念完全相反,开水泡馍最易解决这个问题,有汤有水,热热乎乎,就是学生常吃的饭了。
  
学校的集体宿舍,犹如大车店子,窑洞一侧全是通铺床板,另一侧摆放学生的木箱和水壶。周一是最好的饭菜了,诸位同学都新拿的咸菜,各式各样,有腌萝卜、呛小葱、豆瓣酱、辣子酱、油拌香菜,大家统统拿出来放在床头,一字排开,每人端着洋瓷碗,掰碎一块馒头,冲入开水,挨个调入各色咸菜,吃的痛快。这样的情景往往只能坚持两天时间,剩下的三天里咸菜吃完了,开水泡馍也就淡然无味,只有盐巴、辣椒凑合,欺骗味觉,充饱即可。
  
这是在1995年的时候。那时农村的学费正是历史高点。此后的三四年间国家开始强调不能乱收费,光学费方面,家长负担能下降一半左右,直到胡温政府农村全部免除学费。况且1995年那阵正是农村入学的高峰。以我们这些80后的来说,一家姊妹三个是常见的。挨个儿正处于小学入初中和中学的阶段,每人学费大概300多元,开学伊始一家支出也上了千元,这在1995年西北地区农村来说,也是不小的开支。由此以后,如我的二弟他们那一批,86年左右出生的,一家最多姊妹两人,学生高峰期逐步递减,学费逐步下降直至取消。至2005年,我的中学母校,当时6个班级300多人的学校只剩下如今的不足100人,直到有一天或将关闭,农村学校或将全部关闭!这是西北小县一个农村人口不足10000人的乡,其中学的状况。
  
至于村级小学,多则十几个学生,少则四五人。因此大部分村子的学校停办,小学三年级开始汇集在乡级中心小学念书。三年级也就是虚10岁的孩子,一周寄宿在学校,吃喝、取暖需要安全、卫生。这在农村来说,这样的小孩是否如我们这一批80初生能克服艰苦,保证学习质量,我计划有机会实地去看看。
  

只感慨农村人口剧减,同时有条件的人外出打工,把孩子接入城里读书,因此,印象里农村学生放学后成群结队,保持队形回家的场面不见了,少壮青年少了,留下的多是我们的父辈,四五十岁的就算年轻了,在家务农。国庆回村里,空寂、少有人驻足闲聊的场景了。

  
再回到学校开水泡馍的日子。校长的素质决定着学校的伙食状况和学生的营养是否足够!上初二了,调来一位有魄力的校长,人高马大,严厉开达,下决心对学校整改,提高教学质量,一时全校面貌焕然一新。如今想来,他是我遇见的最好的老师,也许用“改革派”来形容,大家心中的形象会明确。给他一个工厂、企业绝对可以干出成就的那种人。他首先对学生灶改革,在这之前,灶上卖给学生和老师的饭菜是区分开来的。他将老师、学生伙食一个标准、一个环节、一个锅里做出来,因此我们的好日子算是来了。给学校交上100斤小麦,外加几块钱的加工费,就可换来80斤粮票。一顿饭我们这些学生能吃2个馒头,也就是8两粮票,一份菜5毛,然后喝一瓷缸开水(开水免费),但学生围在大锅沿前抢打开水的场面,现在想来,实在危险,但当时没有人觉得有危险的。估算下来,一顿饭也就1.1元,一礼拜全部在灶上吃,也就11块钱。这对于提高自己的营养补给太关键了,也就是从那之后,当时心中想一定要考上学,至少大学里吃的馒头比学校的好,饭菜也会更好。
  
这些朴实的想法和朴素艰苦的生活,我们过的却津津有味,没觉得多么苦和难过。上初三了,要考高中或中专,那是1998年的时候了,家里决定增加一周的零花钱以吃饱吃好,应对升学的挑战。因此是一段快乐的时光,至少可以随意在商店买些零食,随意能吃上泡面。家中也想法设法提高自带干粮的质量,比如改为烙饼、油茶、苹果之类的,满满背上一背包,宿舍三五人搭伙,拼凑花样,以至于初三是自己生活上最富足的水平。
  
现在想想我们学校走过的生活,深深感触到,政府的办学政策对普通农民的影响真是大的无法估计。此后的几年,家乡的农民收入虽然增长缓慢,也就是三四年的时间,但家里也足够负担一个上大学孩子的花销,而在此前的1995年那会儿,学费贵,家长舍不得给学生交粮食,舍不得在灶上花5毛钱吃一份热菜。这种改变是我深刻的体会。从此,开水泡馍离我远去!
  
我常常在想,我和我二弟,也就是相差4岁,但我们俩上学的质量、伙食状况却相差很大,他如同我一样的年龄上初中的时候,全然不用背干粮,随意的吃热乎的饭菜,享用零花钱。(这种改变我觉得还是在意识上,以当时来说,不是家长无力改善学生的伙食质量,而是意识里他们上学那会就如此,背干粮、吃咸菜、想不到营养的概念,或者还是节约,让学生艰苦一些,等到98年电视普及,思想认识跟上了,想起了其实改善学生伙食也就是改变一下花样,随手就可以做到)这中间的细微变化我是深有同感,1995也许承前启后,农村的容颜正悄然改变着,而深处当时,我们感觉不到那种改变。


陕西丹凤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danfengluntan微信号

丹凤最大综合性资讯平台

联系QQ:2755318016

投稿邮箱:2755318016@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